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赏金猎人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力拓“间谍门”开始,商业间谍似乎已经不再神秘。
  利益收买,窃取文件,跟踪监视,内部安插“卧底人员”……如果你对商业间谍的印象或想象还停留在这种电影式的戏剧化层面,那么当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对商业机密防范意识的增强,商业间谍也随之“与时俱进”,手段不断翻新。
   最忠诚的人可能带来最难以置信的背叛,最重要的信息可能是你自己亲口泄露。什么人可能是商业间谍?那些价值高昂的商业机密又是通过怎样隐秘的手段传递出去的?《商界》记者经过周密的调查,揭开了谍影重重的新商业间谍潜伏计划。
  
  谍影不胜防
   下午三点,广东某软件公司总经理程立在公司会议室与业务部的人员对马上将要提交的报价单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议确认。半个小时后,他拿着最后的协议走进了客户的办公室。然而就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另一家与之竞争此业务的公司已经抢在前面,拿出一模一样的产品解决方案,以低于自己15%的报价抢下了订单。
   那一刻,程立马上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商业间谍。
   回到公司,他马上展开秘密调查。网络泄密先被排除,办公环境没有异常,内部也并没有发现公司有员工与竞争对手或其他可疑人员有接触……泄密的原因不仅没有查出,公司又接连丢了几个客户。长达半年时间里,公司的商业机密是如何在严加防范的情况下依然悄无声息被泄露出去的?
   如果不是两个月前的一次意外,程立也许至今依然无从得知真相。会议室的一块插线板出了故障,更换时无意中发现,表面上毫无异常的插线板内部,竟然隐藏着另一套神秘装置。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插线板,覆满灰尘静静躺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将价值数千万元的商业机密源源不断地送到竞争对手的手里。
   这一切是怎样做到的?
   记者辗转找到北京一家“专业从事微型录音、摄像设备”的“科技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揭开了这种插线板内部的玄机:插线板内部安装有高灵敏度的拾音器和一套可插普通SIM卡的手机通话电路板。当用一般电话拨打这个“手机”号码时,“手机”自动接通,便可以对插线板周围近百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监听。
   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拾音器加上通话电路板,不超过一张银行卡的大小,更精密的甚至只比一张手机SIM卡厚上一些,如果把拾音器换成摄像芯片,便具有了拍照与摄像功能,通过3G网可以实现远程的视频传播。只要披上不同的外衣,这些设备可以变成插线板,变成时钟,变成烟灰缸,变成花瓶,甚至变成U盘、签字笔或一次性打火机,以各种最普通不过的伪装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司的任何地方。
   调查中,记者所了解到的种种商业间谍装备令人触目惊心。
   浙江某商务调查公司调查员钱江(化名)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起案例:2011年中,他们受雇于浙江温岭一家化工企业,“调查”当地另一家化工企业的一项新技术工艺流程。“调查”中他们伪装成原料供应商,将一张储存有“原料报价单”的U盘提供给该公司。当U盘接入对方电脑时,专业的远程监控程序会自动植入,并通过局域网侵入该公司技术部门的电脑系统,接下来只需通过远程计算机,便能轻松获取局域局内电脑上的所有资料。
   这样的专业程序,是一般杀毒软件无法发现的。它可以是U盘、相机、MP3、智能手机等一切可接入电脑的设备,或植入普通的WORD、PPT等文件,以“报价单”、“提案”、“培训方案”等形式潜入企业的信息核心。
   随着企业防范意识的增强,这样的间谍程序万一遇到了装有专业反间谍软件的电脑怎么办?
   记者在该调查公司看到了另一种设备,从外观上看,它是一个普通的U盘,然而当插在电脑上时并不运行,因此不会被系统和反间谍软件发现,通过它,可以记录电脑键盘的所有活动。如果这还不够隐蔽,另一种内置了麦克风的“间谍鼠标”,可以就通过你的电脑,将周围的谈话就源源不断地发送到指定终端。
   手机和电脑早已堪称商业机密的“手雷”和“地雷”,而纸制的资料同样不安全。该电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种笔式扫描仪,可以在几秒钟内迅速扫描并储存文件。和摄影、摄像、监听设备一样,这些产品带有各种伪装,甚至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定制或植入用户提供的普通用品内。
   然而再隐蔽而高效的设备都只是工具,只有把它们送到信息源附近,才能通过它们得到信息。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人来完成。在企业对商业信息安全防范日益严密的情况下,商业间谍通过怎样的全新手段,无孔不入地侵入企业的防护系统?
