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信阳市于1992年开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2003年“升级”为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2009年开展大招商活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当前,信阳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进入到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为推动和促进魅力信阳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一、对外贸易持续跨越
对外贸易是信阳市对外开放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市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持续跨越。
(一)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
2011年信阳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0.026亿美元增加到6.6亿美元,32年间,增长了25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0.02亿美元增加到1.78亿美元,增长了88倍;进口总额从0.006亿美元增加到4.8亿美元,增长了779倍。1979~2011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3%,其中出口年均增长7%,进口年均增长16%。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信阳市抓住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11年,信阳市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0.2亿美元,2007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亿美元,2010年达到3亿美元,2011年突破6亿美元大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信阳市进出口总额一度呈现负增长,2010年扭转了不利形势,当年实现进出口3.5亿美元,同比增长41.6%;2011年实现进出口6.6亿美元,同比增长85.6%。
信阳市外贸规模在全省位次不断靠前。2008年全市进出口规模2.66亿美元,之前一直位居全省各省辖市末位,至2011年达到6.58亿美元,跃居全省第9位,年均增幅达62%。其中,2008年外贸出口只有5569万美元,至2011年达到1.78亿美元,三年间,年均增幅79%,增幅连续二年位居全省前三位。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市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最初以生猪、鲜蛋、板栗、红麻、矿产、皮件、工艺品、蜂蜜、兔毛、羽绒、猪鬃、抽纱、服装、饲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到以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制成品为主,从以轻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机电、电子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
1978年信阳市初级产品出口占99%,工业制成品出口不到1%。200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201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1.2%。其中火车轮出口1589万美元、保温砂浆出口1056万美元、机电产品出口3521万美元,工业制成品逐渐占据了信阳市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机电产品出口从2008年的594万美元增至2011年的3521万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增长近5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年为4%,2008年提高到10.7%,2011年提高到19.8%;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0年为1.5%,2003年提高到2.3%,2011年提高到8.5%。
(三)原材料进口大幅增加
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快速增长。2001年铁矿石等原材料初级产品进口额为3798万美元,2004年为4100万美元,2007年为9586万美元,2010年为2.5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2%,年均增长57%。预计,大豆、铁矿砂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还将保持大幅增长势头。
(四)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市的贸易伙伴已涉及112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打破了以往出口创汇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香港等亚洲传统市场的格局。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信阳市与美国、欧盟、非洲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五)外贸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008年以前,信阳市无一家出口上千万美元企业,至2011年,全市年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达到四家,潢川华英樱桃谷食品公司、信阳同合车轮公司、工业城华隆矿产品公司和罗山环球纺织品公司年出口均超过千万美元。
二、利用外资快速发展
利用外资是信阳市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全市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增加了税收和就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1986年以前,信阳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零。自1986年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松懈,尤其是2008年全市第五次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以后,从“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装轮子、闯路子”着手,深入贯彻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2009年下半年开展大招商活动,“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加大。
信阳市实际利用外资1986年为137.4万美元,1998年为428万美元,到2000年达到837万美元,是1986年的6倍多;2003年为2031万美元,2006年为4583万美元,2008年达到7841万美元,2010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2.9亿美元,是1986年的208倍。2008~2011年,这四年引进外资的总额是2008年以前利用外资总额的4倍。
2008年至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9.8%,增长幅度从2008年的全省第12位,上升到2010年的全省第一位。自2009年全省大招商活动开展以来,至2011年,信阳市实际利用外资三年迈上三个台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年均增速高达70%。
(二)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信阳市利用外资的形式和领域不断拓宽,从单一的纺织服装发展到农业、旅游、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开放后,商业、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投资比例不断提高。1986~2011年,外商投资第三产业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从零提高到3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至55%。
(三)外来投资企业遍及全球
1986年信阳市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1994年全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8家,到2011年累计设立163家,投资国别和地区从香港、台湾、美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扩大到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英国、马里、加纳、萨摩亚、开曼群岛等,遍及全球五大洲。
三、利用省外资金跃式增长
