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秋色正浓,已有丝丝凉意,而教室里却是一派热烈,只因一个学生对课文的一句质疑刹时间“吹皱”了课堂的“一池春水”。
这节课我讲的是培根的《论美》。按照设计,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对美发表看法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分析哪一句话能表达文章的主要观点,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美貌与美德”关系的论述,指出美德最重要,提醒人们要加强道德的修养,然后带领学生对本文的论述过程进行了分析。正准备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品味培根这种“格言式语言”的魅力时,意外却出现了。
小林举手了,那是一个平时我认为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本不想喊他,怕他又有奇谈怪论,但是看到他那举得坚决的手,我还是决定请他发言,看他到底又要说些什么。“老师,本文的论述有问题!”“切!”“竟说大师的文章有问题?”班上一片嘘声,我心里也已不快,准备让他坐下,可是看到他那涨红的脸,不吐不快的神情,我克制住情绪,示意他继续说。“本文主要是围绕‘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进行论述的,可文章第二段一开始说‘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然后又说‘这话也不全对’,也就是说这一段论述的是‘美貌与才能的关系’,‘美德’与‘才能’不是同一概念啊,这一段的论述不是没有紧扣中心吗?”小林一口气说完了他的理由,班上立即安静下来,个个睁大了眼睛,我也愣住了,是啊,小林说得有道理,我怎么在备课时就没有注意到这点了,我成了教材和教参的奴隶啊。我肯定了小林:“小林说得完全有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贵质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有小林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班上出现了难得的沉寂,不过这种沉寂只是暂时的,又有同学举手了。
“第三段的论述也有问题,段中的第一句话是‘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可后面的内容却与这句话没有任何联系,”一个同学这样说道。“有联系,‘优雅行为最美’,优雅行为就体现了人的美德,而后一句话紧接着说的是‘最高的美’,最高的美不就是美德吗?所以‘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与后面的‘最高的美是难以直观的’是有联系的”另一个同学反驳道。“可优雅行为之美只是体现了美德,它并不等同于美德,”刚刚那个同学直接站起来反驳道。此时,我已感觉到同学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课堂的气氛越来越来越热烈,我决定放弃我原先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而是让学生的这种思考争辩继续。“这一段其实表达了三个意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难于直观的;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是培根的一篇随笔,培根的随笔中,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是比较大的,”我试图解释道。“可毕竟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文字,既然是一段话,总该有相对集中的意思呀。”“而且在一段文字里面,句与句之间应该有联系。”“如果我们平时写作也像这样,你就会说我们前言不搭后语啊!”“三个意思可以分成三段来写嘛。”“其实第四段接着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比较合适。”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而我完完全全地被震撼了,我没有想到,对大师这篇经典的美文,我的学生竟敢于这么大胆地提出质疑;我没有想到我的学生竟是这般才思敏捷、伶牙俐齿、能言善辩;我更没有想到学生原来可以这么投入、这么主动、这么积极地参与课堂。
课后,我特地查了《论美》的另几位名家的译文,发现对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曹明伦先生的译文是:“世上难见绝美者兼而至善”;王佐伦先生的译文是:“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水天同先生的译文是:“同时,很美的人们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什么大的才德”——这三位先生的翻译都是紧紧围绕“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进行的!我再一次为我的学生而折服,他们不仅有勇气,他们更有智慧,他们对这篇课文的怀疑完全是合理的。我也深深地感激我的学生们,他们启发我必须对每篇课文作出深入、独立的解读,我也为我没有武断地打断小林的回答而感到庆幸,因为那样不仅会暴露我的浅陋,更重要的是会有多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我无法碰撞而出。
一次对“奇谈怪论”的宽容鼓励,学生带给我的是难以想象的怀疑精神、质疑能力;一次对精心设计“预设”的放弃,学生还给我的是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成。这节课已经结束了,可是对这节课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还会继续。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中学)
这节课我讲的是培根的《论美》。按照设计,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作者对美发表看法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分析哪一句话能表达文章的主要观点,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对“美貌与美德”关系的论述,指出美德最重要,提醒人们要加强道德的修养,然后带领学生对本文的论述过程进行了分析。正准备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品味培根这种“格言式语言”的魅力时,意外却出现了。
小林举手了,那是一个平时我认为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本不想喊他,怕他又有奇谈怪论,但是看到他那举得坚决的手,我还是决定请他发言,看他到底又要说些什么。“老师,本文的论述有问题!”“切!”“竟说大师的文章有问题?”班上一片嘘声,我心里也已不快,准备让他坐下,可是看到他那涨红的脸,不吐不快的神情,我克制住情绪,示意他继续说。“本文主要是围绕‘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进行论述的,可文章第二段一开始说‘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然后又说‘这话也不全对’,也就是说这一段论述的是‘美貌与才能的关系’,‘美德’与‘才能’不是同一概念啊,这一段的论述不是没有紧扣中心吗?”小林一口气说完了他的理由,班上立即安静下来,个个睁大了眼睛,我也愣住了,是啊,小林说得有道理,我怎么在备课时就没有注意到这点了,我成了教材和教参的奴隶啊。我肯定了小林:“小林说得完全有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贵质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有小林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班上出现了难得的沉寂,不过这种沉寂只是暂时的,又有同学举手了。
“第三段的论述也有问题,段中的第一句话是‘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可后面的内容却与这句话没有任何联系,”一个同学这样说道。“有联系,‘优雅行为最美’,优雅行为就体现了人的美德,而后一句话紧接着说的是‘最高的美’,最高的美不就是美德吗?所以‘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与后面的‘最高的美是难以直观的’是有联系的”另一个同学反驳道。“可优雅行为之美只是体现了美德,它并不等同于美德,”刚刚那个同学直接站起来反驳道。此时,我已感觉到同学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课堂的气氛越来越来越热烈,我决定放弃我原先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而是让学生的这种思考争辩继续。“这一段其实表达了三个意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难于直观的;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是培根的一篇随笔,培根的随笔中,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是比较大的,”我试图解释道。“可毕竟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文字,既然是一段话,总该有相对集中的意思呀。”“而且在一段文字里面,句与句之间应该有联系。”“如果我们平时写作也像这样,你就会说我们前言不搭后语啊!”“三个意思可以分成三段来写嘛。”“其实第四段接着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比较合适。”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而我完完全全地被震撼了,我没有想到,对大师这篇经典的美文,我的学生竟敢于这么大胆地提出质疑;我没有想到我的学生竟是这般才思敏捷、伶牙俐齿、能言善辩;我更没有想到学生原来可以这么投入、这么主动、这么积极地参与课堂。
课后,我特地查了《论美》的另几位名家的译文,发现对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曹明伦先生的译文是:“世上难见绝美者兼而至善”;王佐伦先生的译文是:“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水天同先生的译文是:“同时,很美的人们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什么大的才德”——这三位先生的翻译都是紧紧围绕“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进行的!我再一次为我的学生而折服,他们不仅有勇气,他们更有智慧,他们对这篇课文的怀疑完全是合理的。我也深深地感激我的学生们,他们启发我必须对每篇课文作出深入、独立的解读,我也为我没有武断地打断小林的回答而感到庆幸,因为那样不仅会暴露我的浅陋,更重要的是会有多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我无法碰撞而出。
一次对“奇谈怪论”的宽容鼓励,学生带给我的是难以想象的怀疑精神、质疑能力;一次对精心设计“预设”的放弃,学生还给我的是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成。这节课已经结束了,可是对这节课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还会继续。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