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室;生态系统;学习生态
当下,学校的学习与生活遇到转身的拐点,之前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遇到挑战,儿童的个性需求带来了自主学习的个别化需求。小学阶段的儿童,一年中有60%左右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而在学校的日子里,几乎80%的时间会在同一空间度过,这个空间就是教室。教室的生态每时每刻观照着儿童的身、心、灵,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的做、学、创。一个教室的生态是怎样的,儿童生长的模样就会是怎样的,构建教室场域中的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现状解剖:教室空间中的普遍状态
几乎每一所学校,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无论是有着怎样不同的教育理念,都将教室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建设,于是,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呈现出一致的样态。
1.有物无人:教室成为一种装备。
教室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标配,有着标准化的面积、标准化的采光、标准化的通风、标准化的照明、标准化的设备(多媒体、黑板、桌椅、书包柜)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按照格式化的方式统一装备,没有兼顾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生、没有考虑一个班级中不同身高的学生、没有考虑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教室成了一种纯粹的教育装备。
2.有形无魂:教室成为一个容器。
学校的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大教室大走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教室的功能只是局限在提升个人占有空间,那么获得的只是一种物理上的舒适度。一个真正有着生命力的教室,一定是有着生理上的成长感、心理上的舒适感、学理上的沉浸感——教室有魂,即期待从教室走出怎样的人,教室能为儿童开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学习、怎样的未来。
3.有课无程,教室指向单一向度。
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教室的属性是上课,上什么课?课表上的课。但在不一样的教室里,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课表。事实上很多学校还只能做到一个年级只有一张课表。因此在这个场域中,我们还需要去精心设计课程、学程、历程,让儿童主动学习、积极生活、学会生存,让教室中走出来的学生不是单向度的体,而是多向度的人。
二、场域价值:教室肌理里的应然姿态
1.指向性:幸福而完整的人。
教室之“魂”就是这座教室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取向,而“魂”之所系的出发点是“人”: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国家的期待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知识与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也需要个性与活力,需要培养有精神、有灵魂、有视野、有担当的中国人;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无论其未来走向何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都是必备的素养。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追求:培养“幸福而完整的人”。教室是教育运行的土壤,从培育“幸福而完整的人”这一目标和追求出发,学校的价值观、育人观、学生观、课程观都应在这个空间中充分融合。作为教育者要让教室空间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生长,让教室有“灵魂”。
2.整体性:结构而系统的学。
学生的学习是置身在具体的生活世界中的,他们通过多感官认识整个世界。而小小的教室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大世界,世界不仅是整体的,而且是现实的。教室需要开启“全学习”的生态系统,从整体性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在这样的教室里,课程的内容一定是贯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习的场域一定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式的;学科能力一定是以学科知识为中介,有着结构性和系统性的;育人方式一定是五育并举、综合性的。
3.发展性:独特而个性的长。
在教室的内涵逐渐丰富的同时,让教室中生长“这一个”“那一个”“每一个”的,是在教室里实施的课程。那么,如何才能让惯性单一的课程价值转化为素养导向的多元价值呢?如何才能让教室的顶层设计转变为落地的行动呢?一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二要建构跨学科能力,让学生在主题学习、协作学习、项目化学习等过程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关照不同学科及不同学段学生成就水平的发展;四是儿童的发展需要与非智力因素、兴趣爱好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要让立德树人成为教室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室的场域价值真正指向立心、立魂、立根。
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其本身也是一种课程的样态,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笔者看来,教室更是一种活泼的存在,是活在天与地之间,养浩然正气;活在物与人之间,育仁爱之心;活在古與今之间,扬中华美德;活在当下与未来之间,涵创新精神。
三、生态系统:教室功能里的社区样态
教室是一个学习社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构建社区理论,学习社区有着结构要素和内在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社区观念,学习社区促进的是儿童、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品格的共生共长。学习社区具有整体性、实践性与协同性,无时无处无人不在。
