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新贵当中,雏鹰农牧董事长侯建芳,无疑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
他用东拼西凑的200元本金开始养鸡,白手起家,如今不仅将雏鹰农牧打造成总市值超过70亿元的“中国养猪第一股”,他本人的个人财富也超过30亿元,成为河南省屈指可数的胡润、福布斯“双料富豪”。
3次高考失利他决定通过养殖发家致富
朴实的乡音、爽朗的笑声、坚毅的目光,集团董事长侯建芳的身上,仍保留了许多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
1988年,侯建芳经历三次高考却最终与大学无缘。这时的他决定通过养鸡早日发家致富,改变家庭的贫困。他瞒着家人,怀揣100元学费,去郑州牧专上了23天的畜牧培训班。回家后,他开始在自家的住房里试着养鸡,随后又养了几头猪。
当时养殖业行情很好,短短一年后,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到1990年,已有两年养殖经验的侯建芳认为,在家里养殖,规模和效益都受限制,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租地建养鸡场。
1994年,他在村头盖起了第一栋鸡舍,并充满理想地给养殖场起名为“雏鹰养鸡场”。
3次陷入纠结沉重压力下,他力挽狂澜
侯建芳满怀希望地扩大养殖场规模,但1995年奇怪的鸡病给了他沉重打击,从此事业开始陷入困境,已资不抵债。
眼看自己亲手养殖的鸡一只只都得病死掉,侯建芳去郑州找专家求救,希望能找到治愈的方法。而专家们也无计可施,甚至建议他将鸡处理掉,清理鸡舍,两年内再也不要养鸡。
虽然5000多只蛋鸡最终只剩下700多只,债台高筑,专家建议放弃。但是,侯建芳心里明白“两年内不养鸡,就等于破产了,完蛋了”,如果那样,所有的债权人都会找上门来逼债,无路可退。
在另一方面,性格倔强的侯建芳心里还有一个盘算:“如果把病鸡都处理掉,两年不养鸡,我就永远无法明白鸡到底得了什么病,我决心要弄明白这点,所以不能放弃。”
接下来的几天里,侯建芳买来灭火器和消毒液,用火烧,用消毒液浸泡,所有程序亲力亲为。在一家人的精心饲养下,这一批鸡苗不仅没有得上怪病,并且成活率和产蛋率出奇的高。
幸运的是,1996年鸡蛋价格大涨,从每斤2.5元左右上涨到了每斤4.2元。危机之后的侯建芳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在捞回之前赔的钱之余又大赚了一笔,他也首次深刻体会到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理。
那次事件之后,侯建芳的养殖事业一直稳步发展。到2001年,他自创了“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这就是“雏鹰模式”的雏形。
2003年非典,是侯建芳事业上的第二次打击。非典期间,行业十分不景气,其他养殖企业面对困境都把鸡便宜卖掉,而1995年的经历再次让侯建芳认识到“危中有机”的深刻含义。他毅然做出决定,对鸡群进行“强制换羽”,十多天不喂饲料,只喂水。
一个月后,非典过去,在市场上活鸡稀缺的情况下,侯建芳大赚了一笔。
随后的2004年、2005年,连续遇上禽流感,面对与非典同样的困境,侯建芳仍然逆势而上,在2006年大赚了1000多万元。
经过两次大的危机,也让侯建芳认识到,单纯养鸡,风险太大,于是他决定养猪。的确,养猪之后公司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时“雏鹰模式”也日益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开花结果。
上市与否,侯建芳陷入了第三次纠结。
到2008年,雏鹰农牧的养殖规模和市场潜力已经具备上市条件。但当时公司并不缺钱,因此是否上市,成为股东和高管争论的焦点。
公司以及社会上都有反对者的声音。所有人都认为上市是一把“双刃剑”:在迈进资本市场的同时,也要将公司的经营情况公之于众。
“养殖行业是一个规模优势的行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看企业经营很好,每年都赚钱,但如果不扩大规模,别人很快就会把你兼并。在这样的情况下竞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根本就不在一个竞争平台上:人家上市了,用的是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而你还在用银行贷款;人家通过上市,形成了规范透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你还是个家族企业……”通过这些衡量之后,侯建芳最终拍板:上市!
2010年9月15日,雏鹰农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正式登陆A股市场,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
上市之后的雏鹰农牧集团显然驶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3次重大决策既出人意料又很成功
从最初养鸡发展到以养猪为主、决定A股上市、生态肉战略……不难看出,这些决策是雏鹰农牧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每一步决策都将雏鹰农牧的发展提升了一个台阶,指引雏鹰一步步走向辉煌。
提起决策,侯建芳总结出,在雏鹰发展的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大项目都是“在反对声中开始,质疑声中进行,在喝彩声中结束”。除了2003年非典唯一一次“独断”。
侯建芳不是一个单纯发号施令的领导,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价值。尤其是2004年之后,雏鹰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不是轻易作出的,而是闪烁着集体智慧的光芒。
侯建芳精通财务并且喜欢用数据说话,每当他提出一个新思路,都会摆出大量的论据,整合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让大家去评判,如果有反对的声音,他也希望反对者能提出不可行的报告来探讨,进行科学论证。
在他眼中,雏鹰农牧集团的成就是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结果,团队的凝聚力也正是他的自豪。
从养鸡到养猪,从上市到健全产业链,雏鹰农牧集团走过来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和坚定,创始人无疑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他所带领的雏鹰团队正将一个承载民族希望的品牌推向新的高度。当雏鹰羽翼渐丰,谁能阻挡它对蓝天的渴望?对飞翔的憧憬?
