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参照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理论与方法,在定量与定性的基础上,对《论语》中的语气词“也”的语气义进行重新审视与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 语气义 “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气义的单功能说
语气词是虚词中虚之又虚的东西,意义比较空灵,其语气意义很难在形式上做出界定和把握。历来学者都认为某一语气词不只一种功能,某一语气词可能会表达某几种语气义。如王力在《汉语语法史》把“也”字的语法作用分为七种,黎锦熙《高等国文法》认为,“也”不但可以表示陈述语气,有时也可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
郭锡良先生在《先秦语气词新探》中明确指出:汉语的语气词是单功能的,任何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气的。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示的语气有某些变化,但是它所表达的基本语气应该是固定的。
刘晓南在《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中把这一观点又向前推进一步,他认为,在某一历史断面,就语气词的使用状况看,单功能者居多。但是语言是有生命的,在不断发展、不停地演化中,新的功能逐渐出现,旧的功能逐渐转移、削弱或消亡,新旧交织,并都在文献中留下痕迹,层层积累,不同层面的单功能往往经由其历时性沉淀而显出多功能的特征。
本文认同语气词单功能的观点,认为在历时过程中的某一共时层面上,语气词是表达某一基本语气义的。
二 语气义的界定:形式分析与意义比较的结合
由于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其使用多依赖于语用因素,以往对语气词语气义的分析和界定大多凭借语感随文释义。储诚志在1994年提出一种尝试从语法形式和分析程序上探索的有效的控制办法和验证手段,把形式的分析与意义的比较很好地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可靠,那就是——最小差异对比法与最大共性归纳法。
本文将以此方法为鉴,对《论语》中出现的常用的5个语气词的基本语气义逐一做出分析和界定。
下面简单介绍这种方法的含义和操作规程:
1 最小差异对比法
假如一个句子S,在语境中具有语气M,S后面带上语气同词U以后,具有语气M,,这时,要考察语气词U表达什么语气,也即U的语气意义,就可以比较M,与M的异同,看看S带上U以后在语气上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按照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言中的语气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语义系统,每一个上位层次可分出好多下位层次。像词一样,一个句子的语气意义也是一种语义综合体,也可分析多个不同的“语气义素”。要比较S和“S+U”的语气差异,应以语气义素为基点,寻找M与M,之间真正起区别作用的那个语气义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分析出语气词U的确切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得知,句子S带上语气词U以后,U所能表达的语气意义跟S中的语气义素可能存在如下四种不同的关系:
第一种,句子S本来没有某个语气义素,但语气词U具有这种语气意义,S带上U以后,U就给S增添了这种新的语气义素。
第二种,句子S本来已有某个语气义素,语气词U也能表达这种语气意义,在这种情况下,U附加在S之上,就会使S和U共有的这种语气意义得到加强。
第三种,句子S没有某个语气义素,语气词U也不能表达这种语气意义,但S带上U以后,U所能表达的语气意义与S中的某个语气义素相结合,共同产生出一种新的语气义素。
第四种,句子S已有某个语气义素,带上语气词U以后,U的语气意义对这个原有的语气义素不发生什么影响,相互间没有直接的作用关系。我们把这种以通过辨别语气词U和句子S中的语气义素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来比较S和“S+U”的语气意义的方法称作“最小差异对比法”。
“最小差异对比法”虽然可以显示出一个句子带上某个语气词前后语气意义的细微变化与差异,揭示出语气词表达义的各种可能性,但这种分析不可能离开语感,这种对比也得以语感为依据,因此单凭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并非绝对可靠,作者又采用了另一种补充的办法——最大共性归纳法。
2 最大共性归纳法
具体含义和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找出语气词U所能依附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然后运用最小差异法对这些句子逐一进行分析,找出不带语气词的句子S与带上语气词的句子“S+U”在语气义素上的各种细微差异,再将各种类型的句子显示出来的语气差异进行全面比较。如果某种语气义素是各类“S+U”句子所共有的,那就可以认定这种语气义素即是语气词U语气意义;如果某种语气义素只是少数句子所有的,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没有普遍性,这种语气义素就不能看作U的语气意义,应该予以排除。
