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土家族地区的农村小学老师,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我认为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由于特殊原因,家长认为小学阶段不重要,只要他能安全成长就行了;再加之农活太忙,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老师更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心理特征、家庭观念,因势利导,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方式体验新知识的生成。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由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十分必要。如教学小数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以文具店为情景导入,以每支铅笔0.3元,如果要购买3支,很快会说出0.9元。怎样才能过渡到0.9元,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易引到3个0.3是多少这个问题上。从0.3 0.3 0.3=0.9,通过整数乘法进行类比思维过渡到0.3×3=0.9,进一步得出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规律。接着拓展对橡皮、卷笔刀、尺子、糖、苹果、香蕉、衣服等生活中的小数乘法运算。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
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教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要培养学生比较的思维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时,要培养学生的初步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数的组成时,要培养学生的初步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形式,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出来
不论是复习旧知识,教学新知识,凡是组织数学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思维过程)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还能有效地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 培养思维能力要在每一部分内容中体现出来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和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全面性、流畅性、灵活性、客观性、能动性。
1.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探究可得出更多知识,如讲圆锥的计算公式时,可特意取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几个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做实验。将满满的一圆柱容器的米,用圆锥容器量,结果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一圆柱容器的米,用圆锥容器去量恰好三次量完,高小的量了三次还剩大米,高大的又不足三次。同学们边操作边思维,得出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通过客观实践操作,学生很容易理解V锥=1/3sh,从而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客观性。
2. 通过类比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呢?类比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北师大版“小数点的位置搬家”一节时,可引导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类比:0.125,1.25,12.5,125;6.00、0.60、0.06…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扩大10倍、100倍、1 000倍……”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呢?”学生通过类比思维得出:“原来的数就会缩小10倍、100倍、1 000倍……”这样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3.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解题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结果。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启示与引导,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找出解答每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品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4.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中,导出多种不同结果的思维方法,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致于生产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永顺县对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方式体验新知识的生成。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由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十分必要。如教学小数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以文具店为情景导入,以每支铅笔0.3元,如果要购买3支,很快会说出0.9元。怎样才能过渡到0.9元,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易引到3个0.3是多少这个问题上。从0.3 0.3 0.3=0.9,通过整数乘法进行类比思维过渡到0.3×3=0.9,进一步得出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规律。接着拓展对橡皮、卷笔刀、尺子、糖、苹果、香蕉、衣服等生活中的小数乘法运算。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
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教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就要培养学生比较的思维能力;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时,要培养学生的初步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数的组成时,要培养学生的初步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形式,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出来
不论是复习旧知识,教学新知识,凡是组织数学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思维过程)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还能有效地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 培养思维能力要在每一部分内容中体现出来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和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全面性、流畅性、灵活性、客观性、能动性。
1.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探究可得出更多知识,如讲圆锥的计算公式时,可特意取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几个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做实验。将满满的一圆柱容器的米,用圆锥容器量,结果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一圆柱容器的米,用圆锥容器去量恰好三次量完,高小的量了三次还剩大米,高大的又不足三次。同学们边操作边思维,得出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通过客观实践操作,学生很容易理解V锥=1/3sh,从而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客观性。
2. 通过类比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呢?类比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北师大版“小数点的位置搬家”一节时,可引导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类比:0.125,1.25,12.5,125;6.00、0.60、0.06…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扩大10倍、100倍、1 000倍……”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呢?”学生通过类比思维得出:“原来的数就会缩小10倍、100倍、1 000倍……”这样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3. 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解题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结果。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启示与引导,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找出解答每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品维品质的有效方法。
4. 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中,导出多种不同结果的思维方法,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致于生产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永顺县对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