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和宫在清朝是皇家寺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是形容江南佛庙之众多。我一直以为杜牧归纳的这个数目带有夸张的性质(“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然而北京的寺庙,比之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并不亚于日本的京都、奈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泰国曼谷等被号称‘寺庙之都’的城市。”(郁寿江语)《北平庙宇通检》一书记载:北京旧城内及近郊区有寺庙八百四十余处。这还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其实在鼎盛时期,已超过了一千座,可谓“十步一寺,五步一庙”。细细地数一遍,都够费劲的。其香火之旺盛,恐怕会使烟雨南朝汗颜的。
只可惜很少有人替北京的这道风景作诗罢了。看来北京人自古即不太重视广告效应。当然,皇家的建筑太多,分散了游客的注意力。尤其在君主制的时代,神的殿堂再伟大,其豪华程度也不可能超越皇宫吧?天子脚下,寺庙再多、再辉煌,依然是一种陪衬,作为对盛世的装饰与点缀。
而雍和宫之所以不同凡响,在于既是寺庙,又是皇家建筑,集两者的荣耀于一身。自清乾隆朝开始,雍和宫既是皇家第一寺庙,同时还为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的联系,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走在雍和宫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特色的楼阁殿堂之间,我不禁想了解:藏传佛教何时在北京兴盛的?元世祖忽必烈将喇嘛教奉为“国教”,并且下令修建了集皇权与神权的象征于一体的大圣寿万安寺(即今“妙应寺”)大白塔,本质上仍是为了贯彻“以佛治心”的政策。“坐镇都邑”的白塔再高,也高不过忽必烈的王冠。
到了清朝,大力倡导喇嘛教。顺治帝为接待达赖喇嘛五世来京朝觐修造了东黄寺(作为其驻锡之所),雍正帝又允蒙古部落之请兴建西黄寺——“东黄寺与西黄寺,同垣异构,时称双黄寺”,也是为了加强“民族大团结”(满、汉、蒙、藏诸民族和睦的象征)。雍正甚至将自己登基前的私宅捐出,作为黄教的上院(即雍和宫),够慷慨的。到了乾隆年间,为礼待来京祝寿的斑禅六世额尔德尼,在香山仿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创建大昭庙,供班禅郊游(俗称“班禅行宫”);后班禅因病圆寂,乾隆帝敕建清净化城塔于其临终前居住的黄寺之西,同样是为了纪念彼此的情谊。
北京的不少寺庙,都映射着帝王的影子。要么是遵奉圣旨而修筑,要么则留有一代代皇帝的履痕或墨宝。
在这方面,雍和宫最有代表性的。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称雍亲王府。1723年雍正当了皇帝,把自己做世子时的私宅,即所谓“龙潜福地”,一半作为行宫,一半则捐赐给章嘉呼图克图,成了黄教敬的上院,故名雍和宫。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所以殿宇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同等规格。
乾隆将雍和宫改建并扩大,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雍和宫在清朝绝对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匠心独运的迷宫:庭院深深深几许】
雍和宫由三座牌坊和五进大殿组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就像一座匠心独运的迷宫。著名的五进大殿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各司其职。庭院深深深几许?