以上看出,最小差异对比法的功用是揭示语气词表义的各种可能性,最大共性归纳法是排除没有普遍性的可能,寻找、归纳具有普遍性的可能,也即语气词的语气意义。最大共性归纳法的运用是以最小差异对比法作为前提和基础的。
下面,我们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对《论语》中出现的语气词“也”做出界定和分析。
三 “也”的语气义界说
“也”字是先秦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用法最为活跃的一个虚词,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历来学者对它的语气义的界定众说纷纭。如《马氏文通》说:“‘也’字助句,大抵助论断之辞气耳。”王力《汉语语法史》说:“‘也’字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陈述语气”。郭锡良在《先秦语气词新探》中说:“‘也’字基本作用是表示论断、肯定的语气。”
《论语》全书20篇,512章,11705字。“也”字总共出现469次(复音虚词中的“也”原与本文论题无关,未计在内)。平均每20多字就要出现一个单用的“也”字,其中用在句子中间有239次。下面分别采用最小差异对比法与最大共性归纳法对《论语》中出现的“也”字的基本语气义做出界定,以达到以一管窥全貌的效果。
1 用在句末,有8个类型,分别可以用在判断句、叙述句、描写句、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下面就实例加以分析。
例1: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
子闻之,曰:“是礼”。
判断句,都有判断的意味。无“也”时煞句急促,语意截然,有“也”字句意完足,语音拖长,语气舒缓,饶有余音之感。“也”煞句功能明显。
例2: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
叙述句,两句都有强烈的陈述口吻。无“也”时煞句急促,语气也较急促;有“也”时煞句舒缓,陈述的意味更加浓厚。
例3: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乡党》)
朝,与下夫大言,侃侃如;与上大夫言,如。
描写句,两句表达的都是描述性的陈述语气。无“也”时句意顿促;有“也”时句意舒缓,且陈述意味加浓。
例4: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为政》)
子张问:“十世可知?”
是非问,两句都表达了疑问语气,前有“问”这个词,从语境上看是很明显的是非问。无“也”语意顿促;有“也”时语音延长,语气上比较舒缓。
例5:樊迟曰:“何谓也?”(《为政》)
樊迟曰:“何谓?”
特指问,有疑问代词“何”的存在,两句都表达了特指问的疑问语气。无“也”时句意顿促;有“也”时句意舒缓。
例6: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
反问句,两句都表达了强烈的反问语气,因为有“如之何”固定结构的存在。无“也”时语意顿促,有“也”时语音延长,语意舒缓。
例7: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阳货》)
子曰:“予之不仁!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感叹句,两句都有感叹语气,感叹语气是由语调和语境共同表达出来的。无“也”时句意短促,口气较硬;有“也”时语意舒缓。
例8: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祈使句,两者都表达了强烈的劝诫的祈使语气,因为否定副词“毋”的存在。无“也”时,语意急促,且句意不很完足;有“也”时句意完足,且语气舒缓,也不再生硬。
2 用在句中,有7个类型,分别可以用在句中独立语之后、句中主语之后、句中状语之后、句中句子的状语之后、句中“主+之+谓”结构作主语之后、句中并列分句中间、句中转折分句之间,下面分别举几个特例加以分析。
例1: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
赐,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用于句中独立语之后,两句都表达了陈述的语气。无“也”时,句意顿促,停顿突然;有“也”时语意舒缓,“也”主要表现为顿宕功能。
例2: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八佾》)
天下之无道久矣。
句中“主+之+谓”结构做主语之后,两句表达了已然的陈述语气。无“也”时语势缺乏顿宕,有“也”时句子结构明确,节奏鲜明、舒缓。
例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过人皆见之,更人皆仰之。
句中主语之后,两者都表达了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意紧凑,缺乏停顿,容易产生歧义;有“也”时语意完整,语气舒缓,“也”明显体现出顿宕的功能,不可或缺。
例4:吾少也贱。(《子罕》)
吾少贱。
用于句中状语之后,两句都表达了陈述的语气。无“也”时由于缺乏停顿而使语意不顺畅,很易产生歧义;有“也”时句子节奏顺畅,结构明确。“也”字在句中不可或缺,主要也是体现为顿宕、舒缓的功能。
例5: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雍也》)
赤之适齐,乘肥马,衣轻裘。
