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尊师重教的高潮,再次夯实切实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基本方针的思想基础,也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对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消费的激烈竞争,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想错失这一机遇。那么,一所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是什么?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对学校教育而言,其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学生、教师、办学设施和学校文化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教育环境等。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合力形成了学校的竞争力。那么,在这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粗略地分析一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在现实中,我们对学生没有选择权,他们的禀赋、个性、性格、品德等差异很大,这既提出了教育的要求,又给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所学校如果将生源视为核心竞争力,显然要冒很大的风险,同时也是对实行国民素质教育基本国策的变相否定,而最严重的是从根本上放弃了对自我竞争力的培育,那么,我们凭什么去吸引优秀生源呢?
办学设施和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竞争力的必要构成。一流的办学设施并不等同于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琪)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尽管是中小学,但道理是一样的。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此前该校师生共同培育的,它对人发挥着潜移默化而非直接的作用。显然,它们也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竞争力,但教育教学管理方针必须通过并借助教师才能落在实处,而教师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的形成与执行的效果。因此,它也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外在因素,它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时尚等社会环境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环境,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适应、改善进而主导环境。世界许多一流大学并不在首都,著名的河北省衡水中学也并不居于省会,山东省安丘市的青云中学也不过位于青云镇。可见,教育环境也并非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一来,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只能是教师了。教师作为一所学校相对稳定的人力因素,直接决定了学校竞争力的其他构成因素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的根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说明,教师是作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群体而发挥其核心竞争力的。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备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落实其的首要保障措施是“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要求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而“名校之名,贵在名师”。具体而言,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第一,人格完善,师德高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认知力,丰富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文明向上的道德品质,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善于与人交往,较强的应变力和社会适应力。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学生都不喜欢的老师怎么会成为名师?当然,任何名师的高尚师德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教书匠”到“灵魂工程师”;从以教谋生、以教为业到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从听命服从到肯于奉献、乐于奉献、无私奉献。
第二,学识渊博,结构合理。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任务,最需真才实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以己昏昏岂能令人昭昭?名师不仅精通本专业,而且对相关专业十分熟悉。合理的知识结构会使名师左右逢源,互为支撑,思维活跃,寓创新性思想、理念、方法等于日常教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然,名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学生同进步,共成才。名师出高徒,水涨船才高。
第三,教艺精湛,教研突出。教好课是对名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认真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备教法、备学法、备社会的老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只有教好课程,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动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学生,引者注)全会站在你这一边,绝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马卡连柯全集》第1卷,第231页)优秀的教师总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就近举例,独辟蹊径,多样化教育学生,将问题还原回生活,其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响。名师之所以教艺精湛,这与其突出的教研密不可分,脱离了教学的教研是缺乏生命力的,而缺失了教研指导的教学就失去了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的根据。名师们作为研究型教师,要能将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同时也使自己与学生同奋进、共成才,这是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第四,业绩超群,桃李成蹊。名师们尽管各有各的出名之处,但业绩超群、出类拔萃却是共同的。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同行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师德建设也无止境。
简言之,只要具备了以上条件,就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了。可见,一般来说,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科研的能手。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欢、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对策
