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语文高考试题设置上仍然存在忽视言语表达的主观性与个性化,忽视语文学科在心智润养和情感熏陶方面的特殊要求,沉迷于客观化、标准化的命题形式。它直接导致了中学语文教学沉迷于对知识点的清点与肢解,使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导致了作为教育受众的青年一代在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方面极度贫乏,综合素质低下。面对如此窘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如何应对呢?我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自2007年以来就明确提出试卷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中外文学类名著阅读的新题型。这一改革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它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要求,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反思,对改变教育现状、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目前虽然有人对福建省现在的考试形式提出了一些异议,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但是由于高考事关千家万户,因此目前只能从考生最容易入手的考试形式开始,再逐步改革完善。目前《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书目与省考试大纲考查书目存在错位,题型尚未完全确定;《课程标准》规定阅读书目比较多,而经典名著大多为大部头的作品;学生高中课程学习进程快,时间紧,从而导致了在阅读中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复习的问题,让不少人头痛不已。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阅读技巧,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经典著作进行分类并梳理,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并定期检测阅读效果,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名著阅读考查取得显著的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梳理呢?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文化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庄子》,文学名著中小说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在每一年都进行微调,尚无法明确具体的文学名著范畴。因此,教师必须从中先筛选出几部比较重点并且比较容易的经典著作进行复习,争取达到以点代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我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老师‘代读’,学生按图索骥”。教师“代读”,帮助学生梳理作品中最主要的内容、情节、线索,例如,作品的内容精要,有哪些经典场景,等等。我建议先重点复习《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因为被誉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比较有阅读基础,大家比较熟悉,而且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家》与《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今姐妹篇,因此建议从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自信;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其“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有助于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与中国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判口味。
二
教师要认真研究名著考查题型,最常见的是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主要人物性格两种题型。所以梳理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这里。以复习《红楼梦》为例,作者介绍、作品的思想成就、艺术成就这些要略谈,稍作了解即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重点应放在情节的复述和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另外,教师要注意题目会拐着弯问问题。比如不直接把题目设计成。“请简要复述晴雯撕扇的故事。”而是问:“《红楼梦》中有一首判词写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请猜出此人物是谁,并复述与之有关的一个故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设计名著题的时候可以不直入主题,而是拐着弯问,这也是检测学生是否阅读原著的一种手段。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如:“《红楼梦》中的黛玉与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你的理由。”所以,平时上课,教师既要给学生灌输一些公认的观点,更要鼓励学生能各抒己见,谈谈对名著人物的个人见解,只要理由充分,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的意见相左,必要时也可以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虽然考试不一定会考个人看法,但这在无形中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三
文学是优美的,但讲述文学是却枯燥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更多适应互动型、气氛热烈型的课堂教学,如果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那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势必是低效的。因此在名著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开展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名著复习课时,教师可将名著内容设置成猜谜题、抢答题、辩论题,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如果学校有配备多媒体,那么制作课件的效果也很理想。在课件中可以插图,配音乐,插入电影片断、讲座等。我在复习《红楼梦》时,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欣赏87版《红楼梦》的剧照,在欣赏的时候,配上古筝弹奏《葬花吟》,让他们先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快地融入到名著的氛围中。这样课堂不仅不枯燥,而且影像能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时候我也会播放一些名著讲座(主要从“百家讲坛”中选取),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红楼心得》等,学生常被这些学者、专家的独特见解折服。
五
教师要督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如下午放学至晚自习前等时间,以及每晚完成各科作业后挤出时间阅读一到两回内容。大部头的作品规定每一部两个月阅读完,薄的作品有的一周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教师必须替学生排出阅读进度表,并粘贴在教室显眼处,建议学生将购买的不同作品交流阅读。两到三星期针对前一阶段阅读量,或用试卷小测,或抽查学生当场回答,或小组抢答,形式可以多样,以检查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在下阶段及时调整好课程安排。
六
