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挥别“十一五”,四川扶贫开发实现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数千万人口圆了千年温饱梦;迎来“十二五”,如何让贫困彻底远去,如何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省委九届八次会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以扶贫攻坚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跨越式发展成果”。
“十一五”,四川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四川站上一个新的更高起点。
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深刻阐述分析了我省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机遇,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地震灾区发展振兴为我省面临的特别机遇。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如何让“富民”这个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确立的主题得以彰显?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岁末年初,对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何大清,一起探讨从贫困到富裕的求索之路。
“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川党的建设》:何局长,您好!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定下了我国和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战略规划,其中部贯穿着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此,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何大清:好的,我先从全国扶贫开发的大背景说起。按照国家现行的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目前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温总理在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说法,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标准之下。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多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占了60%多。可见,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
“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年到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曾用这样的数据盛赞我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就。而这样的成果,主要是来自十年西部大开发、十年“扶贫纲要”的战略部署。
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省份,四川是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四川党的建设》: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都高度评价我国的扶贫开发,“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省份,四川是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
何大清:十年来,西部各地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全面推动扶贫攻坚,成效十分显著,为我国如期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6年开始,我省对贫困地区开始进行规范化专项扶持,主要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为主。2000年以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解决群众温饱和巩固温饱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组织实施各项“惠民工程”,实行综合开发、全面治理,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落后状况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经过十年的努力,至2010年底,全省解决了237.4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658.7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15.22%下降到目前的2.17%。十年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2.80%,达到4209元。《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圓满实现。
《四川党的建设》: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我省的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进入到改变贫困地区整个经济、文化、社会落后状态的阶段。具体来说,这种改变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何大清:我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 1 O年底,全省共在10166个村开展和实施了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累计改田改土1009 54万亩、改扩建公路11.12万公里、建经济林1829.78万亩、改良草场311.36万亩
二是贫困人口继续减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0年间全省扶持重点贫困村1万多个,解决了896.2万人的贫困问题,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09元、年均增长12.80%。通过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饮水困难;针对居住在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水淹区的贫困农户,稳步推进移民搬迁,使全省13.10万户、56.53万贫困人口走出了地域致贫的桎梏;在甘孜州、阿坝州牧区通过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建设项目,使2.52万户牧民摆脱了贫困。通过调查,贫困农户住房面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户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三是贫困乡村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至2009年,80%以上贫困乡村和农户用上了电、听上了广播,解决了通讯难的问题;改建、扩建了大批的村小、村卫生站f所)和村级活动室;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转移培训上百万人次,使贫困农户脱贫能力有所提高。
促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任重道远
《四川党的建设》:在我省“十二五”的规划中,也就是迈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实施贫困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被作为了重点工作。我们想了解,扶贫攻坚在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下,目前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何大清: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省委新的发展部署中,扶贫开发工作都还是任重道远。仅从数量上看,我已经介绍了,按照我国现行的扶贫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四川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加之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到目前还有近300多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国的10%,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还会更多。
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虽然在增强,但贫困人口规模和因灾返贫的压力也在增大,在努力促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务的征途上,难点难题还很多。
《四川党的建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要完成省委定下的“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其他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十二五”目标,我省会有哪些举措?
