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等8年,中国“创业板”终于落地在望。它是中小企业生长期“贫血”和“发育不良”的资本猛药,还是带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救世主”?为什么会有人集体焦虑,试图“唱衰”它?不同声音的背后暗藏着利益博弈的玄机。
酝酿了8年之久的“中国创业板”在万众瞩目中即将推出。
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向社会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经过短短的10多天征求意见,在收到邮件671封、传真17份,共计788份反馈意见之后,证监会在3月31日晚旋即宣布,征求意见已经结束。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声称,将尽快发布实施。
如此高效率的决策,与漫长的酝酿期相比,反差很大。一些专家声称,“蹊跷”、“仓促”、“时机不对”,而很多企业国内上市的激情被点燃,京中关村地区已经有超过20家创新型企业完成了上市材料的报备工作,它们都有望成为首批进入创业板的企业。合肥市高新区也表态,计划2008年~2010年期间争取上市10家企业。
产业的资本“良药”
“创业板可以说是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做大的‘资本良药’。” 中关村的一位软件公司总裁表示。
2006年,《中关村发展蓝皮书——突破融资瓶颈》对1012家中关村科技企业调查后发现,49.5%的企业认为资金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其中58%的企业存在资金不足困难,平均资金缺口在1800万元左右。
在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时,中关村企业主要靠内部积累和银行信贷,76%的中关村企业将“内部积累”作为主要资金来源; 在外部融资渠道中,42.1%的企业将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
上市冲动
创业板让中小IT企业有了上市、融资、再发展的新通道 。
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要求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 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 或最近3年的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
而创业板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要求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 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这样的门槛并不高。”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认为。按照他的估算,国内符合创业板最低门槛的IT企业有近百家,其中不乏一些不知名却在细分行业里做得非常成功的领头企业,按每家融资1.5亿元~2亿元计算,将吸引近200亿元的资金。“IT产业是典型的资本驱动型产业,有了更多的资金后,企业才有可能不断创新,用产品的升级换代拉动市场的需求,创业板对IT产业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譬如,面临资金缺口却在进行产业化运作的“龙芯”就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江苏中科龙梦科技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短期内还没有上市计划,但公司已经针对创业板做了一些准备,试图找到一个适于上市的切入点。
无疑,创业板可以在社会闲散资金和急需资金的创新型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中小IT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壮大。
IT企业“孵化器”
从全球范围来看,创业板都是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最知名的创业板就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纳斯达克培育了微软、思科、英特尔、Google、甲骨文、苹果电脑、戴尔等IT巨头。目前,纳斯达克容纳了美国93.6%的软件行业上市公司、84.8%的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84.5%的计算机及外围设备行业上市公司、82.6%的通信服务业上市公司,以及81.7%的通信设备行业上市公司。
以微软为例,微软上市前的1985年的总收入为1.62亿美元,2007年微软的收入已经达到511.2亿美元; 刚上市时微软股票的交易数额仅为200万美元,到2008年4月1日时,微软的市值已达2640多亿美元。
