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IBM相繼提出“智能地球”和“智能城市”的概念和解决方案后,立刻风行全球,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施政的愿景和目标。在信息科技的快速进步下,这当中描绘的未来城市生活,让现代城市居民充满期待;各种相关的城市行业应用商机,也让厂商跃跃欲试。中国将物联网发展为基础,纳入“十二五”计划中,也是为智能城市的发展做准备。中国的智能城市相关商机,初步估计应有1,500亿人民币的规模,也将带动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值得关注。本文针对中国智能城市发展现况加以说明,以供业界参考。
智能城市形成全球风潮
智能城市是目前全球许多城市的重要建设项目,全球号称正在建设中的智能城市,保守估计超过100个。欧盟方面亦发布了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采用大量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领先城市有如此发展规模,其他次级城市的局部智能化建设更是不计其数,IBM即宣称目前已与全球2,000个城市签订了智能城市发展合约,是其成立100年时所达成的重要成就。
著名的跨国组织ICF(Intellogent CommunityForum),每年均有评选智能化程度高的城市作为典范。曾经入选到IcF认可的全球智能城市名单者,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隆纳、美国旧金山、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北市与桃园市等,显示全球各地逐渐将智能城市视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国际大厂陆续投入
IBM于2009年1月最早提出“智能地球”的概念,当时是由其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阐述。整体想法是将传感器(sensor)装入电网、铁路、建筑、水坝、油管等各种物体,再透过互联网链接,最后由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运算技术进行分析,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立即给予IBM所希望的响应,但IBM很快的看上中国人口多、经济快速增长、信息化建设较不足的特性,展开向各级政府游说。
以城市作为智能地球概念落实的载具,”智能城市”的想法很快的被中国各地方政府接受,昆明、南京等城市均有发展意向。回顾IBM在2010年间在中国智能城市的重大工程项目中,皆有相当大的斩获,囊括了包括沈阳、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建设计划;为了布局中国这庞大市场,IBM还设置了在地化的专门工作团队。除了IBM外,其他国际大厂如Siemens和CISCO,当地大厂如华为、浙大网新,台湾地区电信大厂中华电信和远传电信等,都在中国多个城市展开智能城市建设合作。
涉及国安本土业者掘起
智能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茶时,许多专家发出注意国家信息战略安全,不要盲从西方新理念的提醒。尤其当IBM于2011年爆发贿赂事件后,不可将悠关国家命脉的信息系统交由外国企业掌握的观点,开始急遽升高。因此,这些大型外商在中国繼续推动智能城市时,遭到不少的阻力,部份已经签署备忘录的项目,后续也没有进展。
除了国家安全的考虑外,大型外商的解决方案过于空洞、报价过高也造成外商的优越条件流失。中国的智能城市发展基础为经济利益的创造,不像欧美国家以增进社会福利为前提,目标高远的大型方案还不如能满足地方官员想法的小型计划来得有效,本地厂商遂取而代之,东软国际、浙大网新、神州数码等业者与这些国际大型业者竞争时,也都获得胜利。此外,大型央企如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开始转型,采取先帮地方政府免费建系统,再租用线路的模式,也成功获得业务机会。
先有物联再求智能
从中国政府政策的内容,尤其是“十二五”规划的部份,对于智能城市的意涵仍然不是很明确。核心政策中主要提及的关键扶持技术为物联网,对智能城市并没有具体的指导和规范,或者任何辅导措施。可以确定的是,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将制定和推广中国自主编码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同性技术,目标为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行业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
