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心理需求水平调查,帮助护士充分认识危重患者临床心理干预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康复。方法:应用结构式或非结构式访谈对50例急危重患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或间接访谈调查研究。结果:护士通过对危重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原则和护理干预实施程序,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自信心、自尊感、舒适感明显增强。结论:护士重视危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或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在工作中融入高学识、高技术、高情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危重患者 心理研究 护理干预
危重症患者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对于短时间内发生或加重的、意料之外的、渴望紧急就医的疾病。不管其严重程度如何,都可以促使个体进入急诊情绪并进入患者角色,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反应,造成机体的持续应激状态。若得不到及时的调节、控制,则可能加重原有疾病,且妨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对重危患者施以有效救治的同时,需强调必要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或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保障急诊处置有条不紊地开展,促进患者的自身康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危重症处于清醒状态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9~65岁,具有小学以下文化11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1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例。其中,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性湿肺患者1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例;急性空腔脏器破裂出血手术患者10例,食管癌、卵巢癌8例,产后大出血DIC患者4例,烧伤患者3例,毁损伤6例。
方法:①观察法:主要通过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如动作姿态、面容、神态、语调、睡眠等,在自然状态下对患者进行直接的观察而进行心理评估。②会谈法:采用自由式会谈,通过自由交谈,让被评估者自然而然地说出想说的话。会谈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而组织的。③调查法:通过座谈、询问、问卷等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行心理评估,调查对象包括当事人、亲友或同事,主要是患者亲属。内容如患者的身份,就诊的原因,既往病史,人格特征,家庭情况,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有无心理异常及其表现、诱因、性质等。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①情绪休克:意外创伤给人们造成的“打击”,通常比疾病更为严重。在受伤早期,遭遇者对这种毫无先兆,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冷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任由医护人员救治,对各种医疗处置的反应平淡,无动于衷等。部分患者持续数天处于“情绪休克期”。②极度恐惧和紧张:危重症患者多是突然起病或突然遭受意外,往往生命危在旦夕,常表现出极度恐惧和紧张。本组病例80%表现为恐惧紧张。③无效性否认:否认是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防御反应。患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一些无效的否认行为试图减轻因健康状态改变所产生的焦虑或恐惧。此组50例的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患者住后第2天开始出现,第3、4天达高峰。④孤独与忧郁:危重症患者多数是急诊入院,对离开家庭和工作,入院后的陌生环境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尤其是ICU与外界隔离,家属探视时受到病情和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与患者谈心的时间不多,沟通交流障碍。在这种环境里,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加之病房内各种抢救器材,如氧气、吸痰器、呼吸机等也容易使患者触景生情,感到自己的病情严重,担心是否能好转,忧虑工作、家庭、生活,思绪万千,从而产生忧郁。⑤愤怒与敌对:危重患者患病后对自己的预后抱有期望,希望很快康复,但医护人员那紧张忙碌的身影,严肃的表情和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使患者的心理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受伤或患病是不公平的。加上看到自己的前途及事业受到影响,使患者自制力下降,产生愤怒,并通过心理防卫机制的转移作用,将怒气向家人、医务人员发泄。患者多带怒容,双眉紧锁,由于愤怒可表现尖叫。服毒自杀未遂者常更暴躁、易怒、可喊叫不止。⑥自我形象紊乱:自我形象紊乱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意外事故导致的外伤和烧伤患者,自我完整性破坏,当需要截肢或整容时,患者产生阉割性焦虑,担心将来可能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以至忧心忡忡而不能自拔。⑦ICU综合征:监护综合征,指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谵妄、思绪紊乱、情感障碍、行为动作异常等。除与患者的疾病有关外,与患者对ICU环境的不适应及社会、心理健康也有密切关系。⑧呼吸机依赖心理和ICU依赖: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如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湿肺患者,多对机械通气有依赖的心理,害怕呼吸疼痛,对脱机有恐惧感,担心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将要撤离ICU病房的患者,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担心疾病复发,对ICU产生依赖心理,结果患者产生焦虑反应,常表现出行为幼稚退化,希望得到全面照顾的倾向。
导致危重病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①由疾病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或精神异常,例如休克的患者,由于急性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不足致脑缺血缺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心功能代偿不良而致继发性脑供血不足及脑缺氧或脑自身的疾病所致。②由疾病认知所致:这主要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的认知有关。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大部分危重患者,由于对凶险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同时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可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③由病室环境所致:视、听觉超负荷,在重症监护病室,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的工作,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病房中存在的仪器噪声,以及工作人员的走路声、说话声等,又会引起患者听觉超负荷。视、听觉的超负荷,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和身心极度疲乏,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焦虑、烦躁、失眠等。隔离,由于重症监护病房需控制感染,保持安静等而谢绝控视,患者与亲友隔离,缺乏交流对象,易产生的分离性焦虑。