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门庭若市的汉阳归元寺相比,武昌宝通寺似乎有些冷清。归元寺地处偏僻,宝通寺却身居闹市。一域之“佛情”如此大相径庭,这冷清便有点耐人寻味了:是没落还是坚守?是淡定还是迂腐?是从容还是无能?是不作为还是不屑为……纠结间,游宝通寺的往事便浮上心头。
宝通寺乃荆楚名刹,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其建筑布局有点“寺裹山”意味,殿宇楼台,依山就势,层峦叠起,直入云霄,气势恢宏,十分壮丽。
更与众不同的是,它还是一座被苍龙驮起的佛寺。武汉地理有条写意龙脉:由汉阳到武昌,自西向东依次有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这一连串的峰峦山谷,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大江南北。龙头为喻家山,龙尾则是月湖之滨的梅子山,而洪山恰好处在巨龙中段,宝通寺便犹如骑在龙背上。苍龙驮起,普度众生,很难说当初的选址没有玄机。
此外,宝通寺还是一座历史悠久、屡毁屡建的皇家寺院。
此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距今约1600年,初名“东山寺”。
唐朝贞观年间,“鄂国公”尉迟敬德曾奉命在此进行扩建,并监制巨型铁佛一尊,旋即改寺名为“弥陀寺”。
南宋末年,为避元军兵燹,宋理宗诏令湖北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南迁至武昌东山,与弥陀寺合并,将东山改称洪山,赐寺名“崇宁万寿禅寺”。
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代重建,规模大增,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为其更名为“宝通禅寺”。
明末,宝通寺又遭毁坏。清康熙年间重修增制,规模进一步扩大。咸丰末年再度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多是清末保存下来的。
历史上,宝通寺曾发生过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宗会聚,也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护持,即使唐武宗一手制造的席卷全国的“会昌法难”也没能毁掉它。宝通寺委实堪称我国寺庙中罕见的不倒翁。
往事如烟,记得那天是乘公交车去的,一到洪山站即是山门。宝通寺山门面临武珞路,虽也是传统的“山”字形结构,但却是黄墙红瓦,加上大门两边墙上“庄严国土,情有利乐”的楹联,使人一望而知它乃是皇家气派。门额上的“宝通禅寺”四个镏金大字,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雄浑有力,禅意盎然。
步入山门,即见院落宽广,古树参天。偌大的庭院内有放生池,池上横跨一石桥,曰“圣僧桥”,相传原为木质,后由云游到此的无念祖师改建成石桥。
过桥数十步为弥勒殿,亦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立石狮一对,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刀法细腻,神态可掬。殿左侧有大铁钟一口,乃咸丰年间旧物,由城内铁佛寺迁来,形体庄重,花纹秀丽,四周铸有自揖性铭文:“皇图巩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
殿内供奉如常,主尊还是那位豁达乐观、笑口常开、人缘极佳的弥勒佛。这位未来佛左右,立有观音和地藏王菩萨塑像,两壁有高大威猛的四大天王,背后为造像威严的佛寺守护神韦驮。
出弥勒殿拾级而上,即是每寺必不可少的大雄宝殿。虽也是格式化建筑,但殿内亦有大铁钟一口。此钟不仅造型古朴,还连着一段传奇佛缘。钟身形体庞大,重约万斤,铸于南宋末年,四周亦有铭文,曰:“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人誉之为“万斤钟”。钟声雄浑悠扬,铭文可笑堪悲,耳闻目睹,一段700余年前的传奇佛缘烟云再现。
唐文宗宝历年(826),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和尚善庆云游至随州大洪山,并在那里建起灵峰寺。九年后(835),善庆和尚圓寂前毅然剁下自己的双足留于寺内,表示自己升天后仍要继续为乡人利益奔走。事迹感天动地,文宗李昂闻讯钦赐法号“慈忍大师”,敕双足为“佛足”,留镇山门,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这双“佛足”便成了灵峰寺闻名天下的镇寺之宝。
到了南宋端平年间,金兵不断南犯,灵峰寺及“佛足”随时都有可能毁于战火,时任荆湖制置使的孟珙便奏请宋理宗赵昀颁发帑币(公费),迁至武昌东山弥陀寺。孟珙乃南宋名将,屡败金兵,又是将门之后,年轻的赵昀(比孟整整小10岁)岂有不允之理?
