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2011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聚焦语言训练点,落实语言训练,形成了具有训练特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在备课中确定语言训练点
教师只有在备课中对语言训练点心中有数,才能在上课中形成有效的行动跟进。因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备课中确定语言训练点。
(一)目标导向,不断追问
我们在备课时心中有目标,并通过不断追问提醒自己梳理出该课的语言训练点。如:1.我知道这一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吗?我选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总的语文课程目标的框架以内,且该教学目标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之一?2.我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达到设定的某个目标?3.学生在这堂课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蕴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我们在日常备课时总是这样,以目标为导向,以追问措施,在备课时,确定语言训练点,并在教案中明确写出这一课的语言训练点,以及在什么环节,采取什么方法落实该语言训练点。通过日积月累,备课备语言训练点逐渐成了自己的职业自觉性。
(二)瞻前顾后,研读教材
具体到一篇课文语文训练点的确定,我们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新课标对年段训练的要求;二是学生已知语文水平的实际状况;三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时,对照文本的分析,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入手,结合课标要求确定的训练点是: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领悟其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孩子们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说明文这类文章体裁,对设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体会却比较肤浅。可见,要确定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找出课文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是不够的。因为每一堂课的训练点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一篇课文语言训练点的确定要整体考虑它在单元、教材、年级段中的地位,力求做到承前启后。这需要教师对年段教学目标能准确地把握,并时常对学生的已知语言知识进行梳理、整合,遇到相同的语言训练点,还要注意复习巩固或是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
(三)交流碰撞,互相提高
我们五年级备课组在进行《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集体备课时,备课小组成员分别解读教材,寻找该课的语言训练点。交流会上,大家交流碰撞,最后针对语言训练点研究教法、学法,形成一份集体教案。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3.能通过人物的穿戴、语言、动作等,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从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在落实学生的语言训练中,细化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语言实践行为,这样的训练既有利于操作性又利于评价。正是这样一次次的集体研读语言训练点,老师才逐渐将寻找语言训练点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在上课中落实语言训练点
落实语言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基本的途径是语言文字的品读,语言表达的品悟。最终目标是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抓关键词句,反复锤炼,提升语言品悟能力。
一堂浓浓语文味的课只有通过语言文字中字、词、句的咀嚼,才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表现力。教师在教学《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就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去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她首先让孩子们找到句中的关键词“见微知著”,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见微知著”这一关键词本来的意思,即: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教师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词语,孩子们思考后回答:“见微知著”在文中就是指科学家们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讲了那些科学家见微知著的事例,学生侃侃而谈: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教师让孩子们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事例:鲁班由茅草割手而发明锯子;牛顿由苹果砸头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等。经历这样的训练历程,学生对科学家们那种能从生活中细小的问题着手,不断探索,锲而不舍,找到真理的精神的品悟就更加深刻了。
(二)借语言环境,巧设训练,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1.巧用文章空白处
《海伦·凯勒》一课在写海伦学习说话时,只写了“萨勒发音时,要海伦用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没有具体写这其间的艰辛。老师便抓住这一空白处,补充出示海伦学习说话的语句和图片,让孩子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感受海伦学习说话的艰难,然后,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抓住动作,根据画面选一个内容来说一说海伦是怎样学习说话的,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的想象说话,既训练了学生抓住连贯准确的动词写话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海伦的坚强,内心的感动便会在这个动态的语言训练中喷涌而出。
2.妙设读写结合点
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巧妙地进行设计读写结合训练,使学生能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孩子们反复诵读,找出诗歌中的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表达的好处。之后,让孩子们借鉴诗歌1-4小节的结构:()\本来是()\可是()\这究竟是为什么?要求学生模仿写法,写一小节诗。于是孩子们也纷纷提笔跟着写:郁郁葱葱的树林\本来是鸟儿的天堂\可是呼啸的子弹\搅乱了它们宁静\这究竟是为什么?平静清澈的湖水\本来是鱼儿的家园\可是飞来的炮弹\打破了它们的快乐\这究竟是为什么?写完后孩子们一起诵读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不仅对修辞手法掌握得更加纯熟,而且对诗歌的写作形式也体会得更加深入,对战争的痛恨之情更加强烈了。 3.活用文本句子形式
