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4日凌晨零时32分,把一生献给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平静地离开了。3月10日上午,周小燕先生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各界群众千余人满怀悲痛前来送别这位呕心沥血倾情于中国声乐事业的教育家。是日下午,周小燕先生的亲人、同事和各地赶来的学生们聚集在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追思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事业、献给学生的伟大老师。
追思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小燕先生的学生廖昌永主持。
在观看一部记录周先生一生的短片之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同志发言说:“我来到‘上音’工作以后,和先生结下很深的忘年情谊。先生的一生,无论用什么样的高评都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很难得看到一个道德、艺术和人生各方面都这样完美的人,我们有这样的幸运和机缘与周先生共走一段人生路,所以我们更有责任,继承她的遗志,传扬她的美德。”
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特意从北京赶来与周先生告别,她深情地回忆了自1955年开始与周小燕先生的交往。她说:“周先生西去了,但她作为老师的典范,永远活在我们中间。周先生总说‘没有关门弟子’,我也是活到老,教到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把中国声乐事业做得更好,这就是不辜负先生的遗愿。”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回忆起自己200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开师生音乐会,周小燕先生出席,但不是看过就算,而是很认真地为他指出今后应该怎么样去演唱和组织教学。刘院长还提到周先生在历次声乐论坛和研讨会上高屋建瓴的发言对全国各地搞声乐教学的同志的提点和鼓励。他最后说:“今天不仅是思念、缅怀,更是要把先生的学术思想,把她为师者的仁心,把她孜孜以求的耕耘记在心中。”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认为,周小燕先生是把艺术融入到人生的伟大艺术家。其毕生以真心、真情投入事业,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声乐艺术,留下了—份珍贵的艺术审美遗产。他认为周先生思想开放、理念先进,用她的典雅、激情、智慧,指明了中国声乐前进的方向,她的恩泽惠及每一个爱好音乐和学习音乐的人,周小燕先生德艺双馨,用毕生心血唱出一曲格调高雅的咏叹调。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原系主任卞敬祖教授1958年考入“上音”来到周小燕先生身边。他深情地回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周先生的交往,尤其是1987年开始跟周先生一起建立歌剧中心的经历。他说:“不管条件多艰苦,周先生心里想的始终是怎样多出人才、多提供舞台,为了这个目标,别人退缩了她也不会退缩,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鞠秀芳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周小燕先生门下学习的。她回忆了自己跟随周先生学习的温馨往事,特别谈到周小燕作为美声大家,非常重视民族声乐发展,专门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教学的往事。她说:“应该说周先生也是我们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奠基人。她从法国回来后唱了很多中国歌,教学生的时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民族的韵味摸准唱足,要求我们唱了很多民歌。她的教诲,我相信很多民族声乐的学生们也都历历在目。”
刘若娥教授是1958年从王品素教授班上调到周先生班上的,她最感怀的是周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周先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在国外接受教育,但是回国以后,她主动到车间里、田埂上、校园中,哪怕是最简单乐器的伴奏,她都特别愿意唱。她说:“周先生整天都在忙,我们从来没感觉她要休假了,我们会永远在心里记得她。”
上海歌剧院前院长、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魏松是“文革”后周小燕先生的第一批学生之一。他说:“周小燕先生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魏松原来唱男中音,周先生听完之后,认为他应该是男高音,他感慨地回忆起当年周先生从床底拿出抄家后幸存的唱片让他学习的经历。他还谈到了创作排演歌剧《燕子之歌》时周小燕先生虚怀若谷、倾心指导的经历,他说:“尽管作品是以周先生为原型创作的,但是周先生却把它当做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来打磨,她说‘这是写给天下所有热爱声乐的老师的’,我们打算有机会再复排这部作品,以此来纪念先生。”