  
  谍战无间道
   随着中国企业普遍开始加强对商业间谍的防范,利益收买、假扮客户、入职卧底甚至美人计等常规的手段早已为企业所熟知和警惕,但是防住这些真的就安全了吗?
   “能被查到的其实都是并不高明的商业间谍。”现在已经是一家广告公司老板的杜珂(化名)告诉《商界》记者。“例如假扮员工入职卧底,刚进公司的一般员工怎么能接触到公司的核心机密?而用钱买信息更是最危险的方式,因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万一暴露便给人留下了证据。”
   经记者再三追问。杜珂回忆起自己两年的“卧底”生涯。
   2009年,在北京某4A广告公司任客户二部经理的杜珂接到竞争对手公司高薪挖角的橄榄枝,对方坦言,看重的是他手中的客户资源。将这一消息告诉原公司总经理后,公司开出高薪,让杜珂到新公司就职“卧底”。
   在原公司的授意之下,杜珂确实把自己之前的几个客户带到了新公司,并且在新公司表现出了出众的业务能力,从业绩上看,新公司从竞争对手处挖到了一个优秀的人才,然而私下里,在重要的项目上,拿着双薪的杜珂不断将新公司的策划方案、项目报价等重要资料传回原公司,使原公司在几个项目的竞争上接连胜出。
   杜珂说,事实上,大企业的竞争对手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在新的信息竞争中,如果企业要向竞争对手内部安插自己的眼线,一般不会临时就某个项目临时出击,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派出人员进入对方的公司长期“埋伏”,只在需要时获取重要的技术或市场情报。
   对于企业,对“卧底员工”的控制并不困难。杜珂说,公司派自己进入其他企业“卧底”,本身就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这种“共同违法”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约束,在一个灰色的边缘地带将双方捆绑在一起。
   唯一的风险在于人无法控制的内心。
   与外界想象不同的是,一个优秀的商业间谍绝非只为原企业做事。商业间谍的第一条行动准则就是:“可以不成功,但不能被发现。”在新企业中,他们看起来正是最具能力与忠诚度的员工,甚至会“有选择”地将一些原企业的机密透露给新企业。
   然而戏演多了,总会因为入戏太深而多少有些无法自拔。“卧底”两年的时间,杜珂从开始的兴奋与忐忑,逐渐麻木疲倦,甚至开始产生隐隐的负罪感。怀着这样的心理,他在新公司更加努力地工作,在进入新公司一年半之后,被提升为客户副总监。
   在新公司的收获越多,杜珂内心的不安与负罪感便越发严重,然而一旦真相大白,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他唯一能做的,便是用业绩对自己的行为多少做出补偿。于是,越亏欠,越努力,越努力,回报越多,亏欠感也越重。在内心的矛盾中挣扎了半年之后,杜珂终于留下一封辞职信,同时消失在新老东家的视线里,离开的,是那个黑洞般的城市与身份。
   为了获取竞争对手的资源挖对手的员工,反落入升级版的商业间谍“无间道”,如果说这样的结局尚有原罪可追问,那么尴尬的是,更“职业”的商业间谍正是利用最复杂与脆弱的情感,作为最隐蔽的突破口。
   记者通过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家高科技生物企业自从2008年成立后,屡次发生产品技术泄密事件,公司多方调查,引入先进的反间谍系统,对公司所有电脑进行24小时监控,也没能防止泄密的再次发生。半年前,一项重要专利被泄露,报案后被立案侦察。然而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几年来一直透露公司情报的,正是从公司成立之初便进行公司与董事长一起创业的总经理。这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正是公司刚成立时竞争对手专门为他们找来。几年时间里,他承担着创业的压力与艰难,为公司兢兢业业,直到结果摆在面前,不仅该公司董事长,包括所有员工都无法相信这一事实。
   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最需要的资源,却只是为了在你的基因中埋下一个最危险的DNA。单纯从技术角度,商业间谍窃取企业机密手法永远是简单而枯燥的“寻找信息-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再先进而隐蔽的设备都可以防范。然而当感情与人性的弱点被利用于其中,一切便失去了规则,成为最复杂而深奥的难题。
  