信息缺如,由于监护病房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另外,由此患者由于病情原因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如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均可因信息缺如而产生孤独,恐惧、忧郁、消极情绪反应。由治疗所致,对在危重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某些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而导致他们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如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心包、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使患者产生精神紧张等反应,有些治疗如气管插管影响患者的语言表达,另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甚至恐惧感等;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通常需要询问或记录患者的许多个人问题,甚至是患者不愿吐露的隐私,患者有被陌生人盘问的感觉而产生焦虑等。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原则:①有缓有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②有的放矢:针对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对于由正确的疾病认知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患者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③与抢救同步:心理护理可与救护处理同步进行,情况允许时,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扼要说明意图,以达到既消除患者疑虑又取得良好合作之目的;④心理换位:主动与患者行“心理换位”,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对自杀未遂者不能训斥、嘲讽、讥笑,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患者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危重情况。
危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的实施程序:①心理状态评估: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应采用观察法迅速评估其心理问题,以确保患者的严重心理失衡得到重点调控。待病情稳定后再采用其他方法全方位收集患者心理状态的各种信息,确定其基本心理状态;②心理问题的确定及原因分析: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患者消极心态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③选择适宜对策: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④观察干预效果并制定新的方案:对于干预效果的评定,应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其中有患者的主观体验,但与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①稳定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要富有责任心、同情心、要沉着、稳重、严肃、有序地进行抢救护理,这样可以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举止言谈上要予以适当的安慰和必要的的心理指导,并做好保护性医疗工作,减轻和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②心理支持:护士要以热情关怀的态度,真诚关注的表情,亲切和蔼的语言、主动体贴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解除痛苦,使患者能感受到来自护士方面的心理援助,就增加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起到了心理支持的作用。③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护士应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并向患者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病房基本设置,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治疗、护理,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监测心跳、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使患者在对ICU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④加强非语言交流:对于因气管插管、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要学会用感觉器管去“听和说”,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去“听和说”;学会用实物照片、会话卡、纸和笔去“听和说”,通过对患者表情、手势体动和口形的观察来判断患者要表达意图。⑤消除依赖心理:对即将离开ICU而产生依赖心理的患者,护士一方面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既明确自身疾病已经缓解,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多向患者解释,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减轻焦虑情绪及依赖心理。⑥音乐放松治疗: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悠扬适宜的旋律可使人放松、产生其他语言交流所达不到的效果。日本一研究表明,对ICU中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音乐欣赏疗法,可减少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即在ICU紧张环境中应用音乐疗法,可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抑制各种压力反应,减少和预防ICU综合征的出现,应教会患者常用的放松训练,放松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
结 果
通过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需求水平、心理反应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护士能充分认识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根据不同患者从不同角度抓住时机,在抢救监护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增强自信心、自尊感、舒适感,改善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抢救成功率明显增强。
讨 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伴随生理改变而出现的患者心理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护理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的。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其必要条件首先是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与此同时,护士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并且对危重患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有安全感、自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丽霞.急危重患者心理护理.中外健康文摘[B].1672-5085(2009)30-0189-02.
2 李淑丽.急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3):227-228.
3 汪洋.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 王凤兰.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9.