纳斯达克浓郁的培育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文化氛围,以及海外上市带来的更大的知名度,也让它一度成为中国网络概念股上市的热土。从2000年开始,新浪、网易、搜狐、携程、百度等一批IT企业先后在纳市上市。
“纳斯达克给全球的创业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南京智达康无线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京华表示,在得知国内将推出创业板后,南京智达康再次有了上市的想法。
智达康曾考虑过在主板上市,但营业额达不到在主板上市的规模,智达康虽然是无线通信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行业的龙头老大,但它已将产品的生产和制造逐渐剥离给了位于中国台湾省的新竹科技园的相关企业。“现阶段能给公司带来很大销售额的生产和制造,没有什么核心价值,也没有创新。我们不希望为了追求上市影响到自己的利润率。”
高京华希望,智达康能够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IT企业身份上市,即将推出的创业板让他的愿望离实现更近了一步。“也许我们公司能成为创业板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呢。”他说。
从这个意义上,创业板的确能给那些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技术研发的IT企业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短痛在所难免
专业提供电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的北京华电方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从去年下半年起就开始关注创业板,然而经过对创业板几个月的了解后,CEO姜维权打消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念头。
“满足条件的公司太多了,到底先让哪些企业上?我了解到,每个省都已经确定了一个优先保证上市的企业名单,这给本来应该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添加了太多的政府干预色彩。”姜维权认为,国家开设创业板的愿望是美好的,只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缺少一些市场化的投融资环境、方式和机制。“那些业务上很专业的公司反而不用着急赶上创业板的第一班车。”
江苏软件园主要负责创业投资基金运作的一位有关人士也表示:“‘低门槛、高要求’是创业板的主要特点。对企业而言,持续发展的能力比数字更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持续盈利能力”?就现阶段来说,一部分企业虽然暂时满足了创业板的要求,但这些业绩是在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行业景气度都比较好的背景下取得的, 这些企业是否有能力经受住经济低潮的考验、拥有持续运营的能力?尤其是在中国证券市场“非理性”的状态下,其稳定性正在经受极大的考验。看来,创业板的短痛实在是在所难免。
“唱衰”者的焦虑
在众多中小企业对创业板翘
首以盼时,某些海外投资公司则成为“唱衰”创业板的主力。 他们的理由众多:在内地上市需要证监会审批,审批流程长; 中国主板正处于熊市,创业板不合时宜; 门槛过低,有可能沦为“投机场所”。
一些中国新兴企业的代表也跳出来支持这一观点。国内某知名视频共享网站CEO表示:“我们的营收今年将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已经符合登陆中国创业板的财务要求,但我们还是选择在海外上市。”不少互联网企业均是如此表态。
“这些企业齐刷刷地跳出来帮着唱衰创业板,大都有着海外注资背景,或正在受到海外风投的关注,‘纳斯达克’是他们惟一的选择。”一位投资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
动了谁的“奶酪”
“创业板其实是给了中国新兴公司一个本土上市融资的渠道。它动了‘洋风投’的‘奶酪’。”国内某投资人士表示。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但主板市场较高的门槛使这些企业对资本市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率先在其主板之外设立了“二板市场”即纳斯达克,之后英国设立了AIM,日本有了佳斯达克,韩国开了科斯达克,加拿大也创立了TSX-X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创业板的大发展与其大量吸引本土之外的新兴企业上市有很大关系。目前,以纳斯达克为首的主要创业板已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实体和产业集中地区。
靠着帮助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国际风投公司已赚得盆满钵满。“5%~20%的佣金就已相当可观,而‘退出’后赚到的利润更是无法估量了。”谙熟此道的业内人士称。但是,目前在全球GDP总量排名前10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没有设立创业板。相较国外二板市场的火热和国际风投的风光,没有本土“创业板”的尴尬让中国的投资机构受尽了“洋风投”的挤压。
