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时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成员的学校、学生,多多少少受到这种变革的影响。当下小学生人文素养情况堪忧,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播下去,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规定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态度,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能较好地处理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而且语文课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要重视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谓包罗万象。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充满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特别是对一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文章,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赞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等跃然纸上,了然于胸。例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还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生活对我们的教育远远比学生从书本上得到的深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就是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那么达到的效果肯定比单纯說教大得多。
例如,在学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讲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同时赞扬了母爱的伟大。你对你的妈妈了解多少呢?请你回家为妈妈刷一次碗,并将刷碗的过程记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们分享。通过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的讲述,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些学生讲述了为妈妈洗碗的过程,表现了家庭的和谐;有些学生心疼妈妈,觉得妈妈太辛苦了;有些学生讲了妈妈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实际,不仅帮助学生及时消化了课堂所学的内容,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提倡学生增加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人文学识
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因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幼儿启蒙读物,例如,《幼学琼林》《朱子家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千家诗》《增广贤文》等,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它们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知识。这些经典有利于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道德情操。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担任着塑造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不能理解人格的差异,不能理解人性的光辉,凡事只会呵斥学生,而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会用爱的理念去教育学生,更缺乏教育的智慧;这样的教师没有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没有爱人之心。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给学生半碗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
此外,家长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要在家中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警惕不良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恶劣影响。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但是可以从小培养,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入手,相信情况肯定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严平.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式[J].学园,2014(2).
[2]高万军,李霞.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浅论[J].考试周刊,2009(8).
编辑 贺轶群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播下去,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规定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态度,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能较好地处理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巨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寓于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而且语文课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要重视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谓包罗万象。文章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充满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的思考和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特别是对一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文章,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赞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等跃然纸上,了然于胸。例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还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生活对我们的教育远远比学生从书本上得到的深刻。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就是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那么达到的效果肯定比单纯說教大得多。
例如,在学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讲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同时赞扬了母爱的伟大。你对你的妈妈了解多少呢?请你回家为妈妈刷一次碗,并将刷碗的过程记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们分享。通过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的讲述,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正在长大。有些学生讲述了为妈妈洗碗的过程,表现了家庭的和谐;有些学生心疼妈妈,觉得妈妈太辛苦了;有些学生讲了妈妈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的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的实际,不仅帮助学生及时消化了课堂所学的内容,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提倡学生增加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人文学识
适当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因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幼儿启蒙读物,例如,《幼学琼林》《朱子家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千家诗》《增广贤文》等,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它们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知识。这些经典有利于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道德情操。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担任着塑造学生心灵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不能理解人格的差异,不能理解人性的光辉,凡事只会呵斥学生,而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会用爱的理念去教育学生,更缺乏教育的智慧;这样的教师没有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没有爱人之心。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给学生半碗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
此外,家长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长要在家中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警惕不良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恶劣影响。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但是可以从小培养,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入手,相信情况肯定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严平.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式[J].学园,2014(2).
[2]高万军,李霞.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浅论[J].考试周刊,2009(8).
编辑 贺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