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训练方法不能满足现有的散打训练要求,对散打专项加强速度训练方法的研究刻不容缓。安徽省武术女子散打队在女子散打赛事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但是在日常训练中散打训练中选手训练方法各有不同,差异也较为明显。为了进一步缩小训练差异,本文以安徽省武术女子散打专项速度训练为研究对象,探讨更加适合安徽省武术女子散打选手的训练方法,进而为提升女子散打运动员竞赛成绩提供理论参考。
1 前言
在散打竞赛中,速度素质在其中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女子散打运动员在力量上和男性对比有些许差距,但是在速度的训练中女性更为灵活,重视速度训练是提升女子散打技巧和竞技的最佳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对安徽省两组女子散打选手不同训练方法对比分析,探索更加适合速度训练的强化方法,为散打训练中更好的增强速度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员散打训练实践及分析
2.1 实践前期准备
在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员27人中随机选擇10名女子散打运动员参与实验,实验场地为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员竞技馆,器材为沙袋、秒表等速度训练器材。将10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式,实验组采用传统训练结合速度训练。
反应速度的提升可以通过提升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训练和动作条件反射练习进行,主要训练方法有:(1)选择空地进行快速往返跑练习,当听到口令后转体180度改变跑步方向,并重复试验多次。(2)选择队友进行合作联系,一人主攻击一人主防御,三分钟后攻防互换,通过实战训练来提升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的训练可以通过短跑、投掷、马拉松等运动项目进行辅助拉伸,选择30米跑、实心球等进行力量练习,通过器械训练、沙袋练习、左右直拳等开展动作速度提升,同时注重脚下转换速度,达到训练目的。
2.2 实践散打训练方案
在对10名散打选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训练中进行如下安排:
第一个月第一周:对照组训练中以传统素质练习为主,实验组加入专项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对抗练习,实验组进行对抗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一个月第二周:对照组进行自由练习,实验组进行自由练习加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对抗练习,实验组进行对抗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一个月第三周:对照组进行自由练习,实验组进行自由练习和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对抗练习,实验组进行对抗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一个月第四周:对照组进行实战练习,实验组进行实战练习和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素质练习,实验组进行素质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二个月的四周内分别按顺序重复上述内容。以上训练每次训练周期为一星期四次,平均时间设置为45min,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缺失了速度训练,但是最终完成了实践。
2.3 对比结果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两组存在一定的差距,干预组相应的提高了自身击打速度,证明加强专项速度训练有效。同时,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队员速度训练中的30米跑、躲闪跑、往返跑、腾空飞脚等技术动作的观察,发现专项速度训练提升最快的是反应速度,其次随着技术动作的掌握,技术动作速度频率也在逐渐增加,实现了运动员在训练中专项速度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的提升了女子散打运动员技击技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女子散打队员在进行速度专项训练的过程要注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只有在把握了准确的动作要领之后才能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欲速则不达”“熟能生巧”则是对这一特点的最好描述,而女子散打队员在进行专项速度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勤加练习,适当修正自己非必要动作,例如缩小移动半径来提高摆动速度,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加强调速度优势来击败对方,达到竞技比赛胜利的目的。
3.1.2 女子散打队员在进行专项速度训练的过程中要避免肌肉松弛、肌肉疲劳等现象,更好的调节训练节奏和方式,保持自己的肌肉健康,以免错误的训练方式导致训练效果的下降。例如在进行冲拳速度训练的过程中,要掌握握拳时机,在拳即将达到目标的时候要快速收紧拳头,才能保证力量和速度的正确运用。
3.1.3 专项速度的训练更加倾向于对动作速度的提升,而动作速度的提升又离不开反应速度,因此二者相辅相成互相结合。女子散打运动员要掌握这一特点,利用自身灵活的特点,增强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的联系,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速度提高的作用,并进行连续性打击速度提升,进一步提高动作准确性和速度能力。
3.2 建议
3.2.1 女子散打运动员要在保证最高速度的情况下开展速度练习,一般速度的训练一周三次为最佳,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超过1小时会影响到自身疲劳的增加,影响后续训练。
3.2.2 散打专项速度的练习不仅要求运动员要掌握准确的技术动作,还要充分发挥散打技巧的运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可以适当的加入往返快跑、提膝跳等技术动作提高自身专项速度。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连续击打速度数据,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调整自身速度训练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项速度训练方式。
