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终身学习观念已成为现代人的先进理念。《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进而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关键词】语文;探究;自学能力;习惯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必备能力,所以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这种能力从小就具备呢?根据课标的指引,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和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加以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的做法,归纳为三点建议。
一、在教学中树立探究问题的信心
自学是带着问题自己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自学能力强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是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
任教五年级(3)班时,同学们的第一次预习作业真让我吃惊!有80%的学生草草地划了几个生词,有20%的学生划了生字词,并简单地回答课后的问题。看到了这种情况,我很生气,但又为了在“新学生”面前树立形象,我只好对学生说:“同学们能完成预习作业,这是值得表扬的。”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接着我又说:“但是,你们预习课文后,能弄懂课文内容吗?”同学们互相摇摇头。“那么,你们想弄懂课文的意思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我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教同学们,在预习时先把课文读懂,划出好词好句,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为了弄懂课文内容,我还教他们找相关的资料,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90%以上的学生都能自己读懂文章,并尝试读课外书,对学生这种自觉探究精神,我及时表扬。并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给他们创造了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树立起自学的信心。
二、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方法是很重要的,有了良好的方法,自学就可以事半功倍。兴趣和信心是非智力因素,方法却是智力范畴的东西,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其自学的效率就会高得多。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再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阅读人物描写类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有的课文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导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解读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学读懂短文,还积极在班里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人只要形成了一种良好习惯,一切都迎刃而解。可见养成自学习惯很重要,尤其是小学生更要加强培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良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为了强化学生的自学习惯,我设计了一本记录簿,一是记录学生课堂上读书的表现,二是记录学生平时的日记、作业情况,并把这作为评价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重要依据。强制推行一段时间,学生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这是方法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
总之,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从小学开始强化训练,让他们学的有兴趣,学的有信心,学的有方法,久而久之就有了自学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增强。当学生自学能力增强以后,反过来又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探究;自学能力;习惯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必备能力,所以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这种能力从小就具备呢?根据课标的指引,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和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加以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的做法,归纳为三点建议。
一、在教学中树立探究问题的信心
自学是带着问题自己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自学能力强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信心,是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
任教五年级(3)班时,同学们的第一次预习作业真让我吃惊!有80%的学生草草地划了几个生词,有20%的学生划了生字词,并简单地回答课后的问题。看到了这种情况,我很生气,但又为了在“新学生”面前树立形象,我只好对学生说:“同学们能完成预习作业,这是值得表扬的。”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接着我又说:“但是,你们预习课文后,能弄懂课文内容吗?”同学们互相摇摇头。“那么,你们想弄懂课文的意思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我听了很高兴,于是,就教同学们,在预习时先把课文读懂,划出好词好句,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为了弄懂课文内容,我还教他们找相关的资料,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90%以上的学生都能自己读懂文章,并尝试读课外书,对学生这种自觉探究精神,我及时表扬。并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给他们创造了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树立起自学的信心。
二、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方法是很重要的,有了良好的方法,自学就可以事半功倍。兴趣和信心是非智力因素,方法却是智力范畴的东西,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其自学的效率就会高得多。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再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阅读人物描写类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有的课文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导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過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解读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通过自学读懂短文,还积极在班里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人只要形成了一种良好习惯,一切都迎刃而解。可见养成自学习惯很重要,尤其是小学生更要加强培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良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为了强化学生的自学习惯,我设计了一本记录簿,一是记录学生课堂上读书的表现,二是记录学生平时的日记、作业情况,并把这作为评价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重要依据。强制推行一段时间,学生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这是方法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
总之,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从小学开始强化训练,让他们学的有兴趣,学的有信心,学的有方法,久而久之就有了自学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增强。当学生自学能力增强以后,反过来又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