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14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14年,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增速总体弱于预期,不同国家间增长态势分化明显。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地缘政治紧张、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了进出口增速逐步企稳回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出口增速逐步回升,进口增速低位企稳
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31626亿美元,增长3.3%。其中,出口16971亿美元,增长5.1%;进口14655亿美元,增长1.3%。贸易顺差2316亿美元,增长37.8%。分季度看,进出口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进出口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3.5%。二、三季度,随着外部需求日趋改善、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逐步落实,进出口增速分别上升至3.4%和7.4%,其中出口分别增长5%和13.1%。在国内投资需求增长下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增长动力不足,前三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1.6%、1.5%和1.2%。但9月份,进口增长7%,扭转了7、8月份的下降态势,初步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长较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偏低
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3593亿美元,增长6.3%,高于整体出口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9402亿美元,仅增长1.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出口额均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但随着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好转、新一代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开始出口,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5%,扭转了上半年的同比下降局面。外需好转也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提高,三季度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11.1%,增速较上半年提高7.7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增长较快,一般贸易出口表现良好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1480亿美元,增长4.4%,比外贸总体增速快1.1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6.3%,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14483亿美元,增长3.2%;国有企业进出口5648亿美元,增长1.4%,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72万亿美元,增长6.5%,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7%,进口增长2.4%。加工贸易进出口1.01万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增长1.3%,进口增长3.5%。其他贸易进出口4309亿美元,下降5.5%,其中出口下降5.8%,进口下降5.3%。
(四)对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增长较快,对新兴经济体贸易走势分化
在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稳的带动下,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7.5%,自美国进口增长4.9%。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1.3%,自欧盟进口增长12.4%,分别比整体出口和进口增速高6.2和11.1个百分点。中国对印度、东盟和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9%、9.3%和10.5%,对南非、巴西出口分别下降10.3%和2.6%。自印度、东盟、俄罗斯、巴西进口分别增长8.5%、5.3%、2.9%和2.3%,自南非进口下降15.6%。
(五)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动力强劲,东部地区进出口小幅增长
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潜力继续迸发,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最大亮点。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17.3%,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8.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7%,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8.1%,高于整体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重庆、广西和湖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东部地区外贸正处于结构转型阵痛阶段,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增长1.2%,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为85.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8%,进口下降0.5%。
(六)大宗商品进口量涨跌不一,进口价格普遍下跌
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大豆5274万吨,增长15.3%,以美元计算的单价(下同)下跌3.3%;进口铁矿砂7亿吨,增长16.5%,单价下跌16.7%;进口原油2.3亿吨,增长8.3%,单价上涨0.1%。进口成品油2213万吨,下降27.4%,单价上涨1.7%;进口食用植物油515万吨,下降14%,单价下跌9%。国内工业生产增速下滑拖累中间产品进口,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额仅增长0.4%,其中液晶显示板进口量下降16.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进口量仅增长1.3%。
二、2014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一)国际环境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分化态势仍将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力度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欧洲和日本表现不佳,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有所削弱,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突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3%,比7月份作出的预测数下调0.1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连续第2次下调。世界贸易组织(WTO)9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3.1%,较4月份作出的预测数调低了1.6个百分点。
美国经济稳步复苏。今年一季度,受严寒天气影响,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下降2.1%。二季度,美国经济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GDP增速反弹至4.6 %。下半年,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三季度GDP增长3.5%,9月份失业率降至5.9%,为2008年7月以来最低。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2%,增速与2013年持平,比7月份预测数上调0.5个百分点。11月份开始,美国彻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防止流动性过剩带来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但可能在一定程度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欧元区经济面临较大挑战。欧元区经济货币联盟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外围国家持续整固财政,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下降。但在自身增长动力不足、对俄经贸活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出现停滞,二季度GDP环比零增长,特别是德、法、意等核心国家经济增长低迷,前景堪忧。IMF预计,2014年欧元区GDP增长0.8%,比7月份预测数下调0.3个百分点。
日本经济前景不乐观。4月1日,日本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引起经济增速大起大落。一季度,日本消费者抢在消费税上调前购物,推动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增长6.7%。二季度,增税对经济的冲击集中显现,日本居民消费大幅下跌,拖累企业信心下滑,GDP环比折年率下降7.1%。下半年,消费税上调的影响逐渐消退,但“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政策效力也在减弱,政府债务高企压缩财政政策空间,日本经济复苏动能不足。IMF预计,2014年日本GDP增长0.9%,比7月份预测数下调0.7个百分点。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低位企稳。经历2013年下半年的金融动荡后,2014年以来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总体趋于稳定,一些国家货币有所升值。但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一些国家经济甚至接近停滞。乌克兰危机后美国、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冲击。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也影响区域内国家经济增长。IMF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4.4%,比2013年低0.3个百分点,比7月份预测数低0.1个百分点。
(二)国内环境
2014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作各环节,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市场物价温和上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需求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资源环境成本有所减少。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工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财政金融风险有所上升,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三)2014年外贸形势预测