1.教室的功能:关照未来学校生活“去中心化”趋势。
教室的设计要关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学生是有差异的,在教室这个特定的场域中,教师要能用科学的方式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用科学的设计让教室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空间,尽可能发现学生的不同和无限的可能,为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支持,为他们学习的定位和选择做好服务。
在我校星河教室的建构中,教室是师生共同生活、诗意栖居的地方。班级不再是单科学习的简单延伸,而是通过问题导向的项目化学习,实现学习内容与学生、家庭、生活、或与世界变革的关联。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其整个的生活相重合,这种学习方式适应了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并将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
2.教室的关系:体现未来学校与社会关系正“去边界化”。
未来的课堂,不再从属于固定的场域、固化的学科,世界会成为我们的课堂,生活会成为我们的教材,更多的课堂会在社区、社会、企事业单位、工厂、大自然中开启。丰富的大自然、美妙的社会生活,永远为儿童提供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边界化的教室让儿童的学习随时随地地发生,情境化学习让儿童可以不断亲历、探究、体验;自主性学习让儿童自选、自定、自评,让儿童自由发现、创造。混龄、混班、混校的学习会成为一种常态;结伴、同伴、伙伴式的合作互助学习会成为必须;基于主题、课题、问题的学习会成为要素。 一个生态的学习系统,模糊了教学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边界,使教学从原先的基本课程到多元化的语言、知识、情感、思维与创造,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获得体验,能在任何时空情境里找到人生的意义,全面而自由地成长。
3.教室的主体:体现未来教育与主客体的“多融合性”。
教室应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它和社区充分地融为一体。未来的学校与社会协同、未来的教室与生活链接。很多的课程不再局限在校内,而是由家长、社区、高校、社会协同起来共同实施,每一个有着教育情怀、专业专长的有识之士都有可能成为儿童成长的课程导师,带领儿童在各个领域参与、体验、探索和发现。比如在儿童的职业启蒙中,在参与到各种职业的体验与实践中,他们看到三百六十行中每一行的价值与意义,体会各种行业的不易与期待,这种做法一定会给他们播下职业启蒙的种子,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怎样的职业会适合自己。创想学习场域,无边界的教室会不断滋养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激荡共生。
四、学习供给:教室场域中的定制形态
教室中泛在化的创想情境,让学生开启好奇的思维;自组织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在化的物型场景让学生开启学徒式学习;共享化的学习资源助推学生多维结构的学习;开放式的物型时空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无限的可能。教室,作为一个有着生态意蕴的学习场,一个基于学生、基于创想的整合的学习环境,整合了环境、物理、社会、技术等多个维度。
1.场域:学习场景建构。
教室生态系统的设计要开启的是每一种资源的组合,它能从不同学生的需求,重新定义班级的功能,打破固有的班级样态,能对学习的场景、学习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方向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教室的不断进阶中,教室应开启十个角色功能区——问题墙:多提出好奇的想法;游戏区:多玩玩不同的组合;关联带:多找找有联系的信息;发现屋:多讲讲独特的发现;冒险角:多试试有难度的挑战;操作坊:多做做新鲜的实践;探究地:多想想解决的思路;优化梯:多改改设计的方案;人物榜:多学习爱创造的伙伴;领导树:多储存每天的美好。
2.场遇:学习密码开启。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表示:“每个老师都是脑科学家,每个教室都是脑科学实验室,老师在用自己的大脑塑造每个学生的大脑。”在儿童创想城里,我们实现了教室从传统教室到学习工作室到学习群落再到脑科学实验室的开启。
小学阶段是儿童脑发育的关键期,儿童的脑发育具有多层面的可塑性,因此我們需要让儿童积极参与到教室里的丰富的活动中,不断与自己的认知经验关联,让教室成为促进儿童脑发育的重要精神“营养剂”。
全媒体学习环境。教室连接的云平台支持选择性学习,多感官、多互动、多可感的全媒体场景可以开启学生的感官;全景显示、简触互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关联;全数据学习评价,即时获取学习数据看见大脑的发展。
共同体项目学习。在这间教室里,有着结伴而行的项目学习,资源集中、共享学习,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相互唤醒,开启多科统整的问题学习,形成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
3.场育:学习进阶发生。
学生的思维模块是由知识、技能、智能、情意、观念等协同和合而成的综合体脑组织。教室里形成的场越丰富,学生大脑里的思维模块越多,脑的敏感性越强。因此我们要让教室场里学生知、情、思、创、行的学习活动在循环中前进,贯穿在学习活动的始终。“教室的生态系统”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脑的理性总是嵌入在具体的教室情境里的,并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教室的意向场中建构知识结构。用结构化的思维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同化和顺应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经验和知识是能够表述的,并随之产生智慧,智慧则潜藏于经验和知识之中,又作用于其上。
在教室的问题场中开启情意结构。学生对问题产生的积极情绪与认知的结合,会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享受更多乐趣,并能集聚自己在实际任务中的情感表征。
