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区豇豆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s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佛山地区豇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上市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豇豆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豇豆;高产;栽培技术;广东佛山
  中图分类号 S643.404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067-02
  豇豆(Vigna unguiculata)俗称豆角,属豆科一年生植物,依据果荚长度分为长豇豆和饭豇豆2种;依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蔓生型和矮生型。蔓性长豇豆主要作为蔬菜栽培,产量高。南方栽培以蔓生型为主,矮生型次之。豇豆多在夏秋季收获上市,是补充淡季蔬菜市场的重要蔬菜之一。豇豆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富含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1]。VC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防止皮肤粗糙及色素沉着,具有延缓衰老等功效[1];豇豆含有较多的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被誉为“蔬菜中的肉食品”[2],深受人们喜爱。
  豇豆多属于中性光,对日照要求不甚严格,耐热性强,生长适温为20~30 ℃,夏季35 ℃以上高温仍能正常结荚,但不耐寒,当温度低于16 ℃时,结荚率低,当温度较长时间低于10 ℃时,抑制植株生长;不耐涝,故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喜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主根深,吸肥能力强,侧根不发达。种子发芽温度在24~27 ℃之間。现对佛山地区豇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1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耐储运、商品性佳的品种。春季栽培宜选耐寒性品种,夏季栽培宜选抗热耐湿的品种,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选育的丰产六号豇豆、广东和利农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汕海豇豆。
  2 整地施肥
  尽量选择超过1年未种植过豆科类作物的田块进行栽培,多年重茬地栽培,需从苗期开始防治根腐病、枯萎病等。豇豆的根系较深,吸肥能力强,不耐涝,种植地应满足地势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排水性较好的要求。整地时要将前茬作物残枝叶彻底清理干净,降低病虫害的发病源。深耕后充分晒田后耙平耙细,畦中犁沟,撒施充分腐熟的鸡粪等有机肥30~45 t/hm2作底肥,将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钾600 kg/hm2集中施于垄下,然后开沟起垄做畦,垄高25 cm,覆盖灰色反光薄膜,播种前可按照株距剪洞,待播。
  3 播种育苗
  豇豆的适宜播种期为春植3—8月。挑选形状整齐、粒大且饱满、无损伤、外皮的颜色一致且光泽良好的种子,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拌种消毒,也可将种子晾晒1 d,但注意不要曝晒,有效加强种苗的抵抗力。播种质量直接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质量。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壮苗,可促进增收。一般采取穴播,根据栽培面积,播种量一般为18.75 kg/hm2,每穴播3~4粒,株行距为25 cm×60 cm,播种深度约5 cm,双行直播,播种后覆土1~2 cm厚,覆土不宜过厚,以免芽苗破土受阻,影响出苗率。幼苗第1对真叶微展时及时查苗补苗,并进行间苗,一般每穴留2株健壮苗。壮苗标准为叶子完好、无病虫害、叶色神绿、叶片厚、健壮。
  4 田间管理
  4.1 搭架引蔓
  当株苗生长至30~40 cm长时应及时搭架引蔓。搭双行篱笆架,架高2 m左右,初期茎蔓的缠绕能力不强,要及时人工引蔓上架,引蔓应选在晴天10:00以后进行,以减少断蔓。待引蔓后生长稳定,可以除去其中1株苗。
  4.2 整枝
  整枝包括抹底芽、打杈、主蔓摘心和摘老叶等工序,是调节豇豆生长和结果、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促进开花结荚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早熟密植栽培情况下,防止茎叶过于繁茂,有利于早开花结荚,提早收获上市。主蔓第一花序以下各节的侧芽应一律打掉,以促进开花。第一花序以上的侧枝,留1~3叶摘心,保留侧枝上的花序,增加结荚部位。主蔓高达2 m以上时,应及时打顶摘心,控制植株生长,促进花序上的副花芽形成,减少养分消耗,也有利于果荚生长。豇豆生长旺盛期,要及时摘除老叶、病叶、虫叶,保持通风透光。
  4.3 水肥管理
