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互联网带来的是全面教学与学习方式的革命,学生阅读、写作、交往的方式都发生彻底变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不断历练自我,尝试着把一个又一个新技术,新理念引入课堂,在实践中享受网络整合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欣喜。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特别是在语文情感的酝酿、触发、提升三个方面,互联网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
一、情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酝酿
小学生的认识有限,生活經验浅薄。在学习教材时,如果文本的内容超出其认知水平,就会导致学习时在情感认识上与文本产生距离,不能顺利走进文本品味内涵及作者的情感。如《海底世界》一课教学时,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什么概念,对海底的生物更是生疏得很,更别谈海底的声音了。因此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过程。预习时,把班内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海底“鱼类”“贝类”“藻类”“珊瑚”“声音”“矿藏”等,根据学习要求,合作完成准备。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对图片文字,进行编辑,制作电子小报,再由美工进行美化,对版面图文进行合理编排,力求美观。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解说员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解说。课堂上再由其它同学对所有电子小报及解说员进行评价,评出最美设计和最佳解说员。通过这种翻转方式,学生们呈现了海底各个方面的大量图片,增进了学生对海底全方位知识的了解,甚至“鱼类”搜集小组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海底鱼类生活视频。这种动与静的结合,图片与文字的呼应,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在小组解说中,我把课文内容有机穿插进去,学生被带入了情境,随着老师的要求,体会到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因此,在指导朗读时,也能读得入情入境。
二、情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触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的有效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合乎文本的情境,将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机联系,从而不断触发情感,引发共鸣。如在《大江保卫战》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哪里就有……”这句话,在学生自读体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登陆互联网,利用百度分组检索如下关键词:08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非典保卫战等,触目惊心的一幅幅图片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个国家灾难的情境之中,体会人民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触发了他们对人民子弟兵的认同感。学生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将人们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将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鱼水深情通过朗读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形中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感中,实现最大限度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的酝酿到触发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师通过一个个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领,调动他们的思维,在情感的交融下实现心理活动。但这还不够,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学生的情感不能仅限于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实现情感的提升,优化课内外的整合。在《黄果树瀑布》一课教学时,教学重点是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声形美,体会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课前我设计了《黄果树瀑布》专题学习网页,包括:聆瀑台、赏瀑亭……名人赞、名瀑集等部分,其中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与课文相吻合的资料。在学习进入尾声时,教师适时提出哪个词表达出游人身心都沉醉其中的意思?学生回答,抓住“沉醉”一词,结合专题网页上的“徐霞客”部分,让学生感悟到就连游览过无数名山大川的徐霞客都沉浸于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之中,黄果树瀑布的确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心里的赞美之情。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为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巧妙运用多种新策略,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213161)
一、情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酝酿
小学生的认识有限,生活經验浅薄。在学习教材时,如果文本的内容超出其认知水平,就会导致学习时在情感认识上与文本产生距离,不能顺利走进文本品味内涵及作者的情感。如《海底世界》一课教学时,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什么概念,对海底的生物更是生疏得很,更别谈海底的声音了。因此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过程。预习时,把班内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分别负责搜集海底“鱼类”“贝类”“藻类”“珊瑚”“声音”“矿藏”等,根据学习要求,合作完成准备。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对图片文字,进行编辑,制作电子小报,再由美工进行美化,对版面图文进行合理编排,力求美观。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解说员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解说。课堂上再由其它同学对所有电子小报及解说员进行评价,评出最美设计和最佳解说员。通过这种翻转方式,学生们呈现了海底各个方面的大量图片,增进了学生对海底全方位知识的了解,甚至“鱼类”搜集小组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海底鱼类生活视频。这种动与静的结合,图片与文字的呼应,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在小组解说中,我把课文内容有机穿插进去,学生被带入了情境,随着老师的要求,体会到了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因此,在指导朗读时,也能读得入情入境。
二、情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触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的有效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合乎文本的情境,将教师、学生、文本进行有机联系,从而不断触发情感,引发共鸣。如在《大江保卫战》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哪里就有……”这句话,在学生自读体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登陆互联网,利用百度分组检索如下关键词:08年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非典保卫战等,触目惊心的一幅幅图片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个国家灾难的情境之中,体会人民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触发了他们对人民子弟兵的认同感。学生情不自禁的朗读起来,“看到了……看到了……就像看到了……”,将人们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将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鱼水深情通过朗读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形中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感中,实现最大限度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的酝酿到触发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师通过一个个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领,调动他们的思维,在情感的交融下实现心理活动。但这还不够,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学生的情感不能仅限于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实现情感的提升,优化课内外的整合。在《黄果树瀑布》一课教学时,教学重点是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声形美,体会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课前我设计了《黄果树瀑布》专题学习网页,包括:聆瀑台、赏瀑亭……名人赞、名瀑集等部分,其中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与课文相吻合的资料。在学习进入尾声时,教师适时提出哪个词表达出游人身心都沉醉其中的意思?学生回答,抓住“沉醉”一词,结合专题网页上的“徐霞客”部分,让学生感悟到就连游览过无数名山大川的徐霞客都沉浸于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之中,黄果树瀑布的确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心里的赞美之情。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为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巧妙运用多种新策略,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