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的全球战略智库Stratfor公司在2013年7月30日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凭借低工资征服全球市场的中国发展时代正在终结,因为如今出现了其他工资更低并具备有利条件的国家。”
Stratfor公司的这篇报道中,明确指出了16个最具潜力的、可能接棒中国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洋沿岸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中国南海周边的柬埔寨、老挝、菲律宾、越南;拉美地区的墨西哥、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和秘鲁,正好十六国。
可笔者认为,至少在短期内,这完全只是一种设想,现实中完全无法做到,也根本不可能威胁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上游产业链是重中之重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不仅依靠低工资和低成本环节,降低了产品的价格,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上下游配件供应商,大批量的熟练工人,完善的物流和交通枢纽,能完成一个产品在制造环节的所有工作,这才是“中国制造”在过去30多年来保持强劲增长的核心所在。
而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仅仅只是整个核心价值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能影响到整个产品,但并非决定性的。
目前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由于比中国更加低廉的人工成本,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承接了一部分订单,但这仅仅只是“一部分”,面对中国庞大的经济和出口规模,这部分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上图这四大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原材料、辅料、配件等上游供应商”,这是目前十六国所无法做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中国生产一款太阳能灯,上海的贸易公司接到美国客人的订单,可以下单给苏州的太阳能灯工厂;苏州的工厂会从江苏和浙江等地采购原材料和配件;完成加工后,交给电镀厂和热处理工厂等上游工厂,完成产品的表面处理;然后苏州工厂的采购会在周边的印刷厂采购彩贴、纸卡、印刷说明书,会在纸箱工厂采购纸箱,会在塑料袋工厂采购包装袋;然后把所有物料发回苏州工厂后,完成产品的组装、调试、装配、包装;再联系物流公司和客人安排出货事宜。如下图:
所以这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需要一大批的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和支持,才能完成产品的最终出口。这恰恰是目前南中国沿海诸国、印度洋诸国、以及拉美诸国所无法完成的。这时候谈及接棒“中国制造”,还为时过早。
熟练工人无法替代
里大量移至中国,组建了完整了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这给中国制造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上的保证。
因为人口的限制和规模的问题,目前除了印度外,其余国家均无法提供中国这样的熟练工人规模。即便在印度,人口虽多,但因为理念和习惯的原因,印度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产出,远远低于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熟练工人。
而人力资源,是整个制造业的关键。当欧美诸国通过产业升级,完成了机械化和技术化升级,减少了工人的使用,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需要用到大量人力的产业,会通过服务外包转移到中国。即便在中国人工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也不是轻易可以转移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能拥有如此庞大的熟练工人群体。
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的人力优势,是无法替代的。
可能当我们逛商场时,会发现很多专柜的服装产自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摩洛哥等国,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这些国家仅仅只能完成工序简单的最低端的服装制造,如T恤、长袖衬衫等,一旦涉及到工艺复杂的连衣裙、羽绒服、卫衣、皮衣,则大部分都产自中国大陆的工厂,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无法完成的。
未来的增长点
如果说及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做预言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在现有的国际分工下,深化区域间的合作。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流动和服务外包,则是未来一个长时期内的必然趋势。
由于工业和技术的深度发展,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从高成本国家(地区)向低成本国家(地区)流动是大势所趋,且不可逆转。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奥巴马希望乔布斯能把苹果手机的制造留一部分在美国的时候,乔布斯断然拒绝,声称这些工作走了,也回不来了。这是市场决定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制造业经历了几次大的转移,从西欧和美国转移到日本,再转移到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然后改革开放后转移到中国大陆,这是资本流向的一个必经之路,是企业的商业决定。而中国大陆在充分吸引外资后,整体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充分发展,整个产业链和配套行业已经成了气候,规模和实力已不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能望其项背的。即使若干年后,中国大陆的薪资水平大幅上升,依然改变不了“中国制造”垄断世界的局面。
如果必须要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国际贸易增长做一个推断,那中国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
Stratfor公司的这篇报道中,明确指出了16个最具潜力的、可能接棒中国制造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洋沿岸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中国南海周边的柬埔寨、老挝、菲律宾、越南;拉美地区的墨西哥、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和秘鲁,正好十六国。
可笔者认为,至少在短期内,这完全只是一种设想,现实中完全无法做到,也根本不可能威胁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上游产业链是重中之重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不仅依靠低工资和低成本环节,降低了产品的价格,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上下游配件供应商,大批量的熟练工人,完善的物流和交通枢纽,能完成一个产品在制造环节的所有工作,这才是“中国制造”在过去30多年来保持强劲增长的核心所在。
而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仅仅只是整个核心价值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能影响到整个产品,但并非决定性的。
目前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由于比中国更加低廉的人工成本,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承接了一部分订单,但这仅仅只是“一部分”,面对中国庞大的经济和出口规模,这部分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上图这四大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原材料、辅料、配件等上游供应商”,这是目前十六国所无法做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中国生产一款太阳能灯,上海的贸易公司接到美国客人的订单,可以下单给苏州的太阳能灯工厂;苏州的工厂会从江苏和浙江等地采购原材料和配件;完成加工后,交给电镀厂和热处理工厂等上游工厂,完成产品的表面处理;然后苏州工厂的采购会在周边的印刷厂采购彩贴、纸卡、印刷说明书,会在纸箱工厂采购纸箱,会在塑料袋工厂采购包装袋;然后把所有物料发回苏州工厂后,完成产品的组装、调试、装配、包装;再联系物流公司和客人安排出货事宜。如下图:
所以这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需要一大批的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和支持,才能完成产品的最终出口。这恰恰是目前南中国沿海诸国、印度洋诸国、以及拉美诸国所无法完成的。这时候谈及接棒“中国制造”,还为时过早。
熟练工人无法替代
里大量移至中国,组建了完整了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这给中国制造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上的保证。
因为人口的限制和规模的问题,目前除了印度外,其余国家均无法提供中国这样的熟练工人规模。即便在印度,人口虽多,但因为理念和习惯的原因,印度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产出,远远低于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熟练工人。
而人力资源,是整个制造业的关键。当欧美诸国通过产业升级,完成了机械化和技术化升级,减少了工人的使用,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需要用到大量人力的产业,会通过服务外包转移到中国。即便在中国人工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也不是轻易可以转移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能拥有如此庞大的熟练工人群体。
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的人力优势,是无法替代的。
可能当我们逛商场时,会发现很多专柜的服装产自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摩洛哥等国,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这些国家仅仅只能完成工序简单的最低端的服装制造,如T恤、长袖衬衫等,一旦涉及到工艺复杂的连衣裙、羽绒服、卫衣、皮衣,则大部分都产自中国大陆的工厂,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无法完成的。
未来的增长点
如果说及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做预言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在现有的国际分工下,深化区域间的合作。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流动和服务外包,则是未来一个长时期内的必然趋势。
由于工业和技术的深度发展,产业链的制造环节从高成本国家(地区)向低成本国家(地区)流动是大势所趋,且不可逆转。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奥巴马希望乔布斯能把苹果手机的制造留一部分在美国的时候,乔布斯断然拒绝,声称这些工作走了,也回不来了。这是市场决定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制造业经历了几次大的转移,从西欧和美国转移到日本,再转移到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然后改革开放后转移到中国大陆,这是资本流向的一个必经之路,是企业的商业决定。而中国大陆在充分吸引外资后,整体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充分发展,整个产业链和配套行业已经成了气候,规模和实力已不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能望其项背的。即使若干年后,中国大陆的薪资水平大幅上升,依然改变不了“中国制造”垄断世界的局面。
如果必须要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国际贸易增长做一个推断,那中国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