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信息时代,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文章对高校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和学术交流的概念进行梳理,阐述了两者对教师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知识获取、存储、转化、共享、创新与学术交流的相互关系。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学术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协同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和学术交流。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高校教师;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34-02
引言
当今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重要资源,知识技术水平同样也是决定高校教师个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社会被彰显的淋漓尽致。高校教师个人作为知识的主体,是隐性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然而,随着教师个人已经掌握的以及需要进一步汲取的知识资源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知识资源类型的日渐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这笔高价值的个人“无形资产”显得至关重要。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的流动最为重要,知识资源所具备的不易损耗性是知识能够实现流动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个人的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共享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交流使用,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新知识的创造。赵发兰,胡树林认为知识流动的益处是知识员工、部门之间的流动可以使得员工能掌握新的知识,使得组织能协调部门之间的活动、及时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1]。学术是与高等教育、大学相伴而生的,学术与高校教师的关系自是十分亲密,学术交流作为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教师的生命线。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人知识管理及学术交流对其自身以至整个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且此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探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是由Dorsey提出的,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他概括了七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2]。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3]。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4]。
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差别较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各不相同,同一领域的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侧重点亦不相同;其教授对象具有复杂性、主动性、群体性,其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变动性;教师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专业性;并且劳动的群体性要求高校教师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和能力。高校教师的这些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与知识相关的一系列责任:知识的继承与传播的责任,知识的探索与创造的责任,知识的管理与评价的责任,知识的应用和发展的责任。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各种信息技术,有目的性地获取特定的知识并将之储存、转化、分享、运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个人知识系统化、个人理论知识内容的完善及结构的优化过程,它也是教师个人实践能力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
学术交流的定义尚不统一,目前广为大家所接受的是波格曼提出的:任何领域,研究学者如何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使用和散布信息[5]。其中正式交流一般是指公开出版的专著、发表论文等。非正式交流指学者之间非制度性地、直接地沟通、交流,彼此共享未正式公开的研究经验或成果。
二、个人知识管理及学术交流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个人要确保跟上时代节拍而免于被无情地淘汰就必须持续地获取、积累、交流、更新知识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优化知识资源结构,并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社会的要求。个人知识管理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素质、能力提升以及个人竞争力提升的要求。知识管理是个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是个人能力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明确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所欠缺的知识,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补充欠缺的知识,充实知识储量、优化知识结构。持续性地学习、拓展个人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升个人竞争力。个人有效率地提取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用于实际工作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所在的机构中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6]。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拓展与应用的一个重要层面,高校教师个人知识具有独特性、内隐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教师如果忽视个人知识的更新,就会无法分享与应用这些知识,就不能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不能很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其次,教师如果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就很难找出需要补充和创造的新知识,知识储备的停滞不前、知识结构的陈旧老化将会导致其职业生涯没有活力、沉寂萎靡。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将教师的显性知识系统化,在较短时间内拓展教师个人经验和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效能。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显性化,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保存、共享以及实际运用,这一方面可提升知识的效用,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的实际应用程度及实践能力。3)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促进学校内长期沉积的知识的激活,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打造高校教师知识网络,有益于学科发展和学校知识氛围的营造,这将推动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也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卓有成效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离不开教师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文选取学术交流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在2007年4月召开的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邓楠同志明确提出了:“学术交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的观点[7]。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科发展,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和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将学术交流的实效从交流现场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实际操作运用中推动社会、经济建设。这是宏观上学术交流的作用,微观上学术交流对教师个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参加学术交流可以展示和推广各自学科领域里的知识、经验、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理念和观点,追求同行认可;教师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共享知识、完善优化知识结构,有助于进一步开拓他们的学术思维,开阔他们的学术视角,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这样也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学术交流中高校教师还可以结交各个领域、方向的教师,面对面地与之交流、讨论、协商,了解同领域的科研情况,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的研究动向,以及整个领域的科研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术交流是高校教师的生命线。
三、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学术交流的相互关系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涉及很多环节,概括起来如下: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创新。
当前,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主流意识,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贯穿每个人一生的、持续的过程。高校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渠道,因此高校教师要学会选择性地利用最便捷、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获取知识。高校教师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其中,教师个人显性知识一般通过阅读专著、论文或听讲座的方式获得,包括通识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知识等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在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行动中不断积淀的,包括教师以隐性的控制方式对学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途径、方法,治学策略与科研方法等[8]。