嘉熙四年(1240),迁移工作在孟珙主持下宣告完成。为纪念这一“盛世”壮举,叩谢浩荡皇恩,歌颂赵昀领导下的残破河山“国泰民安”,孟珙特铸“万斤钟”立此存照。
谁料,“佛足”迁到“万寿禅寺”后,终未躲过掠劫,颠沛流离,以致永无归期。
事因元世祖忽必烈的抢班夺权而起。
相传,当年驱虎狼百万南犯的忽必烈曾驻扎武昌元兴寺。一天,他登高东望,遥见洪山山顶华光笼罩,以为天降祥瑞,预示真龙出世。询问左右,始知那里是存放慈忍大师“佛足”的崇宁万寿禅寺。其时,忽必烈正在所谓“潜邸”期间,不禁惊喜万分。
1260年,忽必烈长兄元文宗去世。为了抢在四弟阿里不哥之前夺取大位,星夜由武昌赶往京师的忽必烈,命令万寿禅寺方丈则翁实禅师函封“佛足”扈从至京师,特命安置于秘宇,严加供奉,企图利用“佛足”达到目的。
等其登上九五之尊,成为元世祖后,便下旨护送“佛足”完璧归赵,美其名曰“还山”。不料途经许州(今河南许昌)时,“佛足”突然变得重如千斤,抬都抬不动,似乎再也不愿往前走了。于是,则翁实禅师派人向元世祖汇报,忽必烈大惊,即令在许州原地建寺,供奉“佛足”。
凡事有因缘,无巧不成书。战乱使“佛足”南迁北徙,最终也未能回归万寿禅寺,但却成就了一段历史传奇,为佛教在中原大地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继随州之后,中原地区先后产生了武昌、许昌两座洪山,客观上也为中国人文地理增添了一段佳话。
除“万斤钟”外,宝通寺大雄宝殿与天下佛寺正殿并无二致。金碧辉煌的殿堂供着三位主尊,分别是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菩萨。佛祖居中,文殊、普贤列身后左右,两厢有十八罗汉。殿中有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所书楹联一副: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
法师所云通俗易懂,而今细品,怎不感慨万千?想那俗男俗女,求神拜佛,所为何来?升斗小民,蝼蚁众生,无非祈福消灾,求个平安,我佛岂不慈悲为怀?而那权奸巨贪,恶吏硕鼠,也希冀菩萨保佑,何异于痴心妄想?
出大雄宝殿后门登山,原有“铁佛殿”,盖因殿内有铁佛二座而得名。此殿原为方丈讲经说法处,据说,殿下石砌暗道曾发现过方丈说法所用的锡杖。此外,殿中还有银质舍利塔一座,高8寸,宽3寸,仿缅甸大金塔式样制成。只可惜此殿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毁于大火,有遗址废墟,无文物法宝。
再往上即是著名的法界宫,它是本埠唯一一座佛教密宗建筑物。此宫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为宝通寺前住持持松日本留学归来,依唐密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旨在恢復中国密宗。殿内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珑别致,可惜已遭破坏。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以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亭、殿、桥格局别致,相映成趣。
殿右侧有华严洞,深丈余,洞上建有华严亭,供游人休憩。
离开法界宫,我们爬上了山顶。一座高耸入云的雄伟古塔随即出现在眼前,它就是我少年时代仰慕已久的洪山宝塔。
洪山宝塔原名临济塔,又称宝通塔,乃元代住持赠缘寇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法师所募建,至元十七年(1274)动工,至元二十八(1285)年竣工,历时11年。此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13丈3尺,基宽11丈2尺,顶高1丈3尺,以其雄伟秀丽饮誉天下。
据志书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堪称荆楚第一。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但历代累有修补。仅清朝同治十年(1871)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工程至1874年才完成。当时为了长久之计,易木栏为铁栏,塔下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则依原样增高5尺,且用文笔峰式铸铜结顶,工稳大气,愈加宏伟。然而,解放前,此塔早已损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政府于1953年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古塔再次焕发青春。可是,“文革”十年中,宝塔又横遭人为破坏,塔身被划得伤痕累累,基座条石亦有脱落,各窗铁栏更是大部分锈损。
我们由底层拱门而入。没想到,一股十分难闻的尿臊味迎面扑来,再拾级盘旋而上,又不时踩到人屎鸟粪,看来已是很久无人清扫了。心中不禁起疑,难道这就是自己渴望一游的地方?
宝塔虽是舶来建筑形式,但融于本土文化后便产生了某种图腾意义,有人甚至认为除了镇邪之外,它还象征阳元崇拜。不管是古印度的原始本义,还是故国神州的延伸别义,有一个共同点则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对它理应有敬畏之情。然而,眼前之景象却令人格外痛心,我们的敬畏之情哪里去了呢?
我们掩口捂鼻,好不容易爬到顶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凭窗远眺,烟波浩淼的万里长江,波平如镜的千顷东湖,层峦叠翠的迤逦群山,长虹卧波的巍巍大桥,南维高拱的天下名楼,鳞次栉比的三镇城区……一望无际的楚天风光,无不尽收眼底。面对如此大好河山,你怎能无动于衷?
