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郭宝林的打猎生涯里,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他遇到过狼、黑熊……一次,黑熊追着他进了屋子。他飞快地拿了一颗子弹上膛开枪!随着枪声,黑熊一下倒在了他的床铺上,血流满地。
据了解,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鄂伦春族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鄂伦春语没有文字,是濒危语言之一,年轻人会说的非常少。从去年开始,鄂伦春族的郭宝林和妻子戈晓华一起,通过网上直播来教大家说鄂伦春语。日前,他们还回忆了曾经的狩猎生活。
开网课教授鄂伦春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本民族语言
75岁的郭宝林表示,因为年纪大了,发现身边会鄂伦春语的人越来越少,就想把鄂伦春语教给想学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可以在微信群里用直播的形式给大家上课,就打算开一个小课堂。
“没想到,群刚建好,就有很多人报名,我们也没做什么推广工作,单靠口口相传。从去年3月开始,陆陆续续加了100多人。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比较年长的人。有鄂伦春族的,也有其他民族的。只要他们感兴趣,我都会教。”戈晓华说,上课时间一般定在晚上八九点,她在群里直播教学,郭宝林在旁边指点。网课从最简单的生活词汇开始教起,讲解得既清楚又有趣。
惊心动魄的打猎生涯
据了解,郭宝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他是大兴安岭地区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族最后一代猎人。他从十几岁成为猎人,打猎数十年。现在像他这样的老猎人,几乎没有了。
回忆起曾经在深山里的狩猎生涯,郭宝林认为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戈晓华表示,以前出早猎,早上5点多就上山了,9点多打到猎物回家,一天吃两顿饭。夏天,下午4点多太阳还没落山,就去山上再打一次猎,“有时候是当天去当天回,也有去三五天、一个多月的,我们就在山上扎帐篷过夜”。
打的猎物按照季节不同也有很大区别,秋天打鹿,11至12月落雪后就打野猪,六七月能看到狍子,“一般够吃就行,不会多打。一天打一样东西,就能吃10天左右”。
在郭宝林的打猎生涯里,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他遇到过狼、黑熊……
戈晓华回忆,老伴曾打死过一只黑熊,现在回想起来还很后怕:“那天天快黑了,在山里视线不好,他看到一个黑影朝他过来了,以为是驼鹿,就朝它开了一枪。当它站起来时,才发现是一头黑熊。当时枪里只有3发子弹,他连忙又开了一枪,但没打中。眼看黑熊就要追来了,他赶紧往回跑,黑熊一直追到了他住的屋子里。黑熊看到了他的床铺,就一直撕咬被子。慌乱中,他连忙又开了一枪,仍旧没有打中,子弹也没了。眼看黑熊又要朝他扑过来了,他冒险去拿子弹。当时,他离黑熊很近,拿子弹袋时还险些碰到黑熊的皮毛。他飞快地拿了一颗子弹上膛开枪!随着枪声,黑熊一下倒在了他的床铺上,血流满地。”
戈晓华顿了顿说:“老伴告诉我,当时看见黑熊倒下了,仍旧十分紧张,只听到咚咚咚的声音,还以为又有什么凶猛的动物过来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那是他的心跳声。”当天,郭宝林筋疲力尽,便和死去的黑熊一起躺在床铺上休息,直到第二天,他才有力气去处理黑熊的尸体。
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虽然经历了太多命悬一线的时刻,但几十年的打猎生涯,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以前打猎,时常住在山上。夜晚,能够看到满天的星星,我还会和老伴一起在河边打渔,然后一起烤鱼吃。那时候的鱼很大,打上一条,就能吃一整天。”戈晓华说。
说起河水,戈晓华表示,鄂伦春族因为依山傍水而生,所以有自己独有的交通工具——桦皮船。桦皮船用松木做成架子,外面包着桦树皮,接头处用柳条缝好并涂上松油。
船长一丈多,宽约三尺,船两头尖而上翘。“夏天时,狩猎、打渔就坐桦皮船,一個猎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扛着走,航行起来也没什么声响,很容易接近动物,是最好的狩猎交通工具。”戈晓华说,“老伴还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后一个拥有桦皮船制作手艺的人。”
目前,鄂伦春族桦皮船主要的传承基地是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和呼玛县白银纳乡。桦树皮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宝林也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狩猎的生产方式已经渐渐退出了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舞台,桦皮船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现在不让打猎了,捕一点儿鱼还行。”郭宝林说。
戈晓华说:“2009年,枪支被收缴后,老伴就正式结束了猎人的身份。国家落实了很好的民族政策,我们生活很安逸。现在有退休金,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很感谢政府,感谢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
2019年,戈晓华还和老伴一起成立了家庭博物馆,“地方不是很大,摆了很多以前打猎时的照片、工具,包括一些自己做的打猎时穿的皮质衣物,这都是以前的记忆。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据了解,从他们设立家庭博物馆以来,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游客都说没有白来,真真切切地了解了当年的生活。” (《扬子晚报》)
