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t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探讨机穴播、宽幅机条播、人工撒播3种不同的播种方式下水稻枝梗分化、退化的特点,以及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以早熟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对其穗部性状进行了调查,干物重、产量及产量因素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机穴播的高峰苗数与最终苗数都低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但是茎蘖成穗率却高于另外2个处理;穗分化期至成熟期,机穴播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增加了穗长、二次枝梗数,降低了枝梗退化率,使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从而最终提高产量。
  关键词 水稻;播种方式;产量;枝梗退化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14-0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anch differentiation and retrogress,and effects on yield and its form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including mechanical direct seeding,mechanical line seeding and artifical seeding in rice. Using Nanjing 9108 as material,three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panicle traits,dry weight,yield and its form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mechanical direct seeding treatment had lower peak tiller numbers and higher effective spikelet rate of tillering than mechanical line seeding and artifical seeding treatments;From PI stage to MA stage,accumulation of dry matter weight under mechanical direct seeding treatment was highest in three treatments. In addition,with panicle length,the secondary branch numbers increasing,retrograded percentage of branches lowing,mechanical direct seeding treatment improved spikelet numbers per panicle,seed setting rate and 1000-seed weight in different degree,and finally increased grain yield.
  Key words rice;planting method;yield;retrograded percentage of branches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食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目前,一些平原地区的大型农场,包括国有农场以及部分合伙人承包的家庭农场,已经开始进行水稻机械化种植,且面积逐年增加,其中又包括机械化移栽(机插秧)和机械化直播[3-4]。
  水稻机械化直播,省去了育秧、拔栽等环节,国外已有多个国家采用了该项种植方式[5-6],例如美国,是最早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经实现100%水稻机械化直播。国内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移栽稻,包括手插秧和机插秧,机械直播稻的研究虽然起步也早,但是受直播稻产量低于移栽稻的影响而研究受限。本研究比较了机穴播、机条播和人工撒播3种直播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5年6月在上海市崇明县新海镇跃进农场科研站北13号与北14号田进行,总面积2.67 hm2。供试水稻品种:南粳9108(迟熟中粳)。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3个处理,即机械精量穴直播(简称机穴播)、宽幅机条播(简称机条播)和人工撒播,各处理连片种植0.67 hm2。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水稻2叶1心开始定点查苗,每个处理定2个点,机穴播与机直播定点1 m长,人工撒播定点0.1 m2。
  1.3.2 干物重变化。于穗分化期、齐穗期、成熟期取样,每个处理取3次重复,每个重复取约40个单茎,105 ℃杀青后,再在65 ℃烘72 h,称重。
  1.3.3 穗形调查。抽穗期每个处理取1个重复测定一次枝梗及二次枝梗的退化率。成熟期,每个处理取3次重复,每个重复取50穗,测定穗长、一次枝梗总数、二次枝梗总数。
  1.3.4 考种与测产。成熟期,每个处理选取3个点,于田间测定有效穗数,并取30穗测定穗总粒数、空瘪粒。另外各处理选3个点,割取4 m2(除去边行)用于脱粒计产[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表1为不同播种方式下水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机穴播的收获指数显著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有效穗数表现为:人工撒播>机条播>机穴播;机穴播的穗粒数显著高于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机穴播千粒重大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结实率表现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播种方式下水稻茎蘖动态
  图1为不同播种方式下各处理茎蘖动态变化。从图1可看出,整个生育期中,3个处理的茎蘖数均在7月30日前后达到了最高值,随后下降;人工撒播方式因撒种量大,整个生育期的茎蘖数要多于机穴播和机条播,高峰苗数甚至达到了其他2个处理茎蘖数的总和,无效分蘖较多,导致最终的茎蘖成穗率低。
  2.3 不同播种方式下水稻干物重变化与积累量
  充足的干物质积累量是水稻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图2、3为穗分化后期不同播种方式下干物质变化与积累量。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时期3个处理的总生物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工撒播>机条播>机穴播。图3中,从穗分化期至齐穗期、齐穗期至成熟期,机穴播处理下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次为机条播与人工撒播。可见,机穴播处理因群体质量良好,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他2个处理,从而为获得高产奠定了基础。
  2.4 不同播种方式下水稻的枝梗退化率
  从表2可以看出,抽穗期机穴播处理下的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现存数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退化數与退化率低于机条播和人工撒播。从表3可以看出,成熟期机穴播的穗长大于机条播和人工撒播,且一次枝梗数与二次枝梗数表现与表2一致。说明机穴播条件下有利于枝梗分化,并能有效减少一次枝梗、二次枝梗退化率。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播种方式下,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和温光等资源的利用有所不同,最终对水稻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7]。本研究显示,机穴播虽然有效穗数低,但是一次枝梗数与二次枝梗数均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从而增加了穗粒数,同时由于其群体质量要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使得结实率与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提高水稻收获指数与产量。茎秆是高光效群体的主要支撑系统,壮秆是大穗形成的结构基础,内部大维管束数多,穗部的一次枝梗数也多,穗颖花数、单穗重和经济系数随之提高。机穴播处理的水稻在结实期,单茎干物质的积累量要高于机条播与人工撒播。
