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商一词,究竟起于何时,目前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儒商古已有之,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是典型的儒商。子贡“善货殖”长于经商理财,他不仅是儒商,而且还是政治家、外交家,对春秋末期东方的几个诸侯国吴、越、齐、鲁,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子贡最大的功绩,在于弘扬了孔子学说,应该说他是儒商的祖师爷。也有人认为越国的范蠡、郑国的弦高、赵国的吕不韦,都可以算是古代的儒商。
传说原是楚国人的范蠡,在越国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知勾践不能容人,遂携西施乘舟渡海至山东,山东原是东夷之地,东夷之人以鸟为图腾,范蠡更名为鸱夷子皮。光就他更名一事分析,也可看出范蠡的深沉的性格与渊博的知识。他养殖垦荒,不久就累至千金。鸱夷子皮并不在意金钱,屡散屡聚。后来迁至陶,自称陶朱公,再次成为巨富。陶朱公一词已成为中国富翁的别称。
郑国商人弦高,带领着随从驱赶着一群牲畜、皮货外出经商,途中遇到秦国一支偷袭郑国的军队,眼看郑国危在旦夕,为了稳住敌军,弦高不惜个人赀财,用四张熟牛皮外加十二头牛,以郑国国君名义,犒赏秦师,让秦国的统帅心里明白,偷袭不会成功,另一方面迅速派人回郑国报告消息,并引出了一场有名的秦晋殽之战,最后以秦军失败告终。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人,他本是阳翟巨贾,经商于赵。他嫌商贾之利太小,百分之十、百分之百的利他都觉得微不足道,认为只有政治投资才是一本万利的。吕不韦将已经怀孕的赵姬,送给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并不惜重金行贿于秦国宫廷,终于立子楚为太子,即位后为庄襄王。赵姬所生之子,十三岁即位称秦始皇。秦始皇以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文信侯,并组织人编撰了一部《吕氏春秋》。
这些人能不能算是儒商或儒商的祖师爷呢?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除弦高之外,其余几位最多只能算是头脑灵活、善于应变的政治活动家。弦高则是个有胆有识的早期爱国商人。遍查古代文籍及现代的有关辞书,只有儒将、儒医、儒臣、儒吏,以及与儒学有关的儒林、儒宗、儒生等词,就是没有“儒商”二字。何以“儒”与“商”二字无法黏连一起?
何以商人想冠以“儒”字有如此之难,几千年的时间都不行?这大概与我国的自然环境与以农立国的社会大背景有关。我国东部南部邻海,北部西部与西南地区,不是高山峻岭就是茫茫大漠,形成天然屏障。东部南部则受东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农民春种秋收,自耕自织,自给自足,因而不重视交换,不重视商业。所以历来的封建王朝,都强调以农业为本,寓兵于农。士、农、工、商,或工、农、兵、学、商,不论哪一种排列,商都被排在末位。轻商、鄙薄商人是社会一贯的传统。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将商人购茶贩卖,将本求利极为正常正当的行为,也背上轻视情爱,无视妇女幸福的罪名,真可谓欲置之罪何患无“辞”了。封建社会,士的最终出路是做官,当然并非每一个读了书的一定个个能做官,但做官的后备军却主要是儒。所以古人说过,“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官是为皇上牧民的,意即管理百姓,是能主宰小民百姓命运的父母官,地位自然高人一等,将儒与商相提并论,岂不大大亵渎了儒。
到了近代,商在国外之重要作用,固不待说,国内也因改革开放,商人实际地位已大大改变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人在流通领域大显身手。凡是商人中文化层次高的,其视野就开阔,其信息就灵通,其分析思辨就清晰,其决策的价值取向就果敢有力。所以沾了文化气息的商人,大都经营得法,生财有道。据悉1996年夏,在新加坡召开了一次正式命名为“儒商研究”的世界性会议,出席的有新、马、泰、印尼、菲律宾、欧美以及港、澳、台自视为儒商者一百余人。虽然没有透露会议的具体内容,但有识者分析不外是:一为沟通经济信息,二为商冢正名。