在教室的情境场中习得技能结构。情境场应运而生,基于知识经验的情境场让学生积累知识体系,丰富的生活经验情境场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身心关联,而不断形成的判断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经验是学生技能得以形成、熟练、达到自动化的关键。
在教室的资源场中建立观念结构。在问题场的驱动下,学生寻找资源场,利用习得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学会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教室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还是学生的生命之间相互交织、生活之间相互编织、生存中相互历练、生长中拔节而上的生态,是一个有着生理的需求、心理的慰藉、学理的打开、原理的开启的过程。教室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经营。
当下,学校的学习与生活遇到转身的拐点,之前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遇到挑战,儿童的个性需求带来了自主学习的个别化需求。小学阶段的儿童,一年中有60%左右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而在学校的日子里,几乎80%的时间会在同一空间度过,这个空间就是教室。教室的生态每时每刻观照着儿童的身、心、灵,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的做、学、创。一个教室的生态是怎样的,儿童生长的模样就会是怎样的,构建教室场域中的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现状解剖:教室空间中的普遍状态
几乎每一所学校,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无论是有着怎样不同的教育理念,都将教室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建设,于是,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呈现出一致的样态。
1.有物无人:教室成为一种装备。
教室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标配,有着标准化的面积、标准化的采光、标准化的通风、标准化的照明、标准化的设备(多媒体、黑板、桌椅、书包柜)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按照格式化的方式统一装备,没有兼顾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生、没有考虑一个班级中不同身高的学生、没有考虑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教室成了一种纯粹的教育装备。
2.有形无魂:教室成为一个容器。
学校的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大教室大走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教室的功能只是局限在提升个人占有空间,那么获得的只是一种物理上的舒适度。一个真正有着生命力的教室,一定是有着生理上的成长感、心理上的舒适感、学理上的沉浸感——教室有魂,即期待从教室走出怎样的人,教室能为儿童开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学习、怎样的未来。
3.有课无程,教室指向单一向度。
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教室的属性是上课,上什么课?课表上的课。但在不一样的教室里,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一样的课表。事实上很多学校还只能做到一个年级只有一张课表。因此在这个场域中,我们还需要去精心设计课程、学程、历程,让儿童主动学习、积极生活、学会生存,让教室中走出来的学生不是单向度的体,而是多向度的人。
二、场域价值:教室肌理里的应然姿态
1.指向性:幸福而完整的人。
教室之“魂”就是这座教室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取向,而“魂”之所系的出发点是“人”: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国家的期待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需要知识与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也需要个性与活力,需要培养有精神、有灵魂、有视野、有担当的中国人;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无论其未来走向何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都是必备的素养。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追求:培养“幸福而完整的人”。教室是教育运行的土壤,从培育“幸福而完整的人”这一目标和追求出发,学校的价值观、育人观、学生观、课程观都应在这个空间中充分融合。作为教育者要让教室空间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生长,让教室有“灵魂”。
2.整体性:结构而系统的学。
学生的学习是置身在具体的生活世界中的,他们通过多感官认识整个世界。而小小的教室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大世界,世界不仅是整体的,而且是现实的。教室需要开启“全学习”的生态系统,从整体性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在这样的教室里,课程的内容一定是贯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习的场域一定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立体式的;学科能力一定是以学科知识为中介,有着结构性和系统性的;育人方式一定是五育并举、综合性的。
3.发展性:独特而个性的长。
在教室的内涵逐渐丰富的同时,让教室中生长“这一个”“那一个”“每一个”的,是在教室里实施的课程。那么,如何才能让惯性单一的课程价值转化为素养导向的多元价值呢?如何才能让教室的顶层设计转变为落地的行动呢?一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二要建构跨学科能力,让学生在主题学习、协作学习、项目化学习等过程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关照不同学科及不同学段学生成就水平的发展;四是儿童的发展需要与非智力因素、兴趣爱好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要让立德树人成为教室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室的场域价值真正指向立心、立魂、立根。