  与机条播和人工撒播相比,机穴播的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6.00%和5.18%,产量增幅分别为15.20%和4.68%。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且前者对产量的贡献更大。水稻积累的干物重中有90%以上是由叶片等绿色器官光合作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在出穗前稻株积累的干物质绝大部分用于建造躯体,只有在出穗前15 d左右开始有小部分碳水化合物积累于茎、鞘和叶内,这是抽穗后籽粒启动灌浆的物质基础,抽穗后即向穗部转移。本研究中,穗分化期至成熟期及抽穗期至成熟期,机穴播处理下单茎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单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4.5 g和2.8 g,为机穴播的枝梗分化、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本研究下,机穴播的密度在8万株/hm2左右,导致成熟期有效穗数偏少,若能在穗数上有所提高,必能对产量的提高有更大的贡献。目前市场上机穴播种机较多,而且行距、株距和播种的密度均可以调节,根据不同品种的分蘖能力,来合理设定适宜的基本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李初军,刘建萍,贾丽颖,等.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种业,2007(1):11-12.
  [2] 章秀福,王丹英,方福平,等.中国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6(2):85-88.
  [3] 邓一平,花有清,倪兆荣.水稻直播机的现状及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4(4):19-20.
  [4] 许恩龙,夏孝勤,施祺琪,等.我国水稻直播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9136-9137.
  [5] 高一铭,闫涛,刘文杰.国内外水稻直播机械化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28-29.
  [6] 张绍军,杨宝田,罗阁山.国内外水稻直播机械化的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5):61-62.
  [7] 李杰,张洪程,常勇,等.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研究[J].作物学报,2011,37(7):1235-1248.
其他文献
摘要 利用2004—2014年5—9月的常规气象资料和青海省东北部10个自动气象站的小时气象要素资料,对青海省东北部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地面气象要素特征、环流形势、云图TBB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东北部短时强降水多以局地对流性降水为主,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主要集中在7—8月,以夜雨为主,16:00—24:00为主高峰;由副高压与高空槽形成的“东高西低”的天气形势是出现短时
摘要 总结西藏大花红景天栽培技术,包括育苗、整地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大花红景天的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西藏大花红景天;育苗;移栽;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87-01  红景天系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花红景天植株强健,地下茎肥厚,地上茎簇生、粗壮而直立,花期9—10月,伞房花序
摘要 为明确2种阿维菌素B2产品5%阿维菌素B2乳油和柏威霉素对苦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和施药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5%阿维菌素B2乳油对苦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其中5%阿维菌素B2乳油1 000倍液蘸根并于定植后60 d随水冲施防效最高,达到93.22%左右。柏威霉素单独使用对苦瓜根结线虫病防效不明显,但同5%阿维菌素B2乳油配合使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施药后60 d达
摘要 分析了江西省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开展情况,指出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中存在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力量不足、承接为农服务组织少、承接主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新途径、培育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力量等对策,以期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
摘要 利用临夏州1971—2015年6个气象站霜冻(地面最低温度≤0 ℃)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霜冻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临夏州霜冻天气主要发生在东乡、和政等高海拔地区,全州年、年代霜冻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出现的时间主要在4月、5月及9月的中下旬;各种强度的霜冻日数差别很大,随着霜冻强度的增强,霜冻日数逐渐减少,同时霜冻的强度逐年减弱的趋势明显;4月上旬及中旬的前半旬每日临
摘要 为满足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以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对切实加强耕地数量和质量管理,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现势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博罗县为例,以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2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等材料为基础,利用ArcGIS,对2012—2013年耕地数量及质量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形成2013年
摘要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槟榔黄化病病株在槟榔园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逐步從均匀型向聚集型演变发展。m*-m回归分析表明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个体群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趋势。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槟榔黄化病病株的空间分布随着病株密度的提高而趋向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
摘要 介绍了遵化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该市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施草莓;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河北遵化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242-02  遵化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半山区,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丘陵、山地各占1/3。遵化市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
摘要 通过对巍山县自然概况、茶叶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该县目前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巍山县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 S571.1;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63-02  1 巍山县自然概况  巍山县位于云贵高原西侧,大理州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
摘要 根据“直播—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的自身研究成果及示范结果,制定出适于鄱阳湖地区直播—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配套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直播;再生稻;机械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045-01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