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说青岛的这个深冬较往年寒冷了许多,但对履新半年的青啤董事长孙明波来说,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大气候,或许正是又一次深度思考的好机会。而基于自身角色的转变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尤其契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强国梦,他更期待在青岛啤酒110年新台阶上,做强实业和做强品牌,践行中国梦想。
在他看来,这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无论对任何公司和企业,或对任何国家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当然这需要长期守望与创新,那些成功的国际大公司,力量的彰显就在于此。
实业梦的时间历练
核心提示:【1903年创立伊始,青岛啤酒就将实业精神的基因植入自己的发展中,用“110年的酿酒功夫为全球消费者做好每一杯酒”的坚守,勾勒了青岛啤酒传承百年的实业强国梦。】
发展实体经济,走实业强国道路,俨然成为“十八大”后的中国共识。实业强,则国家强;实业兴,则国家兴,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用实业精神做强中国品牌。
纵观中国制造,青岛啤酒堪称是例外的公司,它执著坚守实业近110年,坚守“好人酿好酒”的理念,历练出一个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少有的中国民族品牌,青啤的使命就是做实业强国的最佳践行者。
做企业首先要克服一个短期经营的观点。大家都有诱惑,大家容易被诱惑,在如此巨大的中国大市场上,是一味地求大,还是精益求精地做强,这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选择。青岛啤酒的选择,就是用近110年的酿酒功夫,为全球的消费者做好每一杯酒,而这种心无旁骛的“投入”做好、做透、做精一件事,就是“实业精神”,并形成了“好人酿好酒”的特质文化。
这种“投入”首先来自每个青啤人做好百年民族品牌的责任感,其次来自青岛啤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拥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能力。此外,又与青岛啤酒基因中承袭的德国实业精神、严谨的制造文化等密不可分。
孙明波曾经在德国进修过啤酒技术,亲身感受了他们做实业的精神,这其中既有政府对发展实业的支持,更有企业自觉并长期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是通过良好职业教育所形成的源自员工骨子里的忘我工作态度和奋斗精神。这或许正是这个国家为什么在近些年危机之中稳步向前,甚至是其制造能够“青春”的秘诀。对此,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也曾撰文指出,“德国制造”的成功与辉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或制度积累,其背后是一整套价值观和理念。而这些恰恰在青岛啤酒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
以品牌创新为例,近年来青岛啤酒始终站在个性化、时尚化的市场前沿,紧扣消费者需求,引领消费潮流,选择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始从生产型向消费者导向型转变。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成为公司发展的主导,而创新的品牌经营模式,则以“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体验”三位一体的营销战略为基石,并成为驱动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成长的强劲动力之一。
同样的道理,我们产品每一次创新的背后,也都体现了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坚守与执著。早在1963年,《青岛啤酒操作法》就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国家标准,直接促动了一个啤酒大国的崭新崛起。1994年,青岛啤酒创设了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两年后即被认定为中国啤酒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而随着“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落成,也必将成为青啤技术创新历程中的加速器,助推整个中国啤酒行业的持续发展。
100多年的实业投入精神,不仅让青岛啤酒上榜了由《哈佛商业评论》评选的全球十大稳定增长企业,而且也愈加凸显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产业带动价值。
这不光体现在每年用于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数千万元投资,甚至碳管理等。仅从带动的角度来说,依照有关专家对啤酒业带动再就业比率至少为1:5的分析,青啤带动的就业岗位多达25万之多,而其中涉及并解决了大量的“三农”难题。众所周知,做啤酒需要大量的农产品,青啤用的原料大麦、酒花、大米大多来自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我们每年从当地农民手中购买的大米、酒花等至少几十万吨,大大拉动了西部农民兄弟的收入水平和当地就业。
做实体经济的确是一个苦差事,不仅仅靠热情和信心。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出逃、成本上涨……实业经济的发展环境愈发恶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实业既需要有坐十年、二十年,甚至百余年冷板凳的坚守,更要能经得住诱惑,抗得了风浪。
“狼性团队”的品牌雄心
核心提示:【融入全球竞争,青啤正在加速建设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
青岛啤酒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作为一个百年企业却仍然保持了生机勃勃、基业常青的态势,为什么?其秘密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品牌的年轻化。而唯有组织、文化、人才以及运营模式等系统的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品牌的年轻化,这样才能使青岛啤酒品牌形象,得以永远引领时代潮流,才能做到以品牌驱动全球市场,用更国际化、更多元化的沟通体系对话国际市场。
在即将过去的110年台阶上的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现在,恰逢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特别面对愈发错综复杂的经济全球化大环境,坚定做强实业和品牌创新更显弥足珍贵,毕竟我们所致力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况且支撑中国制造的核心力量普遍偏弱。