“就创业板而言,我们已经足足等了8年多了,等得头发都掉了。”深圳创新投资公司总裁李万寿开玩笑地说,2000年中国“创业板”计划的夭折让他记忆犹新。
早在1998年中国提出要建立创业板之时,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就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有2000多家创业企业准备申请创业板上市,其中238家公司还进入了上市辅导期。然而,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也带走了当年中国企业的创业板之梦。
随后的8年时间里,大批中国高科技企业纷纷选择了以纳斯达克为首的海外市场。有数据表明,到2007年,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中,中国公司已成为主体。这些公司迄今筹资总额已达22亿美元,相比2006年的9.56亿美元,增长超过了200%。
“虽然当年的‘创业板’计划夭折之后,我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其门槛仍让中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望尘莫及。”一位中国的企业主称,过高的门槛使得他的公司不得不选择了海外上市。
“在海外上市方面,我们与外资风投比,无论是资金、流程、法规、经验上都不具备优势。”国内某投资公司高层坦言,在缺乏本土创业板市场之时,丧失本土优势的中国风投只得将市场拱手让与国际竞争对手。
近几年,在中国尝到了甜头的海外风投纷纷加大了扩张力度。然而,2006年9月8日,开始实施的“六部委10号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外资VC/PE(风险投资/私募资本)的退出渠道。
“中国创业板的推出对本土VC/PE确实是利好,但对外资VC/PE来说,利好有限。” 清科集团财务顾问部分析师储汪林谨慎地表示,“因为外资VC/PE是两头在外(即海外募集,海外退出)的模式。”
事实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在国内上市不仅可以降低上市成本和不熟悉国外政策带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于定位本土市场的公司来说,实现品牌和市场扩张则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中国的企业将更多地考虑国内上市,而本土风投与海外风投的优势对比也将发生微妙的转化。
投资格局三分天下
“创业板的推出将会促进本土VC/PE的发展,使得目前创投市场以外资为主导的局面有所改变。” 储汪林认为,未来中国的投资市场将是内资、合资、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
创业板的推出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国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必将促进本土VC/PE的发展和崛起。
创业板的推出将会拓宽一些中小企业快速增长的空间,本土的VC/PE将更容易找到一些快速增长的企业。创业板的门槛比主板低,这意味着拟上市公司的上市进程可以提前了,处于多种发展阶段的公司都可以上市,这有助于提高创投公司项目的成活率。资金的循环,有助于VC实现更高的收益率。
据称,不少本土VC以及投行顾问,都已经将创业板纳入了2008年的工作议程。
“我们投资的一些消费品公司比如真功夫、德青源等,都是消费者们天天能看到的。如果未来在国内上市,消费者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会对企业的品牌提升和市场扩张有很大的好处,这类公司没有必要到国外上市。”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这样认为。
“目前,人民币基金和外资基金在项目退出上会有哪些不同,还没有明晰的规定,毫无疑问,本土基金参与创业板的积极性更高。”清科集团CEO倪正东表示,外资VC可能会拿20%多的精力参与创业板,但本土老牌创投可能会有50%,而一些新的本地创投会有80%甚至100%来专注于创业板。
客观地说,创业板的推出,不仅能促进本土VC/PE的进一步发展,也给外资VC/PE提供了一条新的退出渠道,并推动其本土化进程。
创业板推出后,积极的外资VC/PE会考虑募集人民币基金,利用他们的管理优势、机制优势、人才优势与本土VC/PE展开竞争(目前IDGVC、德同资本、iDT正在募集人民币基金),同时创业板的推出将会促进外资和本土VC/PE的进一步合作,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合资基金产生。
事实上,募集人民币基金的热潮已经开始涌动。近期,赛富、IDGVC、红杉、德同、智基、戈壁等外资基金都在尝试人民币基金的运作和管理。
中国制造要升级,要化解投资驱动的危机,要解决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问题,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创业板,而是更加完善的金融和投资体系。
创业板承受之重
■ 本报记者贾鹏雷
从哪些维度看待创业板对
IT产业的价值,才能算得上比较客观和严谨呢?
