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管子》是先秦诸子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思想著作,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篇幅宏伟、思想丰富、博大精深、包揽各家,是一部杂儒、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在内的论文汇编,是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依据管仲立论的著作总集。《管子》全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時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值得继续进行深入地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 《管子》;天人观;道论;气论
【中图分类号】B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48-02
《管子》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思想史料,是一部研究先秦时期诸子学派思想学说的重要著作。本文通过探寻《管子》一书之学派归属,以《管子》的经典文本为中心,对《管子》书中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和阐发,以期探求书中义理。
一、《管子》一书之源流疏理
《管子》一书大致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战国时期广为流行,《韩非子·五蠹》篇有言:“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从传颂程度上来看,《管子》一书在先秦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现在的《管子》附有西汉刘向的叙录,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基本上是刘向所编辑,另外的10篇已经失传。《管子》一书经刘向整理虽一直流传下来,但是在清代以前是不受重视的,传抄讹夺现象非常严重。直到清代中期,由于诸子之学复兴,学者们才较多地注释《管子》。
学界一般认为,《管子》基本上是春秋时期齐国稷下道家推崇管仲的思想集结,以此推测此书为稷下学士的管子学派所作。若要弄清《管子》一书的学派归属,须从此书的思想内容入手。《管子》一书思想丰富,包揽各家,因此,对《管子》一书性质的判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书中讲道:“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说,《管子》书的思想体系就是管子或管子学派的思想体系,但《管子》所包括的不是一家的思想,而是许多家的思想。它虽然包括了许多家的思想,却又不能算是杂家的书。”为什么不能算是杂家的书,冯友兰先生在其书中继续提到:“杂家只是把各家的长处都收集起来,凑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管子》却不是这样。”那么既然不是杂家,到底是哪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呢?刘向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将《管子》列为道家著作,而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在其《管子新探·序》中说:“从《管子》书的总体看,列入法家是正确的,虽然《管子》书中也含有道家的思想。”
由此可见,从全书的思想内容来看,《管子》并非一时之书,亦非一人之手。《管子》一书是稷下学者为了推崇管仲的思想所作,他们依托管仲立论,故此书为管仲学派的作品总集,这一点已为学界所公认。综观《管子》全书,内容庞杂,思想丰富,是先秦诸子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思想著作,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管子》中的哲学思想
《管子》书中的哲学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奥,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管子》一书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以道论和精气说为依据,以天道作为人事活动的根据,提出了虚空玄远的天道观,继承并发展了黄老道家哲学的道论思想。
(一)天人观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天人学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即天人之际)的体察和求索。《管子·形势》篇有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在这里需要注意,“古今一也”不是说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没有变化,而是说事物背后的那个规律性的东西是“常”的。自古以来,中国哲学讨论了关于阴阳、五行等天道观的问题,但是直到管子这种“天道”“天常”的观念才得以明确地提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管子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哲学的思维和理论水平具有了更好的概括性。《乘马》篇又云:“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管子认为,这种“常”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见,管子在这里说明了气象的非常性,即寒暑节气有提前和错后的现象,这都是正常的。在此基础上,管子得出结论,即“天也,莫之能损益也”,这就是说“天”自身可以有损益,但人不可以损益“天”。这实际上阐明了“天”的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
管子进一步把这个不变的东西归结为“阴阳”,认为阴阳是最根本的普遍不变的东西。《管子·乘马》篇有云:“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可见,管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作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之所以是这样的原因,即阴阳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先人们的实践经验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已经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此外,在《管子》书中也论及人与神的关系问题。《管子·内业》言:“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里指出了人神关系的和谐,认为经历的一切都来自被称为“气”的能量——神性的能量。这即是管子气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管子所谓的“天”不是有意志的主宰之天,而是客观的自然之天、规律之天。管子在强调“天”的客观性的同时,也不否定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可以“法天象地”“法天合德”。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管子是个现实的改革主义者,他为何要关注这些虚空玄远的天道观?在《管子·形势》篇有云:“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王也。”由此可以看出,管子阐述天道观是为其政治理论提供形上的依据,从“天之道”的高度来看“王天下”一下子就把现实政治问题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二)道论思想 道论是《管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其治国与治身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客观依据。《管子》全书的主旨在于论“心”,以心本论和心气说为核心,由道论出发建立其哲学理论,可以说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全書涉及黄老道家哲学的基本为《心术上》 《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此皆为齐国稷下学者所作,其本质在于以道论法。《管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管子·白心》言:“原始计实,本其所生”,这里的“原”用作动词,是指追溯其本原,即是本原之道。《管子·心术》篇又云:“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此可以看出,管子坚持了老子的道论,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同时指出了道的普遍性。