5 曲振瑞.ICU危重症患者的心理评估与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370-2371.
关键词 危重患者 心理研究 护理干预
危重症患者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复杂多变,对于短时间内发生或加重的、意料之外的、渴望紧急就医的疾病。不管其严重程度如何,都可以促使个体进入急诊情绪并进入患者角色,而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反应,造成机体的持续应激状态。若得不到及时的调节、控制,则可能加重原有疾病,且妨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对重危患者施以有效救治的同时,需强调必要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或稳定的情绪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保障急诊处置有条不紊地开展,促进患者的自身康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危重症处于清醒状态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9~65岁,具有小学以下文化11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1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例。其中,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性湿肺患者12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例;急性空腔脏器破裂出血手术患者10例,食管癌、卵巢癌8例,产后大出血DIC患者4例,烧伤患者3例,毁损伤6例。
方法:①观察法:主要通过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如动作姿态、面容、神态、语调、睡眠等,在自然状态下对患者进行直接的观察而进行心理评估。②会谈法:采用自由式会谈,通过自由交谈,让被评估者自然而然地说出想说的话。会谈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咨询和治疗的目标而组织的。③调查法:通过座谈、询问、问卷等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行心理评估,调查对象包括当事人、亲友或同事,主要是患者亲属。内容如患者的身份,就诊的原因,既往病史,人格特征,家庭情况,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有无心理异常及其表现、诱因、性质等。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①情绪休克:意外创伤给人们造成的“打击”,通常比疾病更为严重。在受伤早期,遭遇者对这种毫无先兆,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冷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任由医护人员救治,对各种医疗处置的反应平淡,无动于衷等。部分患者持续数天处于“情绪休克期”。②极度恐惧和紧张:危重症患者多是突然起病或突然遭受意外,往往生命危在旦夕,常表现出极度恐惧和紧张。本组病例80%表现为恐惧紧张。③无效性否认:否认是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防御反应。患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一些无效的否认行为试图减轻因健康状态改变所产生的焦虑或恐惧。此组50例的患者中,约有半数以上患者住后第2天开始出现,第3、4天达高峰。④孤独与忧郁:危重症患者多数是急诊入院,对离开家庭和工作,入院后的陌生环境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尤其是ICU与外界隔离,家属探视时受到病情和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与患者谈心的时间不多,沟通交流障碍。在这种环境里,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加之病房内各种抢救器材,如氧气、吸痰器、呼吸机等也容易使患者触景生情,感到自己的病情严重,担心是否能好转,忧虑工作、家庭、生活,思绪万千,从而产生忧郁。⑤愤怒与敌对:危重患者患病后对自己的预后抱有期望,希望很快康复,但医护人员那紧张忙碌的身影,严肃的表情和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使患者的心理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受伤或患病是不公平的。加上看到自己的前途及事业受到影响,使患者自制力下降,产生愤怒,并通过心理防卫机制的转移作用,将怒气向家人、医务人员发泄。患者多带怒容,双眉紧锁,由于愤怒可表现尖叫。服毒自杀未遂者常更暴躁、易怒、可喊叫不止。⑥自我形象紊乱:自我形象紊乱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意外事故导致的外伤和烧伤患者,自我完整性破坏,当需要截肢或整容时,患者产生阉割性焦虑,担心将来可能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以至忧心忡忡而不能自拔。⑦ICU综合征:监护综合征,指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谵妄、思绪紊乱、情感障碍、行为动作异常等。除与患者的疾病有关外,与患者对ICU环境的不适应及社会、心理健康也有密切关系。⑧呼吸机依赖心理和ICU依赖: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如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湿肺患者,多对机械通气有依赖的心理,害怕呼吸疼痛,对脱机有恐惧感,担心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将要撤离ICU病房的患者,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担心疾病复发,对ICU产生依赖心理,结果患者产生焦虑反应,常表现出行为幼稚退化,希望得到全面照顾的倾向。
导致危重病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①由疾病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或精神异常,例如休克的患者,由于急性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不足致脑缺血缺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心功能代偿不良而致继发性脑供血不足及脑缺氧或脑自身的疾病所致。②由疾病认知所致:这主要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的认知有关。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大部分危重患者,由于对凶险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认为自己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同时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可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③由病室环境所致:视、听觉超负荷,在重症监护病室,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的工作,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病房中存在的仪器噪声,以及工作人员的走路声、说话声等,又会引起患者听觉超负荷。视、听觉的超负荷,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和身心极度疲乏,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焦虑、烦躁、失眠等。隔离,由于重症监护病房需控制感染,保持安静等而谢绝控视,患者与亲友隔离,缺乏交流对象,易产生的分离性焦虑。信息缺如,由于监护病房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另外,由此患者由于病情原因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如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均可因信息缺如而产生孤独,恐惧、忧郁、消极情绪反应。