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本文阐述了导课设计价值及须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列举了叙述故事导课法、创设情境导课法、设置悬念导课法、运用比较导课法等导课方法,以期把握导课艺术的实质,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实现多维教学理念,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课设计 原则 方法
新课标突出了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从本质上说一般导课以三条原则为基石。
一、导课应具有“吸引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越惊奇就会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
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讲长妈妈或寿镜吾老先生的故事。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的保姆,虽然她不识字,但讲起“长毛”的故事却娓娓动听,鲁迅常常被她讲的故事迷住,对童年的鲁迅有一定影響。长妈妈爱鲁迅,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童年鲁迅的要求。鲁迅到四十多岁以后,还记得童年时长妈妈讲的故事,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阿长和山海经》来纪念她。寿镜吾是鲁迅童年时的老师,他是个老秀才,几次落榜后,不愿再去应试,就自己开馆教书。他爱国,深恨帝国主义;他待人和气,对学生严励,教学认真。一次上课,老先生让学生 “对对子”,鲁迅用心思考,对得准确。寿镜吾先生非常高兴,大大夸奖了一番,可见老先生对他的学生及鲁迅深怀一片爱心。这样导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亲切、自然,具有感染力。
二、导课应具有“趣味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在讲授《白杨礼赞》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小白杨》,然后说:“《小白杨》这首歌通过激情的旋律赞美了白杨树,那么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这种导课方式不仅让学生从歌声中受到熏陶,初步了解白杨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南方的学生往往对北方的冬天缺少直观感受,如能运用多媒体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给学生看,这样,作者笔下的冬天美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文章的情镜和背诵课文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富有情感的,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就会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乐之”的氛围,在“乐之”的氛围中展开教学活动,只要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带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神奇美丽,有效地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总有一天,学生们会感受到,语文绝不是枯燥文字的堆积,而是明媚的阳光,五彩的云霞,灿烂的星空……走进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三、导课应具有“针对性”和“关联性”
如有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
在教《沁园春·雪》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写“雪”的诗句,在讲荀子的《劝学》时可从同样论学习的《论语》导入……从艺术风格着眼,可回顾风格相似的作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那扣人心弦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的有艺术性,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实践证明,教师独出心裁、别开生面的导课,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心理,刺激积极思维,增强听课需求的作用。相反,如果不讲究导课艺术,掉以轻心,一开板就平平淡淡,语言枯燥无味,即使课堂十分安静,也难以产生吸引力,学生难以精力集中,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导课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精彩、恰切的导入,需要教师对文本深入地解读和把握。它虽占时不多,但却同样能够彰显教师的理念、底蕴与智慧。我们可根据自己教学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而灵活创造,让课堂教学的起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课设计 原则 方法
新课标突出了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从本质上说一般导课以三条原则为基石。
一、导课应具有“吸引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越惊奇就会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
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讲长妈妈或寿镜吾老先生的故事。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的保姆,虽然她不识字,但讲起“长毛”的故事却娓娓动听,鲁迅常常被她讲的故事迷住,对童年的鲁迅有一定影響。长妈妈爱鲁迅,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童年鲁迅的要求。鲁迅到四十多岁以后,还记得童年时长妈妈讲的故事,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阿长和山海经》来纪念她。寿镜吾是鲁迅童年时的老师,他是个老秀才,几次落榜后,不愿再去应试,就自己开馆教书。他爱国,深恨帝国主义;他待人和气,对学生严励,教学认真。一次上课,老先生让学生 “对对子”,鲁迅用心思考,对得准确。寿镜吾先生非常高兴,大大夸奖了一番,可见老先生对他的学生及鲁迅深怀一片爱心。这样导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亲切、自然,具有感染力。
二、导课应具有“趣味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在讲授《白杨礼赞》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小白杨》,然后说:“《小白杨》这首歌通过激情的旋律赞美了白杨树,那么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这种导课方式不仅让学生从歌声中受到熏陶,初步了解白杨崇高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南方的学生往往对北方的冬天缺少直观感受,如能运用多媒体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给学生看,这样,作者笔下的冬天美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文章的情镜和背诵课文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富有情感的,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就会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乐之”的氛围,在“乐之”的氛围中展开教学活动,只要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带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神奇美丽,有效地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总有一天,学生们会感受到,语文绝不是枯燥文字的堆积,而是明媚的阳光,五彩的云霞,灿烂的星空……走进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三、导课应具有“针对性”和“关联性”
如有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
在教《沁园春·雪》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写“雪”的诗句,在讲荀子的《劝学》时可从同样论学习的《论语》导入……从艺术风格着眼,可回顾风格相似的作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那扣人心弦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的有艺术性,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实践证明,教师独出心裁、别开生面的导课,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心理,刺激积极思维,增强听课需求的作用。相反,如果不讲究导课艺术,掉以轻心,一开板就平平淡淡,语言枯燥无味,即使课堂十分安静,也难以产生吸引力,学生难以精力集中,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导课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精彩、恰切的导入,需要教师对文本深入地解读和把握。它虽占时不多,但却同样能够彰显教师的理念、底蕴与智慧。我们可根据自己教学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而灵活创造,让课堂教学的起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