句中句子的状语之后,两句都表达了叙述的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气轻、顿促,有“也”时语气较舒缓。
例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
文犹质,质犹文也。
句中两并列分句中间,两个句子整体上都表达了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气顿促,口气较硬;有“也”时语气舒缓。
例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句子两转折分句之间,两个句子整体上都表达了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气急促,缺少停顿;有“也”时语气舒缓,中有停顿,前后节奏谐和。
以上用最小差异对比法分析了17个不同类型的带“也”的例句及其相应的不带“也”的形式,揭示了这些例句的语气意义之中包含的丰富复杂的、各不相同的语气义素。下面,我们就可以根据最大共性归纳法的原则来确定语气间“也”的普遍的语气意义。
从上分析可知,15个带“也”例句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语气义素都不是所有例句或多数例句共有的普遍情况。依照最大共性归纳法“不具有普遍性的语气义素都应该排除”的原则,前面所有种类的语气义素都应该排除,都不是“也”的语气基本义。属于这种类型的语气义素是:平叙、判断的陈述语气,是非问、特指问、反诘问的疑问语气;劝诫的祈使语气;慨叹的感叹语气;复句中分句之间的转折、平列等语气。
与此相反,17个带“也”的例句在语气上呈现一个明显的共性,它们比不带“也”的例句所表现的语气要明显地舒缓许多、顿宕许多。根据最大共性归纳法的原则,我们可以认为“舒缓、顿宕”这一语气义素就是语气词“也”的普遍的语气意义。其主要功能是完句与煞尾,应该是结构功能性较强的语气词。
刘晓南也曾对先秦时期“也”的功能做出如下论断:“也”字主要表论断语气。在春秋时有两种变化:一是论断语气削弱,弱化后在句末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一是在口语中出现了不规范的表疑问语气的用法,但并没有发展成为一条用例。这个论断也同样验证了本文的结论。此外,很明显,“也”位于句中主要表顿宕,而用于句中“也”字占“也”使用总数的一半之多,这也证实“也”普遍的语气义素是舒缓与顿宕。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储诚志:《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第4期。
[3]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
[4] 刘晓南:《先秦汉语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作者简介:樊德华,男,1972—,河北魏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工作单位:河北中共邯郸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语气词 语气义 “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气义的单功能说
语气词是虚词中虚之又虚的东西,意义比较空灵,其语气意义很难在形式上做出界定和把握。历来学者都认为某一语气词不只一种功能,某一语气词可能会表达某几种语气义。如王力在《汉语语法史》把“也”字的语法作用分为七种,黎锦熙《高等国文法》认为,“也”不但可以表示陈述语气,有时也可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
郭锡良先生在《先秦语气词新探》中明确指出:汉语的语气词是单功能的,任何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气的。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示的语气有某些变化,但是它所表达的基本语气应该是固定的。
刘晓南在《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中把这一观点又向前推进一步,他认为,在某一历史断面,就语气词的使用状况看,单功能者居多。但是语言是有生命的,在不断发展、不停地演化中,新的功能逐渐出现,旧的功能逐渐转移、削弱或消亡,新旧交织,并都在文献中留下痕迹,层层积累,不同层面的单功能往往经由其历时性沉淀而显出多功能的特征。
本文认同语气词单功能的观点,认为在历时过程中的某一共时层面上,语气词是表达某一基本语气义的。
二 语气义的界定:形式分析与意义比较的结合
由于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其使用多依赖于语用因素,以往对语气词语气义的分析和界定大多凭借语感随文释义。储诚志在1994年提出一种尝试从语法形式和分析程序上探索的有效的控制办法和验证手段,把形式的分析与意义的比较很好地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可靠,那就是——最小差异对比法与最大共性归纳法。
本文将以此方法为鉴,对《论语》中出现的常用的5个语气词的基本语气义逐一做出分析和界定。
下面简单介绍这种方法的含义和操作规程:
1 最小差异对比法
