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与概率”是苏教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它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随机观念。“统计与概率”是一个需要经历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学习“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熟悉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逐步培养统计的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为了落实“统计与概率”的两大核心目标,教学时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过程性
统计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一种观念的建立,光靠讲解是不行的,需要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具有数据意识,就得让他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统计学习的定位为“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即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做出相应的决策。现行苏教版教材中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例如,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它的特点是事件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中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因此,必须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下面,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第一个片断为例,谈谈这位教师对统计全过程的落实情况。
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动物做巧克力的问题情境——小动物们分别做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巧克力,并提问:“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统计。为了突出本节课统计的特点,在收集、整理信息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听录音动态呈现信息的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第一次听完录音后,全班没有学生能准确地记住各种形状的巧克力的个数。通过组织讨论,学生认识到必须边听边记,不及时记录就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数据,使学生对收集信息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怎样记录呢?教师又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于是在第二次听录音时出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有人边听边画,即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即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形;还有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了简单的符号记录,如画“√”或“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并评价和学习他人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评价,使学生认同了先分类再用符号记录的方法。然后教师安排了第三次听录音,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收集信息的全过程,突出了记录方法的教学。接下来,根据整理的信息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呈现一张统计表,让学生认识到描述数据的简单方式——统计表。最后,根据统计表,教师通过问题“你还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统计的步骤,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二、重视知识性
在一些关于统计的研讨课和随堂课中,教师都能尽量地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但从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似乎顾此失彼,即关注了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却忽视了统计的基础知识与方法的教学。如某教师课始就精心创设了统计一个班级学生历次成绩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花了很多时间,但到了认识折线统计图时草草收场,导致描点、读数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等知识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现在的统计教学,不是淡化统计方法的教学,相反,这是统计教学中的重点。无论何时,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例如,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的记录方法等,像上述三听录音的课例中教师就注重数据的收集与记录方法的教学;数据的呈现方式,包括不同统计图表结构、特点和图表中数据的表达形式、数据的阅读理解等。此外,还有“可能性”内容中对可能性大小的求法,及以可能性大小为基础的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判断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操作过程,要同时关注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统计知识的积累、统计能力的培养等。
当然,统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就能达成,因为它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展示一个统计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真正让统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最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需要。
总之,上好“统计与概率”课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为了落实“统计与概率”的两大核心目标,教学时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过程性
统计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一种观念的建立,光靠讲解是不行的,需要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具有数据意识,就得让他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统计学习的定位为“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即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做出相应的决策。现行苏教版教材中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例如,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它的特点是事件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中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因此,必须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下面,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第一个片断为例,谈谈这位教师对统计全过程的落实情况。
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动物做巧克力的问题情境——小动物们分别做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巧克力,并提问:“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统计。为了突出本节课统计的特点,在收集、整理信息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听录音动态呈现信息的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第一次听完录音后,全班没有学生能准确地记住各种形状的巧克力的个数。通过组织讨论,学生认识到必须边听边记,不及时记录就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数据,使学生对收集信息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怎样记录呢?教师又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于是在第二次听录音时出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有人边听边画,即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即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形;还有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了简单的符号记录,如画“√”或“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并评价和学习他人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评价,使学生认同了先分类再用符号记录的方法。然后教师安排了第三次听录音,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收集信息的全过程,突出了记录方法的教学。接下来,根据整理的信息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呈现一张统计表,让学生认识到描述数据的简单方式——统计表。最后,根据统计表,教师通过问题“你还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统计的步骤,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二、重视知识性
在一些关于统计的研讨课和随堂课中,教师都能尽量地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但从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似乎顾此失彼,即关注了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却忽视了统计的基础知识与方法的教学。如某教师课始就精心创设了统计一个班级学生历次成绩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花了很多时间,但到了认识折线统计图时草草收场,导致描点、读数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等知识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现在的统计教学,不是淡化统计方法的教学,相反,这是统计教学中的重点。无论何时,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例如,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的记录方法等,像上述三听录音的课例中教师就注重数据的收集与记录方法的教学;数据的呈现方式,包括不同统计图表结构、特点和图表中数据的表达形式、数据的阅读理解等。此外,还有“可能性”内容中对可能性大小的求法,及以可能性大小为基础的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判断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操作过程,要同时关注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统计知识的积累、统计能力的培养等。
当然,统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就能达成,因为它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展示一个统计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真正让统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最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需要。
总之,上好“统计与概率”课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和严谨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