女高音歌唱家高曼华专程从美国归来送先生最后一程,她说:“先生离开的消息传出后,在美国,很多音乐界的朋友联络我要举办追思会,这可以看得出周老师的伟大。”1979年高曼华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她在周先生的教导下,既学习声乐的真谛也习得了做人的道理。她说:“每次上完课陪周老师到她存自行车的地方。我记得她的座位提得很高,骑车的时候像个小男孩一样。”她回忆了周先生教导她的爱国、敬业,还回忆起了老师对自己如慈母—般的关怀入微。
罗魏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获得国际奖项的周小燕学生之一,他也特意从国外赶回来。自1974年跟随先生学习,罗魏认为最重要的是先生教会了自己坚持真理,不畏困难的精神。周先生鼓励罗魏出国学习,希望他“不单单自己唱好,还要做老母鸡回来孵小鸡,培养学生”。
刘捷认为声乐之于周先生近乎一种宗教,她是带着强烈的责任和奉献意识从事声乐教学的。她把声乐看得很纯粹,育人为先,这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山东演艺集团的歌唱家雷岩回忆起当年因缘际会来到先生门下学习,年轻时尽管冲动调皮,但先生还是保护了他这个爱闯祸的学生,并且没有偏见地让他出演了《弄臣》《茶花女》等剧目,他说:“周先生从来不讲大道理,以她的关心爱护让你自己去明白。”
上海音乐学院方琼教授说:“我跟周先生学习已经20年了。这些年里,我住在先生家楼上,先生开玩笑说你住楼上压着我,我说我是想替您遮风挡雨。现在,这份遮风挡雨的荣耀已经失去了。我从先生身上学到最重要的是艺术上包容,做人上宽容。先生对我们民族声乐系教研室的老师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悉心指导,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是教授、副教授了,还有一个老师能约束你、指导你,真是一件大幸事。她常对我说‘一个人进步不行,要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她就是这么做了一辈子。”
上海音乐学院李秀英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她是在先生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歌剧演员又是在先生的感召下回国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的。回忆和先生朝夕相处的那一个个日日夜夜,老师奉献给事业和学生的赤子情怀让人肃然起敬,老师的精神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里,学生们也会把这种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上海音乐学院顾平教授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起,他说,先生教会了他怎样歌唱,又手把手地教会了他如何教学生歌唱,在自己担任部门领导以后,又用宽厚的胸怀提点他“不要有私心,要多关心大家”,先生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她不是只爱护自己的学生,而是爱护所有的好苗子。
声乐系王品素教授是先生的好友,她的女儿屈晓丹也赶来追思会,她在发言中说:“妈妈跟周先生的友谊是因共同的事业、相同的情趣连接起来的,她们都爱国、爱事业、爱人才,她们的生命和祖国声乐教学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歌坛奉献毕生的精力做出重大的贡献。”她还代表歌唱家才旦卓玛向周老师奉上真诚的悼念之情。才旦卓玛委托屈晓丹代她发言,表达对当年在“上音”学习时得到周先生的关心和帮助的深情感谢。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叶国辉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1995年先生在长城上演唱《黄水谣》是我编配的,那天在录音房,我和先生面对面,她唱得非常棒,我很感动。周先生对我们作曲家也有帮助,有一次她在路上碰到我,跟我开玩笑,说‘小叶,你把小路写成大路了’,那个作品我们用的是交响乐团伴奏,把乐队玩得比较厉害,我很感慨,先生对艺术审美真是精益求精。我觉得我们作曲家和声乐家要在继承先生的这种合作精神,一起出作品,让中国音乐在世界上有更高的地位,我想这也是天堂里的周先生最愿意看到的。”
追思会上,大家沉浸在对周先生曾经带给大家的快乐、收获和教诲中。
最后,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教授说:“大家情深义重,都有说不尽的和先生的情缘,道不完的想说给先生的祝愿。我们通过这个形式,寄托的是我们深深的哀思,表达的是我们的不舍和眷恋,作为后来者,我们一定会记住先生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继承先生对中国声乐事业的厚重情感,沿着先生指引的道路,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把我们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做得更好,对先生的深厚情意会化为我们的行动力量,在舞台上、在教室里、在声乐科研战线上进发出来,告慰天堂里还在关注我们事业的周小燕先生!”
