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故事情境
张某,男,高三学生,18岁,独生子,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史,也没有咨询或治疗经历。父长期在外工作,偶尔回家。母全职,有抑郁症,长期服药。张某平时和母一起生活,在其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只要在家,父母之间就会争吵得非常厉害,他则一个人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
来访者一直以来学习认真踏实,成绩名列前茅,母对其管教非常严厉,常会批评指责,所以来访者和父母的关系有点疏离纠缠。最近因为班上有个女生突然表白了倾慕之情,他一下子变得特别慌乱和纠结。一直以来他都不太喜欢自己的性格,一方面很想和周围的人做朋友,但另一方面似乎和谁交往都是蜻蜓点水,无法做到真正地、完全地信任一个人。所以,当女生主动表白之后,他坐立不安,整个人的状态让自己感觉很不舒服。
二、咨询视角分析
从张某的成长经历来看,早期的关系经验(父长期不在家,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加上夫妻关系紧张,无力照料来访者。母亲在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对待来访者严厉且批评指责较多),导致来访者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更多地感受到挫折,继而发展成很难学会信任别人,甚至会歪曲地认为自己是不被人喜欢的、是不值得被人爱的、是不重要的、是永远被忽视的;同时形成了自卑心理,容易否定自己,自我价值感较低。班上女生的突然表白,促使来访者不得不正视自己一度被回避或压抑的情感需要,并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兴奋、恐慌、焦虑甚至怀疑,进而变得更加孤独与退缩、矛盾与纠结。
所以,想要增加来访者对人的信任度,和人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亲密关系),不仅要让其感受到较高自我价值,完善自我认同,重新评估和看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彼此建立联结;同时,还要促其与父母之间形成新的关系模式,修复早期关系经验。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叙说故事——咨询关系建立阶段。主要以来访者为中心,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倾听来访者述说故事,在其故事中搜集资料,并了解大致情况及困扰,尝试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述说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与困扰时,如决堤之水(有些焦虑),而且思维缜密、表达清晰。咨询师没有过多的提问,主要以支持性倾听为主,让其表达倾诉。对来访者整个身心状态予以观察:从外形看,衣着整洁得体,头发整齐干净;从坐姿看,来访者正襟危坐,从不正眼看咨询师,眼神游离躲闪;从言语表达看,来访者说话有条不紊、字斟句酌(似乎说每句话之前,都要在头脑中先进行思考斟酌后再组织表达出来);从情绪来看,没有大悲大喜,理性、冷静、敏感。从咨询师的观察来看:来访者精神状态良好,排除精神性疾病,并有良好的自知力和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身体健康,饮食睡眠正常。
第二阶段:重构、丰厚故事——解构重构阶段。此阶段是整个咨询过程中最为艱难,也是让来访者感受到和以往有很大不同的部分。这个阶段中咨询师保持着双重聆听,倾听来访者述说故事,邀请来访者为其“问题”命名、外化,同时用影响力的方式进行双重影响的提问,寻找闪光点。此阶段在行动景观和意义景观层面不断地游走,拓展和丰厚着来访者的故事,形成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大胆地借用了局外见证人的方式,再次让来访者体验到了以往没有的被肯定、被接纳、被喜爱的感觉,从而提升了来访者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重新看待自己、接纳自己。来访者开始主动和两个男生建立友谊,同时回应了女生的表白,愿意在高考结束后尝试交往。并且选择在合适的情境下,向父母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心里压抑了多年的感受,愿意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和接纳父母,尝试与父母改善关系。
第三阶段:发展故事——巩固与结束阶段。此阶段为结案做铺垫,巩固、强化咨询效果,并结束咨询。虽然每次咨询过程中都会有总结的部分,但在最后一次,仍然就所有来访者体验到、感受到的经验,和来访者一起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让其再次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主动权。同时通过“文件”的形式给来访者写一封信,记录总结了在咨询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支持并丰厚来访者的未来发展。此时,可以从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中感受到其自然流露出的自信,也能感受到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逐渐增强的认可与接纳。
四、咨询师的反思
首先,结合该来访者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及主观能动性等,考虑采用叙事治疗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提问促其自己去重构、发展与丰厚人生故事,改变自我认同,这要比咨询师告诉他或指导他去做,更有利于来访者未来的生活与发展。
其次,大胆采用局外见证人这个方法,在本案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更巩固和捍卫了来访者的自我认同。但是否可以迁移到其他个案身上(不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接受局外见证人这种方式),还需因人而异。
来访者的症结在关系层面上,尤其是幼年早期的关系经验对其的影响。所以在咨询中,咨询师没有急切地进入“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地发展丰富来访者多元的人生故事,让其拥有更多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始终抱持着一个信念——坚信来访者一定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也许曾经“痛”是来访者人生的主要内容,一直被记忆着、被讲述着,但在未来,“爱”将会慢慢地弥散在他的整个生命故事中,因为在爱与痛的边缘,他有能力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 葛利利)
