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蛰龙一啸动千山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20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民族,直至解放前仍僻处一隅,过着狩猎为生、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也是这个民族,生活在一个被高山峡谷阻隔、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还是这个民族,奇迹般地从原始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个民族,便是生活在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贡山县的独龙族。这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素有“有色金属和动植物王国”“南北动植物的走廊”之美誉。可由于贡山境内群山横亘、峻岭逶迤,交通不畅、通讯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等各种因素,这里的发展长期滞后,甚至还有一个中国最后通公路、最后通电、最后通电话、最后通网络信息的独龙江乡。
  自怒江州委提出“二次跨越”战略以来,昔日的贡山,如今奇迹般地构建起了较为通畅便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部分村输通了电、开通了电话和广播。封闭的山门已被打开,思想的桎梏被撞击,山水相通,城乡相连,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贡山县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是2007年2.35亿元的1.96倍,人均生产总值从6357元增加到12121元,增长幅度高达9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309万元增加到3226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从18788万元增加到6811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1793万元增加到74627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8:30:42调整为23:40:3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过几年的奋力追赶,贡山县生物产业初具规模,种植草果9.8万亩、核桃14.7万亩,漆树、油茶、山药、云黄连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独龙牛和独龙鸡等特色畜禽养殖加快发展,畜牧业产值从2007年的395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161万元。与此同时,电力产业迅猛发展,中小水电站完成电力投资9.55亿元,5座电站建成投入运营,新增有效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矿业产业也正茁壮成长,矿业产值从1214万元提高到218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8%。
  贡山结合自身优势条件,牢牢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实现“二次跨越”奠定了基础。贡山县,这是一片蒙着面纱沉寂久矣,而今迸发出勃勃生机,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热土,让我们共同见证她今日的成绩,期待她明天的美丽多姿。
  里的山水钟灵毓秀,这里的村落幽静古老,这里的民族久远神秘,这里的密林葱翠浓郁,这里的岚霭悠悠萦绕山间,这里的炊烟袅袅升腾于寨子上空,这里水连着山,山连着天,一草一木,民俗风情……尽在淳朴自然的山林中灵动着。
  奔腾不息的怒江水,从寨子的前面咆哮着滚滚而逝,不舍昼夜,冲刷着承载历史而沧桑无语的峡谷,惊涛拍岸之声凄楚嗡嗡,大气磅礴,仿佛向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子民,以及外来客旅诉说着些什么。更奇特的是远处一些山峰云遮雾绕,只留下山尖,让人霎时有种不在人间的错觉,“举首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千山万壑,重峦迭障。高山逶迤雄奇,峡谷气势磅礴,山间飞瀑泻珠,云中林海茫茫,如画如诗,气象万千,雄、险、奇、秀、幽尽显于山水之间。清晨,江水两岸的青山在雾霭的笼罩下恍若仙境,古老山寨渐渐地从熟睡中醒来。太阳升起来,柔和的阳光让这片土地沐浴在温暖之中。
  久闻贡山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政策支持下,贡山县近几年发展迅速。经过几年的努力,贡山县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金秋九月,又是收获的季节,记者一行满怀期待深入贡山县,亲身体验贡山翻天覆地的变化。贡山县代县长马正山应约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风雨历程俱往矣
  这是一片神奇多彩、创造奇迹的土地。当与记者谈起贡山县往昔光景时,马正山代县长(以下简称马县长)满怀深情。
  记者在采访之前早已了解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贡山县)是很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以及社会形态直过地区(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跨境而居民族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特殊藏区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更为特殊的是,贡山县是全国惟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惟一的独龙族聚居区和中华独龙文化的发源荟萃地。贡山县的特殊之处还不止于此,马县长告诉记者,贡山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地理位置特殊,是中缅滇藏结合部,国土面积4506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72.08公里,滇藏省界线长135公里,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和怒江、独龙江构成贡山“三山夹两江”的高山峡谷地貌。而且,贡山县的民族构成也比较特别,全县辖四乡一镇26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5140人,少数民族人口就有33735人,占了总人口数的96%。