(稿件来源:《大河报》)
他用东拼西凑的200元本金开始养鸡,白手起家,如今不仅将雏鹰农牧打造成总市值超过70亿元的“中国养猪第一股”,他本人的个人财富也超过30亿元,成为河南省屈指可数的胡润、福布斯“双料富豪”。
3次高考失利他决定通过养殖发家致富
朴实的乡音、爽朗的笑声、坚毅的目光,集团董事长侯建芳的身上,仍保留了许多中国农民的优秀品质。
1988年,侯建芳经历三次高考却最终与大学无缘。这时的他决定通过养鸡早日发家致富,改变家庭的贫困。他瞒着家人,怀揣100元学费,去郑州牧专上了23天的畜牧培训班。回家后,他开始在自家的住房里试着养鸡,随后又养了几头猪。
当时养殖业行情很好,短短一年后,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到1990年,已有两年养殖经验的侯建芳认为,在家里养殖,规模和效益都受限制,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租地建养鸡场。
1994年,他在村头盖起了第一栋鸡舍,并充满理想地给养殖场起名为“雏鹰养鸡场”。
3次陷入纠结沉重压力下,他力挽狂澜
侯建芳满怀希望地扩大养殖场规模,但1995年奇怪的鸡病给了他沉重打击,从此事业开始陷入困境,已资不抵债。
眼看自己亲手养殖的鸡一只只都得病死掉,侯建芳去郑州找专家求救,希望能找到治愈的方法。而专家们也无计可施,甚至建议他将鸡处理掉,清理鸡舍,两年内再也不要养鸡。
虽然5000多只蛋鸡最终只剩下700多只,债台高筑,专家建议放弃。但是,侯建芳心里明白“两年内不养鸡,就等于破产了,完蛋了”,如果那样,所有的债权人都会找上门来逼债,无路可退。
在另一方面,性格倔强的侯建芳心里还有一个盘算:“如果把病鸡都处理掉,两年不养鸡,我就永远无法明白鸡到底得了什么病,我决心要弄明白这点,所以不能放弃。”
接下来的几天里,侯建芳买来灭火器和消毒液,用火烧,用消毒液浸泡,所有程序亲力亲为。在一家人的精心饲养下,这一批鸡苗不仅没有得上怪病,并且成活率和产蛋率出奇的高。
幸运的是,1996年鸡蛋价格大涨,从每斤2.5元左右上涨到了每斤4.2元。危机之后的侯建芳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在捞回之前赔的钱之余又大赚了一笔,他也首次深刻体会到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理。
那次事件之后,侯建芳的养殖事业一直稳步发展。到2001年,他自创了“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这就是“雏鹰模式”的雏形。
2003年非典,是侯建芳事业上的第二次打击。非典期间,行业十分不景气,其他养殖企业面对困境都把鸡便宜卖掉,而1995年的经历再次让侯建芳认识到“危中有机”的深刻含义。他毅然做出决定,对鸡群进行“强制换羽”,十多天不喂饲料,只喂水。
一个月后,非典过去,在市场上活鸡稀缺的情况下,侯建芳大赚了一笔。
随后的2004年、2005年,连续遇上禽流感,面对与非典同样的困境,侯建芳仍然逆势而上,在2006年大赚了1000多万元。
经过两次大的危机,也让侯建芳认识到,单纯养鸡,风险太大,于是他决定养猪。的确,养猪之后公司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时“雏鹰模式”也日益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开花结果。
上市与否,侯建芳陷入了第三次纠结。
到2008年,雏鹰农牧的养殖规模和市场潜力已经具备上市条件。但当时公司并不缺钱,因此是否上市,成为股东和高管争论的焦点。
公司以及社会上都有反对者的声音。所有人都认为上市是一把“双刃剑”:在迈进资本市场的同时,也要将公司的经营情况公之于众。
“养殖行业是一个规模优势的行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看企业经营很好,每年都赚钱,但如果不扩大规模,别人很快就会把你兼并。在这样的情况下竞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根本就不在一个竞争平台上:人家上市了,用的是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而你还在用银行贷款;人家通过上市,形成了规范透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你还是个家族企业……”通过这些衡量之后,侯建芳最终拍板:上市!
2010年9月15日,雏鹰农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正式登陆A股市场,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
上市之后的雏鹰农牧集团显然驶入了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3次重大决策既出人意料又很成功
从最初养鸡发展到以养猪为主、决定A股上市、生态肉战略……不难看出,这些决策是雏鹰农牧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每一步决策都将雏鹰农牧的发展提升了一个台阶,指引雏鹰一步步走向辉煌。
提起决策,侯建芳总结出,在雏鹰发展的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大项目都是“在反对声中开始,质疑声中进行,在喝彩声中结束”。除了2003年非典唯一一次“独断”。
侯建芳不是一个单纯发号施令的领导,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价值。尤其是2004年之后,雏鹰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不是轻易作出的,而是闪烁着集体智慧的光芒。
侯建芳精通财务并且喜欢用数据说话,每当他提出一个新思路,都会摆出大量的论据,整合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让大家去评判,如果有反对的声音,他也希望反对者能提出不可行的报告来探讨,进行科学论证。
在他眼中,雏鹰农牧集团的成就是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结果,团队的凝聚力也正是他的自豪。
从养鸡到养猪,从上市到健全产业链,雏鹰农牧集团走过来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和坚定,创始人无疑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他所带领的雏鹰团队正将一个承载民族希望的品牌推向新的高度。当雏鹰羽翼渐丰,谁能阻挡它对蓝天的渴望?对飞翔的憧憬?
(稿件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