穿过南院的三牌楼,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称辇道。往北,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
鼓楼旁,一口重八吨的大铜锅值得一看。旧时代,每到腊八节,雍和宫用这口大锅熬腊八粥,施舍贫寒百姓,连皇亲国戚也以分得一杯羹为吉祥。腊八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以纪念。雍和宫的腊八粥,在北京城里名声最响。
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讲述雍和宫宫改庙历史渊源的乾隆御制碑文,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两碑亭之间的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和天王殿。
过雍和门的那一进院落,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想当年雍亲王在此接见文武官员。宫改成庙后,相当于普通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紧接雍和宫大殿的是永佑殿,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宫。雍正驾崩后,曾于此停放灵柩,后成为清朝供奉先帝的影堂。永佑的意思,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
法轮殿最能体现汉藏文化的交融。殿内正中巨型莲花台上,安放藏传佛教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的铜像,面带微笑,高六米多。此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铜像两侧有两座木质讲经台。1954年,班禅和达赖到北京,曾在此讲经布道。宗喀巴像背后近五米高的五百罗汉山,全部由紫檀木精雕细刻而成,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五百罗汉山前,那只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传说当年乾隆帝诞生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飞檐三重的万福阁,两侧是辽金时代建筑风格的永康阁和延绥阁,中有飞廊连接。
万福阁内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这座白檀木雕弥勒佛属国内最大的木雕佛像,是西藏七世达赖喇嘛于1750年进献给乾隆皇帝的,以感激乾隆出兵协助他平息了一次叛乱。这棵白檀巨木本是尼泊尔从印度采集的,达赖又以重金换取,转赠大清皇帝。据说由尼泊尔经四川运抵雍和宫,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如今又有几百年过去,来自异域的白檀,不会忘却那三年的风雨兼程吧?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木雕三绝的第三尊,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叫做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总共呈现99条云龙。
【一座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 在清代历史上,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才造就出雍和宫建筑群的富丽堂皇。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来雍和宫视察,对保护这一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做了重要指示。
1981年农历正月初一,雍和宫正式对香客与游人开放。1983年,雍和宫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年年香火旺盛。譬如2013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来雍和宫烧头香的客人,就将近七万。
路过雍和宫,我会联想到西藏。尤其是下雪天,我会联想到藏北的雪,还有热腾腾的奶茶,在屋脊上飘拂的经幡……雍和宫究竟跟西藏有什么关系?我的联想究竟是荒诞的,还是应验了某种冥冥之中的安排?
雍和宫建筑群,从东西牌坊到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百余间。这座君权与神权达成统一的寺庙里,住的都是喇嘛。喇嘛们大都是从西藏来的。雍和宫也就成了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一大根据地,同时又是皇帝的家庙。在清朝时,它应该算最正宗的西藏会馆吧,或者叫西藏驻京办事处。西藏的喇嘛得到皇帝的关照,在北京城里有了落脚点,迎候着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昭泰门外,辇道两侧,是历代活佛的住所,又叫佛仓。西侧佛仓三座,自南向北为洞阔尔呼图克图佛仓、萨木萨呼图克图佛仓和诺门罕呼图克图佛仓。东侧佛仓一座,即阿嘉呼图克图佛仓。在中路东侧,还有佛仓三座,即土观呼图克图佛仓、济隆呼图克图佛仓和果蟒呼图克图佛仓。