积极主导规格标准制定,排除国外厂商介入,试图建立自有产业,是中国政府发展重点产业的一贯模式。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于智能城市的发展仍然采取谨慎务实的态度,并没有随国际大厂的营销策略起舞。以现阶段不成熟的产业能力发展智能城市,可能落入完全依赖外商的困境,不如全力将物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短期内或许就能够形成一股产业推力。然而,目前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仍属起步,走在最前端的无锡也仅属于技术研究阶段,希望先物联再智能的策略恐怕也非一蹴可几。
获利模式与定义仍不明确
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方式,与国际发展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国际案例大多可见公私部门合作频繁,且有众多企业参与,并且以企业化方式管理项目进行。中国刚好相反,大多由地方政府与数家大型外商如IBM、CISCO合作,或者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对厂商所提方案的依赖性很高,由于缺乏规划主轴和获利模式,“智能城市”逐渐成为业者拿来提升自己产品影响力的工具。例如,由中国与新加坡跨国合作建设的天津生态城,虽然已进入二期工程,但并未有具体的建设成绩,沦为房地产商推销物件的文宣口号。
智能城市的模糊定义,对一般企业的投资和参与,也造成举棋不定的负面影响,不知其究竟所指为何。目前由电信商与政府共同投资的”无线城市”,被视为智能城市,亦有厂商提出过去”数字城市升级版”的说法,直接视其为云计算运算和物联网者,也大有人在。试图将智能城市概念拆解时,很快就降低为各行业信息化深化的层级,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再进一步要落实为具体项目时,则论及植物自动灌溉、路灯开关管理、用电监测等枝微末节。智能的深入感知、跨领域协同运作、分析与决策等本质,都没有出现在目前各国政府和厂商的合作方案中。
耗能监测为切入机会
将现阶段中国的智能城市发展,理解为城市相关行业的信息化深化,可能是较为适合探索商机的方向。目前沿海大城市正严重缺电,节电议题受到重视,厂商即可与当地业者合作,于新建案或旧大楼改建时,将智能电表和其他传感器的布建纳入建案施工项目。初步先由监测开始,待业管机关要执行控制时,再根据长期监测数据分析用电模式,提供耗能改善方案,即可产生锁住效果。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在高精度传感器的部份,仍有相当大的市场缺口,大多为外商产品为主。传感器是物联网布建的最基本装置,大量布建时需求量相当惊人。目前辨识错误率低于3%的高精度传感器,即使是国外厂商也还无法提供,仅有本地厂商贝尔信掌握技术。台湾地区电子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技术精良,如能提供这类高精度传感器,支持物联网的相关行业特殊应用,即能凭借技术能力快速进入市场,而且较不需要政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本文作者为台湾资策会MIc ITIS计划产业分析师)
智能城市形成全球风潮
智能城市是目前全球许多城市的重要建设项目,全球号称正在建设中的智能城市,保守估计超过100个。欧盟方面亦发布了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采用大量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领先城市有如此发展规模,其他次级城市的局部智能化建设更是不计其数,IBM即宣称目前已与全球2,000个城市签订了智能城市发展合约,是其成立100年时所达成的重要成就。
著名的跨国组织ICF(Intellogent CommunityForum),每年均有评选智能化程度高的城市作为典范。曾经入选到IcF认可的全球智能城市名单者,包括荷兰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隆纳、美国旧金山、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北市与桃园市等,显示全球各地逐渐将智能城市视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国际大厂陆续投入
IBM于2009年1月最早提出“智能地球”的概念,当时是由其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阐述。整体想法是将传感器(sensor)装入电网、铁路、建筑、水坝、油管等各种物体,再透过互联网链接,最后由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运算技术进行分析,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立即给予IBM所希望的响应,但IBM很快的看上中国人口多、经济快速增长、信息化建设较不足的特性,展开向各级政府游说。
以城市作为智能地球概念落实的载具,”智能城市”的想法很快的被中国各地方政府接受,昆明、南京等城市均有发展意向。回顾IBM在2010年间在中国智能城市的重大工程项目中,皆有相当大的斩获,囊括了包括沈阳、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建设计划;为了布局中国这庞大市场,IBM还设置了在地化的专门工作团队。除了IBM外,其他国际大厂如Siemens和CISCO,当地大厂如华为、浙大网新,台湾地区电信大厂中华电信和远传电信等,都在中国多个城市展开智能城市建设合作。