  职业间谍养成计划
   能在竞争对手内部放置眼线,固然有了稳定的信息来源。然而这种形式的商业间谍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很多时候并没有固定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商业情报千变万化,除了竞争对手的情报以外,还有供应商、客户,甚至政府、银行、投资人等各利益相关方。
   有需求的地方,便是职业商业间谍的活动空间,他们是独立于间谍方与被间谍方之外的第三方,仅就某一项目受企业委托为其进行商业信息的收集。
   提及职业间谍,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商业调查公司,或所谓的“私家侦探”,然而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一充满争议的行业,仅是职业商业间谍最公开的“初级形态”。
   35岁,MBA,职业经理人,曾担任多家企业包括外企高管,这是自称“商业信息分析师”的王薇公开的履历。一切都是真实的,唯一的问题在于,她进入这些公司,都由同一猎头推荐。
   如果没有“深度合作”,很难想象这些为企业提供人才的猎头公司中,有些正是职业商业间谍组织。他们手中的商业间谍,本身是具有优秀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处于能够获得重要信息的岗位,也在就职过的企业留下自己的关系。凭借他们在企业间的流动,这些所谓的“猎头公司”建立起一张庞大的商业间谍关系网和信息网。
   自身条件本就堪称优越的职业经理人,为何甘愿成为商业间谍组织手中的棋子?一切或许并非简单地出于利益。
   王薇成为一名职业商业间谍不过两年时间。两年前,她正在一家地方企业竞职集团CFO,正当各种台面上下的竞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她签约的那家猎头公司伸出了“援手”,帮助她得到了想要的职位,而条件是让她安排一个公司推荐的人进集团财务部。
   直到几个月后公司发生一起泄密事件,王薇才从“猎头公司”得知那个员工其实是一名商业间谍,然而此时,作为推荐人,自己同样已深陷这场“泄密门”。接下来顺理成章地,“猎头公司”以其在行业内的声誉为要挟,再加上不菲的酬劳,王薇开始主动为其提供所需的信息。
   回忆起这段过往,王薇素来的高傲与优雅被一丝黯然打破。她说,商业间谍组织想要培养一名新的职业商业间谍,只需要设计出第一次合作,便凭借手中的“把柄”对其形成天然的控制,而每一次合作,都让这种控制更进一步。
   在面具下秘密从事商业间谍活动的绝非只有猎头公司。王薇告诉记者,她曾见过一家会务公司在会场安装录音设备,出售公司会议信息;也常接触到有咨询公司、培训公司私下从事商业信息交易;而如果抛开法律与职业道德的约束,律师和注册会计师更是泄露商业机密的高危人群。
   为了安全与效率,间谍组织会对被纳入自己情报网的职业商业间谍进行专业的职业化培训和商业竞争情报培训,这使他们的间谍手段不断升级。例如在订单上,王薇说,他们从不“飞单”即拿到订单后交给其他公司,但他们会在订单本身做文章,例如在各环节的价格、原料、供应商等方面做手脚,压低企业的利润,帮助其所服务的客户获得利益。
   他们的商业能力使他们在情报的获取上比一般的“私人侦探”更有效。“我们可以从公司今天的车辆管理情况推算出公司的出货量,从公司的招聘计划中得知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从一个外装的设计追查到公司下一步的产品价格、主要市场……”
   他们的信息来源也绝不仅在于企业的内部。王薇告诉记者,原材料供应商、模具制作商、代工(包括元件)生产商、广告商、会务公司、物流公司、律师、会计师甚至新闻记者都可能是企业的泄密者——她甚至见过有同行通过快递员,将监听设备带进了企业的办公室。
   即使传统如最常规的角色扮演,在这些高级职业间谍的手中也同样变化多端。例如同样的扮客户,过去的调查人员会只谈生意不成交,而他们可以在所服务的机构的支持下,给对方一个真实的订单,从而取得对方信任,换取需要的信息。“最容易取得信任,却最难被揭穿的谎言,是十句话里面有九句是真的。”这是王薇留给记者的最后一句话。
  
  疯狂的地下世界
   真正以职业商业间谍的身份进入这个圈子,面对的便是一个隐藏在商业秩序背后的疯狂世界。
