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探究,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贴近学生的现实;题材选择开放,编排分散;信息资源更加丰富,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联系生活实际
基于新课程标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弊端,我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特别注意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计算一下学校新铺设的排球场地的面积,班内的同学特别喜欢打排球,通过计算排球场地的面积;又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我要求学生分组制作本组成员一周内的“课堂表现得分”折线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哪些同学课堂表现进步比较大,学生们兴致勃勃认真地填写统计表。通过课堂上举例和生活密切联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作用,更加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借助主题图和课件把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探究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三、引导学生搜集有用信息,分析题意,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四、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及时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31页,第11题,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学生提的问题有:“一共有多少人去森林公园?”“每张车票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当学生在解决“每张车票多少钱”时,引导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门票每人4.5元,一共花了58.5元买门票”先求出人数,再根据“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求出“每张车票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五、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特别是例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信息,认真细致地阅读题目,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仔细体会题目中的关键字句。
如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比较和联系,可逐步采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列举法等进行梳理相关信息。
如:“商店运来苹果、梨、橘子共180筐。苹果比梨多30筐,橘子的筐数是梨的2倍。三种水果各多少筐?”
学生在解决时,由于条件比较多,学生入手比较困难。我引导孩子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去解决,把梨看做一段,苹果表示为:一段再多出一点,橘子是两段。学生们很清楚的就分清了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迎刃而解。
(二)体验算法多样化
数学问题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需要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可采用集体讨论、小组学习等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苹果和香蕉每千克的价格分别是9.8元和7.2元,两种水果各买7千克,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9.8×7)+(7.2×7)或(9.8+7.2)×7。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受方法的多样性,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养成检查与检验的好习惯
检验,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检验的习惯,如:至少需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租船的条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小数,如果人数有剩余,还需要再多租一条船。又如:在学习用方程去解决问题时,没要求检验时,要让学生口述检验的过程,学会自己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数学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问题的策略也灵活多变。以上所述的几种解题策略只是平时比较常用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还要求学生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002月7月版.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贴近学生的现实;题材选择开放,编排分散;信息资源更加丰富,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如下:
一、联系生活实际
基于新课程标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弊端,我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特别注意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计算一下学校新铺设的排球场地的面积,班内的同学特别喜欢打排球,通过计算排球场地的面积;又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我要求学生分组制作本组成员一周内的“课堂表现得分”折线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哪些同学课堂表现进步比较大,学生们兴致勃勃认真地填写统计表。通过课堂上举例和生活密切联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作用,更加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借助主题图和课件把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探究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三、引导学生搜集有用信息,分析题意,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四、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及时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31页,第11题,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学生提的问题有:“一共有多少人去森林公园?”“每张车票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当学生在解决“每张车票多少钱”时,引导学生发现必须先求“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根据“门票每人4.5元,一共花了58.5元买门票”先求出人数,再根据“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求出“每张车票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五、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特别是例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信息,认真细致地阅读题目,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中的信息,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仔细体会题目中的关键字句。
如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比较和联系,可逐步采用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列举法等进行梳理相关信息。
如:“商店运来苹果、梨、橘子共180筐。苹果比梨多30筐,橘子的筐数是梨的2倍。三种水果各多少筐?”
学生在解决时,由于条件比较多,学生入手比较困难。我引导孩子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去解决,把梨看做一段,苹果表示为:一段再多出一点,橘子是两段。学生们很清楚的就分清了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迎刃而解。
(二)体验算法多样化
数学问题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需要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可采用集体讨论、小组学习等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苹果和香蕉每千克的价格分别是9.8元和7.2元,两种水果各买7千克,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9.8×7)+(7.2×7)或(9.8+7.2)×7。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受方法的多样性,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养成检查与检验的好习惯
检验,是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检验的习惯,如:至少需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租船的条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小数,如果人数有剩余,还需要再多租一条船。又如:在学习用方程去解决问题时,没要求检验时,要让学生口述检验的过程,学会自己检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数学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问题的策略也灵活多变。以上所述的几种解题策略只是平时比较常用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还要求学生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 2002月7月版.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教育心理学》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