(责任编辑 荣英涛)
追思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小燕先生的学生廖昌永主持。
在观看一部记录周先生一生的短片之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同志发言说:“我来到‘上音’工作以后,和先生结下很深的忘年情谊。先生的一生,无论用什么样的高评都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很难得看到一个道德、艺术和人生各方面都这样完美的人,我们有这样的幸运和机缘与周先生共走一段人生路,所以我们更有责任,继承她的遗志,传扬她的美德。”
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特意从北京赶来与周先生告别,她深情地回忆了自1955年开始与周小燕先生的交往。她说:“周先生西去了,但她作为老师的典范,永远活在我们中间。周先生总说‘没有关门弟子’,我也是活到老,教到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把中国声乐事业做得更好,这就是不辜负先生的遗愿。”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回忆起自己200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开师生音乐会,周小燕先生出席,但不是看过就算,而是很认真地为他指出今后应该怎么样去演唱和组织教学。刘院长还提到周先生在历次声乐论坛和研讨会上高屋建瓴的发言对全国各地搞声乐教学的同志的提点和鼓励。他最后说:“今天不仅是思念、缅怀,更是要把先生的学术思想,把她为师者的仁心,把她孜孜以求的耕耘记在心中。”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认为,周小燕先生是把艺术融入到人生的伟大艺术家。其毕生以真心、真情投入事业,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声乐艺术,留下了—份珍贵的艺术审美遗产。他认为周先生思想开放、理念先进,用她的典雅、激情、智慧,指明了中国声乐前进的方向,她的恩泽惠及每一个爱好音乐和学习音乐的人,周小燕先生德艺双馨,用毕生心血唱出一曲格调高雅的咏叹调。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原系主任卞敬祖教授1958年考入“上音”来到周小燕先生身边。他深情地回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周先生的交往,尤其是1987年开始跟周先生一起建立歌剧中心的经历。他说:“不管条件多艰苦,周先生心里想的始终是怎样多出人才、多提供舞台,为了这个目标,别人退缩了她也不会退缩,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鞠秀芳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周小燕先生门下学习的。她回忆了自己跟随周先生学习的温馨往事,特别谈到周小燕作为美声大家,非常重视民族声乐发展,专门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教学的往事。她说:“应该说周先生也是我们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奠基人。她从法国回来后唱了很多中国歌,教学生的时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民族的韵味摸准唱足,要求我们唱了很多民歌。她的教诲,我相信很多民族声乐的学生们也都历历在目。”
刘若娥教授是1958年从王品素教授班上调到周先生班上的,她最感怀的是周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周先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在国外接受教育,但是回国以后,她主动到车间里、田埂上、校园中,哪怕是最简单乐器的伴奏,她都特别愿意唱。她说:“周先生整天都在忙,我们从来没感觉她要休假了,我们会永远在心里记得她。”
上海歌剧院前院长、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魏松是“文革”后周小燕先生的第一批学生之一。他说:“周小燕先生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魏松原来唱男中音,周先生听完之后,认为他应该是男高音,他感慨地回忆起当年周先生从床底拿出抄家后幸存的唱片让他学习的经历。他还谈到了创作排演歌剧《燕子之歌》时周小燕先生虚怀若谷、倾心指导的经历,他说:“尽管作品是以周先生为原型创作的,但是周先生却把它当做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来打磨,她说‘这是写给天下所有热爱声乐的老师的’,我们打算有机会再复排这部作品,以此来纪念先生。”