无论从中国经济的宏观角度分析,还是从IT业目前面临的调整来看,创业板似乎都应该推出了。至于严格管理,是任何一项决策出台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制造业必须升级
要理解创业板对于中国经济和IT产业的价值,就得说到最近的一个事件和一个文件。
事件是诺基亚在越南设厂。诺基亚现在年销售手机约1.5亿台,日前正准备在越南投资设厂,年产一亿台。在过去一年中,诺基亚在全球一些地方陆续关厂和裁员,成为跨国公司们投资流向转变的一个缩影。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的制造成本继续高攀,制造迁移的趋势不可逆转。
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3月19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份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我们不必恐慌中国制造外迁,中国不可能永远做一个制造大国。很多人之所以恐慌,是因为中国目前尚未做好“中国制造”迁移和升级的准备。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凸现出来,在这个时间点集中爆发,给业界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中国面临的问题不容回避: 在服务业上,中国信息产业目前不如印度; 在制造业上,又面临着东南亚群国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外资的撤离举动的意义就会被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具有更强的紧迫性,这也是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文出台的背景之一。
化解投资驱动危机
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权重的评价和认识,尤其是市场本身形成的对产业升级的需求,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
服务业来源于市场,政府对其的扶持和管理需要一个认识和消化的过程。更何况,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政府的管制更适合以“化于无形”的状态存在。制造业的过度发达,政府在经济规划上的强力指导是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有产业规划,中国有五年计划,这些规划都是围绕着制造业而展开的,对服务业的关注不多,可以落地的实质性内容更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从投资的流向上可以分成4个阶段: 贸易(市场换技术),制造业,IT产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前三个阶段,核心是制造业,最后一个阶段已经转变为服务业。从资金的来源看,前两个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的金融资本,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变为金融资本与市场资本并重,而最后一个阶段,基本上完全转变为市场资本。也就是说,目前,市场资本主导了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前奏阶段。
一个经济体如果长期依靠投资驱动,就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断裂问题。中国市场之所以一直依靠投资驱动,还能够维持稳步高增长,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形态的多样性、市场层次的丰富性。但是,一旦投资下滑,增长奇迹就会遭遇挑战,尤其是在投资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的前提下。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日本的投资率从35%开始下跌,GDP增长率也随之下跌。2008年的中国与1998年的日本的经济状况非常相似; 投资驱动造成了经济结构的扭曲,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过度发达,而劳动密集和智力密集的服务业相对落后。
因此,中国制造业升级遭遇到的现实问题,需要用组合拳来化解。从这个角度上看,创业板的推出和《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文件的下发,时间点高度重合。
创业板不能孤立存在
创业板不能孤立存在,事实上,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不只是创业板,还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和投资体系。
工业与信息化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而存在已成为过去,信息产业的价值实现,正在通过与传统行业的紧密结合而呈现。这意味着信息产业本身正在向服务业转型,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在2001年就喊出的口号,但喊得太早,不合时宜。现在,信息化基础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转型了,却不一定需要喊口号。
在中国制造时代,龙头企业是硬件产品供应商; 在现代服务时代,龙头企业应该是软件与服务提供商。IBM、微软、SAP、英特尔、高通,从本质上说都是服务企业。在信息产业内,中国制造要升级,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智力密集型产业,进入服务业的范畴。
