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后,激起先进知识分子内心的变法图强意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本文从戊戌变法组成人员单一、思想具有局限性、实施不够理性、未遵循政治改革逻辑四方面分析其失败原因,以期为后世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戊戌变法;产生背景;成因
一、戊戌变法产生背景
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刚传至北京,康有为便联合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考生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于是,在之后的不断宣传与上书后,光绪帝于1898年6月,颁布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戊戌变法仅开展了103天,便在戊戌六君子的牺牲下悄然落幕,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虽然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但其改革思想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因为清王朝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文化、政治和经济具有极深的封闭性。加之先有康乾盛世,人们有着很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上至统治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皆认为西方军事侵略并不足以撼动根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无法认清世界与中国所处的形势。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多次与外国侵略者的战争,都以失败作结,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境内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并未突破“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实质,始终在维护宗法社会。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渐渐反思,思索曾经被称为“弹丸之国”的日本何以于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以致侵略中国,对中国的主权构成威胁。而作为思索的主体——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前日本所处的境地与中国之境地十分相似,国内外矛盾重重,先是幕府统治的腐败,后有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对日本的侵略。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不仅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于是一众先进知识分子,怀抱救亡图存的意识,公车上书,唤醒了国人对变革重要性的认识。终于,在距鸦片战争六十年后,中国迎来了戊戌变法。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戊戌变法组成人员较为单一
发动戊戌变法的主体主要是知识型精英人士,而严重缺乏官员型精英,导致戊戌变法整体组成结构较为单一,而知识型精英的组成在实际戊戌变法开展的过程中本身存在劣势:首先,知识型精英缺乏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仅是纸上谈兵,即使制定了相应政策,也无法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无法有效落实。其次,维新派将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化宣传上。虽然西方文化宣传是变法的关键内容,但是这样的过分偏重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新制度无法实施,同时政权建立的质量也无法得到较快且有效的提升。再次,维新派的变革心态、变革措施等都过于激进。“大变、快变、全变”所体现的激进是空前的,这也使得维新派无法冷静下来,正确认清社会形势,进而无法展开正确的变法领导。
(二)戊戌变法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首先,戊戌变法中的主要思想是大同思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设想未来社会是一种没有剥削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不存在森严的等级。但究其本质,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过分理想主义,没有认识到中国受到外来侵略这一事实的本质,仍对封建社会抱有着期待与自豪感。其次,康有为也曾表明,开展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但戊戌变法主力并非官员,是无实权的。这一目的与想法过于乐观,不切实际,没有认识到变法的难度。最后,政治变法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想成功,必须是各个因素的合力完成,仅凭一腔热血的变法是没有前途的。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戊戌变法领导者思想上的局限性,导致戊戌变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改变当时中国的性质,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向着过分理想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三)戊戌变法的实施不够理性
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并没有将变法的措施落实,徒有形式。且康有为等人的想法过于简单,例如:维新派曾大誓群臣,希望通过群臣签字的方式改变他们内心的传统思想,使变法顺利开展。另外,在变法的103天内,皇帝就发出诏令286件,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大可以见得。但变法不只是讲究诏令之多与密,更多地,应针对社会民情、经济发展状况实事求是地理性地制定诏令,并使中央统治阶层、地方官员和百姓更好地配合,给予其令其充分适应的时间与空间。因为,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变法的失败。
(四)戊戌变法未遵循政治改革逻辑
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传统的皇权思想并未铲除,依旧采取保皇行动,依托于皇权,将希望寄托于皇帝一人身上,认为只有皇帝能救国,而忽略了慈禧在当时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将其推至了变法的对立面。但政权实际由慈禧掌握,戊戌变法能够顺利展开离不开慈禧昔日的支持,于是,这无疑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没有认识到政权在谁手中是康有为政策中的缺失,这把知识分子缺失政治实践经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采取硬碰硬的方式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违反了政治变法应该遵循的逻辑,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戊戌变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对戊戌变法展开深入了解,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在于其组成人员单一、思想具有局限性,也在于其改革措施实施不够理性、未遵循政治改革邏辑等原因。
本文通过研究戊戌变法失败的成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戊戌变法展开客观认识,同时,还能够为现代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求更好地认识在历史进程中曾犯过的错误,并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岩.康有为狂傲个性导致戊戌变法大失败?[J].群文天地.2012(11)
[2]田亮.风雨飘摇擎大厦──康有为与戊戌变法[J].21世纪.1998(04)
[3]袁洪铭.康有为赠邱菽园诗[J].岭南文史.1983(02)
[4]康有为毁了戊戌变法?[J].文史博览.2014(09)