据了解,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
鄂伦春族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鄂伦春语没有文字,是濒危语言之一,年轻人会说的非常少。从去年开始,鄂伦春族的郭宝林和妻子戈晓华一起,通过网上直播来教大家说鄂伦春语。日前,他们还回忆了曾经的狩猎生活。
开网课教授鄂伦春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本民族语言
75岁的郭宝林表示,因为年纪大了,发现身边会鄂伦春语的人越来越少,就想把鄂伦春语教给想学的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可以在微信群里用直播的形式给大家上课,就打算开一个小课堂。
“没想到,群刚建好,就有很多人报名,我们也没做什么推广工作,单靠口口相传。从去年3月开始,陆陆续续加了100多人。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比较年长的人。有鄂伦春族的,也有其他民族的。只要他们感兴趣,我都会教。”戈晓华说,上课时间一般定在晚上八九点,她在群里直播教学,郭宝林在旁边指点。网课从最简单的生活词汇开始教起,讲解得既清楚又有趣。
惊心动魄的打猎生涯
据了解,郭宝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他是大兴安岭地区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族最后一代猎人。他从十几岁成为猎人,打猎数十年。现在像他这样的老猎人,几乎没有了。
回忆起曾经在深山里的狩猎生涯,郭宝林认为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戈晓华表示,以前出早猎,早上5点多就上山了,9点多打到猎物回家,一天吃两顿饭。夏天,下午4点多太阳还没落山,就去山上再打一次猎,“有时候是当天去当天回,也有去三五天、一个多月的,我们就在山上扎帐篷过夜”。
打的猎物按照季节不同也有很大区别,秋天打鹿,11至12月落雪后就打野猪,六七月能看到狍子,“一般够吃就行,不会多打。一天打一样东西,就能吃10天左右”。
在郭宝林的打猎生涯里,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他遇到过狼、黑熊……
戈晓华回忆,老伴曾打死过一只黑熊,现在回想起来还很后怕:“那天天快黑了,在山里视线不好,他看到一个黑影朝他过来了,以为是驼鹿,就朝它开了一枪。当它站起来时,才发现是一头黑熊。当时枪里只有3发子弹,他连忙又开了一枪,但没打中。眼看黑熊就要追来了,他赶紧往回跑,黑熊一直追到了他住的屋子里。黑熊看到了他的床铺,就一直撕咬被子。慌乱中,他连忙又开了一枪,仍旧没有打中,子弹也没了。眼看黑熊又要朝他扑过来了,他冒险去拿子弹。当时,他离黑熊很近,拿子弹袋时还险些碰到黑熊的皮毛。他飞快地拿了一颗子弹上膛开枪!随着枪声,黑熊一下倒在了他的床铺上,血流满地。”
戈晓华顿了顿说:“老伴告诉我,当时看见黑熊倒下了,仍旧十分紧张,只听到咚咚咚的声音,还以为又有什么凶猛的动物过来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那是他的心跳声。”当天,郭宝林筋疲力尽,便和死去的黑熊一起躺在床铺上休息,直到第二天,他才有力气去处理黑熊的尸体。
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虽然经历了太多命悬一线的时刻,但几十年的打猎生涯,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记忆。“以前打猎,时常住在山上。夜晚,能够看到满天的星星,我还会和老伴一起在河边打渔,然后一起烤鱼吃。那时候的鱼很大,打上一条,就能吃一整天。”戈晓华说。
说起河水,戈晓华表示,鄂伦春族因为依山傍水而生,所以有自己独有的交通工具——桦皮船。桦皮船用松木做成架子,外面包着桦树皮,接头处用柳条缝好并涂上松油。
船长一丈多,宽约三尺,船两头尖而上翘。“夏天时,狩猎、打渔就坐桦皮船,一個猎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扛着走,航行起来也没什么声响,很容易接近动物,是最好的狩猎交通工具。”戈晓华说,“老伴还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后一个拥有桦皮船制作手艺的人。”
目前,鄂伦春族桦皮船主要的传承基地是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和呼玛县白银纳乡。桦树皮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宝林也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狩猎的生产方式已经渐渐退出了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舞台,桦皮船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现在不让打猎了,捕一点儿鱼还行。”郭宝林说。
戈晓华说:“2009年,枪支被收缴后,老伴就正式结束了猎人的身份。国家落实了很好的民族政策,我们生活很安逸。现在有退休金,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很感谢政府,感谢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
2019年,戈晓华还和老伴一起成立了家庭博物馆,“地方不是很大,摆了很多以前打猎时的照片、工具,包括一些自己做的打猎时穿的皮质衣物,这都是以前的记忆。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
据了解,从他们设立家庭博物馆以来,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游客都说没有白来,真真切切地了解了当年的生活。”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