就啤酒竞争而言,当下的中国市场即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在这个舞台上,青岛啤酒不仅要与国内一些啤酒品牌深入竞争,更要与国际品牌较量。这种较量,就是要在前面110年的积累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和自我否定、强化精工细作、抓住机遇加快市场整合与扩张等,使其在质量、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让这个一向令国人自豪的民族品牌,得以成为世界级的强大品牌。
尽管成就这一梦想不易,但我们要依靠110年的基业传承,依靠团队,尤其是依靠不断历练形成的营销体系的“狼性团队”来实现。相信旨在2014年实现销量1000万千升的目标和逐鹿“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的路并不遥远。 为此,青啤团队在未来三年中立下了“两个基点”和“三个支撑”的认识与再造。
一个基点是品牌驱动发展战略。品牌是我们重要的战略资产,因此对青岛啤酒品牌的管理、资源投入还是要加大力度,要把青岛啤酒打造成全世界最著名的中国民族品牌。这个基点必须毫不动摇。另一个基点就是基地市场。青岛啤酒的发展一定是聚焦式、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发展,而不是“天女散花式”的发展。
所谓“三个支撑”就是要建设和培育三支团队,即打造一支骁勇善战的狼性营销团队。要敢打敢拼,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制造团队,把我们的产品做成世界一流,让我们的工厂管理成为国际一流水平。打造一支行业一流的职能团队,比如我们的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都要达到行业的一流水平。青岛啤酒未来的起点就是要与国际品牌的公司平起平坐。
事实上,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期待的“狼性团队”也是一个考验,特别在高管层发生变化的下半年,青岛啤酒不仅没有让外界担忧,而且业绩全线飘红,公司1-9月共销售啤酒682万千升,同比增长12.8%,而同期行业平均增长水平3.3%。成为本年度行业为数不多的亮点。
赢得民族品牌的尊严
核心提示:【品牌是融于世界的工具。一个没有强大自主品牌的国家。不仅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与尊敬。也谈不上基业长青和实业报国。】
全球任何一个发达的经济强国,都是品牌最强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尤其缺乏被国际认同的大品牌。
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人们对中国制造转型疾呼的调门越来越高。为什么?根本还在于我们的制造责任心弱,模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
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讲,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理应从政策导向上予以强力支持和支撑。而针对一些竞争性产业,应该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办。二是从消费者的层面来说,应该唤起民众对民族品牌的支持和认同,与企业一同做大做强我们的中国品牌。三是企业自身必须明志。
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经济的转型,必须打造能够在世界叫得响的中国品牌。中国品牌融入全球,是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品牌就是经济转型的驱动器。对于我们这些有责任的中国企业而言,唯有沉下心来做实业,潜心打造具有国际品质和影响力的产品,才能真正摆脱不应有的尴尬和困惑,才能昂首挺胸受到世人的尊敬。所以,青岛啤酒的大品牌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指向。
在他看来,这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无论对任何公司和企业,或对任何国家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当然这需要长期守望与创新,那些成功的国际大公司,力量的彰显就在于此。
实业梦的时间历练
核心提示:【1903年创立伊始,青岛啤酒就将实业精神的基因植入自己的发展中,用“110年的酿酒功夫为全球消费者做好每一杯酒”的坚守,勾勒了青岛啤酒传承百年的实业强国梦。】
发展实体经济,走实业强国道路,俨然成为“十八大”后的中国共识。实业强,则国家强;实业兴,则国家兴,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用实业精神做强中国品牌。
纵观中国制造,青岛啤酒堪称是例外的公司,它执著坚守实业近110年,坚守“好人酿好酒”的理念,历练出一个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少有的中国民族品牌,青啤的使命就是做实业强国的最佳践行者。
做企业首先要克服一个短期经营的观点。大家都有诱惑,大家容易被诱惑,在如此巨大的中国大市场上,是一味地求大,还是精益求精地做强,这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选择。青岛啤酒的选择,就是用近110年的酿酒功夫,为全球的消费者做好每一杯酒,而这种心无旁骛的“投入”做好、做透、做精一件事,就是“实业精神”,并形成了“好人酿好酒”的特质文化。
这种“投入”首先来自每个青啤人做好百年民族品牌的责任感,其次来自青岛啤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拥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能力。此外,又与青岛啤酒基因中承袭的德国实业精神、严谨的制造文化等密不可分。
孙明波曾经在德国进修过啤酒技术,亲身感受了他们做实业的精神,这其中既有政府对发展实业的支持,更有企业自觉并长期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是通过良好职业教育所形成的源自员工骨子里的忘我工作态度和奋斗精神。这或许正是这个国家为什么在近些年危机之中稳步向前,甚至是其制造能够“青春”的秘诀。对此,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也曾撰文指出,“德国制造”的成功与辉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或制度积累,其背后是一整套价值观和理念。而这些恰恰在青岛啤酒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
以品牌创新为例,近年来青岛啤酒始终站在个性化、时尚化的市场前沿,紧扣消费者需求,引领消费潮流,选择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始从生产型向消费者导向型转变。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成为公司发展的主导,而创新的品牌经营模式,则以“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体验”三位一体的营销战略为基石,并成为驱动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成长的强劲动力之一。