何大清: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全省扶贫工作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促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的总体部署,要总结完善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巴中“扶贫到村、帮扶到户、整体推进”的经验、旺苍互助资金的使用模式、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扶贫帮困“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阿坝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的做法经验及广安水淹区和升钟库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脱贫解困”的工作模式都需要积极地探索推广。
要抓紧扶贫规划的编制与落实工作,抓紧推进未来十年扶贫开发规划与“十二五”相关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目前,我局已编制《汶川地震四川省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正在着手《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等专项规划的编制。
要重点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工作。切实抓好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浙江对口支援藏区、珠海对口支援凉山彝区等东西合作项目。2010年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在川定点扶贫工作会议,近期拟与浙江商签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机关定点扶贫、动员各行各业开展扶贫帮困等社会扶贫工作。
强化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的投入机制和监管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扶贫工作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打好扶贫攻坚战。
“十一五”,四川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四川站上一个新的更高起点。
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刘奇葆深刻阐述分析了我省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机遇,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地震灾区发展振兴为我省面临的特别机遇。
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如何让“富民”这个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确立的主题得以彰显?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岁末年初,对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何大清,一起探讨从贫困到富裕的求索之路。
“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川党的建设》:何局长,您好!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定下了我国和我省“十二五”发展的战略规划,其中部贯穿着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此,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何大清:好的,我先从全国扶贫开发的大背景说起。按照国家现行的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目前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温总理在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的说法,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标准之下。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多数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在全国的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超过6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占了60%多。可见,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对我国的整体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
“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年到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曾用这样的数据盛赞我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就。而这样的成果,主要是来自十年西部大开发、十年“扶贫纲要”的战略部署。
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省份,四川是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四川党的建设》: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都高度评价我国的扶贫开发,“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作为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的省份,四川是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
何大清:十年来,西部各地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全面推动扶贫攻坚,成效十分显著,为我国如期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6年开始,我省对贫困地区开始进行规范化专项扶持,主要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为主。2000年以来,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解决群众温饱和巩固温饱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组织实施各项“惠民工程”,实行综合开发、全面治理,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落后状况逐步改变,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经过十年的努力,至2010年底,全省解决了237.4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658.7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15.22%下降到目前的2.17%。十年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2.80%,达到4209元。《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圓满实现。
《四川党的建设》: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我省的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进入到改变贫困地区整个经济、文化、社会落后状态的阶段。具体来说,这种改变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何大清:我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 1 O年底,全省共在10166个村开展和实施了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累计改田改土1009 54万亩、改扩建公路11.12万公里、建经济林1829.78万亩、改良草场311.36万亩
二是贫困人口继续减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0年间全省扶持重点贫困村1万多个,解决了896.2万人的贫困问题,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209元、年均增长12.80%。通过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饮水困难;针对居住在高寒山区、深山区、石山区、水淹区的贫困农户,稳步推进移民搬迁,使全省13.10万户、56.53万贫困人口走出了地域致贫的桎梏;在甘孜州、阿坝州牧区通过实施“人草畜”三配套建设项目,使2.52万户牧民摆脱了贫困。通过调查,贫困农户住房面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户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三是贫困乡村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至2009年,80%以上贫困乡村和农户用上了电、听上了广播,解决了通讯难的问题;改建、扩建了大批的村小、村卫生站f所)和村级活动室;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转移培训上百万人次,使贫困农户脱贫能力有所提高。
促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任重道远
《四川党的建设》:在我省“十二五”的规划中,也就是迈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实施贫困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被作为了重点工作。我们想了解,扶贫攻坚在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下,目前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何大清:不管是在中央,还是在省委新的发展部署中,扶贫开发工作都还是任重道远。仅从数量上看,我已经介绍了,按照我国现行的扶贫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四川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加之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到目前还有近300多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国的10%,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还会更多。
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虽然在增强,但贫困人口规模和因灾返贫的压力也在增大,在努力促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务的征途上,难点难题还很多。
《四川党的建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要完成省委定下的“从根本上改变我省藏区、彝区、革命老区和其他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十二五”目标,我省会有哪些举措?
何大清: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全省扶贫工作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促进贫困地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的总体部署,要总结完善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巴中“扶贫到村、帮扶到户、整体推进”的经验、旺苍互助资金的使用模式、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扶贫帮困“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阿坝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的做法经验及广安水淹区和升钟库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脱贫解困”的工作模式都需要积极地探索推广。
要抓紧扶贫规划的编制与落实工作,抓紧推进未来十年扶贫开发规划与“十二五”相关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目前,我局已编制《汶川地震四川省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正在着手《四川省“十二五”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扶贫开发规划纲要》等专项规划的编制。
要重点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工作。切实抓好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浙江对口支援藏区、珠海对口支援凉山彝区等东西合作项目。2010年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在川定点扶贫工作会议,近期拟与浙江商签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机关定点扶贫、动员各行各业开展扶贫帮困等社会扶贫工作。
强化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的投入机制和监管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扶贫工作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打好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