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知的重要动力。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本人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用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或表演等形式,创设诱人的情景来引入新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
二、学生参与,培养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一节课的内容,精心创设某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调查,测量并引导学生计算、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学中做。例如教学“认识高”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剪拼几种不同平行四边形,做成做大长方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剪拼的结果,画的线段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实验,通过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眼、手、腦、口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也发展了、也品尝到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自然倍增。
三、联系实际,诱发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日常运用十分广泛,如果从这方面去考虑,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利息与利率”时,组织学生去银行参观、调查,并以小主人的身份模拟存钱。在解决“购物问题”时,课前布置了让学生亲自到超市去体验购物的过程。……这些事例多是小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做过的事,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解决。当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时,不仅能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发展思维,激发兴趣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并引导学生去“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主要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又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五、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别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每期开展一次“数学速算”竞赛、每月开展一次“数学手抄报”评比、每单元结束开展一次“自编数学试卷”活动、不定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活动,既丰富了数学知识内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切实减负,保持兴趣
为了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快乐和轻松的事,我从不搞题海战术,不统一布置家庭作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愿,每天的作业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知识情况自编题目或对知识进行拓展并解决问题,数量不作要求。然后学生互相交换批改。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一样,学生批改作业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过程。孩子们学习兴趣完全激发了,根本不需要老师监督和提醒,每天早早地就主动把作业完成了。这样,既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学到了数学知识,还保持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个人体会到,凡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浓厚,求知欲望就强烈,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更容易得到显著发展。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从教材的内容出发,用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或表演等形式,创设诱人的情景来引入新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思维快速活跃起来。
二、学生参与,培养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一节课的内容,精心创设某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调查,测量并引导学生计算、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学中做。例如教学“认识高”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剪拼几种不同平行四边形,做成做大长方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剪拼的结果,画的线段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实验,通过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充分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然后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自然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眼、手、腦、口多种感官交替使用,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也发展了、也品尝到收获和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自然倍增。
三、联系实际,诱发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日常运用十分广泛,如果从这方面去考虑,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利息与利率”时,组织学生去银行参观、调查,并以小主人的身份模拟存钱。在解决“购物问题”时,课前布置了让学生亲自到超市去体验购物的过程。……这些事例多是小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做过的事,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解决。当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时,不仅能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发展思维,激发兴趣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并引导学生去“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主要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又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五、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别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每期开展一次“数学速算”竞赛、每月开展一次“数学手抄报”评比、每单元结束开展一次“自编数学试卷”活动、不定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活动,既丰富了数学知识内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切实减负,保持兴趣
为了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快乐和轻松的事,我从不搞题海战术,不统一布置家庭作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愿,每天的作业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掌握知识情况自编题目或对知识进行拓展并解决问题,数量不作要求。然后学生互相交换批改。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一样,学生批改作业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过程。孩子们学习兴趣完全激发了,根本不需要老师监督和提醒,每天早早地就主动把作业完成了。这样,既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学到了数学知识,还保持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个人体会到,凡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浓厚,求知欲望就强烈,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更容易得到显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