四季度,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中国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将对出口增长形成支撑。但从先行指数看,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9,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外需回暖还存在不确定性。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外贸增速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较大。
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将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对消费品进口形成一定的拉动作用。国家出台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也将提升企业进口信心。但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等主要进口产品受制于企业投资和工业生产下滑,增长动力依然不足。此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下降,也将影响中国进口名义增速。
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将低于2013年,但仍高于全球贸易平均增速,也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
三、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略有改善,但回升幅度有限,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国内环境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基本确立,经济增速缓慢回升。美国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持续向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日本消费税率上调的影响逐渐减弱,但结构改革效果不容乐观,经济将实现微弱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快于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增速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5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将从2014年的1.6万亿美元扩大到1.7万亿美元。但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将成为经济波动的重大风险来源。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力度仍然较弱。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调整阶段,增长动力与危机前相比已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远未恢复繁荣景象,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新热点,特别是政府债务进一步上升,财政政策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需求疲软问题趋于长期化。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欧元区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面临阻碍。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有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影响严重;有的国家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抵御资本外流冲击能力较弱,整固财政、调整经济结构短期内难免影响经济增速。从全球范围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劳动生产率增长出现放缓之势,拉低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
二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产生广泛影响。随着美国经济走上稳步复苏轨道、劳动力市场接近危机前正常水平,美联储已彻底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内进入加息周期。美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有利于防范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积聚,是适应经济复苏的必然举措,但其外溢效应将吸引短期资金流向美国,推高全球金融市场利率。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尚需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宽松政策效果,抑制经济增长。一些外汇储备较少、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则面临资本外流冲击,可能形成新一轮金融动荡,冲击其经济和金融稳定。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有所起色,但不少国家失业率较高,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新兴经济体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扶持本国产业,对市场开放态度保守,全球贸易摩擦依然高发,多边贸易体制遭遇新挫折。据世贸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约80%仍在实施,影响全球4%左右的进口。尽管2013年底世贸组织达成巴厘岛一揽子协议,但由于一些成员态度消极,协议迟迟得不到落实,多哈回合再度陷入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自贸区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自贸协定可能导致世贸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经贸集团,对协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挤出效应等不利影响。
四是地缘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9月份,乌克兰冲突双方达成停火协定,局势出现好转迹象,10月份俄罗斯又采取了一些缓解乌克兰危机的举措。但乌克兰危机源于欧亚地区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相关国家经济和经贸往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在伊拉克等国兴风作浪,威胁地区稳定,若进一步坐大,还可能威胁全球石油供应安全。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提升了经济增长潜力。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将激发广大经济主体的创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中国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改革开放经验将推广到其他地区甚至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有利于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但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等矛盾交织,短期内难以化解,将对经济特别是投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总体上看,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增幅有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风险不容低估。近期,全球经济先行指数已有所减弱。9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2,连续3个月下滑,其中美国、日本略有回调,欧元区跌至2013年6月以来新低,汇丰银行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仍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即使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世贸组织预计的4%,仍远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当作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出口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已达11.8%,随着自身规模扩大,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难度不断增大。
第二,中国外贸竞争优势“青黄不接”。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快速上涨期,近几年年均涨幅超过10%,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当于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萎缩,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下降,出口订单和产能快速向周边国家转移,不仅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发达市场份额明显下降,而且低端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速也开始落后于部分周边国家,市场份额面临被蚕食的危险。中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不足,支持相关产品出口的财税、金融政策仍不完善,出口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贸易便利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014年前三季度,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75起,同比增长17%,其中不少摩擦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涉案金额大,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形成冲击。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往往对中国出口企业裁定以较高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国家制造业陷入困境,保护本国产业的呼声上升,导致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趋于增多。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
面对外贸发展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将深入落实稳定外贸增长和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增强外贸发展潜力。在市场倒逼作用下,在国家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下,不少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优化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探索新型贸易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新的优势产品正在涌现,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推动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4年,世界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增速总体弱于预期,不同国家间增长态势分化明显。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地缘政治紧张、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国家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平稳,但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改善贸易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了进出口增速逐步企稳回升、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出口增速逐步回升,进口增速低位企稳