小学生脑子里贮存的词汇、掌握的句式都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子形式,发展自己的语言,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的新词,学习、熟悉课文中的句子形式,并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老师在《蓝色的树叶》一课教学中对疑问句这一训练点是这样训练的:首先用课件出示“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个问句,让学生朗读,初步感受疑问的语气。然后出示两个疑问句朗读,加深体验。之后创设情境:如果你要向同学借东西,你会怎么说?学生引导学生说疑问句。最后再写一写刚才和同学之间的对话,把学生的口语表达内化为书面表达。至此,关于疑问句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有效的训练,学生说话更完整了,写话更有条理了。
在听、评课中反思语言训练点
教研组通过开展语言训练的主题教研,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定点观察,并通过研修活动反思跟进。进而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训练点的落实情况,对促进教师落实语言训练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听评课的实效性,我们运用了“语言有效训练观察记录表”作为观察工具,开展课堂观察,并将观察记录作为听评课的重要依据。
五星小学语言有效训练观察记录表
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将该课的语言训练点放到了对复述方法的学习上。确定了简单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三个训练层次。我们在听课时,人人参与课堂观察,按照观察视角做好分工,分别记录任课教师落实语言训练点的情况,并对本堂课语言训练的方法、环节、亮点、不足进行评析,并形成评课意见。第一次试讲后,听课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认为:复述训练点定位准确,紧扣单元训练要求,文本故事情节生动,适于进行复述训练。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有困难,且该文本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要同时落实这三个层次的训练难度较大。于是执教老师根据评课意见,结合自己对本课的反思,将训练点进行了取舍,只训练简单复述和详细复述,对教学进行了再设计。教师根据再设计,二次易班执教。在第二次试讲时上课伊始,老师先让孩子回顾上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指出主要内容和复述故事的不同。接着指导孩子们通过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主要动作对课文进行复述,再引导孩子们注意关注文中的次要人物,及其次要人物的关键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详细复述。孩子们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从课堂呈现的效果看,孩子们都能将故事讲得清楚、有序、完整。这样的训练使孩子们真正掌握了详细复述故事的方法,学有所获。
如此循环往复,促进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言训练点,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日复一日,听评课活动使抓语言训练点这一举措在每一位教师心里生了根,在平时的教学中发芽、开花,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语言文字运用及实践的能力。
回顾近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语文特色课堂的历程,我们以语言训练点为突破口,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途径落实语言训练,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实现了轻负高效的语文学习。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为学校特色课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重庆沙坪坝区五星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在备课中确定语言训练点
教师只有在备课中对语言训练点心中有数,才能在上课中形成有效的行动跟进。因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备课中确定语言训练点。
(一)目标导向,不断追问
我们在备课时心中有目标,并通过不断追问提醒自己梳理出该课的语言训练点。如:1.我知道这一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吗?我选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总的语文课程目标的框架以内,且该教学目标是这篇课文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之一?2.我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达到设定的某个目标?3.学生在这堂课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蕴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我们在日常备课时总是这样,以目标为导向,以追问措施,在备课时,确定语言训练点,并在教案中明确写出这一课的语言训练点,以及在什么环节,采取什么方法落实该语言训练点。通过日积月累,备课备语言训练点逐渐成了自己的职业自觉性。
(二)瞻前顾后,研读教材
具体到一篇课文语文训练点的确定,我们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新课标对年段训练的要求;二是学生已知语文水平的实际状况;三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时,对照文本的分析,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入手,结合课标要求确定的训练点是: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领悟其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孩子们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说明文这类文章体裁,对设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体会却比较肤浅。可见,要确定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找出课文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是不够的。因为每一堂课的训练点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一篇课文语言训练点的确定要整体考虑它在单元、教材、年级段中的地位,力求做到承前启后。这需要教师对年段教学目标能准确地把握,并时常对学生的已知语言知识进行梳理、整合,遇到相同的语言训练点,还要注意复习巩固或是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
(三)交流碰撞,互相提高
我们五年级备课组在进行《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集体备课时,备课小组成员分别解读教材,寻找该课的语言训练点。交流会上,大家交流碰撞,最后针对语言训练点研究教法、学法,形成一份集体教案。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3.能通过人物的穿戴、语言、动作等,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从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在落实学生的语言训练中,细化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语言实践行为,这样的训练既有利于操作性又利于评价。正是这样一次次的集体研读语言训练点,老师才逐渐将寻找语言训练点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在上课中落实语言训练点