在应试方法上,建议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考前热身,适应考题的要求,寻找答题技巧。《考试说明》说,每道简述题用100字左右回答,那么如何把握字数呢?从经验来看,不太可能用100字来概括场景或人物,建议尽量不要穿插分析、议论,不要用形容词,最好“榨得干干”的,控制在100字到130字之间;简述一段场景时,有几个要素一定要考虑,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有些高潮转折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如果错得太多,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印象,也有可能失分。例如《红楼梦》的《抄检大观园》:园子里发现了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的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令王善保大为丢脸。这段话一开始就把起因交代清楚,而且几个要素都考虑到了,人物性格也体现在言行中,根本没有分析探春的性格,所有的都“尽在不言中”。
目前虽然有人对福建省现在的考试形式提出了一些异议,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但是由于高考事关千家万户,因此目前只能从考生最容易入手的考试形式开始,再逐步改革完善。目前《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书目与省考试大纲考查书目存在错位,题型尚未完全确定;《课程标准》规定阅读书目比较多,而经典名著大多为大部头的作品;学生高中课程学习进程快,时间紧,从而导致了在阅读中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复习的问题,让不少人头痛不已。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阅读技巧,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经典著作进行分类并梳理,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并定期检测阅读效果,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名著阅读考查取得显著的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梳理呢?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文化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庄子》,文学名著中小说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在每一年都进行微调,尚无法明确具体的文学名著范畴。因此,教师必须从中先筛选出几部比较重点并且比较容易的经典著作进行复习,争取达到以点代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我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老师‘代读’,学生按图索骥”。教师“代读”,帮助学生梳理作品中最主要的内容、情节、线索,例如,作品的内容精要,有哪些经典场景,等等。我建议先重点复习《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因为被誉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比较有阅读基础,大家比较熟悉,而且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家》与《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今姐妹篇,因此建议从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自信;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其“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有助于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与中国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判口味。
二
教师要认真研究名著考查题型,最常见的是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主要人物性格两种题型。所以梳理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这里。以复习《红楼梦》为例,作者介绍、作品的思想成就、艺术成就这些要略谈,稍作了解即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重点应放在情节的复述和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另外,教师要注意题目会拐着弯问问题。比如不直接把题目设计成。“请简要复述晴雯撕扇的故事。”而是问:“《红楼梦》中有一首判词写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请猜出此人物是谁,并复述与之有关的一个故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设计名著题的时候可以不直入主题,而是拐着弯问,这也是检测学生是否阅读原著的一种手段。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如:“《红楼梦》中的黛玉与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你的理由。”所以,平时上课,教师既要给学生灌输一些公认的观点,更要鼓励学生能各抒己见,谈谈对名著人物的个人见解,只要理由充分,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的意见相左,必要时也可以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虽然考试不一定会考个人看法,但这在无形中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三
文学是优美的,但讲述文学是却枯燥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更多适应互动型、气氛热烈型的课堂教学,如果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那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势必是低效的。因此在名著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开展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名著复习课时,教师可将名著内容设置成猜谜题、抢答题、辩论题,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如果学校有配备多媒体,那么制作课件的效果也很理想。在课件中可以插图,配音乐,插入电影片断、讲座等。我在复习《红楼梦》时,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欣赏87版《红楼梦》的剧照,在欣赏的时候,配上古筝弹奏《葬花吟》,让他们先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快地融入到名著的氛围中。这样课堂不仅不枯燥,而且影像能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时候我也会播放一些名著讲座(主要从“百家讲坛”中选取),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红楼心得》等,学生常被这些学者、专家的独特见解折服。
五
教师要督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如下午放学至晚自习前等时间,以及每晚完成各科作业后挤出时间阅读一到两回内容。大部头的作品规定每一部两个月阅读完,薄的作品有的一周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教师必须替学生排出阅读进度表,并粘贴在教室显眼处,建议学生将购买的不同作品交流阅读。两到三星期针对前一阶段阅读量,或用试卷小测,或抽查学生当场回答,或小组抢答,形式可以多样,以检查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在下阶段及时调整好课程安排。
六
在应试方法上,建议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考前热身,适应考题的要求,寻找答题技巧。《考试说明》说,每道简述题用100字左右回答,那么如何把握字数呢?从经验来看,不太可能用100字来概括场景或人物,建议尽量不要穿插分析、议论,不要用形容词,最好“榨得干干”的,控制在100字到130字之间;简述一段场景时,有几个要素一定要考虑,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有些高潮转折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如果错得太多,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印象,也有可能失分。例如《红楼梦》的《抄检大观园》:园子里发现了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的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令王善保大为丢脸。这段话一开始就把起因交代清楚,而且几个要素都考虑到了,人物性格也体现在言行中,根本没有分析探春的性格,所有的都“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