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31626亿美元,增长3.3%。其中,出口16971亿美元,增长5.1%;进口14655亿美元,增长1.3%。贸易顺差2316亿美元,增长37.8%。分季度看,进出口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进出口下降1.1%,其中出口下降3.5%。二、三季度,随着外部需求日趋改善、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逐步落实,进出口增速分别上升至3.4%和7.4%,其中出口分别增长5%和13.1%。在国内投资需求增长下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增长动力不足,前三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1.6%、1.5%和1.2%。但9月份,进口增长7%,扭转了7、8月份的下降态势,初步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长较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偏低
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3593亿美元,增长6.3%,高于整体出口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9402亿美元,仅增长1.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出口额均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但随着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好转、新一代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开始出口,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5%,扭转了上半年的同比下降局面。外需好转也带动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提高,三季度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11.1%,增速较上半年提高7.7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增长较快,一般贸易出口表现良好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1480亿美元,增长4.4%,比外贸总体增速快1.1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6.3%,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14483亿美元,增长3.2%;国有企业进出口5648亿美元,增长1.4%,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72万亿美元,增长6.5%,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7%,进口增长2.4%。加工贸易进出口1.01万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增长1.3%,进口增长3.5%。其他贸易进出口4309亿美元,下降5.5%,其中出口下降5.8%,进口下降5.3%。
(四)对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增长较快,对新兴经济体贸易走势分化
在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稳的带动下,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7.5%,自美国进口增长4.9%。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11.3%,自欧盟进口增长12.4%,分别比整体出口和进口增速高6.2和11.1个百分点。中国对印度、东盟和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9%、9.3%和10.5%,对南非、巴西出口分别下降10.3%和2.6%。自印度、东盟、俄罗斯、巴西进口分别增长8.5%、5.3%、2.9%和2.3%,自南非进口下降15.6%。
(五)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动力强劲,东部地区进出口小幅增长
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潜力继续迸发,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最大亮点。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17.3%,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68.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7%,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8.1%,高于整体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重庆、广西和湖南出口增速均超过20%。东部地区外贸正处于结构转型阵痛阶段,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增长1.2%,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为85.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8%,进口下降0.5%。
(六)大宗商品进口量涨跌不一,进口价格普遍下跌
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大豆5274万吨,增长15.3%,以美元计算的单价(下同)下跌3.3%;进口铁矿砂7亿吨,增长16.5%,单价下跌16.7%;进口原油2.3亿吨,增长8.3%,单价上涨0.1%。进口成品油2213万吨,下降27.4%,单价上涨1.7%;进口食用植物油515万吨,下降14%,单价下跌9%。国内工业生产增速下滑拖累中间产品进口,前三季度机电产品进口额仅增长0.4%,其中液晶显示板进口量下降16.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进口量仅增长1.3%。
二、2014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一)国际环境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分化态势仍将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力度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欧洲和日本表现不佳,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有所削弱,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突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3%,比7月份作出的预测数下调0.1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连续第2次下调。世界贸易组织(WTO)9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3.1%,较4月份作出的预测数调低了1.6个百分点。
美国经济稳步复苏。今年一季度,受严寒天气影响,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下降2.1%。二季度,美国经济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GDP增速反弹至4.6 %。下半年,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三季度GDP增长3.5%,9月份失业率降至5.9%,为2008年7月以来最低。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2%,增速与2013年持平,比7月份预测数上调0.5个百分点。11月份开始,美国彻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利于防止流动性过剩带来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但可能在一定程度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欧元区经济面临较大挑战。欧元区经济货币联盟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外围国家持续整固财政,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下降。但在自身增长动力不足、对俄经贸活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出现停滞,二季度GDP环比零增长,特别是德、法、意等核心国家经济增长低迷,前景堪忧。IMF预计,2014年欧元区GDP增长0.8%,比7月份预测数下调0.3个百分点。
日本经济前景不乐观。4月1日,日本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引起经济增速大起大落。一季度,日本消费者抢在消费税上调前购物,推动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增长6.7%。二季度,增税对经济的冲击集中显现,日本居民消费大幅下跌,拖累企业信心下滑,GDP环比折年率下降7.1%。下半年,消费税上调的影响逐渐消退,但“安倍经济学”的刺激政策效力也在减弱,政府债务高企压缩财政政策空间,日本经济复苏动能不足。IMF预计,2014年日本GDP增长0.9%,比7月份预测数下调0.7个百分点。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低位企稳。经历2013年下半年的金融动荡后,2014年以来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总体趋于稳定,一些国家货币有所升值。但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一些国家经济甚至接近停滞。乌克兰危机后美国、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冲击。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也影响区域内国家经济增长。IMF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4.4%,比2013年低0.3个百分点,比7月份预测数低0.1个百分点。
(二)国内环境
2014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作各环节,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市场物价温和上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需求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资源环境成本有所减少。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周期性矛盾交织,工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财政金融风险有所上升,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三)2014年外贸形势预测
