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发展的极速路,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分析信息,产生新信息并即时分享。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学習体验和知识构建方式,挑战了传统的“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教育思维,推动了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变。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虽然各方都在竭尽全力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线教学忙乱不堪,家长在线陪读怨声载道,网络平台时有掉线、卡顿现象,使学生线上学习质量远不及线下学习。
这是对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次检验。学习共同体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应变革,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习者之间的高频互动,实现人力资源和学习资源交往的深度融合。
共研:教师从“研教者”到“研学者”
教师常被行外人称为“教书匠”。现在,教师将自己定位为“研究者”,从研究教材确定“教什么”,研究教学确定“怎么教”,到研究成绩确认“教得怎么样”,研究视角始终以“教”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学生以配合者的身份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线学习中,因为没有群体性学习环境的影响,没有教师面对面地指导与监管,在线课堂上,学生闹“失踪”、人神分离、遗忘作业等状况让教师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作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转变视角,从“研教者”转向为“研学者”,要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心理,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学而教,以学定教,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顾问和导师。
了解学生特点。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学生拥有了更主动、灵活、自由的学习场域,如海绵一样汲取知识,收获充盈且与时俱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拓展多样性的学习渠道,使之适应数智化时代需要。
改变教学方法。以“授导”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工业时代教育体系的产物,“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核。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学习等方式成为数智化时代主流的学习方式。此次历时半年多的空中课堂教学的体验与经验,成功填补了教师线下教学的缺憾。大课在线上,小课线下面对面,线上个性化辅导,线下小组合作探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深度学习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发展不均衡、信息技术运用不深入,是牵制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为数智化时代下的学生学习服务,为创设“动态适应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和混合主动式教学等智能化教学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走向精细化、互动化、情境化、灵活化”的教学转型服务。
共进:学生从“单一被动化”到“交互探究式”
大数据技术使学习从“授导”特征转向“探究”特征。被动型学习、接受型学习的学生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学困生,自学能力强,互学能力强的学生才是新技术时代的学习“霸主”。
自学力培养。在数智化时代,自由化的学习空间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满足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从自主学习向自适应学习转变,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暂停、回放、快进等功能,学生可以掌握学习主动权,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路径和学习场所,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供的学习记录及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主动学习、思考、探究。
自控力培养。受年龄和心智的影响,在线下学习模式中,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指导、家长的陪伴和被管控的学习节奏,习惯了在他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疫情期间,在线学习让群体性学习变成个体自主式学习,师生间的互学互助变成学生独立应对,既定的学习内容融入自主选择的内容,纸质学习转到电子屏幕……这些变化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在对空中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统计中,“不交作业”“学生在线学习互动性不强”成为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自定并遵守有规律的学习节奏,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自组织学习,是数智化时代应具备的学习能力。
互学力培养。信息化时代有着无限的学习资源,而学习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要学会从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中,通过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中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还要学习与所有人(同伴、老师、家长等)之间的交互合作,在互学小组中,开展基于问题、项目、任务或设计的学习,在平台的同步学习或是邮件等的交流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共育:家长从“陪护式成长”到“陪伴式成长”
“不谈学习,父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疫情期间,家长们和孩子之间开启了史上最长的相守相伴时光。在这段难得的时光里,很多的家庭生活并没因此而更和谐温馨,相反,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
在一份“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的调查统计中,“学生不互动、学生不交作业、教师技术操作不熟练、与家长沟通不畅”是在线学习遭遇的最突出问题。在家庭教育中,“陪护式家长”给予孩子的是生活上的全心养护,学习的若即若离,物质的全力满足,精神的貌合神离。这种角色定位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会让家长角色缺失、作用失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力不从心。
成为学习者。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一些家长工作之余便沉溺网络,没有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持续充电的强烈愿望。保持学习状态,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生活常态。
成为参与者。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能高枕无忧;有的将陪伴的责任甩给了校外机构,以为交出了高昂的培训费,孩子的学习就该突飞猛进;还有家长以“爱”为由,对孩子呵护过度,包揽一切,培养出“巨婴”却浑然不知。教育并不是哪一方的事,它需要多方的合力,合力要融通,要避免责任分离。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家庭作为孩子教育最重要的一方,要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里参与、陪伴、见证。