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是什么?从软件业和IT服务业身上可见一斑: 智力密集、高利润、更环保、创新程度高、技术含量高、与传统行业结合更紧密、高回报率等等。但是,服务业相较制造业还有“不可捉摸”的特性,制造业的投入与产出多是可见的、可预测的,而服务业往往是分散的、不可预见的。这导致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上或多或少地出现“重制造、轻服务”的态度,而反映在金融和投资环境上,则是资源配置难以向服务业倾斜的局面。
在1999年“日本模式”没有坍塌之前,日本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与我国在过去10年所采取的方式十分类似,其核心是政府、金融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三位一体,在产业政策下,银行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些重点行业包括金融、建筑、制造等行业,创新程度低,技术陈旧,效率低下。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政府就不得不继续追加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形成恶性循环。199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还没有完成向服务业的转型,所以今天,日本在全球的领先品牌中,没有软件与互联网,只有制造业与重工业。
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SP、软件外包与流程外包企业、信息化方案供应商、IT设计公司、媒体业等都是现代服务业。这些企业需要成长,而中国市场对它们的耐心和扶持又不够,从银行,它们很难拿到贷款,它们多数是依靠市场资本来度过培育期的。这些市场资本包括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公开市场募资。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主板门槛太高,去国外创业板,成本又太高,而国内的金融服务业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向服务业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发文并不能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板必须推出。
世上没有救世主。创业板本身不能解决中国制造升级的问题。就算帮助,也只是有限的帮助。而政府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完善适合企业生长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
酝酿了8年之久的“中国创业板”在万众瞩目中即将推出。
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向社会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经过短短的10多天征求意见,在收到邮件671封、传真17份,共计788份反馈意见之后,证监会在3月31日晚旋即宣布,征求意见已经结束。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声称,将尽快发布实施。
如此高效率的决策,与漫长的酝酿期相比,反差很大。一些专家声称,“蹊跷”、“仓促”、“时机不对”,而很多企业国内上市的激情被点燃,京中关村地区已经有超过20家创新型企业完成了上市材料的报备工作,它们都有望成为首批进入创业板的企业。合肥市高新区也表态,计划2008年~2010年期间争取上市10家企业。
产业的资本“良药”
“创业板可以说是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做大的‘资本良药’。” 中关村的一位软件公司总裁表示。
2006年,《中关村发展蓝皮书——突破融资瓶颈》对1012家中关村科技企业调查后发现,49.5%的企业认为资金是其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其中58%的企业存在资金不足困难,平均资金缺口在1800万元左右。
在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时,中关村企业主要靠内部积累和银行信贷,76%的中关村企业将“内部积累”作为主要资金来源; 在外部融资渠道中,42.1%的企业将银行或信用社贷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
上市冲动
创业板让中小IT企业有了上市、融资、再发展的新通道 。
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要求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 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 或最近3年的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
而创业板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要求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 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这样的门槛并不高。”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认为。按照他的估算,国内符合创业板最低门槛的IT企业有近百家,其中不乏一些不知名却在细分行业里做得非常成功的领头企业,按每家融资1.5亿元~2亿元计算,将吸引近200亿元的资金。“IT产业是典型的资本驱动型产业,有了更多的资金后,企业才有可能不断创新,用产品的升级换代拉动市场的需求,创业板对IT产业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譬如,面临资金缺口却在进行产业化运作的“龙芯”就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江苏中科龙梦科技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短期内还没有上市计划,但公司已经针对创业板做了一些准备,试图找到一个适于上市的切入点。
