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武威市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发展服务现状,概括武威市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实践内容,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推动武威市特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特色农业;服务现状;发展对策;甘肃武威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94-01
武威市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 ℃,降水量60~610 mm,蒸发量1 400~3 010 mm,日照时数2 200~3 030 h,无霜期85~165 d。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武威市干旱、倒春寒、霜冻、冰雹、沙尘暴、大风、洪涝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给特色农业品质及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特色农业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需求日益增强。武威市气象部门必须加强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探索气象科技服务有效策略,为武威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1 服务现状
1.1 实践内容
一是分别在古浪县、凉州区等地区设置了啤酒大麦、酿酒葡萄、制种玉米等特色农业试验观测点,对其生育期气候特点进行观测研究,以期掌握其气候适应性及高产特点,为当地农户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二是结合武威市农业生产模式的实际情况,更新气象服务内容,为武威市“设施农业 特色林果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与农业部门协作开展项目研究,确定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等级指标,为农业部门进行病虫害防治规划、农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四是不断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雨以及蓄水功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孤立、分散、阶段性作业拓展为规模化、集约化、一年四季持续,作业区域覆盖南部祁连山区河流、水库等水源源头和北部重点生态、农业需水区。现阶段,武威市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点达60个,覆盖面积6 0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8%,有效防御了农业气象灾害,降低了特色农业经济损失[1]。
1.2 存在的问题
气象科技服务是特色农业发展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由于长期存在资金投入欠缺、创新性缺乏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导致气象科技研发机构不够完善,致使气象科技服务缺乏创新性,无法适应特色农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许多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属于临时工或兼职人员,未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缺乏责任意识及工作主观能动性,阻碍了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深入开展。
2 发展对策
2.1 提高特色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气象部门必须不断创新气象科技服务形式,丰富气象科技服务内容,开发适合特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气象科技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服务水平。
2.2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要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如大气监测、气象声讯、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等各项先进气象系统,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加强部门与行业相关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研究開发特色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相关项目,有效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为武威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强化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以及制度创新能力,使部门与行业联动高效运行,保证部门资源与信息共享,将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2-3]。
2.3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培养
武威市气象局要将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需求列入本部门人才战略规划,采取外引内培等多渠道引进与培养气象科技服务专门人才。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有利于气象科技服务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的良好机制与工作环境。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气象科技服务专业技能、高度负责的气象科技服务技术骨干,提升气象科技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结合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实际需求,选拔一批工作优秀的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组织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特色农业气象科技业务培训学习,学成归来后将所学气象科技服务知识传授给其他同事,共同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对气象科技研究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研究开发人员专业水平,激励广大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开展特色农业服务创新性研究。建立健全气象科技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有序开展[4]。
3 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威市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颇有成效,但仍存在着资金投入欠缺、创新性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须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力度,提升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武威市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周能.广西气象科技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广西气象,2006(增刊1):105-106.
[2] 张旭晖,商兆堂,蒯志敏,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13332-13333.
[3] 王俊,蒯志敏,张霞琴,等.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355-356.
[4] 韩照全,梁金顺,俞红.江宁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91-392.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特色农业;服务现状;发展对策;甘肃武威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94-01
武威市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 ℃,降水量60~610 mm,蒸发量1 400~3 010 mm,日照时数2 200~3 030 h,无霜期85~165 d。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武威市干旱、倒春寒、霜冻、冰雹、沙尘暴、大风、洪涝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给特色农业品质及产量造成很大影响,特色农业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需求日益增强。武威市气象部门必须加强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探索气象科技服务有效策略,为武威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1 服务现状
1.1 实践内容
一是分别在古浪县、凉州区等地区设置了啤酒大麦、酿酒葡萄、制种玉米等特色农业试验观测点,对其生育期气候特点进行观测研究,以期掌握其气候适应性及高产特点,为当地农户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二是结合武威市农业生产模式的实际情况,更新气象服务内容,为武威市“设施农业 特色林果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与农业部门协作开展项目研究,确定当地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等级指标,为农业部门进行病虫害防治规划、农作物布局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四是不断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雨以及蓄水功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孤立、分散、阶段性作业拓展为规模化、集约化、一年四季持续,作业区域覆盖南部祁连山区河流、水库等水源源头和北部重点生态、农业需水区。现阶段,武威市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点达60个,覆盖面积6 0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8%,有效防御了农业气象灾害,降低了特色农业经济损失[1]。
1.2 存在的问题
气象科技服务是特色农业发展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由于长期存在资金投入欠缺、创新性缺乏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导致气象科技研发机构不够完善,致使气象科技服务缺乏创新性,无法适应特色农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许多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属于临时工或兼职人员,未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缺乏责任意识及工作主观能动性,阻碍了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深入开展。
2 发展对策
2.1 提高特色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气象部门必须不断创新气象科技服务形式,丰富气象科技服务内容,开发适合特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个性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提高气象科技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服务水平。
2.2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
要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如大气监测、气象声讯、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等各项先进气象系统,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加强部门与行业相关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研究開发特色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相关项目,有效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为武威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气象科技服务。强化气象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以及制度创新能力,使部门与行业联动高效运行,保证部门资源与信息共享,将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2-3]。
2.3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培养
武威市气象局要将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需求列入本部门人才战略规划,采取外引内培等多渠道引进与培养气象科技服务专门人才。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有利于气象科技服务人才发挥自身优势的良好机制与工作环境。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气象科技服务专业技能、高度负责的气象科技服务技术骨干,提升气象科技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结合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实际需求,选拔一批工作优秀的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组织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特色农业气象科技业务培训学习,学成归来后将所学气象科技服务知识传授给其他同事,共同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对气象科技研究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研究开发人员专业水平,激励广大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开展特色农业服务创新性研究。建立健全气象科技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有序开展[4]。
3 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威市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颇有成效,但仍存在着资金投入欠缺、创新性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须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力度,提升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武威市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周能.广西气象科技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广西气象,2006(增刊1):105-106.
[2] 张旭晖,商兆堂,蒯志敏,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13332-13333.
[3] 王俊,蒯志敏,张霞琴,等.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355-356.
[4] 韩照全,梁金顺,俞红.江宁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