  当记者问及贡山县的优势资源时,马县长欣悦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贡山县人均拥有资源相对较多,主要有生物、旅游、民族文化、水能和矿藏等五大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7.9%,生物资源富集,物种丰富,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全县大小河流有138条,可开发利用的有42条,年径流量57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36.8万千瓦,中小水电开发得天独厚。并且铁、锡、铅、锌、铜、硅及大理石等蕴藏量大,开发潜力巨大。全县约70%的面积属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30%属于景区保护区和协调区,首批认定的景区有5个片区49个景点(不含独龙江流域),被誉为“三江明珠”。独龙族、怒族、傈僳族、藏族、汉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生共存、团结友善,形成了丰富多彩、交相辉映的多元民族文化,加之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三教并存,使贡山成为多元民族文化与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汇的地方。听完这番介绍,记者既惊又喜,深感此处确是一方宝地,发展潜力无穷,同时也为马县长对贡山县的一片挚爱深深打动。这些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也将成为贡山县新的起点和新的希望,为其飞跃备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闲谈间,马县长感慨万千地说,多年以前,这里还被称为“蛮荒之地”“瘴疬之乡”,甚至还处在刀耕火种、食不果腹、衣不弊体,以刻木结绳记事,以花开鸟啼记节令的原始社会末期,各族人民生活在艰难混沌之中。   千百年来,贡山县境内群山横亘、峻岭逶迤、谷深林密、江河交错,交通不畅、通讯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些一直是困扰着贡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成为制约贡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曾经,贡山县境内没有一寸公路,人们出门就爬坡,过江靠溜索,运输靠人背马驮,“过竹篾,划猪槽船,走鼠道,爬石岩,攀天梯”是当地群众出行的真实写照。
  在深入贡山县探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轨迹时,记者被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党的领导下,从封闭落后、积贫积弱走向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防巩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动人旋律所打动。五年以来,贡山县变化巨大,成绩斐然,但也来之不易,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二次跨越”正迈上新的台阶。
  马县长很欣慰地告诉记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昔日偏居一隅的穷乡僻壤,如今奇迹般地构建起了较为通畅便捷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部分村输通了电、开通了电话和广播。封闭的山门早已被打开了,思想的桎梏被撞击,山水相通,城乡相连,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风雨艰辛已成往事,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贡山县正迸发出积蓄已久的能量,这片热土充满了新的希望。
  “二次跨越”正逢时
  雄关漫道真如铁,五年以来,贡山县社会经济点点滴滴的发展成就,是在克服了无数难题的基础上取得的,马县长对记者说,贡山县面临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调结构、转方式任务繁重;二是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艰难,大项目、好项目和战略性支撑项目储备少,发展后劲、区域竞争力偏弱;三是交通、市镇等基础设施建设欠债多、任务重、成本高,“瓶颈”制约仍很严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比例高,贫困程度深,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比较突出,扶贫攻坚难度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马县长强调说,一定要把握“欠发达”这一最大县情,始终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道路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
  记者了解到,贡山县生产总值已从2007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6亿元,增长幅度达95.7%;人均生产总值也从6357元增加到12121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309万元增加到3226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从18788万元增加到6811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1793万元增加到74627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8:30:42调整为23:40:3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马县长告诉记者,贡山县的发展还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努力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是生物产业初具规模。贡山县已种植草果9.8万亩、核桃14.7万亩,漆树、油茶、山药、云黄连等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一草两树”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独龙牛和独龙鸡等特色畜禽养殖加快发展,畜牧业产值从2007年395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161万元。其次是电力产业也发展迅猛。据了解,贡山县中小水电完成电力投资9.55亿元,5座电站建成投运,新增有效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4座电站在建,2座电站正开展前期工作。全部电站建成后,全县有效装机容量将达到37.28万千瓦。再次是矿业产业也正茁壮成长。玉金铁矿已形成年产18万吨铁原矿的生产能力,完成嘎啦博矿山、莫坡矿山整合,腊早铁矿开发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矿业产值从1214万元提高到2185万元,比2007年增长1.8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8 %。最后是旅游产业方兴未艾。贡山县已成为全省40个重点打造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县(市、区)之一,丙中洛乡、独龙江乡纳入全省60个旅游小镇建设名单,重丁村被列为全省50个巩固和强化的首批旅游特色村之一。四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9万人次,年均增长5.5 %;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亿元,年均增长6.7%。
  记者还了解到,贡山县正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贡山开发建设,在全省率先实行水能资源开发权拍卖,并成功拍卖丹珠河水能资源开发权。此外,丹珠、马库通道建设稳步推进,与缅北的交流、合作、开发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计协议引进外来资金18.8263亿元、实际到位7.174亿元,与香港至得集团的签约填补了贡山县无外资项目签约的空白。