落实语言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基本的途径是语言文字的品读,语言表达的品悟。最终目标是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抓关键词句,反复锤炼,提升语言品悟能力。
一堂浓浓语文味的课只有通过语言文字中字、词、句的咀嚼,才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表现力。教师在教学《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就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去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她首先让孩子们找到句中的关键词“见微知著”,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见微知著”这一关键词本来的意思,即: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教师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词语,孩子们思考后回答:“见微知著”在文中就是指科学家们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讲了那些科学家见微知著的事例,学生侃侃而谈: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教师让孩子们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事例:鲁班由茅草割手而发明锯子;牛顿由苹果砸头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等。经历这样的训练历程,学生对科学家们那种能从生活中细小的问题着手,不断探索,锲而不舍,找到真理的精神的品悟就更加深刻了。
(二)借语言环境,巧设训练,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1.巧用文章空白处
《海伦·凯勒》一课在写海伦学习说话时,只写了“萨勒发音时,要海伦用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没有具体写这其间的艰辛。老师便抓住这一空白处,补充出示海伦学习说话的语句和图片,让孩子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感受海伦学习说话的艰难,然后,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抓住动作,根据画面选一个内容来说一说海伦是怎样学习说话的,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的想象说话,既训练了学生抓住连贯准确的动词写话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海伦的坚强,内心的感动便会在这个动态的语言训练中喷涌而出。
2.妙设读写结合点
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巧妙地进行设计读写结合训练,使学生能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先让孩子们反复诵读,找出诗歌中的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表达的好处。之后,让孩子们借鉴诗歌1-4小节的结构:()\本来是()\可是()\这究竟是为什么?要求学生模仿写法,写一小节诗。于是孩子们也纷纷提笔跟着写:郁郁葱葱的树林\本来是鸟儿的天堂\可是呼啸的子弹\搅乱了它们宁静\这究竟是为什么?平静清澈的湖水\本来是鱼儿的家园\可是飞来的炮弹\打破了它们的快乐\这究竟是为什么?写完后孩子们一起诵读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不仅对修辞手法掌握得更加纯熟,而且对诗歌的写作形式也体会得更加深入,对战争的痛恨之情更加强烈了。 3.活用文本句子形式
小学生脑子里贮存的词汇、掌握的句式都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子形式,发展自己的语言,是他们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的新词,学习、熟悉课文中的句子形式,并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老师在《蓝色的树叶》一课教学中对疑问句这一训练点是这样训练的:首先用课件出示“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个问句,让学生朗读,初步感受疑问的语气。然后出示两个疑问句朗读,加深体验。之后创设情境:如果你要向同学借东西,你会怎么说?学生引导学生说疑问句。最后再写一写刚才和同学之间的对话,把学生的口语表达内化为书面表达。至此,关于疑问句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有效的训练,学生说话更完整了,写话更有条理了。
在听、评课中反思语言训练点
教研组通过开展语言训练的主题教研,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定点观察,并通过研修活动反思跟进。进而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训练点的落实情况,对促进教师落实语言训练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听评课的实效性,我们运用了“语言有效训练观察记录表”作为观察工具,开展课堂观察,并将观察记录作为听评课的重要依据。
五星小学语言有效训练观察记录表
老师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将该课的语言训练点放到了对复述方法的学习上。确定了简单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三个训练层次。我们在听课时,人人参与课堂观察,按照观察视角做好分工,分别记录任课教师落实语言训练点的情况,并对本堂课语言训练的方法、环节、亮点、不足进行评析,并形成评课意见。第一次试讲后,听课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认为:复述训练点定位准确,紧扣单元训练要求,文本故事情节生动,适于进行复述训练。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有困难,且该文本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要同时落实这三个层次的训练难度较大。于是执教老师根据评课意见,结合自己对本课的反思,将训练点进行了取舍,只训练简单复述和详细复述,对教学进行了再设计。教师根据再设计,二次易班执教。在第二次试讲时上课伊始,老师先让孩子回顾上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指出主要内容和复述故事的不同。接着指导孩子们通过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主要动作对课文进行复述,再引导孩子们注意关注文中的次要人物,及其次要人物的关键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详细复述。孩子们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从课堂呈现的效果看,孩子们都能将故事讲得清楚、有序、完整。这样的训练使孩子们真正掌握了详细复述故事的方法,学有所获。
如此循环往复,促进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言训练点,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日复一日,听评课活动使抓语言训练点这一举措在每一位教师心里生了根,在平时的教学中发芽、开花,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语言文字运用及实践的能力。
回顾近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语文特色课堂的历程,我们以语言训练点为突破口,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途径落实语言训练,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实现了轻负高效的语文学习。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为学校特色课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重庆沙坪坝区五星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