   上午十点,天使投资人陈新泽(化名)在阳光下打开一份项目计划书,一个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方案,VC的职业眼光告诉他,这是一个有可能做大甚至上市的项目。
   晚上,他受邀参加一家私人会所举办的“沙龙”,参加者多是企业老板或职业经理人。论坛,酒会,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表面上,一切都和普通的高端商务会所毫无二致,只有陈新泽们知道,这样所谓的商务会所,做的其实正是利用圈子内的关系网获取商业机密的交易。那些阴暗的角度里隐藏的诸多监视监听装置,使这个会场成为一个真正无死角的平台。
   会所一间秘密的办公室内,陈新泽将上午的项目资料明码标价交给会所老板,如果有人对其有意向,会所会代双方沟通各种细节。
   接触到众多公司与商业项目的VC、PE,正成为商业间谍的新伪装。而围绕着商业间谍活动,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地下的商业情报市场。在这种平台上,职业商业间谍甚至可以购买或是出售手中的信息。
   尽管商业间谍总是与商业机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获取信息之外,新商业间谍所做的还有更多。
   在王薇的介绍之下,陈泽新在电话中向记者讲述了一起“非主流”的商业间谍事件。
   A与B两家公司同为国外某知名品牌的代工商,规模与技术水平类似,毫无秘密可言。为吃下A公司手中的订单份额,B公司派商业间谍进入A公司,商业间谍利用A公司总经理位置的空缺,在公司的管理层之间挑起矛盾与争端,并在员工中散布企业使用有毒生产材料的流言,在短时间内引起A公司几位重要管理人员和大批员工的离职。陷入内部混乱的A公司无力按期完成订单,为避免国外客户的巨额赔偿,只得将大部分订单委托B公司代工,B公司从中一举抢得了对手70%以上的利润。
   这种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商业间谍活动,更令企业防不胜防。除了制造矛盾之外,他们还可以鼓动企业的重要员工“另投明主”,可以帮助供应商从企业获得订单,可以帮企业的客户压低订单价格,可以给企业制造种种意外与混乱……甚至,“不要以为商业间谍都来自于企业之外”。陈泽新说,他所接到的委托中,绝对不乏为了权利与利益的争夺,在企业内部安插商业间谍的案例。
   商业竞争情报无疑正对企业的经营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尽管商业间谍能使企业快速获得效益,尽管越来越高明的商业间谍活动巧妙地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缝隙,然而建立在投机之上的利润,究竟有多少生命力?一旦真相大白,带给企业的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商业间谍活动绝非企业所能承受的风险,正当的竞争情报收集与灰色的商业间谍活动,也绝不仅是手段上的区别。
  
  
  编 辑 任忠君
  E-mail:925515268@qq.com
其他文献
库存过低,会造成消费者买不到需要的产品,同时给竞争对手创造机会;库存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资金长期被积压,同时威胁到产品质量。库存究竟应该如何控制才算合理?  “今年的首单达成率不到30%,我的库存已经达到了1亿多元,该怎么办?”8月初,一家服装企业的老板打电话跟我求救。   电话里,他连珠炮似的讲着目前的状况:研发部在不断优化设计以求产品更加完美;生产部在马不停蹄地跟进各个加工厂;各个加工厂在
期刊
8年来,我一直想改变老陈醋产业波澜不惊的现实,没想到惊涛骇浪来临之时自己反倒成了行业公敌。在山西醋业,我是后来者,是建设者,是创新者,不是破坏者和搅局者。      我的尴尬处境   在山西醋业,我的处境一直尴尬。8年来,我一直想改变老陈醋产业波澜不惊的现实,没想到惊涛骇浪来临之时自己反倒成了行业公敌。   2011年8月6日,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日子。那天我正在午睡,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接起来
期刊