一所学校拥有一两位名师还不能说该校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名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培训的结果。在严把教师入门关的前提下,学校要强化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强化理想信念。良好师德是教师的第一要求。加里宁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名师们“由特殊材料构成的”,他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要给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使其自主产生自我长才的内驱力。我们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资源,例如,中国古人一直将君、亲、师或者君、师、天、地连在一起表述,可见尊师重教在我国具有优良传统。而放眼当今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我们更会欣喜地发现,教师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通过特殊的产品——学生——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的日常工作具有崇高的意义和神圣的使命。教师认识到日常工作崇高化,就会努力工作,不断进步。
第二,目标培养,循序渐进。名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设置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使教师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心中永远有追求。如,河北省衡水中学针对初入校的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四年内过五关:思想品德关、教学技能关、教材教法关、教育管理关,教育科研关。过此五关后才能成为一位合格教师。此后,他们就要沿着合格教师→希望之星→教学骨干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的阶梯努力奋斗,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这一措施的多年实施,使衡水中学一大批教师由“职业型教师”向“事业型教师”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使河北省衡水中学从一所一般高中成为重点高中,河北省一流、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高中。(《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1日第三版,《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河北省衡水中学探秘之一》)山东省泰安六中则为教师们设计了终身学习、终生努力的目标体系——“星级制”,它把能体现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方面横向排列为:
每学期统计一次,制成表格,形成坐标系,所有教师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这既给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了直观的信息平台,又给教师提供了知己知彼、明确努力方向的参照系。通过不定期与教师见面,教师了解了自己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不断激发积极进取的热情,并与考核、评优树模、进修培训结合起来,调动了广大教师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使泰安六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知名度迅速提高。“星级制”的成功在于它把握住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相比其他人群对“公平”具有更强的要求,“星级制”和“以考代评”的制定与实施,杜绝了在评优树模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和官僚主义,从制度上为教师创造了公平的竞争平台。与此同时,它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参照系,它告诉教师:只要努力,只要付出,按照相关要求去做,自己就会成功,这从内心深处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从源头上解决了教师“想干”的问题,相对情感激励而言,这种机制激励更具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构建科学的奖励机制和薪酬体系,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了,才会打破陈规,为创新人才和教学名师的脱颖而出从激励制度设计上给予保障。奖励要遵循多样化、发展性、个性化原则,例如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个人问题,使被奖励者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组织的认可,进一步激发其进取心。通过良好的社会组织心理氛围的营造,使教师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有人情味的,是被尊重的,良好心理反应反过来会激发教师更强的进取动机。
总之,只要我们群策群力、一心为公、从长计议、科学发展、顺势而为,学校就会出现名师辈出、桃李芬芳、名师—名校—优质生源的循环发展的多赢可喜局面。
一、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对学校教育而言,其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学生、教师、办学设施和学校文化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教育环境等。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合力形成了学校的竞争力。那么,在这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粗略地分析一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在现实中,我们对学生没有选择权,他们的禀赋、个性、性格、品德等差异很大,这既提出了教育的要求,又给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所学校如果将生源视为核心竞争力,显然要冒很大的风险,同时也是对实行国民素质教育基本国策的变相否定,而最严重的是从根本上放弃了对自我竞争力的培育,那么,我们凭什么去吸引优秀生源呢?
办学设施和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竞争力的必要构成。一流的办学设施并不等同于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琪)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尽管是中小学,但道理是一样的。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此前该校师生共同培育的,它对人发挥着潜移默化而非直接的作用。显然,它们也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竞争力,但教育教学管理方针必须通过并借助教师才能落在实处,而教师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的形成与执行的效果。因此,它也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外在因素,它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时尚等社会环境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环境,我们无法选择,但可以适应、改善进而主导环境。世界许多一流大学并不在首都,著名的河北省衡水中学也并不居于省会,山东省安丘市的青云中学也不过位于青云镇。可见,教育环境也并非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一来,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只能是教师了。教师作为一所学校相对稳定的人力因素,直接决定了学校竞争力的其他构成因素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的根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说明,教师是作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群体而发挥其核心竞争力的。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备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落实其的首要保障措施是“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要求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而“名校之名,贵在名师”。具体而言,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第一,人格完善,师德高尚。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认知力,丰富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文明向上的道德品质,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善于与人交往,较强的应变力和社会适应力。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学生都不喜欢的老师怎么会成为名师?当然,任何名师的高尚师德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教书匠”到“灵魂工程师”;从以教谋生、以教为业到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从听命服从到肯于奉献、乐于奉献、无私奉献。
