走进春天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过夏的酷热,经历过秋的凄凉,经历过冬的严寒,春,带着生命和希望,在人们的等待、祈盼中悄然而至了。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意融融,春潮涌动……呵,到处是一派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的景象!
  有人说,我生活了一辈子,从未有时间感受过春天的温暖;
  有人说,我这几十年的人生之旅,几乎都是在严寒的冬天度过的,从没享受到春日的阳光……其实不然,无论你人生的道路中遇到多少坎坷,经历多少冬的严寒,四季轮回中季节的春始终都是每年一次不离不弃地跟随着你的,只不过你无暇、无心去体味、感受、经历、拥抱而已。这就如同有些画家,在安静的室内到喧闹的室外写生,面对纷繁复杂、无边无际的自然景物有时竟有无从下笔之感。那么,他就不能下定义说没什么东西可画的。这就需要作画者从满眼的大自然景物中进行筛选、挖掘萦绕你心头的第一印象或感受。这种选择可以源于一个突如其来的对你视觉神经的冲击,可以源于一次触动心灵的砰然心跳,也可以源于一次刻骨铭心的无法忘怀的感动。法国艺术家罗丹曾就说过:“所谓大师,就是他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凡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非凡的美来。”我就是属于前者,多少年来,从未有过闲暇走进过春天,感受过春天的到来和存在,更谈不上接纳春天和体味春天的气息和阳光了,伴随着我的,常常是忙碌、疲惫、奔波、惆怅……那么,我就不能说人生中和季节中根本就没有春天。当然,在我的人生道路中遇到风雨、坎坷时,我曾怀疑过:难道季节的春也不能向我走来么?常年徘徊在秋的季节,更无法从容地走进春天稍作小憩,总觉得春从来就不是我该享受的。现在我才真正的明白: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人生中和季节中的春是无处不在的。
  沐浴着春的朝阳,漫步在家乡的环城河畔。春,不知不觉中已将我紧紧包围,使我有点应接不暇了!放眼望去,环城河的对面,是江苏的第二大体育馆,全国及省市的一些体育赛事也常常在这儿举行。体育馆的左侧是半岛花园,一栋栋新耸立的住宅楼群拔地而起,棕红色的墙体和粉绿色的体育馆形成鲜明的对比,给环城河畔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弯弯曲曲的木头小桥,横跨在河的一侧,那是漫步人群的必经之路,与河中心的喷水池遥相呼应,又形成了另一道別致的景观。各色不知名的花儿:红的、黄的、粉的,竞相怒放,点缀着茂密的竹林……好一派迷人的春色哟!怀拥着绵绵的春意,身感着暖暖的春风,呼吸着馨香的气韵,任思绪在暖风中无尽地飞扬。那一刻,我真的醉了,醉倒在春日的怀抱中,醉倒在家乡的三月里。
  收回迷恋的目光,身边,脚下,紧沿堤岸的是一排排不知名的柳条,前几天还是绿色的,转瞬已是金灿灿一片。一片片长椭圆形的小叶子,柔柔的,绒绒的,如纯黄色的绸缎,既不刺眼,又使人看了心情惬意舒畅!因为那种黄,黄中带绿,她蕴含着生命的迹象和气韵!我给她取名曰:黄柳。黄柳生长在杨柳与杨柳之间的空段区域。黄柳多分枝,枝杆为青绿色,叶片先绿后黄再转成绿,四片叶子构成一朵花的形状,一般五六朵组成一簇,没有果实,因而远远望去,如梦如幻,撩人心魄!
  黄柳高矮参差不齐,高的约有两三米,底的一米不到。她们一簇簇造型迥异,姿态优美、落落大方。她们生机勃勃,昂首挺胸,一支支,一根根舒展地伸向路边或河面,向行人,向春天尽情地炫耀着旺盛的生命力!微风轻抚,高大的倒挂杨柳柳丝随风飘荡,如少女刚拉洗过的长发直直地垂下来,偶尔轻轻触碰一下黄柳,偶尔又随风掠过黄柳。黄柳则如一位坦坦荡荡的青年男子,敞开了结实的胸怀,接纳着柳丝的柔情蜜意。那种若即若离的景象,恰如含情脉脉少女初吻时的神态:时而扭身片刻、时而低头不语、时而又……
  我曾在大漠深处与红柳为伴。红柳,是生长在戈壁滩上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生长期较长的植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她都能蓬蓬勃勃地生长,将根深深地插入土壤,她顽强执着旺盛的生命力常常被人们广为传颂。可江南的这种黄柳,生命期虽然不长,但她同样尽心尽职地,将她的艳丽和辉煌奉献给大地和春天!当她黄色褪去以后,仍以翠绿的色彩生长着,将她延续的生命的绿,静静地披洒在环城河的堤岸,给春天和行人带来无限的美感。
  感受春天,我们不可能涉足全部所有的风光和山山水水,我们也只能就自己生活的周围或某个环境中,体味大地之气韵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和美感!此刻的我,不就是漫步于家乡环城河畔的一条长廊么?但已感受到了那份涌动的春潮,那份令人躯体惬意的和煦的暖风,那生动美妙的一幕:柳丝如缠绵的少女与黄柳相拥、热吻的浪漫和迷人的风情!时时在撩拨着我们的心扉。从这些既平凡朴素又热辣煽情的景致中,从这些植物多情跳跃的激情中,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春,来了!这,就是春!
  忆往昔,“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今日能享受“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景象,我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
  我要留住这美妙绝伦的春,让春永驻心房!