同样的道理,我们产品每一次创新的背后,也都体现了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坚守与执著。早在1963年,《青岛啤酒操作法》就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国家标准,直接促动了一个啤酒大国的崭新崛起。1994年,青岛啤酒创设了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两年后即被认定为中国啤酒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而随着“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落成,也必将成为青啤技术创新历程中的加速器,助推整个中国啤酒行业的持续发展。
100多年的实业投入精神,不仅让青岛啤酒上榜了由《哈佛商业评论》评选的全球十大稳定增长企业,而且也愈加凸显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产业带动价值。
这不光体现在每年用于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数千万元投资,甚至碳管理等。仅从带动的角度来说,依照有关专家对啤酒业带动再就业比率至少为1:5的分析,青啤带动的就业岗位多达25万之多,而其中涉及并解决了大量的“三农”难题。众所周知,做啤酒需要大量的农产品,青啤用的原料大麦、酒花、大米大多来自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我们每年从当地农民手中购买的大米、酒花等至少几十万吨,大大拉动了西部农民兄弟的收入水平和当地就业。
做实体经济的确是一个苦差事,不仅仅靠热情和信心。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出逃、成本上涨……实业经济的发展环境愈发恶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实业既需要有坐十年、二十年,甚至百余年冷板凳的坚守,更要能经得住诱惑,抗得了风浪。
“狼性团队”的品牌雄心
核心提示:【融入全球竞争,青啤正在加速建设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
青岛啤酒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作为一个百年企业却仍然保持了生机勃勃、基业常青的态势,为什么?其秘密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品牌的年轻化。而唯有组织、文化、人才以及运营模式等系统的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品牌的年轻化,这样才能使青岛啤酒品牌形象,得以永远引领时代潮流,才能做到以品牌驱动全球市场,用更国际化、更多元化的沟通体系对话国际市场。
在即将过去的110年台阶上的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现在,恰逢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特别面对愈发错综复杂的经济全球化大环境,坚定做强实业和品牌创新更显弥足珍贵,毕竟我们所致力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况且支撑中国制造的核心力量普遍偏弱。
就啤酒竞争而言,当下的中国市场即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在这个舞台上,青岛啤酒不仅要与国内一些啤酒品牌深入竞争,更要与国际品牌较量。这种较量,就是要在前面110年的积累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和自我否定、强化精工细作、抓住机遇加快市场整合与扩张等,使其在质量、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让这个一向令国人自豪的民族品牌,得以成为世界级的强大品牌。
尽管成就这一梦想不易,但我们要依靠110年的基业传承,依靠团队,尤其是依靠不断历练形成的营销体系的“狼性团队”来实现。相信旨在2014年实现销量1000万千升的目标和逐鹿“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的路并不遥远。 为此,青啤团队在未来三年中立下了“两个基点”和“三个支撑”的认识与再造。
一个基点是品牌驱动发展战略。品牌是我们重要的战略资产,因此对青岛啤酒品牌的管理、资源投入还是要加大力度,要把青岛啤酒打造成全世界最著名的中国民族品牌。这个基点必须毫不动摇。另一个基点就是基地市场。青岛啤酒的发展一定是聚焦式、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发展,而不是“天女散花式”的发展。
所谓“三个支撑”就是要建设和培育三支团队,即打造一支骁勇善战的狼性营销团队。要敢打敢拼,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造一支国际一流的制造团队,把我们的产品做成世界一流,让我们的工厂管理成为国际一流水平。打造一支行业一流的职能团队,比如我们的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都要达到行业的一流水平。青岛啤酒未来的起点就是要与国际品牌的公司平起平坐。
事实上,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期待的“狼性团队”也是一个考验,特别在高管层发生变化的下半年,青岛啤酒不仅没有让外界担忧,而且业绩全线飘红,公司1-9月共销售啤酒682万千升,同比增长12.8%,而同期行业平均增长水平3.3%。成为本年度行业为数不多的亮点。
赢得民族品牌的尊严
核心提示:【品牌是融于世界的工具。一个没有强大自主品牌的国家。不仅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与尊敬。也谈不上基业长青和实业报国。】
全球任何一个发达的经济强国,都是品牌最强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尤其缺乏被国际认同的大品牌。
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人们对中国制造转型疾呼的调门越来越高。为什么?根本还在于我们的制造责任心弱,模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
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讲,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理应从政策导向上予以强力支持和支撑。而针对一些竞争性产业,应该按照市场化的规律来办。二是从消费者的层面来说,应该唤起民众对民族品牌的支持和认同,与企业一同做大做强我们的中国品牌。三是企业自身必须明志。
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经济的转型,必须打造能够在世界叫得响的中国品牌。中国品牌融入全球,是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而品牌就是经济转型的驱动器。对于我们这些有责任的中国企业而言,唯有沉下心来做实业,潜心打造具有国际品质和影响力的产品,才能真正摆脱不应有的尴尬和困惑,才能昂首挺胸受到世人的尊敬。所以,青岛啤酒的大品牌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