成为引导者。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使学会查找、提炼、运用、建构新知并能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成为智能化时代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成就学习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有对信息的检索、甄选、加工和重组。在学生学习并形成这样能力的过程中,家长要能适时做好引导,避免孩子在庞大的信息网中,或被裹挟而无能自拔,或因“飘在云端”而不知所措。 共建:学校从“围墙式校园”到“智能化校园”
作为学校进步思想的引领者、发展愿景的蓝图构建者,学校管理者的思维和视界至关重要。从某区对复工复学后开展教研活动的调研统计来看,在42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建议建立教学资源库,17所学校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教研方式,21所学校仍是“请进来,走出去”“等、靠、要”的常态思维。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的强大冲击力,还没冲破一些管理者思想的围墙,固化、僵化、滞后的管理思维,只会让学校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2022年“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模式。“智能 ”学校校园构建、“智能 ”终身学习理念,打破了学校原有办学模式的局限,呈现出智能教育的新样态。
资源智能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主要实现途径在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设计与应用,要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教育管理者要大力推进直观生动、视听便捷、开放互动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需求,适合不同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的学生需要,达成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育愿景。
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资源,要在内容上契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满足教师线上教学的需要,如针对学生差异化特点提供差异化学习资源,用不同的资源和策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发展;在操作系统上能与硬件设备有较高的兼容性,便于师生熟悉使用、灵活运用;在资源管控上,建成不同类型的智能资源库,如记录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进度、提供学习建议和指导、评估学习方法和效果,绘制短期和长期学习图谱等,建成学生个人学习发展资源库。
教学智能化。以先进的智能教育技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在静态的学科知识中融入动态的知识共享,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借助微課、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慕课等教学范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来推动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的重新构建,如根据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适应性支持,达成深度学习;根据大数据实时、精准、连续性的学情反馈,为教师提供更具适应性的教学策略,完善师生的课程体验。
管理智能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校教育要顺应这样的变化,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拓展校外资源,构建资源整合体。如将小组学习、分层教学、项目学习和基于ICT系统的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互联网企业协作,促成一线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深度合作,使之能从技术层面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从教育层面了解技术设备和功能开发,共同优化线上教学的资源供给线;提供立体化的智能教育服务,为实现智能化平台转换和智能化系统跨越提供便利。
责任编辑/李慕绚
这是对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次检验。学习共同体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应变革,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习者之间的高频互动,实现人力资源和学习资源交往的深度融合。
共研:教师从“研教者”到“研学者”
教师常被行外人称为“教书匠”。现在,教师将自己定位为“研究者”,从研究教材确定“教什么”,研究教学确定“怎么教”,到研究成绩确认“教得怎么样”,研究视角始终以“教”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学生以配合者的身份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线学习中,因为没有群体性学习环境的影响,没有教师面对面地指导与监管,在线课堂上,学生闹“失踪”、人神分离、遗忘作业等状况让教师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作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转变视角,从“研教者”转向为“研学者”,要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心理,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学而教,以学定教,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顾问和导师。
了解学生特点。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学生拥有了更主动、灵活、自由的学习场域,如海绵一样汲取知识,收获充盈且与时俱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拓展多样性的学习渠道,使之适应数智化时代需要。
改变教学方法。以“授导”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工业时代教育体系的产物,“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内核。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学习等方式成为数智化时代主流的学习方式。此次历时半年多的空中课堂教学的体验与经验,成功填补了教师线下教学的缺憾。大课在线上,小课线下面对面,线上个性化辅导,线下小组合作探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深度学习机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发展不均衡、信息技术运用不深入,是牵制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为数智化时代下的学生学习服务,为创设“动态适应式教学、沉浸式教学和混合主动式教学等智能化教学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走向精细化、互动化、情境化、灵活化”的教学转型服务。
共进:学生从“单一被动化”到“交互探究式”
大数据技术使学习从“授导”特征转向“探究”特征。被动型学习、接受型学习的学生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学困生,自学能力强,互学能力强的学生才是新技术时代的学习“霸主”。
自学力培养。在数智化时代,自由化的学习空间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满足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从自主学习向自适应学习转变,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暂停、回放、快进等功能,学生可以掌握学习主动权,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路径和学习场所,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供的学习记录及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主动学习、思考、探究。