利用省外资金是信阳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十五”以后呈跨越式增长,利用省外资金有力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一)利用省外资金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大招商活动开展以来,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信阳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闽东南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强力推进大招商活动,引进省外资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07年全年新引进省外资金项目仅仅51家,到位省外资金48.3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全年新引进省外资金项目就达到310家,合同引进省外资金927.7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12.5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二)项目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引进省外资金项目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等周边地区。2008~2011年,全市上下继续深化同国内其他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了一大批外省、市知名企业和客商来信阳市投资,投资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信阳市省外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合计利用省外资金130亿元,占到利用省外资金总额的61.4%。
(三)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8年以前,信阳市引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屈指可数,2009~2011年三年间,信阳市引进省外资金项目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国内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达到28家,总投资额为156.6亿元人民币。2010年新签约并且在2011年已开工的10亿元以上省外资金项目12个,总投资额172亿元。
(四)产业集聚区引资优势显现
2011年,信阳市15个产业集聚区新增省外资金合同项目达到136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99.3亿元,占全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总量的46.7%,比例接近半数,成为全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四、“走出去”战略成效凸显
信阳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了对外开放的空间,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投资规模稳步提升
2004年豫南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根据塔吉克斯坦钢铁资源丰富、设施完备的有利条件,与塔方开展合作,建起了钢铁加工制造厂,这是信阳市第一家走出国门办厂的企业,实现了国际工程合作和对外投资零的突破。
2008年以前,信阳市仅有71万美元的对外投资。2008~2011年的四年间,信阳市对外投资有了长足发展,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累计对外投资1951多万美元,其中资源类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到80%。截至2011年年底,信阳市在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1家。其中,信阳钢铁有限公司投资1400万美元入股澳大利亚NEC(北方能源)公司,并与该公司达成焦煤长期权益协议;地调三队在印尼投资20万美元成立了中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涉外劳务输出步伐加快
信阳市大力发展对外劳务经济,创出了劳务培训、双向维权、金桥工程、回归工程四大亮点,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催生了新县、罗山县等涉外劳务输出品牌,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信阳现象”。涉外劳务人员广泛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约旦、塞班、沙特、以色列、阿联酋、加拿大、芬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涉外劳务输出大县新县平均每8个青壮年劳动力中,就有1人有出国务工经历。2005年4月,新县被商务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授予“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外经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信阳市已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中心5家,省级外派劳务专业基地1家,省外派劳务市级综合基地1家,有资质的经营公司4家。
1978年信阳市劳务输出为零,1985年劳务输出只有560人,2000年增加到800人,2003年上升到987人,营业额为426万美元。2008年至2011年底,4年间,信阳市累计输出涉外劳务26194人次(含间接派出),外派劳务营业额为10490万美元。目前,信阳市年输出规模稳定在6500人以上,期末在外人数达13000余人。
对外劳务输出领域不断拓宽,劳务结构由过去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捕捞、建筑业扩展到电子、机械加工和企业管理等领域,信阳市每年直接从国外带回6000多万美元的非贸易创汇,形成了一支海外创汇生力军。
(作者单位:信阳市商务局)
一、对外贸易持续跨越
对外贸易是信阳市对外开放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市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持续跨越。
(一)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
2011年信阳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0.026亿美元增加到6.6亿美元,32年间,增长了25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0.02亿美元增加到1.78亿美元,增长了88倍;进口总额从0.006亿美元增加到4.8亿美元,增长了779倍。1979~2011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3%,其中出口年均增长7%,进口年均增长16%。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信阳市抓住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11年,信阳市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0.2亿美元,2007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亿美元,2010年达到3亿美元,2011年突破6亿美元大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信阳市进出口总额一度呈现负增长,2010年扭转了不利形势,当年实现进出口3.5亿美元,同比增长41.6%;2011年实现进出口6.6亿美元,同比增长85.6%。
信阳市外贸规模在全省位次不断靠前。2008年全市进出口规模2.66亿美元,之前一直位居全省各省辖市末位,至2011年达到6.58亿美元,跃居全省第9位,年均增幅达62%。其中,2008年外贸出口只有5569万美元,至2011年达到1.78亿美元,三年间,年均增幅79%,增幅连续二年位居全省前三位。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市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最初以生猪、鲜蛋、板栗、红麻、矿产、皮件、工艺品、蜂蜜、兔毛、羽绒、猪鬃、抽纱、服装、饲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到以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制成品为主,从以轻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机电、电子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
1978年信阳市初级产品出口占99%,工业制成品出口不到1%。200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201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1.2%。其中火车轮出口1589万美元、保温砂浆出口1056万美元、机电产品出口3521万美元,工业制成品逐渐占据了信阳市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机电产品出口从2008年的594万美元增至2011年的3521万美元,短短三年时间增长近5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年为4%,2008年提高到10.7%,2011年提高到19.8%;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0年为1.5%,2003年提高到2.3%,2011年提高到8.5%。
(三)原材料进口大幅增加
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快速增长。2001年铁矿石等原材料初级产品进口额为3798万美元,2004年为4100万美元,2007年为9586万美元,2010年为2.5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2%,年均增长57%。预计,大豆、铁矿砂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还将保持大幅增长势头。