  豇豆在开花结荚前需肥较少,氮肥过足容易引起徒长,因此,施肥量宜少不宜多。苗期追肥以2次为宜,每次追施尿素60 kg/hm2。苗期应当严控水分,佛山地区春季雨水较多,要及时排水,以防垄面积水引起烂根、死苗。开花结荚期豇豆要消耗大量养分,尤其对磷、钾肥需求较多,因此,开花前可追施三元复合肥225 kg/hm2,结合天气合理掌握施肥时间,以促进开花结荚。在豆荚生长盛期,采收后可追施复合肥225 kg/hm2,促进植株生长再结荚,增加产量;反之,若养分不足,会造成植株早衰。春季栽培的豇豆结荚期长,要多注意后期的追肥。佛山地区雨水较多,结荚盛收期时应及时排水,减少田间积水,以免造成根部窒息、根腐病发生、落叶落花、死棵等现象。
  5 病虫害防治
  佛山地区栽培豇豆病害主要有根腐病、枯萎病、锈病、煤霉病等;虫害主要有豆荚螟、美洲斑潜蝇等。对各种病虫害都应采取提前防治的措施,避免相互传染,造成大面积减产。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植保治理原则进行植保。
  5.1 物理防治
  一是粘虫板诱杀。悬挂黄色或蓝色粘虫胶板进行诱杀[3],悬挂密度600块/hm2,当胶板粘满虫后更换新板。二是杀虫灯诱杀。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以及飞蛾等。
  5.2 生物防治
  可用农用链霉素、Bt等生物药剂防治。
  5.3 化学防治
  5.3.1 豇豆根腐病。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清理田间病残株体,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向四周撒石灰消毒。根腐病害初期,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敌克松1 000倍液或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视病情隔7 d再灌1次[4]。   5.3.2 豇豆枯萎病。症状表现为根系发育不良,根部皮层腐烂,新根少。常发生在开花结荚期,病株初期表现萎蔫状,开始早晚可恢复正常,后期枯死,下部叶片先变黄,后逐渐向上发展。叶脉两侧变为黄色至黄褐色,叶脉呈褐色,严重时全叶枯焦脱落。建議与其他非豆类蔬菜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田间发现个别病株时,可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悬浮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连续喷雾3次,或用30%福·嘧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兑水灌根,视病情每隔7 d灌1次。
  5.3.3 豇豆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危害茎、蔓、荚。叶片染病,出现褪绿色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呈黄褐色近圆形疱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后期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叶片枯黄脱落。茎、蔓染病和叶片相似。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状物。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加强预防,发病前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兑水喷雾,视病情间隔7 d喷1次。
  5.3.4 豇豆煤霉病。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赤红色至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至多角形浅褐色病斑,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常在叶背病斑处生灰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易枯死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发病初期,可采用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视病情每隔7 d喷1次[5-6]。
  5.3.5 豇豆豆荚螟。主要蛀食鲜荚,产生蛀孔并排除粪便,严重影响豇豆品质。于防治适期(幼虫蛀入豆荚前)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视危害程度每隔7 d喷1次。
  5.3.6 豇豆美洲斑潜蝇。以幼虫钻叶为害,在叶片上形成由细变宽的蛇形弯曲隧道,初期为白色,后期变成铁锈色。发病初期可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维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 000倍液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兑水喷雾,视虫害情况每隔7 d喷1次。
  6 采收上市
  豇豆在出苗后40~50 d可开始收获商品豆;豆荚从开花到成熟需15~23 d,采收期延续30~35 d。具体采收标准为豆荚饱满,显现出品种固有光泽,并且尚未“鼓豆”。采收过早,则产量低;若采收太迟,则豆荚容易老化,且影响商品外观。当荚面豆粒未显露,荚条粗细均匀时为采收适期。豆角每枝花序有2~4对花芽,能结出2~4条荚果,同一花序的着荚由茎部向顶部推移,各对花相互对生,为使以后的花芽能正常开花结荚,采收时要特别注意,在果荚柄部小心摘下,勿伤花序和留着上面的小花蕾。始收期一般每隔3 d采收1次,盛收期每天采收1次,注意及时采收,以提高产量[7-8]。
  7 参考文献
  [1] 黎庭耀,李桂花,陈汉才,等.不同豇豆品种资源的营养品质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4):32-37.