无疑,创业板可以在社会闲散资金和急需资金的创新型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中小IT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壮大。
IT企业“孵化器”
从全球范围来看,创业板都是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最知名的创业板就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纳斯达克培育了微软、思科、英特尔、Google、甲骨文、苹果电脑、戴尔等IT巨头。目前,纳斯达克容纳了美国93.6%的软件行业上市公司、84.8%的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84.5%的计算机及外围设备行业上市公司、82.6%的通信服务业上市公司,以及81.7%的通信设备行业上市公司。
以微软为例,微软上市前的1985年的总收入为1.62亿美元,2007年微软的收入已经达到511.2亿美元; 刚上市时微软股票的交易数额仅为200万美元,到2008年4月1日时,微软的市值已达2640多亿美元。
纳斯达克浓郁的培育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文化氛围,以及海外上市带来的更大的知名度,也让它一度成为中国网络概念股上市的热土。从2000年开始,新浪、网易、搜狐、携程、百度等一批IT企业先后在纳市上市。
“纳斯达克给全球的创业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南京智达康无线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京华表示,在得知国内将推出创业板后,南京智达康再次有了上市的想法。
智达康曾考虑过在主板上市,但营业额达不到在主板上市的规模,智达康虽然是无线通信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行业的龙头老大,但它已将产品的生产和制造逐渐剥离给了位于中国台湾省的新竹科技园的相关企业。“现阶段能给公司带来很大销售额的生产和制造,没有什么核心价值,也没有创新。我们不希望为了追求上市影响到自己的利润率。”
高京华希望,智达康能够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IT企业身份上市,即将推出的创业板让他的愿望离实现更近了一步。“也许我们公司能成为创业板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呢。”他说。
从这个意义上,创业板的确能给那些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技术研发的IT企业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短痛在所难免
专业提供电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的北京华电方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从去年下半年起就开始关注创业板,然而经过对创业板几个月的了解后,CEO姜维权打消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念头。
“满足条件的公司太多了,到底先让哪些企业上?我了解到,每个省都已经确定了一个优先保证上市的企业名单,这给本来应该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添加了太多的政府干预色彩。”姜维权认为,国家开设创业板的愿望是美好的,只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还缺少一些市场化的投融资环境、方式和机制。“那些业务上很专业的公司反而不用着急赶上创业板的第一班车。”
江苏软件园主要负责创业投资基金运作的一位有关人士也表示:“‘低门槛、高要求’是创业板的主要特点。对企业而言,持续发展的能力比数字更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持续盈利能力”?就现阶段来说,一部分企业虽然暂时满足了创业板的要求,但这些业绩是在国家通货膨胀率高、行业景气度都比较好的背景下取得的, 这些企业是否有能力经受住经济低潮的考验、拥有持续运营的能力?尤其是在中国证券市场“非理性”的状态下,其稳定性正在经受极大的考验。看来,创业板的短痛实在是在所难免。
“唱衰”者的焦虑
在众多中小企业对创业板翘
首以盼时,某些海外投资公司则成为“唱衰”创业板的主力。 他们的理由众多:在内地上市需要证监会审批,审批流程长; 中国主板正处于熊市,创业板不合时宜; 门槛过低,有可能沦为“投机场所”。
一些中国新兴企业的代表也跳出来支持这一观点。国内某知名视频共享网站CEO表示:“我们的营收今年将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已经符合登陆中国创业板的财务要求,但我们还是选择在海外上市。”不少互联网企业均是如此表态。
“这些企业齐刷刷地跳出来帮着唱衰创业板,大都有着海外注资背景,或正在受到海外风投的关注,‘纳斯达克’是他们惟一的选择。”一位投资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
动了谁的“奶酪”
“创业板其实是给了中国新兴公司一个本土上市融资的渠道。它动了‘洋风投’的‘奶酪’。”国内某投资人士表示。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但主板市场较高的门槛使这些企业对资本市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率先在其主板之外设立了“二板市场”即纳斯达克,之后英国设立了AIM,日本有了佳斯达克,韩国开了科斯达克,加拿大也创立了TSX-X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创业板的大发展与其大量吸引本土之外的新兴企业上市有很大关系。目前,以纳斯达克为首的主要创业板已基本覆盖了全球主要经济实体和产业集中地区。