学界认为,“静因之道”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士提出来的,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其中说道:“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所谓“静”,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所谓“因”,就是要去掉主观成见,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管子·心术上》说:“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又说:“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管子》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判断,以外物的本来面目作为认识根据,认识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这种认识方法被称之为“静因之道”。
(三)气论思想
《老子》论道时曾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但对此未加以说明,《周易·系辞上》有“精气为物”之说,亦无详说。在道论基础上为了解释抽象的道如何产生世界万物,《管子》中提出了“精气”的概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新的解释。《管子·内业》把“精”视为最细微的气,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所谓的精气不是一般的气,而是气中最精微、最细小的部分。稷下学者把精气作为道的质料,认为能够产生万物实际上是通过精气这种质料来完成的,即由精气构成了天地万物。《管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即“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即是说,人的产生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相和合而成。
进而言之,稷下学者还将道与精气融为一体用以解释“德”的观念,即道在具体事物中的存在状态。《心术》上篇中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管子认为,德是道与万物的一个中间环节。总的来说,道是一个整体,其中有细微的精气,此精气通过“德”的中介作用而构成具体的万物,这样道与万物就统一起来。“精气说”的理论意义在于,对道如何产生世界万物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达到了一与多的统一;除此之外,由于精气是实际存在的,这就坚持了本原的物质性,打击了传统的泛神论观点。但是,它没有说明精气是如何产生的,亦具有一定理论局限性。
三、结语
综上所论,《管子》一书是先秦诸子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思想著作,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管子》一书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以道论和精气说为依据,以天道作为人事活动的根据,提出了虚空玄远的天道观,继承发展了黄老道家哲学的道论思想。《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奥,贯穿历史数千年之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传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值得人们继续认真地进行挖掘和阐释。
参考文献:
[1]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J].管子学刊,1991,(01).
[2]侯磊.重构《管子》中法家思想的发展理路[J].船山学刊,2009,(04).
[3]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王海成.《管子》四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张岱年.《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J].管子学刊,1987,(01).
[6]张连伟.论《管子》四篇的学派归属[J].管子学刊,2003,(01).
作者简介:陶儒彪,男,汉族,贵州安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关键词】 《管子》;天人观;道论;气论
【中图分类号】B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48-02
《管子》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思想史料,是一部研究先秦时期诸子学派思想学说的重要著作。本文通过探寻《管子》一书之学派归属,以《管子》的经典文本为中心,对《管子》书中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和阐发,以期探求书中义理。
一、《管子》一书之源流疏理
《管子》一书大致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在战国时期广为流行,《韩非子·五蠹》篇有言:“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从传颂程度上来看,《管子》一书在先秦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现在的《管子》附有西汉刘向的叙录,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基本上是刘向所编辑,另外的10篇已经失传。《管子》一书经刘向整理虽一直流传下来,但是在清代以前是不受重视的,传抄讹夺现象非常严重。直到清代中期,由于诸子之学复兴,学者们才较多地注释《管子》。
学界一般认为,《管子》基本上是春秋时期齐国稷下道家推崇管仲的思想集结,以此推测此书为稷下学士的管子学派所作。若要弄清《管子》一书的学派归属,须从此书的思想内容入手。《管子》一书思想丰富,包揽各家,因此,对《管子》一书性质的判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书中讲道:“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说,《管子》书的思想体系就是管子或管子学派的思想体系,但《管子》所包括的不是一家的思想,而是许多家的思想。它虽然包括了许多家的思想,却又不能算是杂家的书。”为什么不能算是杂家的书,冯友兰先生在其书中继续提到:“杂家只是把各家的长处都收集起来,凑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管子》却不是这样。”那么既然不是杂家,到底是哪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呢?刘向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将《管子》列为道家著作,而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在其《管子新探·序》中说:“从《管子》书的总体看,列入法家是正确的,虽然《管子》书中也含有道家的思想。”
由此可见,从全书的思想内容来看,《管子》并非一时之书,亦非一人之手。《管子》一书是稷下学者为了推崇管仲的思想所作,他们依托管仲立论,故此书为管仲学派的作品总集,这一点已为学界所公认。综观《管子》全书,内容庞杂,思想丰富,是先秦诸子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思想著作,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管子》中的哲学思想
《管子》书中的哲学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奥,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管子》一书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以道论和精气说为依据,以天道作为人事活动的根据,提出了虚空玄远的天道观,继承并发展了黄老道家哲学的道论思想。
