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范围逐渐宽广,传播方式也日趋快捷,新闻的传播途径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网络浏览新闻成为大众更青睐的了解时事的方式,网络新闻在节省部分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新闻受其影响逐渐娱乐化和庸俗化。文章将分析网络庸俗化对新闻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庸俗化;新闻传播
一、网络庸俗化产生的原因
(一)使用网络的门槛低
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互联网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网络,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与创新。微博、微信等软件更是为大众提供了广泛的社交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分享经历等。正因如此,使用网络的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一些粗俗的言语和卑鄙行为就在网络中流传开,造成一种“热点效应”,若无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或其他人便会开始模仿与传播。这些对其他网络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恶劣的。
(二)网络利益化和商业化
网络应用的完善与普及,使互联网成为百姓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而一些别有用心者则通过网络散布虚假言论或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了牟取利益,作俑者将一些有关色情、赌博等的广告信息设置在悬浮窗口或是滑动区域来吸引网络使用者,从而达到其目的。另有一些恶意的人,则通过制造虚假新闻博人眼球,引起舆论大波,骗取大众的同情心,迷惑百姓以实行诈骗,从而获利。此类行为不只是庸俗化行为,已上升到违法犯罪的范畴。
(三)监理者的监管不力
近些年来,一些新闻撰写者为高点击率,把标题设置得惊为天人,从而出现了“标题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一部分新闻都是无聊、没营养、无科学依据的空话。监管者并没有对此进行严格管理,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种行为进行约束,造成虚假新闻满天飞,混淆大众的视线。
二、网络庸俗化的表现
(一)网络内容庸俗化
网络发表的内容反映着人们的三观,在网络中经常充斥着一些暴力、色情内容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文森特·马修说:“研究表明,无暴力史的人过多地接触暴力图片,其大脑激活模式类似好斗性强的人的模式。”同时,网络中存在一些负能量的内容,使网络逐渐演变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的地方。
(二)网络语言庸俗化
网络发表的文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水平程度,公众人物发文的错别字和用词不当等关于语言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网络行为庸俗化
网络行为庸俗化体现在“明星”的粉絲效应,经常出现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各大“明星”粉丝团互掐现象,而粉丝常打着“维护偶像”的旗号,对其他“明星”进行攻击,这不仅影响到自家明星,甚至危及道德。其次,“键盘侠”的出现,他们使用一些不文明甚至有攻击性的语言评论他人,损害他人的名誉权,被攻击者的心理无形中也受到伤害。
三、网络庸俗化对新闻的影响分析
(一)新闻庸俗化
搜狗百科对新闻娱乐化进行如下描述: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庸俗化不等同于新闻娱乐化,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娱乐化经过发酵走向反面,将低俗的、肤浅的新闻的叠加。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新闻,出现新闻庸俗化现象日趋频繁,某些新闻编写者利用网络的普及度,对新闻进行虚假加工,设置一些危言耸听的标题,将“刺激性词语”运用于标题中,博人眼球,以增加点击量。这容易导致新闻媒体工作变得浮躁,从而丧失了新闻工作中原应该具备的学术性、专业性、公正性,触碰了新闻媒体工作的道德底线。
(二)掩盖新闻事件真相
在网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代名词“键盘侠”“水军”等,正是网络庸俗化集聚的表现,互联网可以隐去真实身份的作用,让许多人可以不受拘束地发表意见,网络庸俗化得以夹缝生存。他们加深一些微小的事情严重性,曲解新闻本意,带偏舆论走向,掩盖新闻事件真相。其中也包含在网络中玷污伤害他人,发表带有攻击性的言语,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正是此类“网络暴力”,让新闻报道变得拘束,首先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害怕受到网络攻击,不敢调查某些事件的真相,不敢将真相公布,因为在公布真相时,若稍有一点做得不够完善,便会遭到批评甚至谩骂。其次,新闻传播的目的是受众,受众的声音对新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新闻时效取决于新闻的热度,如今,一些假象甚至更加吸引大众,热度更高更有利益更有“价值”,某些新闻从业者便会为利益所驱,追随大众的口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在新闻真相上覆盖了多层虚伪,从而掩盖了事件真相。
(三)新闻泛标签化失去公信力
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往一些人的身上贴标签,这也是网络庸俗化的一种表现,互联网中的人们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追究责任便是难以进行的事情,这是一个公开的平台,加上许多的人跟风,一些自认为无意的话强加在他人身上,无疑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同样,新闻也会因此而标签化,新闻负面标签化会衍生出不同的伪新闻,大众因此类带有过度煽动性虚假信息受到欺骗与愚弄,从而新闻公信度下滑,另外,新闻撰写者将带有标签化的词语放入标题或者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强化,人们对这种印象深刻的词语易铭记于心,强化对他们的形象,如复旦大学投毒新闻报道后,人们容易往大学生身上加上标签“自私”“冷酷”,被标签的群体会逐渐扩大,而导致大众对新闻标签化的反感,使新闻失去公信力。
四、如何减少网络庸俗化对新闻的不良影响
完全消除网络庸俗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它对新闻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应从新闻工作自身入手,循序渐进地影响大众。首先,新闻从业者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严格遵守新闻媒体事业的道德与规则;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闻工作,对一些肆意妄为、挑战底线的造假者应出台相关政策制裁,而保证新闻专业性与真实性;第三,强化社会、政府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的相互监督,对违纪违法等不良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惩罚,给新闻从业者或者新闻机构施加压力;最后,利用新闻的传播性引导大众的文化素质去向,提高其自身的审美情趣,让新闻在网络中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媒和人际传媒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庸俗化;新闻传播