  [2] 蒲昭和.豇豆:蔬菜中的肉食品[J].工会博览(社会版),2010(8):61.
  [3] 莫伟钦,苗兵兵,吴代应.广东地区豇豆防虫网覆盖栽培管理技术[J].蔬菜,2017(5):41-43.
  [4] 王恒亮.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46-774.
  [5] 冯敏华.无公害春豇豆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123-124.
  [6] 刘列平,曹爱红.豇豆高产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2011(6):21-22.
  [7] 尚德勇,韩慧兰,张玉明.无公害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0(7):31.
  [8] 张世权,李宗海.优质豇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5):43-44.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海水池塘混养青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翡翠贻贝试验,探索海水鱼虾贝的综合混养模式。试验表明,通过10个月的养殖,收获青石斑鱼规格平均体重0.5 kg,产量12.375 t/hm2;南美白对虾平均体重43 g,产量3 750 kg/hm2;翡翠贻贝平均体重12 g,产量2 400 kg/hm2。  关键词 青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翡翠贻贝;健康养殖;综合混养  中图分类号 S968.22 文献标
摘要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新福钠在周麦27号拔节至起身期叶面喷施的效果,及对株高、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可以提高周麦27号株高、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其中,以45 g/L新福钠溶液处理的周麦27号综合表现最好,比清水对照增产达13.07%。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新福钠;周麦27号;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花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隶属于鲤科鮈亚科,俗称季鱼、季郎鱼、鸡骨郎,分布较广,自长江以南至黑龙江水系均有,为江湖中常见的中下层鱼类,也是上海淀山湖水域土著鱼类。花 喜在水体的中下层,冬季洄游至江河深水处越冬,以底栖动物为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最大个体可达2 kg。花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很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使得售价不断
摘要 本文根据万佛湖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利用SWOT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万佛湖休闲渔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而为万佛湖休闲渔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休闲渔业;SWOT;建议;万佛湖  中图分类号 F326.4;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74-02  SWOT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Lei
摘要 针对三唑酮与黄芪多糖、丁子香酚、醇提肉豆蔻和醇提蛇床子进行不同比例混配,采用不同浓度级对烤烟白粉病菌进行孢子萌发抑制研究。结果表明:三唑酮∶黄芪多糖=9∶1浓度级为31.04 mg/L时,其孢子萌发率为4.53%;三唑酮∶丁子香酚=7∶3浓度级为15.30 mg/L时,其孢子萌发率为5.77%;三唑酮∶醇提肉豆蔻=7∶3浓度级为200.00 mg/L时,其孢子萌发率为12.19%;三唑酮∶醇
摘要 银杏大蚕蛾在贵州分布较广,以幼虫为害银杏、檫木、桦木、枫香等多种林木叶片。总结了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银杏大蚕蛾;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129-01  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
摘要 长白瑞香在长白山区由于受园林用途、旅游设施及道路修建等人为因素干扰,其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群呈衰退状态。通过对长白瑞香资源调查,分析其种群现状及濒危机理,并提出保护措施,以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白瑞香;濒危机理;形态特征;种群现状;保护措施;长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93.9;S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75-01  长白瑞
摘要 绵羊青草搐搦的病例不甚常见,一旦发病常来不及治疗,病畜死亡快,危害严重。该病多发于早春秧苗茁壮多雨时节,以肌肉痉挛、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补镁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钙镁同补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方法。从发病情况、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一个绵羊青草搐搦病例,供广大临床兽医参考。  关键词 绵羊;青草搐搦;镁;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摘要 本文以启东市吕四港镇如意村新农村建设为例,介绍了如意村村级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以及新农村建设措施,并提出了对如意村新农村建设成功实践的几点思考,并从中总结了经验与启示,以期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经验;启示;江苏启东;吕四港镇;如意村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94-02  吕四港镇如意村从全面建成小康
摘要 利用南京市郊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影响大城市郊区农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流转所占比、务农人数所占比、家庭纯收入、农业收入所占比、是否了解永久基本农田与对目前的农业补贴看法等变量对农户保护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从业特征与是否在城镇购买住房等变量对农户保护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为提高农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意愿提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