(四)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市的贸易伙伴已涉及112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打破了以往出口创汇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香港等亚洲传统市场的格局。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信阳市与美国、欧盟、非洲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五)外贸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008年以前,信阳市无一家出口上千万美元企业,至2011年,全市年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达到四家,潢川华英樱桃谷食品公司、信阳同合车轮公司、工业城华隆矿产品公司和罗山环球纺织品公司年出口均超过千万美元。
二、利用外资快速发展
利用外资是信阳市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全市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增加了税收和就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1986年以前,信阳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零。自1986年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松懈,尤其是2008年全市第五次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以后,从“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装轮子、闯路子”着手,深入贯彻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2009年下半年开展大招商活动,“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加大。
信阳市实际利用外资1986年为137.4万美元,1998年为428万美元,到2000年达到837万美元,是1986年的6倍多;2003年为2031万美元,2006年为4583万美元,2008年达到7841万美元,2010年首次突破1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2.9亿美元,是1986年的208倍。2008~2011年,这四年引进外资的总额是2008年以前利用外资总额的4倍。
2008年至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9.8%,增长幅度从2008年的全省第12位,上升到2010年的全省第一位。自2009年全省大招商活动开展以来,至2011年,信阳市实际利用外资三年迈上三个台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年均增速高达70%。
(二)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信阳市利用外资的形式和领域不断拓宽,从单一的纺织服装发展到农业、旅游、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开放后,商业、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投资比例不断提高。1986~2011年,外商投资第三产业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从零提高到3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至55%。
(三)外来投资企业遍及全球
1986年信阳市设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1994年全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8家,到2011年累计设立163家,投资国别和地区从香港、台湾、美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扩大到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英国、马里、加纳、萨摩亚、开曼群岛等,遍及全球五大洲。
三、利用省外资金跃式增长
利用省外资金是信阳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十五”以后呈跨越式增长,利用省外资金有力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
(一)利用省外资金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大招商活动开展以来,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信阳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闽东南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强力推进大招商活动,引进省外资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07年全年新引进省外资金项目仅仅51家,到位省外资金48.3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全年新引进省外资金项目就达到310家,合同引进省外资金927.7亿元人民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12.5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二)项目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引进省外资金项目主要集中在湖北、安徽等周边地区。2008~2011年,全市上下继续深化同国内其他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了一大批外省、市知名企业和客商来信阳市投资,投资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信阳市省外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合计利用省外资金130亿元,占到利用省外资金总额的61.4%。
(三)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8年以前,信阳市引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国内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屈指可数,2009~2011年三年间,信阳市引进省外资金项目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国内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达到28家,总投资额为156.6亿元人民币。2010年新签约并且在2011年已开工的10亿元以上省外资金项目12个,总投资额172亿元。
(四)产业集聚区引资优势显现
2011年,信阳市15个产业集聚区新增省外资金合同项目达到136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99.3亿元,占全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总量的46.7%,比例接近半数,成为全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四、“走出去”战略成效凸显
信阳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了对外开放的空间,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投资规模稳步提升
2004年豫南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根据塔吉克斯坦钢铁资源丰富、设施完备的有利条件,与塔方开展合作,建起了钢铁加工制造厂,这是信阳市第一家走出国门办厂的企业,实现了国际工程合作和对外投资零的突破。
2008年以前,信阳市仅有71万美元的对外投资。2008~2011年的四年间,信阳市对外投资有了长足发展,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累计对外投资1951多万美元,其中资源类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达到80%。截至2011年年底,信阳市在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1家。其中,信阳钢铁有限公司投资1400万美元入股澳大利亚NEC(北方能源)公司,并与该公司达成焦煤长期权益协议;地调三队在印尼投资20万美元成立了中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涉外劳务输出步伐加快
信阳市大力发展对外劳务经济,创出了劳务培训、双向维权、金桥工程、回归工程四大亮点,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催生了新县、罗山县等涉外劳务输出品牌,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信阳现象”。涉外劳务人员广泛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约旦、塞班、沙特、以色列、阿联酋、加拿大、芬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涉外劳务输出大县新县平均每8个青壮年劳动力中,就有1人有出国务工经历。2005年4月,新县被商务部、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授予“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外经工作先进单位”。
目前,信阳市已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中心5家,省级外派劳务专业基地1家,省外派劳务市级综合基地1家,有资质的经营公司4家。
1978年信阳市劳务输出为零,1985年劳务输出只有560人,2000年增加到800人,2003年上升到987人,营业额为426万美元。2008年至2011年底,4年间,信阳市累计输出涉外劳务26194人次(含间接派出),外派劳务营业额为10490万美元。目前,信阳市年输出规模稳定在6500人以上,期末在外人数达13000余人。
对外劳务输出领域不断拓宽,劳务结构由过去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捕捞、建筑业扩展到电子、机械加工和企业管理等领域,信阳市每年直接从国外带回6000多万美元的非贸易创汇,形成了一支海外创汇生力军。
(作者单位:信阳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