张某,男,高三学生,18岁,独生子,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史,也没有咨询或治疗经历。父长期在外工作,偶尔回家。母全职,有抑郁症,长期服药。张某平时和母一起生活,在其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只要在家,父母之间就会争吵得非常厉害,他则一个人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
来访者一直以来学习认真踏实,成绩名列前茅,母对其管教非常严厉,常会批评指责,所以来访者和父母的关系有点疏离纠缠。最近因为班上有个女生突然表白了倾慕之情,他一下子变得特别慌乱和纠结。一直以来他都不太喜欢自己的性格,一方面很想和周围的人做朋友,但另一方面似乎和谁交往都是蜻蜓点水,无法做到真正地、完全地信任一个人。所以,当女生主动表白之后,他坐立不安,整个人的状态让自己感觉很不舒服。
二、咨询视角分析
从张某的成长经历来看,早期的关系经验(父长期不在家,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加上夫妻关系紧张,无力照料来访者。母亲在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对待来访者严厉且批评指责较多),导致来访者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更多地感受到挫折,继而发展成很难学会信任别人,甚至会歪曲地认为自己是不被人喜欢的、是不值得被人爱的、是不重要的、是永远被忽视的;同时形成了自卑心理,容易否定自己,自我价值感较低。班上女生的突然表白,促使来访者不得不正视自己一度被回避或压抑的情感需要,并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感受:兴奋、恐慌、焦虑甚至怀疑,进而变得更加孤独与退缩、矛盾与纠结。
所以,想要增加来访者对人的信任度,和人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亲密关系),不仅要让其感受到较高自我价值,完善自我认同,重新评估和看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彼此建立联结;同时,还要促其与父母之间形成新的关系模式,修复早期关系经验。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叙说故事——咨询关系建立阶段。主要以来访者为中心,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倾听来访者述说故事,在其故事中搜集资料,并了解大致情况及困扰,尝试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述说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与困扰时,如决堤之水(有些焦虑),而且思维缜密、表达清晰。咨询师没有过多的提问,主要以支持性倾听为主,让其表达倾诉。对来访者整个身心状态予以观察:从外形看,衣着整洁得体,头发整齐干净;从坐姿看,来访者正襟危坐,从不正眼看咨询师,眼神游离躲闪;从言语表达看,来访者说话有条不紊、字斟句酌(似乎说每句话之前,都要在头脑中先进行思考斟酌后再组织表达出来);从情绪来看,没有大悲大喜,理性、冷静、敏感。从咨询师的观察来看:来访者精神状态良好,排除精神性疾病,并有良好的自知力和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身体健康,饮食睡眠正常。
第二阶段:重构、丰厚故事——解构重构阶段。此阶段是整个咨询过程中最为艱难,也是让来访者感受到和以往有很大不同的部分。这个阶段中咨询师保持着双重聆听,倾听来访者述说故事,邀请来访者为其“问题”命名、外化,同时用影响力的方式进行双重影响的提问,寻找闪光点。此阶段在行动景观和意义景观层面不断地游走,拓展和丰厚着来访者的故事,形成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大胆地借用了局外见证人的方式,再次让来访者体验到了以往没有的被肯定、被接纳、被喜爱的感觉,从而提升了来访者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重新看待自己、接纳自己。来访者开始主动和两个男生建立友谊,同时回应了女生的表白,愿意在高考结束后尝试交往。并且选择在合适的情境下,向父母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心里压抑了多年的感受,愿意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和接纳父母,尝试与父母改善关系。
第三阶段:发展故事——巩固与结束阶段。此阶段为结案做铺垫,巩固、强化咨询效果,并结束咨询。虽然每次咨询过程中都会有总结的部分,但在最后一次,仍然就所有来访者体验到、感受到的经验,和来访者一起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让其再次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主动权。同时通过“文件”的形式给来访者写一封信,记录总结了在咨询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支持并丰厚来访者的未来发展。此时,可以从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中感受到其自然流露出的自信,也能感受到来访者对自己、对他人逐渐增强的认可与接纳。
四、咨询师的反思
首先,结合该来访者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及主观能动性等,考虑采用叙事治疗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提问促其自己去重构、发展与丰厚人生故事,改变自我认同,这要比咨询师告诉他或指导他去做,更有利于来访者未来的生活与发展。
其次,大胆采用局外见证人这个方法,在本案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更巩固和捍卫了来访者的自我认同。但是否可以迁移到其他个案身上(不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接受局外见证人这种方式),还需因人而异。
来访者的症结在关系层面上,尤其是幼年早期的关系经验对其的影响。所以在咨询中,咨询师没有急切地进入“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地发展丰富来访者多元的人生故事,让其拥有更多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始终抱持着一个信念——坚信来访者一定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也许曾经“痛”是来访者人生的主要内容,一直被记忆着、被讲述着,但在未来,“爱”将会慢慢地弥散在他的整个生命故事中,因为在爱与痛的边缘,他有能力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 葛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