  整整一个清晨,我按耐不住心中的狂喜和激动;整整一个清晨,我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左一张,右一张;上一张,下一张。
  突然,快门按不动了。紧急查看,哦!原来是相机的储存卡已经爆满……
  ——刊于2018年第四期《仙女湖》
其他文献
你,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牵牛花,因为你的外形像喇叭,人们习惯地称呼你“喇叭花”。  没有牡丹娇艳妩媚、典雅高贵;没有玫瑰璀璨绚丽、热情激扬;没有玉莲清新幽香、纯洁高尚;更没有梅兰竹菊的傲幽坚淡、为众人称赞。你是一朵及其普通的花卉,如芳草一样平凡。不引人注目,没人刻意把你栽培在缤纷的花坛,欣赏你的雅韵。你,是一株株赋有野性的生命之花。随处可见,生长在乡间篱笆上,攀爬在一棵棵树干上。默默无闻,声声
期刊
学生时代  祖辈几乎都是文盲,因不识字吃了不少苦头,父母下决心在子女中培养出一个读书人。  我家地处偏远山区,农村孩子大都10来岁入学,而我7岁就进了校门。朗诵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开始识字了。小学前4年遇上了敬业的好老师,自己也努力,每学期双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  上五年级那年辽宁出了个白卷英雄张铁生,学校学风开始走下坡路。升初中时文教部门取消了闭卷考试,推行了新
期刊
难忘军旅,难忘长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某部服役。非常巧合,营房就驻扎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相距仅四公里。  到部队的第二天清晨,军号声响打破了长夜的宁静,新兵连全连战士整装列队,迎着朝霞沿营房旁国道疾驰,正当我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之时,同排战友一声惊讶:“看!那不是长城吗?  顺着他手指的正前方,朦胧似幻的曙色之中,我看到了那巍峨挺拔、蜿蜒逶迤的長城。“看什么?不许说话!以后有你们看个够!”
期刊
有座边城叫麟州  秋凉或冬寒,或许更多外乡人心里的温暖会越来越少,或许外乡人对故乡灯火的渴望会越来越浓。而我却用整整十年的时间,把自己彻头彻尾的融入麟州城这片滚烫的热土里。  ——题记  我来自陕蒙边界的榆阳,小时候没见过山。见过最大的“山”就是长满沙柳的沙圪梁,一大片一大片沙柳覆裹著广袤的“沙海”,一丛丛沙柳,给原本沉寂的沙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了能在缺水的荒漠下生存,沙柳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把
期刊
吕生祥先生的雅号塞上静翁,早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教于鄂尔多斯教育学院,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他,一身硬朗的骨骼,细小的眼睛中透露着温情,也闪烁着坚毅的目光,颇有艺术家风采。  虔诚的心促动着我急切的脚步走进了吕生祥先生的画室,四面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仿佛品读一首首诗歌,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对大自然、对生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热爱,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使我应接不暇、大开眼界。
期刊
诗文乃民族之魂,人性之魂,发自肺腑,源于心灵。作家表达内心世界,抒发情感,书写人生,认知自然,以鲜血燃烧文字,实现超越自我,超越灵魂之需。  书写大海,需要有一颗比海还要博大的胸怀与志向;书写高山,则须具备比山更高的气魄、胸襟与视野。  《西部散文选刊》第九期,集诗坛少帅黄神彪散文诗,以及庞白、梁志玲、龙歌、杨仕芳等十余位桂军作家作品,借以点燃思辨思绪。  《神圣的迷恋》《大海啊,我的大海》《山的
期刊
夜不静,风不轻,月不明。  唯有心里,流淌着一缕浓浓的清愁。  这愁,便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窗外,一丝清风,伴着一阵淅沥的雨点,在夜色里弥漫着一份淡淡的伤感。一缕缕幽幽的灵柏花那特有的清香将我的小院浸袭。哦,夏雨,又是一年,从昨天到今日,恰如一个惊梦,尚未来得及细细回味,几个春去秋来的四季轮回,早已从生命的家园里悄然逝去。  记忆中,只记得那年的一场雨,一场下的没完没了的雨
期刊
日前在微信公众号《初语阅读》里,读到了梅雨墨先生的一篇精美散文《漫天荷香藏心间》,心情激荡不已。梅先生笔下那荷花的妩媚、荷苞的俏丽、荷叶的婆娑、荷香的弥漫,无一不让我神醉。同时也让我想起那年我与夫君月下赏荷的温馨记忆。  那是1986年的夏天,我怀有5个月的身孕。夫君在石油测井的前线会战,两个月左右才能回家一次。也许是孕吐比较严重,也许是对夫君的深深思念,我的身体和心情都特别糟糕。那时,没有手机,
期刊
初夏的风轻轻拂动杨树的叶子,哗啦哗啦的,阑珊的灯光便照了下来,在我脸上飘过丝丝的凉意。树木的叶子在灿烂的灯光辉映下显得暗淡,犹如一张张儿时老家常见的粽子的叶子,既遥远又亲近。于是,四处牵惹出思绪和记忆的碎片,慢慢地仿佛感觉面前飘荡着一股浓浓的米粽的清香。  那清香来自老家,一个普通的小镇,每逢端午那天,炊烟从各家的屋顶缓缓升起,煮米粽的香味伴着烟雾,蔓延到村子里每一个角落。母亲们呼唤赖床的小孩起床
期刊
父亲又一次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一次病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长期的糖尿病以及由此带来的多种并发症,彻底击垮了父亲。父亲躺着,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偶尔的言语也仅仅是诸如吃喝拉撒一类源于生存的最基本表达。看着父亲,尽管我反复给自己打气,但还是克服不了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爷爷有病在县城中医院住院,为了回家取东西,来回一百四十里山路,他背着杂粮和被褥,一天打了一个往返。五十多年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