[5]李双壁.康有为两《考》之于戊戌变法运动[J].贵州社会科学.2001(02)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关键词:戊戌变法;产生背景;成因
一、戊戌变法产生背景
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刚传至北京,康有为便联合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考生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于是,在之后的不断宣传与上书后,光绪帝于1898年6月,颁布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戊戌变法仅开展了103天,便在戊戌六君子的牺牲下悄然落幕,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虽然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但其改革思想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因为清王朝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文化、政治和经济具有极深的封闭性。加之先有康乾盛世,人们有着很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上至统治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皆认为西方军事侵略并不足以撼动根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无法认清世界与中国所处的形势。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多次与外国侵略者的战争,都以失败作结,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侵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境内掀起了洋务运动,但并未突破“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实质,始终在维护宗法社会。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渐渐反思,思索曾经被称为“弹丸之国”的日本何以于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以致侵略中国,对中国的主权构成威胁。而作为思索的主体——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前日本所处的境地与中国之境地十分相似,国内外矛盾重重,先是幕府统治的腐败,后有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对日本的侵略。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不仅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于是一众先进知识分子,怀抱救亡图存的意识,公车上书,唤醒了国人对变革重要性的认识。终于,在距鸦片战争六十年后,中国迎来了戊戌变法。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戊戌变法组成人员较为单一
发动戊戌变法的主体主要是知识型精英人士,而严重缺乏官员型精英,导致戊戌变法整体组成结构较为单一,而知识型精英的组成在实际戊戌变法开展的过程中本身存在劣势:首先,知识型精英缺乏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仅是纸上谈兵,即使制定了相应政策,也无法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无法有效落实。其次,维新派将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化宣传上。虽然西方文化宣传是变法的关键内容,但是这样的过分偏重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新制度无法实施,同时政权建立的质量也无法得到较快且有效的提升。再次,维新派的变革心态、变革措施等都过于激进。“大变、快变、全变”所体现的激进是空前的,这也使得维新派无法冷静下来,正确认清社会形势,进而无法展开正确的变法领导。
(二)戊戌变法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首先,戊戌变法中的主要思想是大同思想。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设想未来社会是一种没有剥削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不存在森严的等级。但究其本质,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过分理想主义,没有认识到中国受到外来侵略这一事实的本质,仍对封建社会抱有着期待与自豪感。其次,康有为也曾表明,开展戊戌变法的主要目的是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但戊戌变法主力并非官员,是无实权的。这一目的与想法过于乐观,不切实际,没有认识到变法的难度。最后,政治变法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想成功,必须是各个因素的合力完成,仅凭一腔热血的变法是没有前途的。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戊戌变法领导者思想上的局限性,导致戊戌变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改变当时中国的性质,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向着过分理想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三)戊戌变法的实施不够理性
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并没有将变法的措施落实,徒有形式。且康有为等人的想法过于简单,例如:维新派曾大誓群臣,希望通过群臣签字的方式改变他们内心的传统思想,使变法顺利开展。另外,在变法的103天内,皇帝就发出诏令286件,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大可以见得。但变法不只是讲究诏令之多与密,更多地,应针对社会民情、经济发展状况实事求是地理性地制定诏令,并使中央统治阶层、地方官员和百姓更好地配合,给予其令其充分适应的时间与空间。因为,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变法的失败。
(四)戊戌变法未遵循政治改革逻辑
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传统的皇权思想并未铲除,依旧采取保皇行动,依托于皇权,将希望寄托于皇帝一人身上,认为只有皇帝能救国,而忽略了慈禧在当时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将其推至了变法的对立面。但政权实际由慈禧掌握,戊戌变法能够顺利展开离不开慈禧昔日的支持,于是,这无疑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而没有认识到政权在谁手中是康有为政策中的缺失,这把知识分子缺失政治实践经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采取硬碰硬的方式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违反了政治变法应该遵循的逻辑,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戊戌变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对戊戌变法展开深入了解,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在于其组成人员单一、思想具有局限性,也在于其改革措施实施不够理性、未遵循政治改革邏辑等原因。
本文通过研究戊戌变法失败的成因,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戊戌变法展开客观认识,同时,还能够为现代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求更好地认识在历史进程中曾犯过的错误,并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岩.康有为狂傲个性导致戊戌变法大失败?[J].群文天地.2012(11)
[2]田亮.风雨飘摇擎大厦──康有为与戊戌变法[J].21世纪.1998(04)
[3]袁洪铭.康有为赠邱菽园诗[J].岭南文史.1983(02)
[4]康有为毁了戊戌变法?[J].文史博览.2014(09)
[5]李双壁.康有为两《考》之于戊戌变法运动[J].贵州社会科学.2001(02)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