涉及国安本土业者掘起
智能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茶时,许多专家发出注意国家信息战略安全,不要盲从西方新理念的提醒。尤其当IBM于2011年爆发贿赂事件后,不可将悠关国家命脉的信息系统交由外国企业掌握的观点,开始急遽升高。因此,这些大型外商在中国繼续推动智能城市时,遭到不少的阻力,部份已经签署备忘录的项目,后续也没有进展。
除了国家安全的考虑外,大型外商的解决方案过于空洞、报价过高也造成外商的优越条件流失。中国的智能城市发展基础为经济利益的创造,不像欧美国家以增进社会福利为前提,目标高远的大型方案还不如能满足地方官员想法的小型计划来得有效,本地厂商遂取而代之,东软国际、浙大网新、神州数码等业者与这些国际大型业者竞争时,也都获得胜利。此外,大型央企如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也开始转型,采取先帮地方政府免费建系统,再租用线路的模式,也成功获得业务机会。
先有物联再求智能
从中国政府政策的内容,尤其是“十二五”规划的部份,对于智能城市的意涵仍然不是很明确。核心政策中主要提及的关键扶持技术为物联网,对智能城市并没有具体的指导和规范,或者任何辅导措施。可以确定的是,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将制定和推广中国自主编码体系,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共同性技术,目标为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行业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
积极主导规格标准制定,排除国外厂商介入,试图建立自有产业,是中国政府发展重点产业的一贯模式。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于智能城市的发展仍然采取谨慎务实的态度,并没有随国际大厂的营销策略起舞。以现阶段不成熟的产业能力发展智能城市,可能落入完全依赖外商的困境,不如全力将物联网技术建立起来,短期内或许就能够形成一股产业推力。然而,目前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仍属起步,走在最前端的无锡也仅属于技术研究阶段,希望先物联再智能的策略恐怕也非一蹴可几。
获利模式与定义仍不明确
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方式,与国际发展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国际案例大多可见公私部门合作频繁,且有众多企业参与,并且以企业化方式管理项目进行。中国刚好相反,大多由地方政府与数家大型外商如IBM、CISCO合作,或者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对厂商所提方案的依赖性很高,由于缺乏规划主轴和获利模式,“智能城市”逐渐成为业者拿来提升自己产品影响力的工具。例如,由中国与新加坡跨国合作建设的天津生态城,虽然已进入二期工程,但并未有具体的建设成绩,沦为房地产商推销物件的文宣口号。
智能城市的模糊定义,对一般企业的投资和参与,也造成举棋不定的负面影响,不知其究竟所指为何。目前由电信商与政府共同投资的”无线城市”,被视为智能城市,亦有厂商提出过去”数字城市升级版”的说法,直接视其为云计算运算和物联网者,也大有人在。试图将智能城市概念拆解时,很快就降低为各行业信息化深化的层级,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再进一步要落实为具体项目时,则论及植物自动灌溉、路灯开关管理、用电监测等枝微末节。智能的深入感知、跨领域协同运作、分析与决策等本质,都没有出现在目前各国政府和厂商的合作方案中。
耗能监测为切入机会
将现阶段中国的智能城市发展,理解为城市相关行业的信息化深化,可能是较为适合探索商机的方向。目前沿海大城市正严重缺电,节电议题受到重视,厂商即可与当地业者合作,于新建案或旧大楼改建时,将智能电表和其他传感器的布建纳入建案施工项目。初步先由监测开始,待业管机关要执行控制时,再根据长期监测数据分析用电模式,提供耗能改善方案,即可产生锁住效果。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在高精度传感器的部份,仍有相当大的市场缺口,大多为外商产品为主。传感器是物联网布建的最基本装置,大量布建时需求量相当惊人。目前辨识错误率低于3%的高精度传感器,即使是国外厂商也还无法提供,仅有本地厂商贝尔信掌握技术。台湾地区电子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技术精良,如能提供这类高精度传感器,支持物联网的相关行业特殊应用,即能凭借技术能力快速进入市场,而且较不需要政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本文作者为台湾资策会MIc ITIS计划产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