  马县长强调,要坚持以促进贡山县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省级公益林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据了解,贡山县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4.4127万亩、荒山造林5000亩、营造林12.255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义务植树44.414万株、改造中低产林1万亩、森林抚育1万亩。并且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大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4平方公里。积极推进沼气、太阳能、节柴改灶等环保节能项目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项目前期工作也在加快推进。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78.39%。中共怒江州委、州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任务圆满完成。据了解,五年来贡山县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6.8766亿元。改造县乡农村公路311.4公里,新建县乡柏油路4条73公里,新建乡村公路6条58.3公里,架设汽车、人马吊桥8座,丙中洛客运站投入使用,德贡公路(贡山段)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全面启动,独龙江公路改(扩)建工程有力推进,滇藏新通道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县26个村委会村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以瓦贡(贡山段)为主干道、乡村公路为延伸、农村客运站点为支撑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出行难、过江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2012年上半年,贡山县完成水利投资7560万元,实施重点农田水利防渗加固及山区五小水利工程84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亩,实施人畜饮水和安全饮水工程149件,解决1.45万人、4.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行政村、自然村通电率分别达88.46%和93.69%。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80部,互联网用户 4769户。县城净水处理厂、环城路投入使用,建成怒江干流贡山段后续防洪堤890米,木切尔河独龙江乡段防洪堤工程基本竣工,县城搬迁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以独龙江乡为代表的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丙中洛撤乡设镇获云南省政府批复,城镇化率提高到18.4%。“8.18”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完成,“6.23”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马县长还说,县政府十分注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广播电视“村村通”、贫困地区两馆一站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92%,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设施已投入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挖掘。群众性广场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说起扶贫攻坚工作,马县长介绍说,贡山县大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扎实开展山区综合开发,全面启动“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编制完成解决全县深度贫困问题扶贫攻坚“大会战”项目等规划,做好扶贫攻坚“大会战”各项前期工作。马县长还向记者提到,十七大以来已累计解决0.8万人的温饱问题,完成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12个、整村推进71个、异地扶贫1150人、安居房建设323户。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全面推进,到位建设资金43408.3万元,扶贫帮扶工作初显成效。此外,培训农村劳动力7318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0.69万人(次)。18283名城乡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城乡低保5284.2万元;建成丙中洛、独龙江综合福利院,供养农村五保127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450户,改造农村危房2370户,建成保障性住房51929.72平方米。
  这一串串数字,是贡山县五年来一步步踏出的坚实足迹,也是贡山县圆满交出的一份优异成绩单。
  独龙江旧貌换新颜
  独龙江乡是贡山县所辖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少数民族边境乡,主要民族是独龙族,独龙江的发展只是贡山县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
  独龙江乡地处中缅边境和滇藏结合部,国土面积1994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7.3公里,全乡辖6个村,41个村民小组。这里生活着一个仅有5800多人口的民族——独龙族。独龙族是云南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绝大多数就居住在独龙江乡。这是一个被高山峡谷阻隔、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最后一个通电、最后一个通电话、最后一个通网络的地方。“四个最后”充分反映了独龙江曾经的封闭和落后。
  由于长期高度封闭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之历史等原因,独龙江至今还是全国最贫困的特殊区域。独龙族“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叶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跨,跣足,妇耳缀铜环,衣亦麻布。种黍稷属、黄连为生。性柔懦,不通内地语言,无贡税。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民”(《清职贡图》记载),直至解放前仍过着狩猎为生、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从国家到省、州、县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独龙族聚居区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诸多原因,独龙江乡仍是一个集边境、民族、山区、贫穷、落后为一体的封闭半封闭特殊贫困区域,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独龙族仍处于整体贫困状态。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独龙族兄弟的脱贫发展问题。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亲自挂帅,省级32个部门集中扶持,上海市对口帮扶独龙江。省、州、县共同制定了独龙江乡5年综合发展规划和3年行动计划,于2010年开始实施“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总投资近10亿元,帮助独龙族群众过上新生活。
