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2
摘 要 体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高校学校的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发展学生体质为目标,体育教学必须要符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改革 大学生
一、前言
体育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的体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但是这些离实践教改还有着较大差距。
现今高校体育教学所采用教材仍是老教材,尽管增加了一些新内容(网球、跆拳道、传统武术)等,却远远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评价方法仍是沿用已有的,教授的对象仍是大学生,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活动习惯已同过去大学生没有很大区别。我们应探索新形势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应采用的教学形式,不破不立,只有改革创新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二、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深层的变革,一场伟大的变革发展到一下的阶段必须要触及到观念的变革,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亟需变革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改革,学校体育很难深化改革。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历史的传统的主观认识的原因,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在很大一部人的头脑中在陈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并没有在实践上被置于一个应有的地位上,而是把体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以玩为主的余暇消遣方式,仍将体育与智育对起来。
近年来,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和新兴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诞生,人们对体育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尤其近十多年来,由于体育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开发,因而,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也就更广泛更多样化了。学校体育从单目标向多目标的方向发展,这是学校体育实践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此,高等学校的学校体育目标必须随着学校体育实践发展而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地让学生在体育生活中,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达到学生“终身受益”“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体育课的设置要合理
(一)目前,高校体育课的设置有很多类型,归纳有以下几种形式:综合型,一体化型,三基型和俱乐部型等。但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综合类型教学模式,即一年级为基础课,二年级为专项选修课。更多的学校3、4年级还不开设体育课。这一模式虽有其优点,但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兴趣方面存在着很大局限性。高校体育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项目、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相对中学而言并没有新的突破,在体操,田径,球类老三项目中,以一个模式多次重复出现。其次,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味强调“全面发展”各项目,教学内容繁杂,学生项项学,实际上学生什么项目都学不好。
(二)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对象,而高校则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高校体育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现代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特点,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健康的体能。
因此,我们对学校的理解应是向多元化,科学化,以“健康第一”为终身体育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育。在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基础上,使课程教学与加大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具有身心健康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三)现代教育是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教育是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身心锻炼基本的必需的途径。因此,它的功能不应只是体现在单一的身体训练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综合训练上。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习态度的积极主动性,对于不同的地域的不同学生的需要,应加强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加强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完善和发展选修课和地方特色课程,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教育作用等。
体育课程的设置就包含体质,心理、卫生、生理、营养、道德、健康等学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不仅只是锻炼身体,而且要调适锻炼,促进、焕发自己的心理需要。因此在体育教材选编时,应将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生活,文化相结合及与各地方,各民族的乡土体育活动特点相结合,使教育内容多样化、灵活化、综合化、乡土化、个别化等,将发展大学生的个人特点,闪光点,潜在的创造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全面体育教育的条件,并配合选择的完全自由度,使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用系统的思想指导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又是由体育教学,早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组成的,学校体育的改革方面要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同步进行,以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当综合研究学校体育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改革方案,使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最佳组合,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校体育系统的总体效益。增强学生体质是我国学校现代阶段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总目标,但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高校体育,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进行同步改革。因此,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的研究和改革,便测重在探讨增强学生体质的方法,手段上,当时有人提出“体育即体质教育”,把学校体育课变成了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体育课成了一种纯生物属性的改造过程。从有关全国青少年体质调研的对比材料看,我国学生的体质不仅没有增强,一些指标还下降了,瘦弱型、肥胖型的身体形态更为明显,常见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视力低下的现象严重。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些体育工作者对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根本依据,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体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学生体质的增强是遗传因素环境条件和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强身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体育锻炼只是其中最积极的因素而已,不可能承担增强学生体质的全部任务。要真正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就必须进行学校教育与体育整体改革。
从广义来说,只有把优生优育,改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减低学习负担,合理的作息制度,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综合治理,方能有效增强体质,体育不能包打天下。从狭义看,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增强体质中的作用,也必须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孤立地进行体育谋改革,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增强学生的体质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因为,现在大学每周上课一次,每次90分钟,如果课的密度以30%计算,每个学生每周上课实际进行身体练习不到30分钟,体质又怎么增强?可见,只有把课内外的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体育在增强体质中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仪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体育管理职能部门的决策能力以学校场馆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体育教育的改革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最高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体育健身知识,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培养21世纪复合性人才。
(三)处理好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提高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我国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方案。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前对体育成绩的评价都是从身体上进行的。就身体而言以前的评价体系也有不科学的或不合理的地方。评价要注重过程,也要注意结果、注意纵向,也要注意横向,注意主观,也注意客观。要有老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要根据个体差异不同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l] 徐家杰.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 张宏成.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新思考[J].体育数学.1996(6).