女高音歌唱家高曼华专程从美国归来送先生最后一程,她说:“先生离开的消息传出后,在美国,很多音乐界的朋友联络我要举办追思会,这可以看得出周老师的伟大。”1979年高曼华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她在周先生的教导下,既学习声乐的真谛也习得了做人的道理。她说:“每次上完课陪周老师到她存自行车的地方。我记得她的座位提得很高,骑车的时候像个小男孩一样。”她回忆了周先生教导她的爱国、敬业,还回忆起了老师对自己如慈母—般的关怀入微。
罗魏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获得国际奖项的周小燕学生之一,他也特意从国外赶回来。自1974年跟随先生学习,罗魏认为最重要的是先生教会了自己坚持真理,不畏困难的精神。周先生鼓励罗魏出国学习,希望他“不单单自己唱好,还要做老母鸡回来孵小鸡,培养学生”。
刘捷认为声乐之于周先生近乎一种宗教,她是带着强烈的责任和奉献意识从事声乐教学的。她把声乐看得很纯粹,育人为先,这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山东演艺集团的歌唱家雷岩回忆起当年因缘际会来到先生门下学习,年轻时尽管冲动调皮,但先生还是保护了他这个爱闯祸的学生,并且没有偏见地让他出演了《弄臣》《茶花女》等剧目,他说:“周先生从来不讲大道理,以她的关心爱护让你自己去明白。”
上海音乐学院方琼教授说:“我跟周先生学习已经20年了。这些年里,我住在先生家楼上,先生开玩笑说你住楼上压着我,我说我是想替您遮风挡雨。现在,这份遮风挡雨的荣耀已经失去了。我从先生身上学到最重要的是艺术上包容,做人上宽容。先生对我们民族声乐系教研室的老师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悉心指导,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是教授、副教授了,还有一个老师能约束你、指导你,真是一件大幸事。她常对我说‘一个人进步不行,要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她就是这么做了一辈子。”
上海音乐学院李秀英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她是在先生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歌剧演员又是在先生的感召下回国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的。回忆和先生朝夕相处的那一个个日日夜夜,老师奉献给事业和学生的赤子情怀让人肃然起敬,老师的精神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里,学生们也会把这种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上海音乐学院顾平教授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起,他说,先生教会了他怎样歌唱,又手把手地教会了他如何教学生歌唱,在自己担任部门领导以后,又用宽厚的胸怀提点他“不要有私心,要多关心大家”,先生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她不是只爱护自己的学生,而是爱护所有的好苗子。
声乐系王品素教授是先生的好友,她的女儿屈晓丹也赶来追思会,她在发言中说:“妈妈跟周先生的友谊是因共同的事业、相同的情趣连接起来的,她们都爱国、爱事业、爱人才,她们的生命和祖国声乐教学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歌坛奉献毕生的精力做出重大的贡献。”她还代表歌唱家才旦卓玛向周老师奉上真诚的悼念之情。才旦卓玛委托屈晓丹代她发言,表达对当年在“上音”学习时得到周先生的关心和帮助的深情感谢。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叶国辉教授在追思会上发言:“1995年先生在长城上演唱《黄水谣》是我编配的,那天在录音房,我和先生面对面,她唱得非常棒,我很感动。周先生对我们作曲家也有帮助,有一次她在路上碰到我,跟我开玩笑,说‘小叶,你把小路写成大路了’,那个作品我们用的是交响乐团伴奏,把乐队玩得比较厉害,我很感慨,先生对艺术审美真是精益求精。我觉得我们作曲家和声乐家要在继承先生的这种合作精神,一起出作品,让中国音乐在世界上有更高的地位,我想这也是天堂里的周先生最愿意看到的。”
追思会上,大家沉浸在对周先生曾经带给大家的快乐、收获和教诲中。
最后,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教授说:“大家情深义重,都有说不尽的和先生的情缘,道不完的想说给先生的祝愿。我们通过这个形式,寄托的是我们深深的哀思,表达的是我们的不舍和眷恋,作为后来者,我们一定会记住先生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继承先生对中国声乐事业的厚重情感,沿着先生指引的道路,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把我们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做得更好,对先生的深厚情意会化为我们的行动力量,在舞台上、在教室里、在声乐科研战线上进发出来,告慰天堂里还在关注我们事业的周小燕先生!”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