雍和宫的红墙,既有佛光四射,又皇气逼人。雍和宫的雪是京城一景。雪是冷的。血是热的。红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是一座属于佛的壁炉。穿黄袍的喇嘛,日积月累地在给炉火添柴吧?他们想念故乡西藏了吗?那儿有一座布达拉宫,与雍和宫遥遥相望。雍和宫与布达拉宫,北京与拉萨,很远又很近。
还有我,雍和宫的一位多情的看客。身体伫立在雍和宫门前,思想却回到拉萨,回到遥远的年代。如今有一首全国人民都爱听的流行歌曲,就叫《回到拉萨》,郑钧唱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吧。寺庙是神的会客室,又是人类的精神别墅。
雍和宫又是北京环城地铁的一站。我每天上班,都要在雍和宫换乘地铁。在红墙下停驻片刻,就坐带扶手的电梯到地下去了。地下也有佛吧。我一边频频回首一边想:下次,该去雍和宫烧一炷香了。或者想得更远点:明年暑假,争取去拉萨看一看。
TIPS
门票价格:25元,学生凭证12元。
开放时间:08:00 - 17: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雍和宫大街12号
乘车路线 :乘坐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乘坐13路、684路公交车国子监站下车;乘坐116路、117路公交车雍和宫站下车;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交车雍和宫桥东站下车。
雍和宫与孔庙、国子监在二环内两两相望,可安排一天游览。
雍和宫的五大主殿和东西配殿,建议依主殿-配殿顺时针游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是形容江南佛庙之众多。我一直以为杜牧归纳的这个数目带有夸张的性质(“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然而北京的寺庙,比之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并不亚于日本的京都、奈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泰国曼谷等被号称‘寺庙之都’的城市。”(郁寿江语)《北平庙宇通检》一书记载:北京旧城内及近郊区有寺庙八百四十余处。这还算是比较保守的统计。其实在鼎盛时期,已超过了一千座,可谓“十步一寺,五步一庙”。细细地数一遍,都够费劲的。其香火之旺盛,恐怕会使烟雨南朝汗颜的。
只可惜很少有人替北京的这道风景作诗罢了。看来北京人自古即不太重视广告效应。当然,皇家的建筑太多,分散了游客的注意力。尤其在君主制的时代,神的殿堂再伟大,其豪华程度也不可能超越皇宫吧?天子脚下,寺庙再多、再辉煌,依然是一种陪衬,作为对盛世的装饰与点缀。
而雍和宫之所以不同凡响,在于既是寺庙,又是皇家建筑,集两者的荣耀于一身。自清乾隆朝开始,雍和宫既是皇家第一寺庙,同时还为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的联系,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走在雍和宫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特色的楼阁殿堂之间,我不禁想了解:藏传佛教何时在北京兴盛的?元世祖忽必烈将喇嘛教奉为“国教”,并且下令修建了集皇权与神权的象征于一体的大圣寿万安寺(即今“妙应寺”)大白塔,本质上仍是为了贯彻“以佛治心”的政策。“坐镇都邑”的白塔再高,也高不过忽必烈的王冠。
到了清朝,大力倡导喇嘛教。顺治帝为接待达赖喇嘛五世来京朝觐修造了东黄寺(作为其驻锡之所),雍正帝又允蒙古部落之请兴建西黄寺——“东黄寺与西黄寺,同垣异构,时称双黄寺”,也是为了加强“民族大团结”(满、汉、蒙、藏诸民族和睦的象征)。雍正甚至将自己登基前的私宅捐出,作为黄教的上院(即雍和宫),够慷慨的。到了乾隆年间,为礼待来京祝寿的斑禅六世额尔德尼,在香山仿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式创建大昭庙,供班禅郊游(俗称“班禅行宫”);后班禅因病圆寂,乾隆帝敕建清净化城塔于其临终前居住的黄寺之西,同样是为了纪念彼此的情谊。
北京的不少寺庙,都映射着帝王的影子。要么是遵奉圣旨而修筑,要么则留有一代代皇帝的履痕或墨宝。
在这方面,雍和宫最有代表性的。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称雍亲王府。1723年雍正当了皇帝,把自己做世子时的私宅,即所谓“龙潜福地”,一半作为行宫,一半则捐赐给章嘉呼图克图,成了黄教敬的上院,故名雍和宫。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所以殿宇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同等规格。
乾隆将雍和宫改建并扩大,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雍和宫在清朝绝对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匠心独运的迷宫:庭院深深深几许】
雍和宫由三座牌坊和五进大殿组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就像一座匠心独运的迷宫。著名的五进大殿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各司其职。庭院深深深几许?