假如一个句子S,在语境中具有语气M,S后面带上语气同词U以后,具有语气M,,这时,要考察语气词U表达什么语气,也即U的语气意义,就可以比较M,与M的异同,看看S带上U以后在语气上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按照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言中的语气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语义系统,每一个上位层次可分出好多下位层次。像词一样,一个句子的语气意义也是一种语义综合体,也可分析多个不同的“语气义素”。要比较S和“S+U”的语气差异,应以语气义素为基点,寻找M与M,之间真正起区别作用的那个语气义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分析出语气词U的确切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得知,句子S带上语气词U以后,U所能表达的语气意义跟S中的语气义素可能存在如下四种不同的关系:
第一种,句子S本来没有某个语气义素,但语气词U具有这种语气意义,S带上U以后,U就给S增添了这种新的语气义素。
第二种,句子S本来已有某个语气义素,语气词U也能表达这种语气意义,在这种情况下,U附加在S之上,就会使S和U共有的这种语气意义得到加强。
第三种,句子S没有某个语气义素,语气词U也不能表达这种语气意义,但S带上U以后,U所能表达的语气意义与S中的某个语气义素相结合,共同产生出一种新的语气义素。
第四种,句子S已有某个语气义素,带上语气词U以后,U的语气意义对这个原有的语气义素不发生什么影响,相互间没有直接的作用关系。我们把这种以通过辨别语气词U和句子S中的语气义素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来比较S和“S+U”的语气意义的方法称作“最小差异对比法”。
“最小差异对比法”虽然可以显示出一个句子带上某个语气词前后语气意义的细微变化与差异,揭示出语气词表达义的各种可能性,但这种分析不可能离开语感,这种对比也得以语感为依据,因此单凭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并非绝对可靠,作者又采用了另一种补充的办法——最大共性归纳法。
2 最大共性归纳法
具体含义和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找出语气词U所能依附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然后运用最小差异法对这些句子逐一进行分析,找出不带语气词的句子S与带上语气词的句子“S+U”在语气义素上的各种细微差异,再将各种类型的句子显示出来的语气差异进行全面比较。如果某种语气义素是各类“S+U”句子所共有的,那就可以认定这种语气义素即是语气词U语气意义;如果某种语气义素只是少数句子所有的,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没有普遍性,这种语气义素就不能看作U的语气意义,应该予以排除。
以上看出,最小差异对比法的功用是揭示语气词表义的各种可能性,最大共性归纳法是排除没有普遍性的可能,寻找、归纳具有普遍性的可能,也即语气词的语气意义。最大共性归纳法的运用是以最小差异对比法作为前提和基础的。
下面,我们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对《论语》中出现的语气词“也”做出界定和分析。
三 “也”的语气义界说
“也”字是先秦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用法最为活跃的一个虚词,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历来学者对它的语气义的界定众说纷纭。如《马氏文通》说:“‘也’字助句,大抵助论断之辞气耳。”王力《汉语语法史》说:“‘也’字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陈述语气”。郭锡良在《先秦语气词新探》中说:“‘也’字基本作用是表示论断、肯定的语气。”
《论语》全书20篇,512章,11705字。“也”字总共出现469次(复音虚词中的“也”原与本文论题无关,未计在内)。平均每20多字就要出现一个单用的“也”字,其中用在句子中间有239次。下面分别采用最小差异对比法与最大共性归纳法对《论语》中出现的“也”字的基本语气义做出界定,以达到以一管窥全貌的效果。
1 用在句末,有8个类型,分别可以用在判断句、叙述句、描写句、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下面就实例加以分析。
例1: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
子闻之,曰:“是礼”。
判断句,都有判断的意味。无“也”时煞句急促,语意截然,有“也”字句意完足,语音拖长,语气舒缓,饶有余音之感。“也”煞句功能明显。
例2: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
叙述句,两句都有强烈的陈述口吻。无“也”时煞句急促,语气也较急促;有“也”时煞句舒缓,陈述的意味更加浓厚。
例3: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乡党》)
朝,与下夫大言,侃侃如;与上大夫言,如。
描写句,两句表达的都是描述性的陈述语气。无“也”时句意顿促;有“也”时句意舒缓,且陈述意味加浓。
例4: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为政》)
子张问:“十世可知?”
是非问,两句都表达了疑问语气,前有“问”这个词,从语境上看是很明显的是非问。无“也”语意顿促;有“也”时语音延长,语气上比较舒缓。
例5:樊迟曰:“何谓也?”(《为政》)
樊迟曰:“何谓?”
