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语句和运用语句是非常重要的。积累词汇和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关系着学生理解、感受、欣赏与评价视角,对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阐述现阶段教育小学语文语用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092-01
低年级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还主要停留在初步的识读层面,但这仅仅是课程要求。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固定教案,还要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下功夫,引导小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为提升其理解能力和思维敏捷度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语用能力培养现状
(一)缺乏想象空间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调查表明:孩子1岁时想象力和创造力高达96%,但在7岁上学以后会发生逆转,直到10岁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均只剩下4%。同时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數第五。由此说明,中国孩子比同龄的外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差很多,而这种差距仅在儿童时期就被体现出来了。
(二)语言表达不全面
小学生的语言概况能力目前存在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来总结,凡是有过向老师“告状”经历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都会相对更好一些。而现阶段的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总结不出中心内容,或者出现内心很明白而语言无法表述全面的情况。
(三)语言苍白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受识字数量的限制,对于课外书的阅读量比较少,所以他们表达出的语言也较为苍白,基本接触到的词汇只限于生活、家长、课本,而对于文学界的相关词汇几乎没有接触机会,所以语言表达较为苍白。
二、小学语文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学形式推新
死板的文字和图画不足以开拓小学生的思路,所以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形式,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思维表达方法,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杨万里古诗《舟过安仁》一课时,可以用播放动画片的形式将诗文内容展现出来。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学习前两句诗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船上会有两个孩子,他们在做什么,要去哪里……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积极应答;学习后两句时,可适当的讲解物力学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下雨而两个孩子要撑起伞,水花是如何碰见起……等问题。同时可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类似的聪明行为和经历。待诗句学习完毕后,还可要求学生将此诗改写成小作文或小故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
(二)引导独特的思维视角
引导独特的思维视角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教师仅做引导,而大部分的思考时间均由学生来完成。例如在学习《落花生》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几个发散性思维的问题:(1)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解释其用意;(2)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对“花生”的看法;(3)你是不是具备花生一样的性格特点或与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待几个“题外话”一一讨论完毕,便可进行正常的课文教案。这里需要注意,话题讨论一定要课前进行,若学习后再进行思考,则容易给学生带来思维定式。作为教师,希望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让其升华和领悟,这样有利于对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感的变化而组织应对语言。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类似经历,或者换位设想如果自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在听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的心理活动;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发问,若是先听到“糟糕透了”后听到“精彩极了”,你的内心又会有何种情感起伏呢?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语用能力现状,又针对其短板做了培养方法说明,希望能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踊跃思考,并多提供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机会,而不要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死板学习。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理念,以迎合新时代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汪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理分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6(11):4-6.
[2]韶福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J].才智,2015(01):267.
[3]王延芳.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5(20).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092-01
低年级小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还主要停留在初步的识读层面,但这仅仅是课程要求。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固定教案,还要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下功夫,引导小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为提升其理解能力和思维敏捷度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语用能力培养现状
(一)缺乏想象空间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调查表明:孩子1岁时想象力和创造力高达96%,但在7岁上学以后会发生逆转,直到10岁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均只剩下4%。同时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數第五。由此说明,中国孩子比同龄的外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差很多,而这种差距仅在儿童时期就被体现出来了。
(二)语言表达不全面
小学生的语言概况能力目前存在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来总结,凡是有过向老师“告状”经历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都会相对更好一些。而现阶段的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总结不出中心内容,或者出现内心很明白而语言无法表述全面的情况。
(三)语言苍白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受识字数量的限制,对于课外书的阅读量比较少,所以他们表达出的语言也较为苍白,基本接触到的词汇只限于生活、家长、课本,而对于文学界的相关词汇几乎没有接触机会,所以语言表达较为苍白。
二、小学语文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学形式推新
死板的文字和图画不足以开拓小学生的思路,所以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形式,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思维表达方法,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杨万里古诗《舟过安仁》一课时,可以用播放动画片的形式将诗文内容展现出来。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学习前两句诗句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船上会有两个孩子,他们在做什么,要去哪里……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积极应答;学习后两句时,可适当的讲解物力学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下雨而两个孩子要撑起伞,水花是如何碰见起……等问题。同时可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类似的聪明行为和经历。待诗句学习完毕后,还可要求学生将此诗改写成小作文或小故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
(二)引导独特的思维视角
引导独特的思维视角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教师仅做引导,而大部分的思考时间均由学生来完成。例如在学习《落花生》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几个发散性思维的问题:(1)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解释其用意;(2)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对“花生”的看法;(3)你是不是具备花生一样的性格特点或与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待几个“题外话”一一讨论完毕,便可进行正常的课文教案。这里需要注意,话题讨论一定要课前进行,若学习后再进行思考,则容易给学生带来思维定式。作为教师,希望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让其升华和领悟,这样有利于对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感的变化而组织应对语言。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类似经历,或者换位设想如果自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在听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的心理活动;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发问,若是先听到“糟糕透了”后听到“精彩极了”,你的内心又会有何种情感起伏呢?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语用能力现状,又针对其短板做了培养方法说明,希望能通过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踊跃思考,并多提供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机会,而不要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死板学习。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理念,以迎合新时代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汪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理分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6(11):4-6.
[2]韶福军.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J].才智,2015(01):267.
[3]王延芳.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