商界管理沙龙  万通地产董事长 冯 仑  北京市青年商会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 孙选中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 朱 敏  三星研究院宏观组首席研究员 李牧群    房价绑架中国   《商界》记者前不久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说,中国房价涨也不是,跌也不是。涨下去,最多两年之内便会发生大的危机;如果跌了,中国经济两年之内也必将崩溃。  在中国,房
期刊
57岁的靳海涛算得上一个可爱的“老头儿”,不乏江湖义气,也兼具土狼式智慧,在圈内被称为“南帝”。他领导的深创投有国资背景。“一堆钱,一帮人,在国有体制下出问题了、亏了,人家会怎么说?”  约束条件多、压力很大,且看靳海涛的深创投如何连续三年在内外资创投企业综合排名中稳占第一!      深创投的办公室位于深圳投资大厦的11层。楼上便是深圳市国资委。   连续三年,深创投的综合排名在内外资创投企业
期刊
2011年12月以来,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与美国苹果公司的“iPad”商标争夺案,可谓是万众瞩目。2012年2月,唯冠一审胜诉,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市工商部门已介入调查,部分地区iPad已撤下柜台。虽然苹果公司声称不服,已提出上诉,但律师分析认为其胜诉几率很小。有细心者通过iPad在国内的交易额,算了一笔账,如果二审败诉,苹果将面临最高超过300亿元的罚款。   这原本只是一场单纯的
期刊
“给我三年,那会是我敞开心怀的时刻。”  ——立下花甲之约后,是年57岁龚家龙重新出山的消息一时席卷媒体。但随后不久,有关龚的后续动向又如游鱼一般滑入水底:他不接受任何采访,亦不理会外界猜疑,异乎寻常的低调。   龚家龙绝对可以算作打破石油行业垄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这位昔日的“中国民间石油第一人”,如今选择了一条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的道路,即便身处在疑云和猜测之中也固执如初。那么,与外界隔
期刊
在这个大背景下,观察以“创新”受到世界认可的兴隆大家庭和其创始人李维龙,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不足以成为一个标杆,它只是一面小小的镜子,伫立在中国企业群进化之路上的某一个侧前方,映射出一片我们从来不曾留意的广阔天空。  零售怪才闹关东   沈阳,中街,夜雪。   我踏着铺满薄雪的街道,丈量这条街的商业厚度。中街紧邻著名的沈阳故宫,从清朝发轫至今3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关东地区的商贸中心。如今
期刊
对于权势的膜拜如同胎记,深深生长在我的商人宿命里。然而我却从未想到,膜拜权势者,必然被权势所累。    “上贡”明月楼   2000年,我经营着一家装饰公司,经朋友介绍,和海涛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邹军傍上了关系。   吸引我的,其实是邹军董事长面具下的另一重身份:其父亲是市委书记、公安局局长何光前秘书兼心腹邹海涛,凭借何光的举荐,邹海涛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一举成为当地的地产大鳄,而被父亲当作
期刊
小肥羊私有化退市,盛大私有化退市,阿里巴巴谋求私有化退市……  5年前,没IPO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5年后,还没退市才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曾经奋不顾身要上市,今天削尖脑袋想退市。没拿过钱的,想融资想疯了,说钱多力量大;融了资的,想让股东滚蛋,说还是喜欢自己说了算。  ——堪称当今中国企业的资本新围城。    这些年,我们逃离资本市场   曾几何时,资本市场是个春暖花开的地方,无数企业背负梦想要
期刊
眼看智能手机市场日益火爆,手机杀毒业这块蛋糕越来越大,网秦、奇虎360,狭路相逢难免恶斗。  ——网秦,号称手机杀毒行业先驱,短短7年成功实现IPO,市值翻了3万多倍。   ——奇虎360,是为杀毒业一大枭雄,不论在传统PC界还是移动领域,其虽然不是行业开创者,却往往后来居上。  手机杀毒老大之争,究竟谁笑到最后?    前夜——收购战  如果要为手机杀毒江湖著写一部编年史,2009年必定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