靠着帮助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国际风投公司已赚得盆满钵满。“5%~20%的佣金就已相当可观,而‘退出’后赚到的利润更是无法估量了。”谙熟此道的业内人士称。但是,目前在全球GDP总量排名前10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没有设立创业板。相较国外二板市场的火热和国际风投的风光,没有本土“创业板”的尴尬让中国的投资机构受尽了“洋风投”的挤压。
“就创业板而言,我们已经足足等了8年多了,等得头发都掉了。”深圳创新投资公司总裁李万寿开玩笑地说,2000年中国“创业板”计划的夭折让他记忆犹新。
早在1998年中国提出要建立创业板之时,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就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有2000多家创业企业准备申请创业板上市,其中238家公司还进入了上市辅导期。然而,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也带走了当年中国企业的创业板之梦。
随后的8年时间里,大批中国高科技企业纷纷选择了以纳斯达克为首的海外市场。有数据表明,到2007年,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中,中国公司已成为主体。这些公司迄今筹资总额已达22亿美元,相比2006年的9.56亿美元,增长超过了200%。
“虽然当年的‘创业板’计划夭折之后,我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其门槛仍让中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望尘莫及。”一位中国的企业主称,过高的门槛使得他的公司不得不选择了海外上市。
“在海外上市方面,我们与外资风投比,无论是资金、流程、法规、经验上都不具备优势。”国内某投资公司高层坦言,在缺乏本土创业板市场之时,丧失本土优势的中国风投只得将市场拱手让与国际竞争对手。
近几年,在中国尝到了甜头的海外风投纷纷加大了扩张力度。然而,2006年9月8日,开始实施的“六部委10号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已限制了外资VC/PE(风险投资/私募资本)的退出渠道。
“中国创业板的推出对本土VC/PE确实是利好,但对外资VC/PE来说,利好有限。” 清科集团财务顾问部分析师储汪林谨慎地表示,“因为外资VC/PE是两头在外(即海外募集,海外退出)的模式。”
事实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在国内上市不仅可以降低上市成本和不熟悉国外政策带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于定位本土市场的公司来说,实现品牌和市场扩张则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中国的企业将更多地考虑国内上市,而本土风投与海外风投的优势对比也将发生微妙的转化。
投资格局三分天下
“创业板的推出将会促进本土VC/PE的发展,使得目前创投市场以外资为主导的局面有所改变。” 储汪林认为,未来中国的投资市场将是内资、合资、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
创业板的推出在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国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必将促进本土VC/PE的发展和崛起。
创业板的推出将会拓宽一些中小企业快速增长的空间,本土的VC/PE将更容易找到一些快速增长的企业。创业板的门槛比主板低,这意味着拟上市公司的上市进程可以提前了,处于多种发展阶段的公司都可以上市,这有助于提高创投公司项目的成活率。资金的循环,有助于VC实现更高的收益率。
据称,不少本土VC以及投行顾问,都已经将创业板纳入了2008年的工作议程。
“我们投资的一些消费品公司比如真功夫、德青源等,都是消费者们天天能看到的。如果未来在国内上市,消费者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会对企业的品牌提升和市场扩张有很大的好处,这类公司没有必要到国外上市。”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这样认为。
“目前,人民币基金和外资基金在项目退出上会有哪些不同,还没有明晰的规定,毫无疑问,本土基金参与创业板的积极性更高。”清科集团CEO倪正东表示,外资VC可能会拿20%多的精力参与创业板,但本土老牌创投可能会有50%,而一些新的本地创投会有80%甚至100%来专注于创业板。
客观地说,创业板的推出,不仅能促进本土VC/PE的进一步发展,也给外资VC/PE提供了一条新的退出渠道,并推动其本土化进程。
创业板推出后,积极的外资VC/PE会考虑募集人民币基金,利用他们的管理优势、机制优势、人才优势与本土VC/PE展开竞争(目前IDGVC、德同资本、iDT正在募集人民币基金),同时创业板的推出将会促进外资和本土VC/PE的进一步合作,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合资基金产生。
事实上,募集人民币基金的热潮已经开始涌动。近期,赛富、IDGVC、红杉、德同、智基、戈壁等外资基金都在尝试人民币基金的运作和管理。
中国制造要升级,要化解投资驱动的危机,要解决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问题,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创业板,而是更加完善的金融和投资体系。
创业板承受之重
■ 本报记者贾鹏雷
从哪些维度看待创业板对
IT产业的价值,才能算得上比较客观和严谨呢?