(一)天人观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天人学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即天人之际)的体察和求索。《管子·形势》篇有云:“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在这里需要注意,“古今一也”不是说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没有变化,而是说事物背后的那个规律性的东西是“常”的。自古以来,中国哲学讨论了关于阴阳、五行等天道观的问题,但是直到管子这种“天道”“天常”的观念才得以明确地提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管子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哲学的思维和理论水平具有了更好的概括性。《乘马》篇又云:“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管子认为,这种“常”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见,管子在这里说明了气象的非常性,即寒暑节气有提前和错后的现象,这都是正常的。在此基础上,管子得出结论,即“天也,莫之能损益也”,这就是说“天”自身可以有损益,但人不可以损益“天”。这实际上阐明了“天”的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
管子进一步把这个不变的东西归结为“阴阳”,认为阴阳是最根本的普遍不变的东西。《管子·乘马》篇有云:“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长短,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可见,管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作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之所以是这样的原因,即阴阳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先人们的实践经验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已经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此外,在《管子》书中也论及人与神的关系问题。《管子·内业》言:“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里指出了人神关系的和谐,认为经历的一切都来自被称为“气”的能量——神性的能量。这即是管子气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管子所谓的“天”不是有意志的主宰之天,而是客观的自然之天、规律之天。管子在强调“天”的客观性的同时,也不否定人的主体性,认为人可以“法天象地”“法天合德”。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管子是个现实的改革主义者,他为何要关注这些虚空玄远的天道观?在《管子·形势》篇有云:“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王也。”由此可以看出,管子阐述天道观是为其政治理论提供形上的依据,从“天之道”的高度来看“王天下”一下子就把现实政治问题提到了哲学的高度。
(二)道论思想 道论是《管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其治国与治身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客观依据。《管子》全书的主旨在于论“心”,以心本论和心气说为核心,由道论出发建立其哲学理论,可以说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思想。全書涉及黄老道家哲学的基本为《心术上》 《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此皆为齐国稷下学者所作,其本质在于以道论法。《管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管子·白心》言:“原始计实,本其所生”,这里的“原”用作动词,是指追溯其本原,即是本原之道。《管子·心术》篇又云:“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此可以看出,管子坚持了老子的道论,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同时指出了道的普遍性。
学界认为,“静因之道”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士提出来的,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其中说道:“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所谓“静”,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所谓“因”,就是要去掉主观成见,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管子·心术上》说:“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又说:“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管子》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判断,以外物的本来面目作为认识根据,认识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这种认识方法被称之为“静因之道”。
(三)气论思想
《老子》论道时曾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但对此未加以说明,《周易·系辞上》有“精气为物”之说,亦无详说。在道论基础上为了解释抽象的道如何产生世界万物,《管子》中提出了“精气”的概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新的解释。《管子·内业》把“精”视为最细微的气,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所谓的精气不是一般的气,而是气中最精微、最细小的部分。稷下学者把精气作为道的质料,认为能够产生万物实际上是通过精气这种质料来完成的,即由精气构成了天地万物。《管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即“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即是说,人的产生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相和合而成。
进而言之,稷下学者还将道与精气融为一体用以解释“德”的观念,即道在具体事物中的存在状态。《心术》上篇中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管子认为,德是道与万物的一个中间环节。总的来说,道是一个整体,其中有细微的精气,此精气通过“德”的中介作用而构成具体的万物,这样道与万物就统一起来。“精气说”的理论意义在于,对道如何产生世界万物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达到了一与多的统一;除此之外,由于精气是实际存在的,这就坚持了本原的物质性,打击了传统的泛神论观点。但是,它没有说明精气是如何产生的,亦具有一定理论局限性。
三、结语
综上所论,《管子》一书是先秦诸子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思想著作,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管子》一书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以道论和精气说为依据,以天道作为人事活动的根据,提出了虚空玄远的天道观,继承发展了黄老道家哲学的道论思想。《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奥,贯穿历史数千年之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传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值得人们继续认真地进行挖掘和阐释。
参考文献:
[1]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J].管子学刊,1991,(01).
[2]侯磊.重构《管子》中法家思想的发展理路[J].船山学刊,2009,(04).
[3]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王海成.《管子》四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张岱年.《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J].管子学刊,1987,(01).
[6]张连伟.论《管子》四篇的学派归属[J].管子学刊,2003,(01).
作者简介:陶儒彪,男,汉族,贵州安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