  实施“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独龙族发展,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独龙族的发展问题,不仅是经济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独龙江的帮扶工作,是落实民族政策,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边疆安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也是广大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同时,“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不仅是在帮助一个民族解决温饱问题,更是发展和提升云南旅游优势产业,加快怒江州发展步伐的大举措。“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综合开发也是一个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独龙族群众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变化、件件具体事情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情关怀。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相关部门通过对独龙江社会经济进行充分调研,就“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尽快稳定解决独龙族群众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植特色旅游为主的增收产业为主要途径,采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协同攻坚、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形式,着力实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六大工程”,从根本上建立独龙族长期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发展长效机制,实现独龙族乡整乡和独龙族整族脱贫,为重点帮扶人口较少民族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模式、新途径。
  基本原则: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项目安排长中短相结合、特殊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目标: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2年末,全面完成“六大工程”建设任务,消除贫困“死角”,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以特色生态民族旅游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有健全的农科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稳定解决独龙族群众的温饱。在此基础上,再用两年的时间巩固提升帮扶成果,到2014年末,以特色生态民族旅游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体系全面形成,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现整乡整族脱贫和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早在2009年11月15日,在“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目标尚未提出之前,贡山县就从各县级机关抽调了15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先期进入独龙江,开展入村入户调查。随后,又陆续抽调工作人员进驻独龙江,充实帮扶工作队队伍。
  2010年1月,怒江州、贡山县分别下发文件,正式组建30名的帮扶工作队。经过近两年的扶持,独龙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过去,在公路不通的岁月里,独龙江通往外界的交通仅有一条人马驿道,生活物资的运输全靠马帮驮运,村民常年只能赶着马匹穿梭于独龙山寨和县城之间,来回需要翻越海拔3600多米的雪山垭口,进出一趟需要六七天。世代居住在深山里的独龙族群众,只能靠铃声叮当的马帮蜿蜒往返于高黎贡山密林中,与外界取得联系。1999年,独龙江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然而,由于山高路险,道路狭窄,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96公里的路,2008年以前,汽车要走10多个小时,而且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交通中断。
  为彻底改变独龙族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公路改造成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全程柏油路将在2013年内改造完毕,打通高黎贡山、全长6公里多的隧道将在两年内完工,届时,贡山县城通往独龙江的路程将缩短20多公里。“关键是,永远也不用愁大雪封山了!”马县长欣慰地说。
  修一条公路,对许多城市甚至是农村来说,都不算得是什么大事,然而,对独龙江却意义非凡。公路修通了,人们用汽车、拖拉机、农用车代替了过去的人背马驮,缩短了运输时间,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各种生活物资将源源不断地进入独龙江,远方的客人也将方便地走进独龙江,独龙江将与现代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
  经过两年的时间,帮扶工作取得了六大方面的成效: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村民居住条件根本改善,乡村面貌逐步改观;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群众观念逐步转变,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群众致富本领逐步提高,增收致富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群众有稳定较快的增收渠道。
  独龙江,如今已是旧貌换了新颜。走进独龙江,新变化铺面而来:
  家家户户住新房。在独龙江乡孔当村、献九当村、腊配村、布卡瓦村,一排排颜色鲜艳的“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江边的缓坡地带。这些漂亮的房子,与远处山腰上低矮的茅草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独龙族群众生产落后,生活十分困难,他们就常年居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房屋不仅狭小,而且通风不好、光线很差。“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实施后,国家为独龙族群众制定村落规划、设计房子,并拿出专门资金为独龙族群众建设新家园。据介绍,到2012年8月,所有独龙族群众都能住进国家出资为他们建设的崭新、舒适的新居。
  信息畅通山门开。电灯电话、广播电视,这些在城里人看来极为平常的东西,独龙族人使用上却是一种历史性的跨越。“我们独龙族做梦也想不到,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打电话。”有当地群众回忆起独龙江通电话时的情景激动不已。2004年,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利用卫星传输建成了独龙江乡孔当村的移动通信基站,结束了独龙江不通电话的历史,也结束了独龙族人民世代与世隔绝的状况。目前,独龙江乡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移动电话”。过去,大雪封山封路,封住了独龙江群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现在,大雪封山封路,却封不住党对独龙江人民的关心,挡不住独龙江人民工作和学习的步伐,党的方针政策可通过电视、移动通信网络便捷地传到独龙江。