第二,学识渊博,结构合理。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任务,最需真才实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以己昏昏岂能令人昭昭?名师不仅精通本专业,而且对相关专业十分熟悉。合理的知识结构会使名师左右逢源,互为支撑,思维活跃,寓创新性思想、理念、方法等于日常教育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然,名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学生同进步,共成才。名师出高徒,水涨船才高。
第三,教艺精湛,教研突出。教好课是对名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认真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备教法、备学法、备社会的老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只有教好课程,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动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学生,引者注)全会站在你这一边,绝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马卡连柯全集》第1卷,第231页)优秀的教师总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就近举例,独辟蹊径,多样化教育学生,将问题还原回生活,其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响。名师之所以教艺精湛,这与其突出的教研密不可分,脱离了教学的教研是缺乏生命力的,而缺失了教研指导的教学就失去了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的根据。名师们作为研究型教师,要能将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同时也使自己与学生同奋进、共成才,这是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第四,业绩超群,桃李成蹊。名师们尽管各有各的出名之处,但业绩超群、出类拔萃却是共同的。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同行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师德建设也无止境。
简言之,只要具备了以上条件,就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了。可见,一般来说,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科研的能手。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最喜欢、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对策
一所学校拥有一两位名师还不能说该校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名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培训的结果。在严把教师入门关的前提下,学校要强化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强化理想信念。良好师德是教师的第一要求。加里宁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名师们“由特殊材料构成的”,他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要给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信念,使其自主产生自我长才的内驱力。我们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资源,例如,中国古人一直将君、亲、师或者君、师、天、地连在一起表述,可见尊师重教在我国具有优良传统。而放眼当今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我们更会欣喜地发现,教师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通过特殊的产品——学生——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的日常工作具有崇高的意义和神圣的使命。教师认识到日常工作崇高化,就会努力工作,不断进步。
第二,目标培养,循序渐进。名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设置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使教师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心中永远有追求。如,河北省衡水中学针对初入校的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四年内过五关:思想品德关、教学技能关、教材教法关、教育管理关,教育科研关。过此五关后才能成为一位合格教师。此后,他们就要沿着合格教师→希望之星→教学骨干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的阶梯努力奋斗,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这一措施的多年实施,使衡水中学一大批教师由“职业型教师”向“事业型教师”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使河北省衡水中学从一所一般高中成为重点高中,河北省一流、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高中。(《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21日第三版,《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河北省衡水中学探秘之一》)山东省泰安六中则为教师们设计了终身学习、终生努力的目标体系——“星级制”,它把能体现教师业务素质水平的方面横向排列为:
每学期统计一次,制成表格,形成坐标系,所有教师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这既给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了直观的信息平台,又给教师提供了知己知彼、明确努力方向的参照系。通过不定期与教师见面,教师了解了自己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不断激发积极进取的热情,并与考核、评优树模、进修培训结合起来,调动了广大教师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使泰安六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知名度迅速提高。“星级制”的成功在于它把握住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相比其他人群对“公平”具有更强的要求,“星级制”和“以考代评”的制定与实施,杜绝了在评优树模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和官僚主义,从制度上为教师创造了公平的竞争平台。与此同时,它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参照系,它告诉教师:只要努力,只要付出,按照相关要求去做,自己就会成功,这从内心深处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从源头上解决了教师“想干”的问题,相对情感激励而言,这种机制激励更具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构建科学的奖励机制和薪酬体系,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大了,才会打破陈规,为创新人才和教学名师的脱颖而出从激励制度设计上给予保障。奖励要遵循多样化、发展性、个性化原则,例如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个人问题,使被奖励者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组织的认可,进一步激发其进取心。通过良好的社会组织心理氛围的营造,使教师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有人情味的,是被尊重的,良好心理反应反过来会激发教师更强的进取动机。
总之,只要我们群策群力、一心为公、从长计议、科学发展、顺势而为,学校就会出现名师辈出、桃李芬芳、名师—名校—优质生源的循环发展的多赢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