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户外休闲活动逐渐增多,因此,城市休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与此同时,国内外学术界人士对休闲空间的思考和研究也渐渐增多。本文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城市休闲空间的基础理论,通过对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研究,希望建立一种从环境中和地方文化中的人出发到外部空间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休闲;开放性;地方文化;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44-1
引言
随着对城市空间质量和人性化的逐渐重视,广场、步行街和社区活动空间等具有公共性的开放性休闲空间得到较大的发展。人们的户外活动的方向渐渐转向了户外休闲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以人的舒适感为中心,让人使用和享受。所以,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应考虑人性化的元素,通过研究人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群的喜好和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等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达到人物融合的“天人合一”效果。
一、城市休闲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休闲”一词,既古老又时尚。休闲,是闲暇时间的活动内容,即不受外界空间对自身的束缚和限制,从兴趣出发,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活动,得到自我满足。是以个人行为为基础,以公共活动的不同形式在不同城市空间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城市休闲空间是可以具有或者不具有服务功能,比如餐饮、娱乐、购物等,但可以提供人们休闲休憩的城市空间。但是,城市休闲空间具有公共性、公开性。一些私园、独户庭院、单位内的休憩空间,虽然具有休闲空间的性质,但不属于城市休闲空间的概念之内。
城市休闲空间面向所有人群,包含有通俗的普遍的娱乐消遣活动。这些活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城市休闲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居住空间、购物消费空间联系密切。城市公共空间反映市民文化生活,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典型的代表,并包括旧与新、中与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所以说,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具有人文性和地域性两方面特质。舒适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条件,良好的景观等,都是吸引人们休闲活动的物质性特征。
二、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物质形态要素
界面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要素,决定了其所限制与围合的空间形态,老子曾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限定与围合空间的界面有垂直和水平两个向度。
领域的形成可以由垂直界面、水平界面或者设施单独或共同的限定。
路径,从物质形态上可以归为水平界面中的道路部分,从空间意义上讲,又是一种不同于界面的因素。
标志,可以是界面,也可以是抽象意义的空间要素。凯文·林奇认为,标志是城市空间中的点状要素,是一种明确具体的参照物。
设施,与上述四点不同,设施是从功能和用途角度来说的。设施以其功能性支持和保障人们活动,所以设施的类型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空间的使用率和活力。
(二)地方性因素
休闲空间受所属地的自然因素、历史文化政治因素,以及所形成的环境因素影响,对于布局、风格、材料、形式等会产生相应的要求。要充分提高休闲空间的适应能力,协调与各个因素的关系。
(三)心理行为因素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互动行为构成整体,使用者的心理行为因素对开放性休闲空间产生影响,对其物质性提出要求,同时也接受和适应环境对其的影响。易达性、连续性、宽容性、舒适性都会对人们的心理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三、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个体空间的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具体因素,需要做到功能的统一,空间的分配和功能性相协调,发挥服务于人的作用。19世纪的包豪斯设计学校,提倡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工作,所有的平等都建立在这种创造性和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上。包豪斯精神的真正内涵,不是冰冷的无装饰和极简主义,不是缺乏人情味,与此相反,包豪斯精神最注重的就是工业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空间的存在是人与环境共同创造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群体空间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就是在规划城市空间的同时将地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人文素养综合考虑,结合地方已有的、具有历史性的特色建筑、景观,运用再造,借用、提炼等一系列设计手法,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的多元化要素。地方性原则不仅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观,也可能会形成新的人类文明进程。
四、结语
城市休闲活动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城市精神文化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能间接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化和地方化的设计思想,创造良好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美]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2][美]阿诺德·伯林特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3]张增庆.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J].山西建筑,2006,(21).
[4][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
刘亚伟,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休闲;开放性;地方文化;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44-1
引言
随着对城市空间质量和人性化的逐渐重视,广场、步行街和社区活动空间等具有公共性的开放性休闲空间得到较大的发展。人们的户外活动的方向渐渐转向了户外休闲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以人的舒适感为中心,让人使用和享受。所以,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应考虑人性化的元素,通过研究人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群的喜好和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等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达到人物融合的“天人合一”效果。
一、城市休闲空间的概念及特征
“休闲”一词,既古老又时尚。休闲,是闲暇时间的活动内容,即不受外界空间对自身的束缚和限制,从兴趣出发,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活动,得到自我满足。是以个人行为为基础,以公共活动的不同形式在不同城市空间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城市休闲空间是可以具有或者不具有服务功能,比如餐饮、娱乐、购物等,但可以提供人们休闲休憩的城市空间。但是,城市休闲空间具有公共性、公开性。一些私园、独户庭院、单位内的休憩空间,虽然具有休闲空间的性质,但不属于城市休闲空间的概念之内。
城市休闲空间面向所有人群,包含有通俗的普遍的娱乐消遣活动。这些活动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城市休闲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居住空间、购物消费空间联系密切。城市公共空间反映市民文化生活,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典型的代表,并包括旧与新、中与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所以说,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具有人文性和地域性两方面特质。舒适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条件,良好的景观等,都是吸引人们休闲活动的物质性特征。
二、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物质形态要素
界面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要素,决定了其所限制与围合的空间形态,老子曾说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限定与围合空间的界面有垂直和水平两个向度。
领域的形成可以由垂直界面、水平界面或者设施单独或共同的限定。
路径,从物质形态上可以归为水平界面中的道路部分,从空间意义上讲,又是一种不同于界面的因素。
标志,可以是界面,也可以是抽象意义的空间要素。凯文·林奇认为,标志是城市空间中的点状要素,是一种明确具体的参照物。
设施,与上述四点不同,设施是从功能和用途角度来说的。设施以其功能性支持和保障人们活动,所以设施的类型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空间的使用率和活力。
(二)地方性因素
休闲空间受所属地的自然因素、历史文化政治因素,以及所形成的环境因素影响,对于布局、风格、材料、形式等会产生相应的要求。要充分提高休闲空间的适应能力,协调与各个因素的关系。
(三)心理行为因素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互动行为构成整体,使用者的心理行为因素对开放性休闲空间产生影响,对其物质性提出要求,同时也接受和适应环境对其的影响。易达性、连续性、宽容性、舒适性都会对人们的心理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三、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个体空间的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具体因素,需要做到功能的统一,空间的分配和功能性相协调,发挥服务于人的作用。19世纪的包豪斯设计学校,提倡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工作,所有的平等都建立在这种创造性和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上。包豪斯精神的真正内涵,不是冰冷的无装饰和极简主义,不是缺乏人情味,与此相反,包豪斯精神最注重的就是工业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空间的存在是人与环境共同创造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群体空间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就是在规划城市空间的同时将地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人文素养综合考虑,结合地方已有的、具有历史性的特色建筑、景观,运用再造,借用、提炼等一系列设计手法,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的多元化要素。地方性原则不仅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观,也可能会形成新的人类文明进程。
四、结语
城市休闲活动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城市精神文化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能间接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分析研究,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化和地方化的设计思想,创造良好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美]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2][美]阿诺德·伯林特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3]张增庆.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J].山西建筑,2006,(21).
[4][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
作者简介:
刘亚伟,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