  产业有了新发展。巴坡村委会位于独龙江乡南部,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5人。2010年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1036元。近年来,巴坡村抓住“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的历史机遇,立足本村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努力,该村逐步建立起传统农业与现代农林业相结合的路子,目前已实施推广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并积极发展独龙鸡养殖等产业。目前,该村已种植草果1500多亩,2010年全村草果销量超过6吨,产值达10多万元。而巴坡村产业发展只是独龙江乡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一个缩影。目前,独龙江乡的草果、蔬菜、茶树、漆树等种植业和以独龙牛、黄牛、独龙鸡、中蜂养殖为主的养殖业开始发展了,许多群众学会了砌墙、拌沙灰、挡墙支砌等农村实用技术,独龙族人民学知识、学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劳动技能不断提升。目前,独龙江乡已累计完成草果种植4600亩,新建钢架大棚蔬菜16个并开始种植蔬菜,完成中蜂养殖600箱。“下一步,要按照云南省领导的要求,把独龙江打造成一流旅游小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产业。现在,我们正在加紧培训独龙族的驾驶员和旅游服务人员。”马县长向记者补充道。
  观念有了新转变。过去,因为长期封闭,教育、卫生等事业长期滞后,导致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民族。许多独龙族群众喜欢喝酒,常常喝得醉醺醺的,生活上不讲卫生,衣服又脏又臭,几乎不发展生产,没有经济来源,“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现在不同了,可以说完全是质的飞跃。”巴坡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说,如今,独龙江电通了、路通了、信息通了,独龙族群众的思想也变了,生活好起来了。过去,独龙江的教育教学设施非常落后,而且因为居住分散、校点布局不合理、办学形不成规模,教育资源也得不到很好利用。如今,独龙江乡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大大提高,失学、辍学的学生几乎没有了。
  推进独龙江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工作。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厚爱,独龙族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高黎贡山高哟,独龙江水长哟,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葵花向太阳,百鸟朝凤凰,独龙人民跟党走,红心永远向太阳”的歌声,从他们内心深处吟咏而出,充分表达了独龙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奔流的独龙江,日夜不息,发出哗哗的声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独龙山寨的巨大变化。这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正快步赶上其它兄弟民族的发展步伐。然而,独龙族毕竟是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弱。纵向比,独龙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横向比,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独龙江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公共服务与全国全省形成了很大的差距,即使与贡山县内怒江沿线的乡(镇)比较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仍停留在低层次发展阶段。加快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条件恶劣,发展难度大。“两山夹一江”的自然地理格局,使独龙族分布在大峡谷之中,制约着全方位的有效发展,导致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洪灾、泥石流以及各种病虫鼠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交通不畅和严重封闭仍是制约独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造成落后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基础脆弱、管理粗放。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保水保肥的可耕地极少,加之种植粗放,缺乏灌溉设施,农业科技化程度很低,畜牧业生产管理粗放。虽然有丰富的草山草场,但未能有效利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偏低。文教卫生极端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独龙族群众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劳动者文化程度低、文盲率偏高,观念陈旧落后,科技和商品意识淡薄,人口素质提高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可以说独龙族的贫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性民族贫困,而是一个特殊地理单元中条件型贫困和素质型贫困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型整体性贫困。居住极度分散,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使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难度增大,投资效益降低,严重制约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缺乏。人才难引难留,干部队伍和科技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
  诚然,客观地说,独龙江的发展还属滞后,但那里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却令人欢欣鼓舞,令人沉醉。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独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七彩贡山 明天更美好
  奋斗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往昔,是为了往前走得更稳,对于过去的几年,马县长说,那是顺应新形势、构建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业绩的几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贡山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几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对于未来的工作,马县长思路明晰,信心百倍。从他的描述中,记者深刻感知到贡山县领导在把握贡山未来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确实高瞻远瞩。
