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四环节”专题复习模式运用研究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期中、期末尤其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课的有效程度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复习课效果低下现象仍比较普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和知识体系。
  本课题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一图三环节”专题复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2 “一图四环节”教学模式
  下面所提到的“一图三环节”复习模式是指围绕一张思维图,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考复习的梯度层次,分四个环节逐步实施的模式(图1)。即从教师给出核心词汇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出发,从教师抓住关键结点,展开专题突破,再到典型例题分析,变式拓展练习,最后从师生总结知识结论,完善思维导图,到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本模式从思维导图出发,再进行重难点突破,最后回归思维导图,力求整合思维导图和专题复习2种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复习效率。整个复习过程都围绕着学生如何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行。通过专题复习、变式探讨和习题演练,丰富完善原有的体系构架。
  2 “生物的变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
  2.1 构建主干思维导图(图2)
  教师先给出中心词——可遗传的变异,让学生根据中心构建相应主干知识思维导图,把握整体内容。
  2.2 在一级思维导图的重难点展开突破
  (1) 重难点1:基因突变的机理。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基因突变因素、突变特点、突变结果基础知识进行思维导图(图3)的构建;再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组织教学,结合基因表达的知识,从基因分子水平理解基因突变所产生的相应变化,从性状水平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突破重难点;最后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结论完善整合到思维导图上。相关难点突破如下:
  ① 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引起碱基对替换。
  ② 相应基因改变,即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体现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和有害性。
  ③ 通过转录,产物mRNA排列顺序也发生改变。
  ④ mRNA的改变引起蛋白质改变吗?mRNA一定改变,如果mRNA加工后没有影响翻译,则蛋白质不变,或者改变的密码子与原来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则蛋白质也不变。
  ⑤ 蛋白质改变性状一定会变化吗?即使转录翻译时蛋白质改变了,但如果原来的显性纯合突变成杂合子,则性状也不改变。
  (2) 重难点2:基因重组两个类型与遗传规律联系。
  教师先引导学生应用教材基本知识构建思维导图(图4),再重点突破以下难点:
  ①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时期?与染色体畸变的易位有什么区别?
  ②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区别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所有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 所发生的时期跟自由组合定律有什么关系?
  ④ 比较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
  (3) 重难点3:染色体畸变中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概念及其联系。
  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参考上面的框架列出相应内容,但很难挖掘出结构变异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以及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联系。教师设计一连串问题,突破重难点:
  ① 缺失、重复和倒位与基因突变中的有什么区别?
  ② 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有什么区别?
  ③ 是不是生物产生的配子里面所有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的体细胞里面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多倍体生物都能繁殖后代吗?
  ④ 染色体畸变在质与量上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有什么区别?
  最后再让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结论完善整合到思维导图(图5)上。
  (4) 重难点4:几种育种方法的应用比较。
  教师要求学生对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点和缺点基础知识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特别注意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突破重难点:
  ① 先以学生熟悉的育种实例作为切入点,联系已学过的自由组合定律,用遗传图解分析杂交育种的过程和结果。
  ② 利用教科书中的图比较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分析各优点和局限性。
  ③以三倍体无子西瓜为例,分析三倍体不育原因及其多倍体的优良性状。
  3 巩固完善思维导图
  二次整合知识内容,让学生将新获取的知识重新整合到原有的体系上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反正能力的过程,即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和能力积累过程。教师将复习的知识重新结构化、模块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大容量的知识的储存。
  4 总结反思
  “思维导图构建下的专题复习模式”融入了学法的革新,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启迪,学生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探究也表现出浓厚的热情。不过,这还只是一种尝试,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图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如何呈现更好的思维导图,如何调节学生课堂建构思维导图的速度,如何简化环节更好的优化该教学模式,如何将这种方法更大范围的应用于专题归纳,技巧归纳等,学生在课堂中是否会存在忙于构建导图而没有深入思考的现象,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鲜瑜.用思维导图构建专题复习模式[J].生物学通报,2014.
其他文献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细胞中的糖类大致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下列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 )  A. 纤维素 B. 蔗糖  C. 淀粉 D. 葡萄糖  2. 下图为组成生物体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通式,其中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区别在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风格、知识与技能水平、偏好以及需要。教育要培养具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的特点,以学生学习需求为核心,实施相应的差异教学。  1 设计背景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这一节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消化系统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
1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第二节内容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三的“胚胎工程”中關于卵子的结构中的“卵黄膜”和受精阶段中的“防止多精人卵的屏障”的描述不够具体和详尽。其实,不同动物的卵子结构不尽相同,受精时防止多精入卵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下面小结海胆和哺乳动物的不同之处。    1 卵黄膜    1.1 海胆  海胆卵的结构是:卵子外面有厚膜,称卵黄膜。其上有能与精子结合的受体分子。卵黄膜之外还有一胶质厚膜。受精时顶体释放水解酶使卵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对2011年以来CNKI中《中学生物学》《生物学通报》等4本生物教育专业期刊发表的概念教学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自2011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形成了以刘恩山教授为代表的主要研究团队,但该领域的作者合作程度不高,且缺少跨学段的合作;研究热点以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主。  关键词文献计量 概念教学 中学生物
题目:用18标记的水(10%)和未标记的水(90%)参与光合作用,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含有放射性的氧气所占的比例为( )  A 10% B 15%  C 19% D 9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远远大于人类学习记忆的速度,传统单一枯燥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势必被新的教学模式取代,唯有教育与互联网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下一站。以BYOD为基础的混合式模式教学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未来教学改革的趋势所在。从新型模式的概念、引入原因以及它的利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及分析,对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建设以及教学
摘 要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好插图,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笔者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新授课为例,进行生物学插图教学的案例设计。  关键词 插图教学 教学设计 生长素的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材插图就是指生物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学科性、蕴含教学信息、辅助教学的图片和表格等。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
摘 要 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节课为例,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来实现学科能力生根。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优化 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30 - 03  学科能力是指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能力生根,即在教育活动中,切实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终身必备的能
对人教版选修1中专题4“酶的研究与利用”课题3“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的实验制作教学思考和设计如下:  (1)提出实验目的的思路:知识要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所以笔者通过对直接使用酶存在哪些问题引出实验的目的。  设计实验目的:提问为什么要将酶和细胞进行固化,让学生说出直接使用酶制剂存在的缺陷,明确动手实验制作固定化酵母的原因所在,体会固定化细胞的制作和固定化酶的作用。  课件设计:研究目的:  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