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妙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能力上提升。
【关键词】兴趣 激发动力 适度 增强信心 把握目标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进行交流的纽带,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探索才能有所得。“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么有收获?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教学内容实际、引人深思的巧妙课堂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兴趣,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纵观英语课堂,不难发现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存在以下一些误区。1.提问形式单一:他们经常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对歌式提问,课堂是热闹了,但是很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感觉,对提问“麻木”。2.问题设计难易不当:问题设计过高或过低,对学生实际水平不甚了解,操之过急,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3.提问方法不合理:课堂上,为求完成教学任务只提问好学生,无视学困生。
因此,形式单一,不符合内容以及不合理方法的提问,都是无效提问,它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无甚益处。只有根据教学目的,从提高各个层面学生能力角度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讲求原则与技巧的提问,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妙设计课堂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只有教师巧妙地设计出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提问,才能将教学内容中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思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更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根据课堂提问的目的和原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课堂提问。
1.问出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走入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设计贴近学生且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类问题主要运用在导入环节。
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6 Task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先请学生复述Reading部分的内容,然后设置问题: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 in the hole? 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投入本课的学习中。
2、问在适度,增强学习自信心。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上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理上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因此,问题设计要把握难易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时机两个度。难度上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问过难,学生无从回答,过于简单,则不易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教师的提问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突破难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问有针对,把握学习目標。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有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突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供路径、方法和思维的准备。
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3的阅读课中,Millie 和Simon都提出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青少年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抛出问题“What suggestions will Sigmund Friend give them?”在阅读课的第二课时中,Sigmund Friend就给出了他的建议,学生为了帮助Millie 和Simon解决他们的问题,更是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这些问题,就会主动去预习下一课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习期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所提问的质量以及采用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能力上提升。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兴趣 激发动力 适度 增强信心 把握目标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进行交流的纽带,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探索才能有所得。“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么有收获?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教学内容实际、引人深思的巧妙课堂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兴趣,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纵观英语课堂,不难发现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存在以下一些误区。1.提问形式单一:他们经常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对歌式提问,课堂是热闹了,但是很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枯燥乏味”感觉,对提问“麻木”。2.问题设计难易不当:问题设计过高或过低,对学生实际水平不甚了解,操之过急,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3.提问方法不合理:课堂上,为求完成教学任务只提问好学生,无视学困生。
因此,形式单一,不符合内容以及不合理方法的提问,都是无效提问,它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无甚益处。只有根据教学目的,从提高各个层面学生能力角度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讲求原则与技巧的提问,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妙设计课堂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只有教师巧妙地设计出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课堂提问,才能将教学内容中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思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更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根据课堂提问的目的和原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课堂提问。
1.问出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走入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设计贴近学生且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类问题主要运用在导入环节。
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6 Task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先请学生复述Reading部分的内容,然后设置问题: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 in the hole? 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投入本课的学习中。
2、问在适度,增强学习自信心。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上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在心理上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因此,问题设计要把握难易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时机两个度。难度上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提问过难,学生无从回答,过于简单,则不易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教师的提问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聚合到发散。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突破难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问有针对,把握学习目標。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有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突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供路径、方法和思维的准备。
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3的阅读课中,Millie 和Simon都提出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青少年中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抛出问题“What suggestions will Sigmund Friend give them?”在阅读课的第二课时中,Sigmund Friend就给出了他的建议,学生为了帮助Millie 和Simon解决他们的问题,更是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这些问题,就会主动去预习下一课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习期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所提问的质量以及采用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能力上提升。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