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阳一:战争年代与夏目漱石(在东京大学的最后一堂课)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3月8日,小森阳一教授在东京大学讲授退休前的最后一堂课,本文根据小森教授的此次演讲整理而来.文章讲述了作者从事夏目漱石研究的学术经历.以2004年出任“九条会”事务局长、投身维护和平宪法运动为契机,小森阳一深入思考了夏目漱石如何书写战争,并结合小说文本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夏目漱石生活在战争频仍的年代,战争是贯穿其一生的创作主题:《后来的事》中长井得借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成为大资本家;小说《心》中的先生悲剧的时代背景是日本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获得了巨额赔款;《三四郎》再现了时人逃避兵役的手段.漱石的小说连载于报纸,他以巧妙的手法充分利用这一媒介属性,将虚构的小说叙事嵌入真实的历史之中,向读者传递和表达其反对战争的思考与立场.
其他文献
阿罕默德于1987年发表文章对詹姆逊的“民族寓言”概念做出激烈和全面的批判,由此开启了所谓“詹姆逊-阿罕默德论争”,该论争的历史不仅涉及对詹姆逊思想、第三世界政治和文学等方面的理解,且在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造成了现实政治的转向.通过对詹姆逊2019年的新作《寓言与意识形态》及这一论争史中重要文本的再讨论可知,这一论争的不可调和性就埋藏在其缘起之中,而上述副作用则成了历史的遗憾.
本文旨在梳理“Denkbild”(思想图像)一词在德语史中的语义流变,考察本雅明的思想图像本身就内在于该词多重语义中的写作特点.理念、寓意画和以“图像思考”为核心的运思方式蕴含了本雅明思想图像的三个不同面向:思想图像是与本雅明的认识论理想相契合的思维方式;尽管有别于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但它却是本雅明以剥去假象的具体经验来建构客观哲学星丛的尝试;尽管题材与主旨都不同于寓意画,但它却是本雅明以图像性的文字实施批判的现代“寓意画”.
在半生回忆录《羊之歌》中,加藤周一在书中描述了1920年代末到1968年间日本的社会生活样貌,并批判性回顾了自己及周围知识分子对法西斯政权和侵略战争的态度,是一本自个人视角评述日本人战时战后意识形态的重要回想录.本文将《羊之歌》中加藤对战时日本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战争认识的描述,与他在同时期其他批评文章中对支持侵略战争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的批评相结合,分析呈现加藤对日本知识分子阶层错误战争认识的精神根源的探究.
罗莎·查塞尔是西班牙“27年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本文选取其自传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创伤记忆书写和个性发展记忆书写两个视角进行文本解读,研究传主如何通过自传完成其流亡者和女作家身份的建构,同时探讨女作家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参与西班牙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建构,并成为揭示西班牙女性边缘社会地位的代言者.
十月革命的爆发导致俄罗斯第一代流亡者的大规模产生.莫斯科文本在域外文学中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文学景观,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看作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与此同时,围绕宗教政治神话“莫斯科-第三罗马”所形成的莫斯科文本悄然地发生双向度的变异,流亡作家将逝去的莫斯科记忆转化为“基捷日城”或“第二巴比伦”的文化概念,体现了对俄罗斯民族未来的创造性理解与深邃思考.
通过分析宫部美雪、辻村深月、凑佳苗、武藤将吾等人描写平成时代不同时间段的推理作品,本文试图在梳理校园欺凌变化轨迹的同时,借助基拉尔的欲望介体和替罪羊理论为欺凌的生发机制提供一种解读.校园欺凌的背后或许是学级崩坏、格差社会等更深层问题,而推理文学所提供的成长模式虽无法根治校园欺凌这一现象,但对青壮年劳动力日趋匮乏的日本社会仍具备独特的参考价值.
乔治·佩雷克的《人生拼图版》以一座巴黎居民楼的剖面图为结构,以海量的图像描写展开叙事.这些图像叙述一方面是小说空间塑形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叙事本身所表现和探讨的主题--20世纪日益占据人类生活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这一尝试不应仅被视为文学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新型视觉文化的表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图像作用的讨论,考察图像及视觉艺术与该小说空间塑形的同构性,并指出佩雷克对新型视觉文化的超前认识,及其对背后的消费主义秩序的思考和借助艺术的否定性精神去抵抗这种秩序的努力.
尼日利亚当代小说家本·奥克瑞在小说中描绘了多种形式的乌托邦,包括“阿比库三部曲”中阿扎罗的父亲所设想的非洲社会和政治乌托邦,《震慑诸神》中的乌托邦岛上城市以及《星书》中的非洲古代艺术家部落.相较于西方思想和文学史上的乌托邦书写,奥克瑞所刻画的乌托邦空间带有显著的非洲文化色彩,表现出非洲人独特的艺术观、神灵崇拜和万物有灵论信仰.奥克瑞构想的乌托邦空间,是对尼日利亚古代文明的一种理想化呈现,是在对祖辈文化的归属中找到了非洲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对抗西方文化侵蚀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奥克瑞对创建充满平等、自由、完美、正
如今的网络空间,不独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更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凝聚共识的空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主流媒体应该肩负怎样的责任?rn第一,以政治责任把握思想方向.蓬勃生长的互联网,堪称今日中国的一个“最大变量”:中国网民数量已超10亿,传播方式的变迁、价值观念的转变、多元思潮的冲击,时常让网络这个巨大的舆论场“多音齐鸣”.当然,也间杂着些许杂音.“变量”一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不变的,是我们的原则和立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