穿过南院的三牌楼,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称辇道。往北,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
鼓楼旁,一口重八吨的大铜锅值得一看。旧时代,每到腊八节,雍和宫用这口大锅熬腊八粥,施舍贫寒百姓,连皇亲国戚也以分得一杯羹为吉祥。腊八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以纪念。雍和宫的腊八粥,在北京城里名声最响。
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讲述雍和宫宫改庙历史渊源的乾隆御制碑文,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两碑亭之间的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和天王殿。
过雍和门的那一进院落,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想当年雍亲王在此接见文武官员。宫改成庙后,相当于普通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紧接雍和宫大殿的是永佑殿,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宫。雍正驾崩后,曾于此停放灵柩,后成为清朝供奉先帝的影堂。永佑的意思,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
法轮殿最能体现汉藏文化的交融。殿内正中巨型莲花台上,安放藏传佛教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的铜像,面带微笑,高六米多。此像塑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铜像两侧有两座木质讲经台。1954年,班禅和达赖到北京,曾在此讲经布道。宗喀巴像背后近五米高的五百罗汉山,全部由紫檀木精雕细刻而成,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五百罗汉山前,那只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传说当年乾隆帝诞生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飞檐三重的万福阁,两侧是辽金时代建筑风格的永康阁和延绥阁,中有飞廊连接。
万福阁内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这座白檀木雕弥勒佛属国内最大的木雕佛像,是西藏七世达赖喇嘛于1750年进献给乾隆皇帝的,以感激乾隆出兵协助他平息了一次叛乱。这棵白檀巨木本是尼泊尔从印度采集的,达赖又以重金换取,转赠大清皇帝。据说由尼泊尔经四川运抵雍和宫,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如今又有几百年过去,来自异域的白檀,不会忘却那三年的风雨兼程吧?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
木雕三绝的第三尊,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叫做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总共呈现99条云龙。
【一座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 在清代历史上,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才造就出雍和宫建筑群的富丽堂皇。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都曾来雍和宫视察,对保护这一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做了重要指示。
1981年农历正月初一,雍和宫正式对香客与游人开放。1983年,雍和宫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年年香火旺盛。譬如2013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来雍和宫烧头香的客人,就将近七万。
路过雍和宫,我会联想到西藏。尤其是下雪天,我会联想到藏北的雪,还有热腾腾的奶茶,在屋脊上飘拂的经幡……雍和宫究竟跟西藏有什么关系?我的联想究竟是荒诞的,还是应验了某种冥冥之中的安排?
雍和宫建筑群,从东西牌坊到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百余间。这座君权与神权达成统一的寺庙里,住的都是喇嘛。喇嘛们大都是从西藏来的。雍和宫也就成了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一大根据地,同时又是皇帝的家庙。在清朝时,它应该算最正宗的西藏会馆吧,或者叫西藏驻京办事处。西藏的喇嘛得到皇帝的关照,在北京城里有了落脚点,迎候着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昭泰门外,辇道两侧,是历代活佛的住所,又叫佛仓。西侧佛仓三座,自南向北为洞阔尔呼图克图佛仓、萨木萨呼图克图佛仓和诺门罕呼图克图佛仓。东侧佛仓一座,即阿嘉呼图克图佛仓。在中路东侧,还有佛仓三座,即土观呼图克图佛仓、济隆呼图克图佛仓和果蟒呼图克图佛仓。
雍和宫的红墙,既有佛光四射,又皇气逼人。雍和宫的雪是京城一景。雪是冷的。血是热的。红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是一座属于佛的壁炉。穿黄袍的喇嘛,日积月累地在给炉火添柴吧?他们想念故乡西藏了吗?那儿有一座布达拉宫,与雍和宫遥遥相望。雍和宫与布达拉宫,北京与拉萨,很远又很近。
还有我,雍和宫的一位多情的看客。身体伫立在雍和宫门前,思想却回到拉萨,回到遥远的年代。如今有一首全国人民都爱听的流行歌曲,就叫《回到拉萨》,郑钧唱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吧。寺庙是神的会客室,又是人类的精神别墅。
雍和宫又是北京环城地铁的一站。我每天上班,都要在雍和宫换乘地铁。在红墙下停驻片刻,就坐带扶手的电梯到地下去了。地下也有佛吧。我一边频频回首一边想:下次,该去雍和宫烧一炷香了。或者想得更远点:明年暑假,争取去拉萨看一看。
TIPS
门票价格:25元,学生凭证12元。
开放时间:08:00 - 17:0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雍和宫大街12号
乘车路线 :乘坐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站下车;乘坐13路、684路公交车国子监站下车;乘坐116路、117路公交车雍和宫站下车;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交车雍和宫桥东站下车。
雍和宫与孔庙、国子监在二环内两两相望,可安排一天游览。
雍和宫的五大主殿和东西配殿,建议依主殿-配殿顺时针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