一、网络庸俗化产生的原因
(一)使用网络的门槛低
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互联网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网络,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与创新。微博、微信等软件更是为大众提供了广泛的社交网络平台,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分享经历等。正因如此,使用网络的人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一些粗俗的言语和卑鄙行为就在网络中流传开,造成一种“热点效应”,若无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或其他人便会开始模仿与传播。这些对其他网络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恶劣的。
(二)网络利益化和商业化
网络应用的完善与普及,使互联网成为百姓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而一些别有用心者则通过网络散布虚假言论或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了牟取利益,作俑者将一些有关色情、赌博等的广告信息设置在悬浮窗口或是滑动区域来吸引网络使用者,从而达到其目的。另有一些恶意的人,则通过制造虚假新闻博人眼球,引起舆论大波,骗取大众的同情心,迷惑百姓以实行诈骗,从而获利。此类行为不只是庸俗化行为,已上升到违法犯罪的范畴。
(三)监理者的监管不力
近些年来,一些新闻撰写者为高点击率,把标题设置得惊为天人,从而出现了“标题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一部分新闻都是无聊、没营养、无科学依据的空话。监管者并没有对此进行严格管理,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种行为进行约束,造成虚假新闻满天飞,混淆大众的视线。
二、网络庸俗化的表现
(一)网络内容庸俗化
网络发表的内容反映着人们的三观,在网络中经常充斥着一些暴力、色情内容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文森特·马修说:“研究表明,无暴力史的人过多地接触暴力图片,其大脑激活模式类似好斗性强的人的模式。”同时,网络中存在一些负能量的内容,使网络逐渐演变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的地方。
(二)网络语言庸俗化
网络发表的文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水平程度,公众人物发文的错别字和用词不当等关于语言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网络行为庸俗化
网络行为庸俗化体现在“明星”的粉絲效应,经常出现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各大“明星”粉丝团互掐现象,而粉丝常打着“维护偶像”的旗号,对其他“明星”进行攻击,这不仅影响到自家明星,甚至危及道德。其次,“键盘侠”的出现,他们使用一些不文明甚至有攻击性的语言评论他人,损害他人的名誉权,被攻击者的心理无形中也受到伤害。
三、网络庸俗化对新闻的影响分析
(一)新闻庸俗化
搜狗百科对新闻娱乐化进行如下描述: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庸俗化不等同于新闻娱乐化,而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闻娱乐化经过发酵走向反面,将低俗的、肤浅的新闻的叠加。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新闻,出现新闻庸俗化现象日趋频繁,某些新闻编写者利用网络的普及度,对新闻进行虚假加工,设置一些危言耸听的标题,将“刺激性词语”运用于标题中,博人眼球,以增加点击量。这容易导致新闻媒体工作变得浮躁,从而丧失了新闻工作中原应该具备的学术性、专业性、公正性,触碰了新闻媒体工作的道德底线。
(二)掩盖新闻事件真相
在网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代名词“键盘侠”“水军”等,正是网络庸俗化集聚的表现,互联网可以隐去真实身份的作用,让许多人可以不受拘束地发表意见,网络庸俗化得以夹缝生存。他们加深一些微小的事情严重性,曲解新闻本意,带偏舆论走向,掩盖新闻事件真相。其中也包含在网络中玷污伤害他人,发表带有攻击性的言语,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正是此类“网络暴力”,让新闻报道变得拘束,首先是一些新闻工作者害怕受到网络攻击,不敢调查某些事件的真相,不敢将真相公布,因为在公布真相时,若稍有一点做得不够完善,便会遭到批评甚至谩骂。其次,新闻传播的目的是受众,受众的声音对新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新闻时效取决于新闻的热度,如今,一些假象甚至更加吸引大众,热度更高更有利益更有“价值”,某些新闻从业者便会为利益所驱,追随大众的口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在新闻真相上覆盖了多层虚伪,从而掩盖了事件真相。
(三)新闻泛标签化失去公信力
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往一些人的身上贴标签,这也是网络庸俗化的一种表现,互联网中的人们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追究责任便是难以进行的事情,这是一个公开的平台,加上许多的人跟风,一些自认为无意的话强加在他人身上,无疑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同样,新闻也会因此而标签化,新闻负面标签化会衍生出不同的伪新闻,大众因此类带有过度煽动性虚假信息受到欺骗与愚弄,从而新闻公信度下滑,另外,新闻撰写者将带有标签化的词语放入标题或者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强化,人们对这种印象深刻的词语易铭记于心,强化对他们的形象,如复旦大学投毒新闻报道后,人们容易往大学生身上加上标签“自私”“冷酷”,被标签的群体会逐渐扩大,而导致大众对新闻标签化的反感,使新闻失去公信力。
四、如何减少网络庸俗化对新闻的不良影响
完全消除网络庸俗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它对新闻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应从新闻工作自身入手,循序渐进地影响大众。首先,新闻从业者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严格遵守新闻媒体事业的道德与规则;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新闻工作,对一些肆意妄为、挑战底线的造假者应出台相关政策制裁,而保证新闻专业性与真实性;第三,强化社会、政府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的相互监督,对违纪违法等不良行为进行揭露、批评、惩罚,给新闻从业者或者新闻机构施加压力;最后,利用新闻的传播性引导大众的文化素质去向,提高其自身的审美情趣,让新闻在网络中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媒和人际传媒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