无论从中国经济的宏观角度分析,还是从IT业目前面临的调整来看,创业板似乎都应该推出了。至于严格管理,是任何一项决策出台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制造业必须升级
要理解创业板对于中国经济和IT产业的价值,就得说到最近的一个事件和一个文件。
事件是诺基亚在越南设厂。诺基亚现在年销售手机约1.5亿台,日前正准备在越南投资设厂,年产一亿台。在过去一年中,诺基亚在全球一些地方陆续关厂和裁员,成为跨国公司们投资流向转变的一个缩影。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的制造成本继续高攀,制造迁移的趋势不可逆转。
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3月19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份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我们不必恐慌中国制造外迁,中国不可能永远做一个制造大国。很多人之所以恐慌,是因为中国目前尚未做好“中国制造”迁移和升级的准备。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凸现出来,在这个时间点集中爆发,给业界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中国面临的问题不容回避: 在服务业上,中国信息产业目前不如印度; 在制造业上,又面临着东南亚群国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外资的撤离举动的意义就会被无限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具有更强的紧迫性,这也是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文出台的背景之一。
化解投资驱动危机
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权重的评价和认识,尤其是市场本身形成的对产业升级的需求,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化。
服务业来源于市场,政府对其的扶持和管理需要一个认识和消化的过程。更何况,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政府的管制更适合以“化于无形”的状态存在。制造业的过度发达,政府在经济规划上的强力指导是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有产业规划,中国有五年计划,这些规划都是围绕着制造业而展开的,对服务业的关注不多,可以落地的实质性内容更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从投资的流向上可以分成4个阶段: 贸易(市场换技术),制造业,IT产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前三个阶段,核心是制造业,最后一个阶段已经转变为服务业。从资金的来源看,前两个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的金融资本,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变为金融资本与市场资本并重,而最后一个阶段,基本上完全转变为市场资本。也就是说,目前,市场资本主导了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前奏阶段。
一个经济体如果长期依靠投资驱动,就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断裂问题。中国市场之所以一直依靠投资驱动,还能够维持稳步高增长,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形态的多样性、市场层次的丰富性。但是,一旦投资下滑,增长奇迹就会遭遇挑战,尤其是在投资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的前提下。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日本的投资率从35%开始下跌,GDP增长率也随之下跌。2008年的中国与1998年的日本的经济状况非常相似; 投资驱动造成了经济结构的扭曲,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过度发达,而劳动密集和智力密集的服务业相对落后。
因此,中国制造业升级遭遇到的现实问题,需要用组合拳来化解。从这个角度上看,创业板的推出和《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文件的下发,时间点高度重合。
创业板不能孤立存在
创业板不能孤立存在,事实上,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不只是创业板,还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和投资体系。
工业与信息化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而存在已成为过去,信息产业的价值实现,正在通过与传统行业的紧密结合而呈现。这意味着信息产业本身正在向服务业转型,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在2001年就喊出的口号,但喊得太早,不合时宜。现在,信息化基础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转型了,却不一定需要喊口号。
在中国制造时代,龙头企业是硬件产品供应商; 在现代服务时代,龙头企业应该是软件与服务提供商。IBM、微软、SAP、英特尔、高通,从本质上说都是服务企业。在信息产业内,中国制造要升级,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智力密集型产业,进入服务业的范畴。
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是什么?从软件业和IT服务业身上可见一斑: 智力密集、高利润、更环保、创新程度高、技术含量高、与传统行业结合更紧密、高回报率等等。但是,服务业相较制造业还有“不可捉摸”的特性,制造业的投入与产出多是可见的、可预测的,而服务业往往是分散的、不可预见的。这导致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上或多或少地出现“重制造、轻服务”的态度,而反映在金融和投资环境上,则是资源配置难以向服务业倾斜的局面。
在1999年“日本模式”没有坍塌之前,日本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与我国在过去10年所采取的方式十分类似,其核心是政府、金融与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三位一体,在产业政策下,银行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些重点行业包括金融、建筑、制造等行业,创新程度低,技术陈旧,效率低下。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政府就不得不继续追加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形成恶性循环。1999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还没有完成向服务业的转型,所以今天,日本在全球的领先品牌中,没有软件与互联网,只有制造业与重工业。
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SP、软件外包与流程外包企业、信息化方案供应商、IT设计公司、媒体业等都是现代服务业。这些企业需要成长,而中国市场对它们的耐心和扶持又不够,从银行,它们很难拿到贷款,它们多数是依靠市场资本来度过培育期的。这些市场资本包括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公开市场募资。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主板门槛太高,去国外创业板,成本又太高,而国内的金融服务业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向服务业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发文并不能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板必须推出。
世上没有救世主。创业板本身不能解决中国制造升级的问题。就算帮助,也只是有限的帮助。而政府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完善适合企业生长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