由治疗所致,对在危重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某些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而导致他们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反应。如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心包、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留置导尿,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使患者产生精神紧张等反应,有些治疗如气管插管影响患者的语言表达,另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甚至恐惧感等;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通常需要询问或记录患者的许多个人问题,甚至是患者不愿吐露的隐私,患者有被陌生人盘问的感觉而产生焦虑等。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原则:①有缓有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②有的放矢:针对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对于由正确的疾病认知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患者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③与抢救同步:心理护理可与救护处理同步进行,情况允许时,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扼要说明意图,以达到既消除患者疑虑又取得良好合作之目的;④心理换位:主动与患者行“心理换位”,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对自杀未遂者不能训斥、嘲讽、讥笑,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患者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危重情况。
危重症患者心理干预的实施程序:①心理状态评估: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应采用观察法迅速评估其心理问题,以确保患者的严重心理失衡得到重点调控。待病情稳定后再采用其他方法全方位收集患者心理状态的各种信息,确定其基本心理状态;②心理问题的确定及原因分析: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患者消极心态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③选择适宜对策: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④观察干预效果并制定新的方案:对于干预效果的评定,应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其中有患者的主观体验,但与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①稳定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要富有责任心、同情心、要沉着、稳重、严肃、有序地进行抢救护理,这样可以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举止言谈上要予以适当的安慰和必要的的心理指导,并做好保护性医疗工作,减轻和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②心理支持:护士要以热情关怀的态度,真诚关注的表情,亲切和蔼的语言、主动体贴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解除痛苦,使患者能感受到来自护士方面的心理援助,就增加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起到了心理支持的作用。③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护士应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并向患者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病房基本设置,使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治疗、护理,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监测心跳、血压、呼吸、体温等变化,使患者在对ICU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④加强非语言交流:对于因气管插管、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要学会用感觉器管去“听和说”,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去“听和说”;学会用实物照片、会话卡、纸和笔去“听和说”,通过对患者表情、手势体动和口形的观察来判断患者要表达意图。⑤消除依赖心理:对即将离开ICU而产生依赖心理的患者,护士一方面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既明确自身疾病已经缓解,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多向患者解释,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减轻焦虑情绪及依赖心理。⑥音乐放松治疗: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悠扬适宜的旋律可使人放松、产生其他语言交流所达不到的效果。日本一研究表明,对ICU中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音乐欣赏疗法,可减少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即在ICU紧张环境中应用音乐疗法,可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抑制各种压力反应,减少和预防ICU综合征的出现,应教会患者常用的放松训练,放松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
结 果
通过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需求水平、心理反应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护士能充分认识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根据不同患者从不同角度抓住时机,在抢救监护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增强自信心、自尊感、舒适感,改善负面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抢救成功率明显增强。
讨 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伴随生理改变而出现的患者心理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护理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的。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其必要条件首先是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与此同时,护士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要有较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并且对危重患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有安全感、自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丽霞.急危重患者心理护理.中外健康文摘[B].1672-5085(2009)30-0189-02.
2 李淑丽.急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3):227-228.
3 汪洋.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 王凤兰.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9.
5 曲振瑞.ICU危重症患者的心理评估与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370-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