自控力培养。受年龄和心智的影响,在线下学习模式中,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指导、家长的陪伴和被管控的学习节奏,习惯了在他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疫情期间,在线学习让群体性学习变成个体自主式学习,师生间的互学互助变成学生独立应对,既定的学习内容融入自主选择的内容,纸质学习转到电子屏幕……这些变化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在对空中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统计中,“不交作业”“学生在线学习互动性不强”成为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自定并遵守有规律的学习节奏,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自组织学习,是数智化时代应具备的学习能力。
互学力培养。信息化时代有着无限的学习资源,而学习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要学会从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中,通过对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中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还要学习与所有人(同伴、老师、家长等)之间的交互合作,在互学小组中,开展基于问题、项目、任务或设计的学习,在平台的同步学习或是邮件等的交流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共育:家长从“陪护式成长”到“陪伴式成长”
“不谈学习,父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疫情期间,家长们和孩子之间开启了史上最长的相守相伴时光。在这段难得的时光里,很多的家庭生活并没因此而更和谐温馨,相反,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
在一份“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的调查统计中,“学生不互动、学生不交作业、教师技术操作不熟练、与家长沟通不畅”是在线学习遭遇的最突出问题。在家庭教育中,“陪护式家长”给予孩子的是生活上的全心养护,学习的若即若离,物质的全力满足,精神的貌合神离。这种角色定位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会让家长角色缺失、作用失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力不从心。
成为学习者。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一些家长工作之余便沉溺网络,没有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持续充电的强烈愿望。保持学习状态,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生活常态。
成为参与者。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能高枕无忧;有的将陪伴的责任甩给了校外机构,以为交出了高昂的培训费,孩子的学习就该突飞猛进;还有家长以“爱”为由,对孩子呵护过度,包揽一切,培养出“巨婴”却浑然不知。教育并不是哪一方的事,它需要多方的合力,合力要融通,要避免责任分离。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家庭作为孩子教育最重要的一方,要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里参与、陪伴、见证。
成为引导者。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使学会查找、提炼、运用、建构新知并能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成为智能化时代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成就学习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有对信息的检索、甄选、加工和重组。在学生学习并形成这样能力的过程中,家长要能适时做好引导,避免孩子在庞大的信息网中,或被裹挟而无能自拔,或因“飘在云端”而不知所措。 共建:学校从“围墙式校园”到“智能化校园”
作为学校进步思想的引领者、发展愿景的蓝图构建者,学校管理者的思维和视界至关重要。从某区对复工复学后开展教研活动的调研统计来看,在42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建议建立教学资源库,17所学校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教研方式,21所学校仍是“请进来,走出去”“等、靠、要”的常态思维。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的强大冲击力,还没冲破一些管理者思想的围墙,固化、僵化、滞后的管理思维,只会让学校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2022年“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治理模式。“智能 ”学校校园构建、“智能 ”终身学习理念,打破了学校原有办学模式的局限,呈现出智能教育的新样态。
资源智能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主要实现途径在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设计与应用,要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教育管理者要大力推进直观生动、视听便捷、开放互动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需求,适合不同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的学生需要,达成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育愿景。
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资源,要在内容上契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满足教师线上教学的需要,如针对学生差异化特点提供差异化学习资源,用不同的资源和策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发展;在操作系统上能与硬件设备有较高的兼容性,便于师生熟悉使用、灵活运用;在资源管控上,建成不同类型的智能资源库,如记录学生的学习计划和进度、提供学习建议和指导、评估学习方法和效果,绘制短期和长期学习图谱等,建成学生个人学习发展资源库。
教学智能化。以先进的智能教育技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在静态的学科知识中融入动态的知识共享,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借助微課、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慕课等教学范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来推动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的重新构建,如根据大数据技术和学习分析功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适应性支持,达成深度学习;根据大数据实时、精准、连续性的学情反馈,为教师提供更具适应性的教学策略,完善师生的课程体验。
管理智能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校教育要顺应这样的变化,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拓展校外资源,构建资源整合体。如将小组学习、分层教学、项目学习和基于ICT系统的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互联网企业协作,促成一线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深度合作,使之能从技术层面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从教育层面了解技术设备和功能开发,共同优化线上教学的资源供给线;提供立体化的智能教育服务,为实现智能化平台转换和智能化系统跨越提供便利。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