首先,知识是学术交流的物质基础,要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需要高校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而让教师有效率地获取知识,一方面要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他们强烈的学习知识愿望,不断学习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知识质量,改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重视与同行、学生的沟通,从他们那里总结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挖掘和积累隐性知识。其次,学术交流也是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学术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摄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努力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和效率对于教师个人知识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存储知识,对高校教师而言,是把有价值的知识保存起来以便于将来教学、研究和进一步学习之用。知识的存储要用到各种的媒介、方法、技巧和技术,可以根据知识的性质差异选择不同的、合适的存储工具和方法,方便以后有选择地精读。知识可以按照知识管理软件自身的划分进行存储,还可以按照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分层存储。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存储等。知识只有被有序、系统的存储才能被便捷的提取和使用,这决定了学术交流的顺利程度。
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隐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使知识更好地传承、交流与共享,高校教师将个人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化,使之成为可以在组织内外自由传播的显性知识,这样也使学术交流时的知识共享成为了可能。显性知识的内隐化指通过文献的阅读以及实践来体悟、吸收新的知识、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指导以后的教育、科研等实践,在学术交流中获取的知识也可以被内隐化,而教师内隐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理念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内容。
知识共享指教师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组织内知识的共享会让组织知识存量以惊人的指数增长,并能优化整个组织的知识结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参观学习等学术交流活动是原始的知识共享方法之一,其效果也是直接、快速的。学术交流就是个知识共享的过程,学术交流的水平决定了知识交流共享的效果。
无论是组织知识管理还是个人知识管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创新,之前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活动都是为知识创新做准备的。知识创新是在知识获取、存储、转化、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对原有知识的创造性变革和升级的过程。高校教师担负着知识创新的责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关注和坚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变化,学术交流是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冲击的好机会,它能够加强教师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从专业知识深度上提高水平;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可以开阔教师学术视野,能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从专业知识广度上提高水平,这都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反过来,知识的创新也能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使参加学术交流的教师获取到新的知识,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学术交流是互相促进、推动的协同关系,它们不仅共同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推动学科领域以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且它们还是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然而,本文没有涉及如何联合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术交流的共同开展,需要在以后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发兰,胡树林,李姝影.班加罗尔知识管理模式及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29-132.
[2]梦幻紫琳.What is PKM? Overview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
nagement[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2/2
1/4782332_74486674.shtml,2010-12-02.
[3]FRANDJL,HIXONC.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Who,What,Why,When,Where,How?[EB/OL].http://www.and
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PKM.htm,2012-05-11.
[4]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5]李单丹.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形式的变革[C].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128.
[6]徐德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务引领[EB/OL].http://doc.mba
lib.com/view/3021580829520eabfc076baa12c6f163.html,2012-06-01.
[7]吕潇.浅谈对学术交流的几点认识[C].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35-140.
[8]徐一红.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54.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高校教师;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234-02
引言
当今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重要资源,知识技术水平同样也是决定高校教师个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今社会被彰显的淋漓尽致。高校教师个人作为知识的主体,是隐性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然而,随着教师个人已经掌握的以及需要进一步汲取的知识资源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知识资源类型的日渐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这笔高价值的个人“无形资产”显得至关重要。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的流动最为重要,知识资源所具备的不易损耗性是知识能够实现流动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个人的知识只有在相互交流、共享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交流使用,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新知识的创造。赵发兰,胡树林认为知识流动的益处是知识员工、部门之间的流动可以使得员工能掌握新的知识,使得组织能协调部门之间的活动、及时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1]。学术是与高等教育、大学相伴而生的,学术与高校教师的关系自是十分亲密,学术交流作为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教师的生命线。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人知识管理及学术交流对其自身以至整个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且此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探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是由Dorsey提出的,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他概括了七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2]。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Frand和Hixon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3]。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4]。
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差别较大,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各不相同,同一领域的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侧重点亦不相同;其教授对象具有复杂性、主动性、群体性,其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变动性;教师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专业性;并且劳动的群体性要求高校教师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和能力。高校教师的这些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与知识相关的一系列责任:知识的继承与传播的责任,知识的探索与创造的责任,知识的管理与评价的责任,知识的应用和发展的责任。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各种信息技术,有目的性地获取特定的知识并将之储存、转化、分享、运用,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个人知识系统化、个人理论知识内容的完善及结构的优化过程,它也是教师个人实践能力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
学术交流的定义尚不统一,目前广为大家所接受的是波格曼提出的:任何领域,研究学者如何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使用和散布信息[5]。其中正式交流一般是指公开出版的专著、发表论文等。非正式交流指学者之间非制度性地、直接地沟通、交流,彼此共享未正式公开的研究经验或成果。