当年宝通寺之游以在洪山宝塔顶上饱览湖光山色作结,仿佛一篇摇曳多姿的文章却差一个满意的结尾,总是那么意犹未尽,如今多少年过去,偶尔想起仍不免感慨丛生。
宝通寺乃荆楚名刹,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其建筑布局有点“寺裹山”意味,殿宇楼台,依山就势,层峦叠起,直入云霄,气势恢宏,十分壮丽。
更与众不同的是,它还是一座被苍龙驮起的佛寺。武汉地理有条写意龙脉:由汉阳到武昌,自西向东依次有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这一连串的峰峦山谷,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大江南北。龙头为喻家山,龙尾则是月湖之滨的梅子山,而洪山恰好处在巨龙中段,宝通寺便犹如骑在龙背上。苍龙驮起,普度众生,很难说当初的选址没有玄机。
此外,宝通寺还是一座历史悠久、屡毁屡建的皇家寺院。
此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距今约1600年,初名“东山寺”。
唐朝贞观年间,“鄂国公”尉迟敬德曾奉命在此进行扩建,并监制巨型铁佛一尊,旋即改寺名为“弥陀寺”。
南宋末年,为避元军兵燹,宋理宗诏令湖北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南迁至武昌东山,与弥陀寺合并,将东山改称洪山,赐寺名“崇宁万寿禅寺”。
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代重建,规模大增,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为其更名为“宝通禅寺”。
明末,宝通寺又遭毁坏。清康熙年间重修增制,规模进一步扩大。咸丰末年再度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多是清末保存下来的。
历史上,宝通寺曾发生过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多宗会聚,也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护持,即使唐武宗一手制造的席卷全国的“会昌法难”也没能毁掉它。宝通寺委实堪称我国寺庙中罕见的不倒翁。
往事如烟,记得那天是乘公交车去的,一到洪山站即是山门。宝通寺山门面临武珞路,虽也是传统的“山”字形结构,但却是黄墙红瓦,加上大门两边墙上“庄严国土,情有利乐”的楹联,使人一望而知它乃是皇家气派。门额上的“宝通禅寺”四个镏金大字,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雄浑有力,禅意盎然。
步入山门,即见院落宽广,古树参天。偌大的庭院内有放生池,池上横跨一石桥,曰“圣僧桥”,相传原为木质,后由云游到此的无念祖师改建成石桥。
过桥数十步为弥勒殿,亦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立石狮一对,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刀法细腻,神态可掬。殿左侧有大铁钟一口,乃咸丰年间旧物,由城内铁佛寺迁来,形体庄重,花纹秀丽,四周铸有自揖性铭文:“皇图巩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
殿内供奉如常,主尊还是那位豁达乐观、笑口常开、人缘极佳的弥勒佛。这位未来佛左右,立有观音和地藏王菩萨塑像,两壁有高大威猛的四大天王,背后为造像威严的佛寺守护神韦驮。
出弥勒殿拾级而上,即是每寺必不可少的大雄宝殿。虽也是格式化建筑,但殿内亦有大铁钟一口。此钟不仅造型古朴,还连着一段传奇佛缘。钟身形体庞大,重约万斤,铸于南宋末年,四周亦有铭文,曰:“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人誉之为“万斤钟”。钟声雄浑悠扬,铭文可笑堪悲,耳闻目睹,一段700余年前的传奇佛缘烟云再现。
唐文宗宝历年(826),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和尚善庆云游至随州大洪山,并在那里建起灵峰寺。九年后(835),善庆和尚圓寂前毅然剁下自己的双足留于寺内,表示自己升天后仍要继续为乡人利益奔走。事迹感天动地,文宗李昂闻讯钦赐法号“慈忍大师”,敕双足为“佛足”,留镇山门,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这双“佛足”便成了灵峰寺闻名天下的镇寺之宝。
到了南宋端平年间,金兵不断南犯,灵峰寺及“佛足”随时都有可能毁于战火,时任荆湖制置使的孟珙便奏请宋理宗赵昀颁发帑币(公费),迁至武昌东山弥陀寺。孟珙乃南宋名将,屡败金兵,又是将门之后,年轻的赵昀(比孟整整小10岁)岂有不允之理?
