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徐少春】
1963年出生于湖南沅江。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8年成为中国第一批会计电算化硕士毕业生;1991年创办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1993年与外商合资创立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现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副理事长、深圳市民间企业家商会副会长、深圳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早在2001年,金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前,徐少春就曾带着员工在湖南湘潭毛泽东故居进行宣誓:“一定要让金蝶上市成功。”金蝶上市成功后,徐少春又带领员工在深圳明思克航母上再次举起拳头:“金蝶一定要做中国软件业的航母!”
今天,徐少春打造的软件业航母正日渐成型。
投入地工作、投入地生活是徐少春的理想生活状态。一件米黄T恤、笑语盈盈,印象中的火暴言论和舍我其谁的张狂,似乎与这个人不相关,相反是少了些许IT人的刻板和严肃,多了几分感性和乐观。年轻时,徐少春喜欢踢足球、蹦迪。年过四十,徐少春活得更加潇洒,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中,爱好高尔夫、爬山、游泳、篮球。采访时,徐少春还准备了一瓶红酒与记者分享,并饶有兴致地与记者聊起葡萄酒文化,俨然一位富有生活情调的绅士。
后来居上
在管理软件领域中,徐少春的金蝶并未占得先机,属于后发制人型。金蝶刚成立时,用友、万能、安易等公司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这种条件下,金蝶的厚积薄发令竞争对手惊诧,仅几年时间,成就了“南金蝶,北用友”的市场格局。
从地方性公司发展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管理软件公司,徐少春可谓把青春献给了金蝶。有人称徐少春是目前中国软件业最年轻、最富有激情和雄心的企业家。徐少春刚四十出头,此次记者见到他却不得不感叹:90年代初意气风发的帅小伙在“化蛹成蝶”的过程中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沧桑。
徐少春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1985年,他如愿考上财政部科研所财会电算化研究生。从科研所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地方税务局工作。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机关工作让激情满怀的徐少春度日如年,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让学技术的他无所适从。
受湖南湘文化熏陶的徐少春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自称湖南冬天特冷、夏天特热的环境培育了湖南人勇于抗争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放弃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带着360元养老保险补偿金,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业的热土深圳。
徐少春向岳父借了5000元钱买了一台286电脑,创办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两年后创立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创业的过程中,他叩开一家又一家公司的门,亲自演示自己的软件产品。几个月后,他的用户增加到30多家,包括许多知名公司。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徐少春取得了最初的胜利。
1996年,徐少春率先推出Windows平台财务软件,使金蝶在所有本土软件企业中技术领先。1999年,金蝶开始从财务软件向ERP(企业管理软件)转移,发布了基于三层架构的K/3ERP,实现了金蝶的第二次飞跃。2003年,徐少春带领金蝶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提出了“产品领先,伙伴至上”的战略。其核心思想就是: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绝对领先;高度重视合作伙伴,和广大合作伙伴一起开拓服务价值市场,从而将金蝶从过去的“产品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转变为未来单一的“产品开发商”。
微笑曲线
在中国的软件业,徐少春属于喜欢研究理论的人。几年来,徐少春提出了很多新词、新理论,也让金蝶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软件业的“微笑曲线”便是其提出的,他认为,产品模式、代工(外包)模式、服务模式是软件业的三种生存模式,它们组成了软件产业链的上下游。徐少春将这条产业链描述为一条“微笑曲线”。在这条曲线的两头是产品模式和服务模式,而外包业务则处于曲线底端,上游和下游赢利能力最强,难度也最大。他指出:在代工模式下,企业必须形成规模才能赢利;而产品研发、自主创新则不同,“它是价值链的源头”,越是坚持产品自主性,越能保持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金蝶将自己定位在这条“微笑曲线”的前端,“开发管理平台产品BOS,同时推出基于BOS平台的ERP产品EAS,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定义新的ERP标准。这就是‘微笑曲线’前端最需要用力的地方,用力越大,‘微笑’就越美丽。”从IDC发布的统计数字看,2005年金蝶占据国内中小企业ERP市场21.45%的份额,居首位,用友排第二,均高于SAP在该领域的份额。
徐少春说:“长期以来,中国的软件行业存在很多误区。人们认为中国软件企业总体规模小,而中国的需求和市场成熟度有限。但具体看,比如ERP市场,我们比SAP、ORACLE规模更大,微软更比不上我们,怎么能说小呢?另一个误区,很多人呼喊中国软件业要向印度学习,走印度的软件外包模式。我不认为这是对的,中国有自己的市场,这个市场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中国的软件企业有很大的潜力通过自主创新的产品去开拓这个市场,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金蝶在2006年初提出了“让ERP个性化”计划。徐少春介绍:“这个计划是金蝶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它是一个涵盖了ERP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一揽子计划,目标就是要让中国所有企业用上个性化ERP;让中国所有企业提高管理创新能力;让中国所有企业充分展现自己的管理个性!”
国际野心
金蝶的迅速发展与徐少春的资本驾驭能力密不可分,短短几年,金蝶引进风险投资、完成兼并收购并在香港上市,一步一步走来。
1998年,金蝶吸纳IDG集团2000万元境外投资,是当时国内财务软件业引入的第一笔风险投资。2001年,金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2004年,来自欧洲的宝源投资公司再次增持金蝶股份,从过去的5%增加到目前的7%,显示出国际资本对金蝶的信心。
2006年上半年,金蝶在深圳宣布,全面收购歌利来。歌利来是珠三角地区活跃的制造业ERP厂商,在电子电器装配等六大加工制造业拥有上千家的中小型企业客户。对于此次收购,徐少春说:“我们需要像歌利来这样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的行业ERP厂商,类似于这样的并购未来还会继续。目前金蝶正在亚太地区寻找并购对象。”
称谓的变化也是金蝶国际化的一个缩影。2003年8月,金蝶开展了一个内部“斩尾行动”的“称呼改革”。公司员工相互称呼时,不带“总”、“经理”等官称,提倡使用英文名。比如称呼徐少春,不再称“徐总”,而叫“Robert”。两个月后,公司所有员工都自发地使用英文名或直呼其名。徐少春认为在潜意识中引入国外企业平等自由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意识”是近几年来一直挂在徐少春嘴上的常用语。
对于金蝶的国际化进程,徐少春认为:“金蝶实际上已经走出去了,这是肯定的。现在,香港很多外资公司都是我们的客户,比如奥林巴斯、VPS,等等。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泰国,也有客户使用金蝶K/3 ERP系统。在美国,沃尔玛最大的服装供应商也使用金蝶的ERP系统。当然,如果说是否在当地成为市场的一个领先者,或者成为世界级的供应商,我认为在中国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级,在别的国家,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对于未来,徐少春充满信心:“我们力争在2010年成为亚太区中小软件企业的第一名。长期目标是跻身世界软件企业十强。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其实也不见得。现在第一大SAP,第二大ORACLE,第三是INFO,到了第十也就是两三亿美元的规模,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实现。”
(编辑:张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