为商家正名,为何一定要冠以儒字,理由不外有二:一是儒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与儒结合,商的地位提高;二受近年来新儒学运动的影响,鉴于日本、韩国、新、马、泰等国经济腾飞,与之相映衬的是港、澳、台经济亦有长足进步,一部分人归结为受儒学影响,因而新儒学一说应运而起。东、西方学者就此现象纷纷撰文论述。既给传统儒学定位,又给儒学在新时期的使命与作用予以重新估价。
(责任编辑/韩春萌)
传说原是楚国人的范蠡,在越国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知勾践不能容人,遂携西施乘舟渡海至山东,山东原是东夷之地,东夷之人以鸟为图腾,范蠡更名为鸱夷子皮。光就他更名一事分析,也可看出范蠡的深沉的性格与渊博的知识。他养殖垦荒,不久就累至千金。鸱夷子皮并不在意金钱,屡散屡聚。后来迁至陶,自称陶朱公,再次成为巨富。陶朱公一词已成为中国富翁的别称。
郑国商人弦高,带领着随从驱赶着一群牲畜、皮货外出经商,途中遇到秦国一支偷袭郑国的军队,眼看郑国危在旦夕,为了稳住敌军,弦高不惜个人赀财,用四张熟牛皮外加十二头牛,以郑国国君名义,犒赏秦师,让秦国的统帅心里明白,偷袭不会成功,另一方面迅速派人回郑国报告消息,并引出了一场有名的秦晋殽之战,最后以秦军失败告终。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人,他本是阳翟巨贾,经商于赵。他嫌商贾之利太小,百分之十、百分之百的利他都觉得微不足道,认为只有政治投资才是一本万利的。吕不韦将已经怀孕的赵姬,送给留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并不惜重金行贿于秦国宫廷,终于立子楚为太子,即位后为庄襄王。赵姬所生之子,十三岁即位称秦始皇。秦始皇以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文信侯,并组织人编撰了一部《吕氏春秋》。
这些人能不能算是儒商或儒商的祖师爷呢?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除弦高之外,其余几位最多只能算是头脑灵活、善于应变的政治活动家。弦高则是个有胆有识的早期爱国商人。遍查古代文籍及现代的有关辞书,只有儒将、儒医、儒臣、儒吏,以及与儒学有关的儒林、儒宗、儒生等词,就是没有“儒商”二字。何以“儒”与“商”二字无法黏连一起?
何以商人想冠以“儒”字有如此之难,几千年的时间都不行?这大概与我国的自然环境与以农立国的社会大背景有关。我国东部南部邻海,北部西部与西南地区,不是高山峻岭就是茫茫大漠,形成天然屏障。东部南部则受东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农民春种秋收,自耕自织,自给自足,因而不重视交换,不重视商业。所以历来的封建王朝,都强调以农业为本,寓兵于农。士、农、工、商,或工、农、兵、学、商,不论哪一种排列,商都被排在末位。轻商、鄙薄商人是社会一贯的传统。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将商人购茶贩卖,将本求利极为正常正当的行为,也背上轻视情爱,无视妇女幸福的罪名,真可谓欲置之罪何患无“辞”了。封建社会,士的最终出路是做官,当然并非每一个读了书的一定个个能做官,但做官的后备军却主要是儒。所以古人说过,“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官是为皇上牧民的,意即管理百姓,是能主宰小民百姓命运的父母官,地位自然高人一等,将儒与商相提并论,岂不大大亵渎了儒。
到了近代,商在国外之重要作用,固不待说,国内也因改革开放,商人实际地位已大大改变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人在流通领域大显身手。凡是商人中文化层次高的,其视野就开阔,其信息就灵通,其分析思辨就清晰,其决策的价值取向就果敢有力。所以沾了文化气息的商人,大都经营得法,生财有道。据悉1996年夏,在新加坡召开了一次正式命名为“儒商研究”的世界性会议,出席的有新、马、泰、印尼、菲律宾、欧美以及港、澳、台自视为儒商者一百余人。虽然没有透露会议的具体内容,但有识者分析不外是:一为沟通经济信息,二为商冢正名。
为商家正名,为何一定要冠以儒字,理由不外有二:一是儒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与儒结合,商的地位提高;二受近年来新儒学运动的影响,鉴于日本、韩国、新、马、泰等国经济腾飞,与之相映衬的是港、澳、台经济亦有长足进步,一部分人归结为受儒学影响,因而新儒学一说应运而起。东、西方学者就此现象纷纷撰文论述。既给传统儒学定位,又给儒学在新时期的使命与作用予以重新估价。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