嘉熙四年(1240),迁移工作在孟珙主持下宣告完成。为纪念这一“盛世”壮举,叩谢浩荡皇恩,歌颂赵昀领导下的残破河山“国泰民安”,孟珙特铸“万斤钟”立此存照。
谁料,“佛足”迁到“万寿禅寺”后,终未躲过掠劫,颠沛流离,以致永无归期。
事因元世祖忽必烈的抢班夺权而起。
相传,当年驱虎狼百万南犯的忽必烈曾驻扎武昌元兴寺。一天,他登高东望,遥见洪山山顶华光笼罩,以为天降祥瑞,预示真龙出世。询问左右,始知那里是存放慈忍大师“佛足”的崇宁万寿禅寺。其时,忽必烈正在所谓“潜邸”期间,不禁惊喜万分。
1260年,忽必烈长兄元文宗去世。为了抢在四弟阿里不哥之前夺取大位,星夜由武昌赶往京师的忽必烈,命令万寿禅寺方丈则翁实禅师函封“佛足”扈从至京师,特命安置于秘宇,严加供奉,企图利用“佛足”达到目的。
等其登上九五之尊,成为元世祖后,便下旨护送“佛足”完璧归赵,美其名曰“还山”。不料途经许州(今河南许昌)时,“佛足”突然变得重如千斤,抬都抬不动,似乎再也不愿往前走了。于是,则翁实禅师派人向元世祖汇报,忽必烈大惊,即令在许州原地建寺,供奉“佛足”。
凡事有因缘,无巧不成书。战乱使“佛足”南迁北徙,最终也未能回归万寿禅寺,但却成就了一段历史传奇,为佛教在中原大地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继随州之后,中原地区先后产生了武昌、许昌两座洪山,客观上也为中国人文地理增添了一段佳话。
除“万斤钟”外,宝通寺大雄宝殿与天下佛寺正殿并无二致。金碧辉煌的殿堂供着三位主尊,分别是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菩萨。佛祖居中,文殊、普贤列身后左右,两厢有十八罗汉。殿中有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所书楹联一副:
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 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
法师所云通俗易懂,而今细品,怎不感慨万千?想那俗男俗女,求神拜佛,所为何来?升斗小民,蝼蚁众生,无非祈福消灾,求个平安,我佛岂不慈悲为怀?而那权奸巨贪,恶吏硕鼠,也希冀菩萨保佑,何异于痴心妄想?
出大雄宝殿后门登山,原有“铁佛殿”,盖因殿内有铁佛二座而得名。此殿原为方丈讲经说法处,据说,殿下石砌暗道曾发现过方丈说法所用的锡杖。此外,殿中还有银质舍利塔一座,高8寸,宽3寸,仿缅甸大金塔式样制成。只可惜此殿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毁于大火,有遗址废墟,无文物法宝。
再往上即是著名的法界宫,它是本埠唯一一座佛教密宗建筑物。此宫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为宝通寺前住持持松日本留学归来,依唐密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旨在恢復中国密宗。殿内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珑别致,可惜已遭破坏。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以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亭、殿、桥格局别致,相映成趣。
殿右侧有华严洞,深丈余,洞上建有华严亭,供游人休憩。
离开法界宫,我们爬上了山顶。一座高耸入云的雄伟古塔随即出现在眼前,它就是我少年时代仰慕已久的洪山宝塔。
洪山宝塔原名临济塔,又称宝通塔,乃元代住持赠缘寇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法师所募建,至元十七年(1274)动工,至元二十八(1285)年竣工,历时11年。此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13丈3尺,基宽11丈2尺,顶高1丈3尺,以其雄伟秀丽饮誉天下。
据志书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堪称荆楚第一。虽经多年风雨侵蚀,但历代累有修补。仅清朝同治十年(1871)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工程至1874年才完成。当时为了长久之计,易木栏为铁栏,塔下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则依原样增高5尺,且用文笔峰式铸铜结顶,工稳大气,愈加宏伟。然而,解放前,此塔早已损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政府于1953年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古塔再次焕发青春。可是,“文革”十年中,宝塔又横遭人为破坏,塔身被划得伤痕累累,基座条石亦有脱落,各窗铁栏更是大部分锈损。
我们由底层拱门而入。没想到,一股十分难闻的尿臊味迎面扑来,再拾级盘旋而上,又不时踩到人屎鸟粪,看来已是很久无人清扫了。心中不禁起疑,难道这就是自己渴望一游的地方?
宝塔虽是舶来建筑形式,但融于本土文化后便产生了某种图腾意义,有人甚至认为除了镇邪之外,它还象征阳元崇拜。不管是古印度的原始本义,还是故国神州的延伸别义,有一个共同点则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对它理应有敬畏之情。然而,眼前之景象却令人格外痛心,我们的敬畏之情哪里去了呢?
我们掩口捂鼻,好不容易爬到顶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凭窗远眺,烟波浩淼的万里长江,波平如镜的千顷东湖,层峦叠翠的迤逦群山,长虹卧波的巍巍大桥,南维高拱的天下名楼,鳞次栉比的三镇城区……一望无际的楚天风光,无不尽收眼底。面对如此大好河山,你怎能无动于衷?
当年宝通寺之游以在洪山宝塔顶上饱览湖光山色作结,仿佛一篇摇曳多姿的文章却差一个满意的结尾,总是那么意犹未尽,如今多少年过去,偶尔想起仍不免感慨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