  贡山县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怒江州第七次党代会和贡山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二次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任务,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和“三基地、一品牌”等战略机遇,按照“生态环保立县、科教人才兴县、生物产业富县、电矿工业强县、特色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强基、富民、生态、开放”四大战略,加快培育和形成生物、电力、矿产和特色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把贡山县建设成为云南全省重要的低碳绿色经济示范区、多元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和滇西北“进藏入缅”的重要门户。扎实推进贡山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推进贡山县“二次跨越”进程,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贡山。
  多彩贡山的美好前景是令人期待的,巍峨的山峦上空,白云飘渺,气象万千,仿佛生命在涌动。记者一行离开贡山县时,依稀看到了这里绚烂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贡山县各族人民在“二次跨越”的道路上将会迈出更加稳健和豪迈的步伐。
其他文献
二00七年秋,因职业之故,得识《云根诗词》;又因《云根诗词》之故,得识祥庚先生。相识之初,吾以常理待书待人,以为诗乃诗,人乃人,二者各为两端,其间虽有联系,然毕竟诗乃艺事,人为天物。艺可雕饰,物可掩藏,以可饰之艺何以见可藏之物?是以对人与诗,做分别看、做分别想;相识既久,乃知诗亦人,人亦诗,二者实难分别。乃因诗中之情,先生于接人待物中有之;诗中之事,先生于蹉跎岁月中历之。以诗观人,可见人之道德事功
期刊
入刊理由:  作为司法机关中坚力量的法官,在法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官的自身修炼尤为重要。《法官的修炼》一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法官修养和司法改革方面的问题,作者身体力行,把理论结合实践,自觉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    提到法官,笔者会自然想到霍姆斯、卡多佐、波斯纳等英美法系国家的大法官;提到法官的著述,眼前浮现的是《法律之道》《司法过程的性质》《法官如何思考》等国外法官的经典之作。这些法官
期刊
入刊理由: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亨德森·杨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崭新而高端的观点。为了将他的教育理念在云南乃至全国广为传播,本刊将陆续刊出亨德森·杨博士的先进教学理念系列文章。  亨德森·杨认为教育教学的精髓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潜力,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便是自身的智力和潜力;而开发智力的关键在
期刊
入刊理由: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
期刊
入刊理由:  随着中国法制的健全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意识逐步提高,社会对地方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立法的难度越来越大。就此,本文作者提出,对于地方立法应注重“内在气质”和“人有我优”的塑造,追求“少而精”“专而特”的立法原则。同时,他认为地方立法应以民为本,充分发扬民主,在大多数情况下,法案的起草应当由有关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共同来参与,制定出少而管用的优质“立法”
期刊
入刊理由:  作为议事和决策的手段,会议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发明、一大进步。看似简单的会议,却事关民主运行的基础程序,事关民主启蒙与成效。怎样开会?已经成为衡量现代文明程度最重要、评价水平高低最简便的标准之一。本文从开会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会海”之害及解决之策。    工作离不开开会。开会的目的在于沟通协调、解决问题、执行任务。但为什么开会?如何开会?学问很大。  国人常调侃: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
期刊
入刊理由  2010年5月21日,陈国宝由会泽县委原副书记、县长上任会泽县委书记一职以来,始终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保稳定,保持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履职会泽县委书记以来,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普九’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云南省‘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期刊
入刊理由:  楼市调控接二连三,限购、限贷、新国8条等一系列的空前调控政策出台。房价调控的目标已经成为各地热议的话题,而这会否引起楼市的降温?撼山不难,撼房价难,看资深营销专家李政权解读新政调控,透析楼市走向。    限购、限贷、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新国8条自2011年1月26日出台后,让整个楼市的成交量迅速跌入了冰点。屋漏偏逢连夜雨,央行随后又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年内第二次上调存
期刊
入刊理由: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的轨道。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发展滇剧也不例外,只有盯紧市场,与市场俱进,滇剧才有出路。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出 “包容性发展”思想,作者将其与滇剧联系起来,分析滇剧包容性发展的背景、意义、方法,研究和探索滇剧市场发展的方向、目标、战略,意欲加快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月份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
期刊
新时代中国政要的含义蕴含深刻,不但代表着铁腕无私、鞠躬尽瘁的最佳政治风貌,更向世界展示了刚毅谦逊、文治武功的中国领导人形象。在这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之际,中国政要们将“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执政能力”时刻铭记于心,更深切懂得“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二字重千钧”的真意,并且以之为行事的准绳、成事的关键。今天的中国面临着深刻而广泛的改革与考验,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下,中国政要带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