摘 要 体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高校学校的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发展学生体质为目标,体育教学必须要符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改革 大学生
一、前言
体育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的体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但是这些离实践教改还有着较大差距。
现今高校体育教学所采用教材仍是老教材,尽管增加了一些新内容(网球、跆拳道、传统武术)等,却远远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评价方法仍是沿用已有的,教授的对象仍是大学生,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活动习惯已同过去大学生没有很大区别。我们应探索新形势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应采用的教学形式,不破不立,只有改革创新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二、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深层的变革,一场伟大的变革发展到一下的阶段必须要触及到观念的变革,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亟需变革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改革,学校体育很难深化改革。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历史的传统的主观认识的原因,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在很大一部人的头脑中在陈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并没有在实践上被置于一个应有的地位上,而是把体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以玩为主的余暇消遣方式,仍将体育与智育对起来。
近年来,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和新兴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诞生,人们对体育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尤其近十多年来,由于体育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开发,因而,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也就更广泛更多样化了。学校体育从单目标向多目标的方向发展,这是学校体育实践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此,高等学校的学校体育目标必须随着学校体育实践发展而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地让学生在体育生活中,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达到学生“终身受益”“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体育课的设置要合理
(一)目前,高校体育课的设置有很多类型,归纳有以下几种形式:综合型,一体化型,三基型和俱乐部型等。但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综合类型教学模式,即一年级为基础课,二年级为专项选修课。更多的学校3、4年级还不开设体育课。这一模式虽有其优点,但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兴趣方面存在着很大局限性。高校体育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项目、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相对中学而言并没有新的突破,在体操,田径,球类老三项目中,以一个模式多次重复出现。其次,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味强调“全面发展”各项目,教学内容繁杂,学生项项学,实际上学生什么项目都学不好。
(二)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对象,而高校则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高校体育教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现代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特点,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健康的体能。
因此,我们对学校的理解应是向多元化,科学化,以“健康第一”为终身体育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育。在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基础上,使课程教学与加大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具有身心健康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三)现代教育是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教育是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身心锻炼基本的必需的途径。因此,它的功能不应只是体现在单一的身体训练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综合训练上。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习态度的积极主动性,对于不同的地域的不同学生的需要,应加强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加强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完善和发展选修课和地方特色课程,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教育作用等。
体育课程的设置就包含体质,心理、卫生、生理、营养、道德、健康等学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不仅只是锻炼身体,而且要调适锻炼,促进、焕发自己的心理需要。因此在体育教材选编时,应将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生活,文化相结合及与各地方,各民族的乡土体育活动特点相结合,使教育内容多样化、灵活化、综合化、乡土化、个别化等,将发展大学生的个人特点,闪光点,潜在的创造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全面体育教育的条件,并配合选择的完全自由度,使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用系统的思想指导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又是由体育教学,早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组成的,学校体育的改革方面要与学校教育的改革同步进行,以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当综合研究学校体育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改革方案,使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最佳组合,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校体育系统的总体效益。增强学生体质是我国学校现代阶段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总目标,但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高校体育,必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进行同步改革。因此,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的研究和改革,便测重在探讨增强学生体质的方法,手段上,当时有人提出“体育即体质教育”,把学校体育课变成了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体育课成了一种纯生物属性的改造过程。从有关全国青少年体质调研的对比材料看,我国学生的体质不仅没有增强,一些指标还下降了,瘦弱型、肥胖型的身体形态更为明显,常见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视力低下的现象严重。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些体育工作者对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根本依据,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体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学生体质的增强是遗传因素环境条件和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强身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体育锻炼只是其中最积极的因素而已,不可能承担增强学生体质的全部任务。要真正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就必须进行学校教育与体育整体改革。
从广义来说,只有把优生优育,改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减低学习负担,合理的作息制度,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综合治理,方能有效增强体质,体育不能包打天下。从狭义看,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增强体质中的作用,也必须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孤立地进行体育谋改革,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增强学生的体质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因为,现在大学每周上课一次,每次90分钟,如果课的密度以30%计算,每个学生每周上课实际进行身体练习不到30分钟,体质又怎么增强?可见,只有把课内外的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学校体育在增强体质中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仪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体育管理职能部门的决策能力以学校场馆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体育教育的改革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最高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体育健身知识,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培养21世纪复合性人才。
(三)处理好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新世纪需要的人才,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提高素质与能力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我国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方案。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前对体育成绩的评价都是从身体上进行的。就身体而言以前的评价体系也有不科学的或不合理的地方。评价要注重过程,也要注意结果、注意纵向,也要注意横向,注意主观,也注意客观。要有老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要根据个体差异不同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l] 徐家杰.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3] 张宏成.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新思考[J].体育数学.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