二、个人知识管理及学术交流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个人要确保跟上时代节拍而免于被无情地淘汰就必须持续地获取、积累、交流、更新知识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优化知识资源结构,并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社会的要求。个人知识管理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素质、能力提升以及个人竞争力提升的要求。知识管理是个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是个人能力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明确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所欠缺的知识,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补充欠缺的知识,充实知识储量、优化知识结构。持续性地学习、拓展个人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升个人竞争力。个人有效率地提取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用于实际工作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所在的机构中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6]。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拓展与应用的一个重要层面,高校教师个人知识具有独特性、内隐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教师如果忽视个人知识的更新,就会无法分享与应用这些知识,就不能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不能很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其次,教师如果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就很难找出需要补充和创造的新知识,知识储备的停滞不前、知识结构的陈旧老化将会导致其职业生涯没有活力、沉寂萎靡。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将教师的显性知识系统化,在较短时间内拓展教师个人经验和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效能。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有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显性化,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保存、共享以及实际运用,这一方面可提升知识的效用,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个人知识的实际应用程度及实践能力。3)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促进学校内长期沉积的知识的激活,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打造高校教师知识网络,有益于学科发展和学校知识氛围的营造,这将推动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也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卓有成效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离不开教师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文选取学术交流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究。在2007年4月召开的全国学会工作会议上,邓楠同志明确提出了:“学术交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的观点[7]。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科发展,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促进和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将学术交流的实效从交流现场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实际操作运用中推动社会、经济建设。这是宏观上学术交流的作用,微观上学术交流对教师个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参加学术交流可以展示和推广各自学科领域里的知识、经验、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理念和观点,追求同行认可;教师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共享知识、完善优化知识结构,有助于进一步开拓他们的学术思维,开阔他们的学术视角,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这样也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学术交流中高校教师还可以结交各个领域、方向的教师,面对面地与之交流、讨论、协商,了解同领域的科研情况,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的研究动向,以及整个领域的科研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术交流是高校教师的生命线。
三、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学术交流的相互关系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涉及很多环节,概括起来如下: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创新。
当前,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主流意识,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贯穿每个人一生的、持续的过程。高校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渠道,因此高校教师要学会选择性地利用最便捷、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获取知识。高校教师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其中,教师个人显性知识一般通过阅读专著、论文或听讲座的方式获得,包括通识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知识等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在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行动中不断积淀的,包括教师以隐性的控制方式对学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途径、方法,治学策略与科研方法等[8]。
首先,知识是学术交流的物质基础,要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需要高校教师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而让教师有效率地获取知识,一方面要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他们强烈的学习知识愿望,不断学习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知识质量,改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重视与同行、学生的沟通,从他们那里总结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挖掘和积累隐性知识。其次,学术交流也是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学术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摄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努力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和效率对于教师个人知识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存储知识,对高校教师而言,是把有价值的知识保存起来以便于将来教学、研究和进一步学习之用。知识的存储要用到各种的媒介、方法、技巧和技术,可以根据知识的性质差异选择不同的、合适的存储工具和方法,方便以后有选择地精读。知识可以按照知识管理软件自身的划分进行存储,还可以按照知识的重要程度进行分层存储。除此之外,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存储等。知识只有被有序、系统的存储才能被便捷的提取和使用,这决定了学术交流的顺利程度。
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隐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使知识更好地传承、交流与共享,高校教师将个人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化,使之成为可以在组织内外自由传播的显性知识,这样也使学术交流时的知识共享成为了可能。显性知识的内隐化指通过文献的阅读以及实践来体悟、吸收新的知识、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指导以后的教育、科研等实践,在学术交流中获取的知识也可以被内隐化,而教师内隐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理念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内容。
知识共享指教师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经验扩散到组织的层面,组织内知识的共享会让组织知识存量以惊人的指数增长,并能优化整个组织的知识结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参观学习等学术交流活动是原始的知识共享方法之一,其效果也是直接、快速的。学术交流就是个知识共享的过程,学术交流的水平决定了知识交流共享的效果。
无论是组织知识管理还是个人知识管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创新,之前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活动都是为知识创新做准备的。知识创新是在知识获取、存储、转化、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对原有知识的创造性变革和升级的过程。高校教师担负着知识创新的责任,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关注和坚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变化,学术交流是获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冲击的好机会,它能够加强教师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从专业知识深度上提高水平;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可以开阔教师学术视野,能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从专业知识广度上提高水平,这都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反过来,知识的创新也能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使参加学术交流的教师获取到新的知识,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学术交流是互相促进、推动的协同关系,它们不仅共同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推动学科领域以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且它们还是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然而,本文没有涉及如何联合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和学术交流的共同开展,需要在以后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发兰,胡树林,李姝影.班加罗尔知识管理模式及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4):129-132.
[2]梦幻紫琳.What is PKM? Overview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
nagement[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2/2
1/4782332_74486674.shtml,2010-12-02.
[3]FRANDJL,HIXONC.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Who,What,Why,When,Where,How?[EB/OL].http://www.and
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PKM.htm,2012-05-11.
[4]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5]李单丹.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形式的变革[C].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128.
[6]徐德勇.个人知识管理的实务引领[EB/OL].http://doc.mba
lib.com/view/3021580829520eabfc076baa12c6f163.html,2012-06-01.
[7]吕潇.浅谈对学术交流的几点认识[C].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35-140.
[8]徐一红.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及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