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系统生物学知识的起点,为学生之后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作用,因此,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而随着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弊端也不断地显露出来,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在新形势下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将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氛围的营造”等为例,浅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改进,希望能够为其他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从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物科技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
一、起点: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节初中生物课堂的开始和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内容是否清楚不但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起到牵制的作用。教学目标当中确定了生物课堂中教学的范围,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初中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行自主的生物知识学习,同时,教学目标当中也确定了学生在一节生物课学习之后所要实现的学习水平,是教师检验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丰富教学目标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安排以及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结构,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例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分析的学习过程,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体验探究过程,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动物尤其是人类学习行为对生存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中包含“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的内容,能够有效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切合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初中生物课堂的要求。
二、关键:教学方法的选择
传统的生物课堂中,生物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呈现被动的学习状态,较低的主动性难免会造成低效的课堂效果,而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多的强调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等教学理念,因此,生物教师应当积极改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进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教师根据班级内的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之后设置(1)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入到肺部当中的?(2)气体进入肺部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的学习。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养成优秀的品质。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
三、情境:教学氛围的营造
死板、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终结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进行生物氛围的构建,促进学生在浓厚生物学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例如,在进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投放与《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相关片段,使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教具中,感受心脏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途径,增强课堂生动的效果,营造学习“心脏”的生物学氛围;再如,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反射弧的结构是怎样的?等问题,使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的学习之中,同时在深入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协助教师构建“求知”的教学氛围。不难看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构建良好的生物知识学习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现代基础教育当中,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已经被重新定义,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丰富教学目标的内容,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生物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祖木拉提·塔里甫.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2.
[2]王焰.基于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物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85.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从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物科技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要求。
一、起点: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节初中生物课堂的开始和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内容是否清楚不但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对最终的教学效果起到牵制的作用。教学目标当中确定了生物课堂中教学的范围,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初中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行自主的生物知识学习,同时,教学目标当中也确定了学生在一节生物课学习之后所要实现的学习水平,是教师检验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丰富教学目标的内容,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安排以及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结构,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例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分析的学习过程,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体验探究过程,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动物尤其是人类学习行为对生存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中包含“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的内容,能够有效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切合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初中生物课堂的要求。
二、关键:教学方法的选择
传统的生物课堂中,生物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呈现被动的学习状态,较低的主动性难免会造成低效的课堂效果,而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多的强调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等教学理念,因此,生物教师应当积极改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在进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教师根据班级内的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之后设置(1)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入到肺部当中的?(2)气体进入肺部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完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的学习。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养成优秀的品质。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初中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能够有效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
三、情境:教学氛围的营造
死板、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终结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进行生物氛围的构建,促进学生在浓厚生物学氛围中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例如,在进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的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投放与《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相关片段,使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教具中,感受心脏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途径,增强课堂生动的效果,营造学习“心脏”的生物学氛围;再如,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2)反射弧的结构是怎样的?等问题,使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的学习之中,同时在深入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协助教师构建“求知”的教学氛围。不难看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构建良好的生物知识学习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现代基础教育当中,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已经被重新定义,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丰富教学目标的内容,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生物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祖木拉提·塔里甫.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2.
[2]王焰.基于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物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