特指问,有疑问代词“何”的存在,两句都表达了特指问的疑问语气。无“也”时句意顿促;有“也”时句意舒缓。
例6: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
反问句,两句都表达了强烈的反问语气,因为有“如之何”固定结构的存在。无“也”时语意顿促,有“也”时语音延长,语意舒缓。
例7: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阳货》)
子曰:“予之不仁!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感叹句,两句都有感叹语气,感叹语气是由语调和语境共同表达出来的。无“也”时句意短促,口气较硬;有“也”时语意舒缓。
例8: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祈使句,两者都表达了强烈的劝诫的祈使语气,因为否定副词“毋”的存在。无“也”时,语意急促,且句意不很完足;有“也”时句意完足,且语气舒缓,也不再生硬。
2 用在句中,有7个类型,分别可以用在句中独立语之后、句中主语之后、句中状语之后、句中句子的状语之后、句中“主+之+谓”结构作主语之后、句中并列分句中间、句中转折分句之间,下面分别举几个特例加以分析。
例1: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
赐,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用于句中独立语之后,两句都表达了陈述的语气。无“也”时,句意顿促,停顿突然;有“也”时语意舒缓,“也”主要表现为顿宕功能。
例2: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八佾》)
天下之无道久矣。
句中“主+之+谓”结构做主语之后,两句表达了已然的陈述语气。无“也”时语势缺乏顿宕,有“也”时句子结构明确,节奏鲜明、舒缓。
例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过人皆见之,更人皆仰之。
句中主语之后,两者都表达了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意紧凑,缺乏停顿,容易产生歧义;有“也”时语意完整,语气舒缓,“也”明显体现出顿宕的功能,不可或缺。
例4:吾少也贱。(《子罕》)
吾少贱。
用于句中状语之后,两句都表达了陈述的语气。无“也”时由于缺乏停顿而使语意不顺畅,很易产生歧义;有“也”时句子节奏顺畅,结构明确。“也”字在句中不可或缺,主要也是体现为顿宕、舒缓的功能。
例5: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雍也》)
赤之适齐,乘肥马,衣轻裘。
句中句子的状语之后,两句都表达了叙述的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气轻、顿促,有“也”时语气较舒缓。
例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
文犹质,质犹文也。
句中两并列分句中间,两个句子整体上都表达了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气顿促,口气较硬;有“也”时语气舒缓。
例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句子两转折分句之间,两个句子整体上都表达了陈述语气。无“也”时语气急促,缺少停顿;有“也”时语气舒缓,中有停顿,前后节奏谐和。
以上用最小差异对比法分析了17个不同类型的带“也”的例句及其相应的不带“也”的形式,揭示了这些例句的语气意义之中包含的丰富复杂的、各不相同的语气义素。下面,我们就可以根据最大共性归纳法的原则来确定语气间“也”的普遍的语气意义。
从上分析可知,15个带“也”例句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语气义素都不是所有例句或多数例句共有的普遍情况。依照最大共性归纳法“不具有普遍性的语气义素都应该排除”的原则,前面所有种类的语气义素都应该排除,都不是“也”的语气基本义。属于这种类型的语气义素是:平叙、判断的陈述语气,是非问、特指问、反诘问的疑问语气;劝诫的祈使语气;慨叹的感叹语气;复句中分句之间的转折、平列等语气。
与此相反,17个带“也”的例句在语气上呈现一个明显的共性,它们比不带“也”的例句所表现的语气要明显地舒缓许多、顿宕许多。根据最大共性归纳法的原则,我们可以认为“舒缓、顿宕”这一语气义素就是语气词“也”的普遍的语气意义。其主要功能是完句与煞尾,应该是结构功能性较强的语气词。
刘晓南也曾对先秦时期“也”的功能做出如下论断:“也”字主要表论断语气。在春秋时有两种变化:一是论断语气削弱,弱化后在句末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一是在口语中出现了不规范的表疑问语气的用法,但并没有发展成为一条用例。这个论断也同样验证了本文的结论。此外,很明显,“也”位于句中主要表顿宕,而用于句中“也”字占“也”使用总数的一半之多,这也证实“也”普遍的语气义素是舒缓与顿宕。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储诚志:《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第4期。
[3] 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1期。
[4] 刘晓南:《先秦汉语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作者简介:樊德华,男,1972—,河北魏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工作单位:河北中共邯郸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