四季度,世界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中国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将对出口增长形成支撑。但从先行指数看,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9,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外需回暖还存在不确定性。加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外贸增速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较大。
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将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对消费品进口形成一定的拉动作用。国家出台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也将提升企业进口信心。但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等主要进口产品受制于企业投资和工业生产下滑,增长动力依然不足。此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下降,也将影响中国进口名义增速。
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将低于2013年,但仍高于全球贸易平均增速,也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
三、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略有改善,但回升幅度有限,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国内环境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基本确立,经济增速缓慢回升。美国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持续向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随着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经济将实现低速增长。日本消费税率上调的影响逐渐减弱,但结构改革效果不容乐观,经济将实现微弱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快于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增速比2014年提高0.5个百分点。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5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将从2014年的1.6万亿美元扩大到1.7万亿美元。但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将成为经济波动的重大风险来源。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力度仍然较弱。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的调整阶段,增长动力与危机前相比已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远未恢复繁荣景象,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缺乏新热点,特别是政府债务进一步上升,财政政策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需求疲软问题趋于长期化。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欧元区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面临阻碍。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有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影响严重;有的国家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抵御资本外流冲击能力较弱,整固财政、调整经济结构短期内难免影响经济增速。从全球范围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劳动生产率增长出现放缓之势,拉低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
二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产生广泛影响。随着美国经济走上稳步复苏轨道、劳动力市场接近危机前正常水平,美联储已彻底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内进入加息周期。美国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有利于防范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积聚,是适应经济复苏的必然举措,但其外溢效应将吸引短期资金流向美国,推高全球金融市场利率。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尚需宽松货币政策支持的情况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宽松政策效果,抑制经济增长。一些外汇储备较少、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的新兴经济体则面临资本外流冲击,可能形成新一轮金融动荡,冲击其经济和金融稳定。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尚未得到有效抑制。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有所起色,但不少国家失业率较高,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新兴经济体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扶持本国产业,对市场开放态度保守,全球贸易摩擦依然高发,多边贸易体制遭遇新挫折。据世贸组织统计,金融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约80%仍在实施,影响全球4%左右的进口。尽管2013年底世贸组织达成巴厘岛一揽子协议,但由于一些成员态度消极,协议迟迟得不到落实,多哈回合再度陷入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自贸区成员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自贸协定可能导致世贸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经贸集团,对协定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挤出效应等不利影响。
四是地缘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9月份,乌克兰冲突双方达成停火协定,局势出现好转迹象,10月份俄罗斯又采取了一些缓解乌克兰危机的举措。但乌克兰危机源于欧亚地区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矛盾,未来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相关国家经济和经贸往来。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在伊拉克等国兴风作浪,威胁地区稳定,若进一步坐大,还可能威胁全球石油供应安全。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提升了经济增长潜力。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将激发广大经济主体的创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中国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改革开放经验将推广到其他地区甚至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加强进口等政策措施深入落实,有利于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增长。但中国工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等矛盾交织,短期内难以化解,将对经济特别是投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总体上看,2015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增幅有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风险不容低估。近期,全球经济先行指数已有所减弱。9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2.2,连续3个月下滑,其中美国、日本略有回调,欧元区跌至2013年6月以来新低,汇丰银行编制的新兴市场指数仍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即使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世贸组织预计的4%,仍远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当作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出口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已达11.8%,随着自身规模扩大,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难度不断增大。
第二,中国外贸竞争优势“青黄不接”。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快速上涨期,近几年年均涨幅超过10%,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劳动力成本普遍相当于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竞争力不断萎缩,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下降,出口订单和产能快速向周边国家转移,不仅纺织服装等产品在发达市场份额明显下降,而且低端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速也开始落后于部分周边国家,市场份额面临被蚕食的危险。中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不足,支持相关产品出口的财税、金融政策仍不完善,出口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贸易便利化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014年前三季度,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75起,同比增长17%,其中不少摩擦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且涉案金额大,对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形成冲击。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往往对中国出口企业裁定以较高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国家制造业陷入困境,保护本国产业的呼声上升,导致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也趋于增多。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
面对外贸发展的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将深入落实稳定外贸增长和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增强外贸发展潜力。在市场倒逼作用下,在国家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下,不少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优化商品结构、市场结构,探索新型贸易方式,开展对外投资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新的优势产品正在涌现,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推动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