3.2.3 散打专项速度的练习要注重自身突破和障碍克服,在速度练习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速度停滞不前的现象,当出现这一现象时要注意放松和协调,发展自身的力量停止这一阶段的速度训练,等力量提升后再开始进行速度训练,增强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
1 前言
在散打竞赛中,速度素质在其中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女子散打运动员在力量上和男性对比有些许差距,但是在速度的训练中女性更为灵活,重视速度训练是提升女子散打技巧和竞技的最佳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对安徽省两组女子散打选手不同训练方法对比分析,探索更加适合速度训练的强化方法,为散打训练中更好的增强速度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员散打训练实践及分析
2.1 实践前期准备
在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员27人中随机选擇10名女子散打运动员参与实验,实验场地为安徽省女子散打队员竞技馆,器材为沙袋、秒表等速度训练器材。将10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式,实验组采用传统训练结合速度训练。
反应速度的提升可以通过提升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训练和动作条件反射练习进行,主要训练方法有:(1)选择空地进行快速往返跑练习,当听到口令后转体180度改变跑步方向,并重复试验多次。(2)选择队友进行合作联系,一人主攻击一人主防御,三分钟后攻防互换,通过实战训练来提升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的训练可以通过短跑、投掷、马拉松等运动项目进行辅助拉伸,选择30米跑、实心球等进行力量练习,通过器械训练、沙袋练习、左右直拳等开展动作速度提升,同时注重脚下转换速度,达到训练目的。
2.2 实践散打训练方案
在对10名散打选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训练中进行如下安排:
第一个月第一周:对照组训练中以传统素质练习为主,实验组加入专项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对抗练习,实验组进行对抗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一个月第二周:对照组进行自由练习,实验组进行自由练习加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对抗练习,实验组进行对抗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一个月第三周:对照组进行自由练习,实验组进行自由练习和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对抗练习,实验组进行对抗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一个月第四周:对照组进行实战练习,实验组进行实战练习和速度训练;对照组进行素质练习,实验组进行素质练习和速度训练。
第二个月的四周内分别按顺序重复上述内容。以上训练每次训练周期为一星期四次,平均时间设置为45min,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缺失了速度训练,但是最终完成了实践。
2.3 对比结果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两组存在一定的差距,干预组相应的提高了自身击打速度,证明加强专项速度训练有效。同时,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队员速度训练中的30米跑、躲闪跑、往返跑、腾空飞脚等技术动作的观察,发现专项速度训练提升最快的是反应速度,其次随着技术动作的掌握,技术动作速度频率也在逐渐增加,实现了运动员在训练中专项速度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的提升了女子散打运动员技击技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女子散打队员在进行速度专项训练的过程要注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只有在把握了准确的动作要领之后才能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欲速则不达”“熟能生巧”则是对这一特点的最好描述,而女子散打队员在进行专项速度训练的时候要注重勤加练习,适当修正自己非必要动作,例如缩小移动半径来提高摆动速度,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加强调速度优势来击败对方,达到竞技比赛胜利的目的。
3.1.2 女子散打队员在进行专项速度训练的过程中要避免肌肉松弛、肌肉疲劳等现象,更好的调节训练节奏和方式,保持自己的肌肉健康,以免错误的训练方式导致训练效果的下降。例如在进行冲拳速度训练的过程中,要掌握握拳时机,在拳即将达到目标的时候要快速收紧拳头,才能保证力量和速度的正确运用。
3.1.3 专项速度的训练更加倾向于对动作速度的提升,而动作速度的提升又离不开反应速度,因此二者相辅相成互相结合。女子散打运动员要掌握这一特点,利用自身灵活的特点,增强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的联系,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速度提高的作用,并进行连续性打击速度提升,进一步提高动作准确性和速度能力。
3.2 建议
3.2.1 女子散打运动员要在保证最高速度的情况下开展速度练习,一般速度的训练一周三次为最佳,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超过1小时会影响到自身疲劳的增加,影响后续训练。
3.2.2 散打专项速度的练习不仅要求运动员要掌握准确的技术动作,还要充分发挥散打技巧的运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可以适当的加入往返快跑、提膝跳等技术动作提高自身专项速度。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连续击打速度数据,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调整自身速度训练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项速度训练方式。
3.2.3 散打专项速度的练习要注重自身突破和障碍克服,在速度练习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速度停滞不前的现象,当出现这一现象时要注意放松和协调,发展自身的力量停止这一阶段的速度训练,等力量提升后再开始进行速度训练,增强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