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其本身也是一种课程的样态,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笔者看来,教室更是一种活泼的存在,是活在天与地之间,养浩然正气;活在物与人之间,育仁爱之心;活在古與今之间,扬中华美德;活在当下与未来之间,涵创新精神。
三、生态系统:教室功能里的社区样态
教室是一个学习社区。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构建社区理论,学习社区有着结构要素和内在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社区观念,学习社区促进的是儿童、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品格的共生共长。学习社区具有整体性、实践性与协同性,无时无处无人不在。
1.教室的功能:关照未来学校生活“去中心化”趋势。
教室的设计要关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学生是有差异的,在教室这个特定的场域中,教师要能用科学的方式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用科学的设计让教室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空间,尽可能发现学生的不同和无限的可能,为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支持,为他们学习的定位和选择做好服务。
在我校星河教室的建构中,教室是师生共同生活、诗意栖居的地方。班级不再是单科学习的简单延伸,而是通过问题导向的项目化学习,实现学习内容与学生、家庭、生活、或与世界变革的关联。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其整个的生活相重合,这种学习方式适应了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并将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
2.教室的关系:体现未来学校与社会关系正“去边界化”。
未来的课堂,不再从属于固定的场域、固化的学科,世界会成为我们的课堂,生活会成为我们的教材,更多的课堂会在社区、社会、企事业单位、工厂、大自然中开启。丰富的大自然、美妙的社会生活,永远为儿童提供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边界化的教室让儿童的学习随时随地地发生,情境化学习让儿童可以不断亲历、探究、体验;自主性学习让儿童自选、自定、自评,让儿童自由发现、创造。混龄、混班、混校的学习会成为一种常态;结伴、同伴、伙伴式的合作互助学习会成为必须;基于主题、课题、问题的学习会成为要素。 一个生态的学习系统,模糊了教学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边界,使教学从原先的基本课程到多元化的语言、知识、情感、思维与创造,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获得体验,能在任何时空情境里找到人生的意义,全面而自由地成长。
3.教室的主体:体现未来教育与主客体的“多融合性”。
教室应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它和社区充分地融为一体。未来的学校与社会协同、未来的教室与生活链接。很多的课程不再局限在校内,而是由家长、社区、高校、社会协同起来共同实施,每一个有着教育情怀、专业专长的有识之士都有可能成为儿童成长的课程导师,带领儿童在各个领域参与、体验、探索和发现。比如在儿童的职业启蒙中,在参与到各种职业的体验与实践中,他们看到三百六十行中每一行的价值与意义,体会各种行业的不易与期待,这种做法一定会给他们播下职业启蒙的种子,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己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怎样的职业会适合自己。创想学习场域,无边界的教室会不断滋养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连接,激荡共生。
四、学习供给:教室场域中的定制形态
教室中泛在化的创想情境,让学生开启好奇的思维;自组织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在化的物型场景让学生开启学徒式学习;共享化的学习资源助推学生多维结构的学习;开放式的物型时空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无限的可能。教室,作为一个有着生态意蕴的学习场,一个基于学生、基于创想的整合的学习环境,整合了环境、物理、社会、技术等多个维度。
1.场域:学习场景建构。
教室生态系统的设计要开启的是每一种资源的组合,它能从不同学生的需求,重新定义班级的功能,打破固有的班级样态,能对学习的场景、学习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方向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教室的不断进阶中,教室应开启十个角色功能区——问题墙:多提出好奇的想法;游戏区:多玩玩不同的组合;关联带:多找找有联系的信息;发现屋:多讲讲独特的发现;冒险角:多试试有难度的挑战;操作坊:多做做新鲜的实践;探究地:多想想解决的思路;优化梯:多改改设计的方案;人物榜:多学习爱创造的伙伴;领导树:多储存每天的美好。
2.场遇:学习密码开启。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表示:“每个老师都是脑科学家,每个教室都是脑科学实验室,老师在用自己的大脑塑造每个学生的大脑。”在儿童创想城里,我们实现了教室从传统教室到学习工作室到学习群落再到脑科学实验室的开启。
小学阶段是儿童脑发育的关键期,儿童的脑发育具有多层面的可塑性,因此我們需要让儿童积极参与到教室里的丰富的活动中,不断与自己的认知经验关联,让教室成为促进儿童脑发育的重要精神“营养剂”。
全媒体学习环境。教室连接的云平台支持选择性学习,多感官、多互动、多可感的全媒体场景可以开启学生的感官;全景显示、简触互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关联;全数据学习评价,即时获取学习数据看见大脑的发展。
共同体项目学习。在这间教室里,有着结伴而行的项目学习,资源集中、共享学习,学生之间的彼此交往、相互唤醒,开启多科统整的问题学习,形成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
3.场育:学习进阶发生。
学生的思维模块是由知识、技能、智能、情意、观念等协同和合而成的综合体脑组织。教室里形成的场越丰富,学生大脑里的思维模块越多,脑的敏感性越强。因此我们要让教室场里学生知、情、思、创、行的学习活动在循环中前进,贯穿在学习活动的始终。“教室的生态系统”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脑的理性总是嵌入在具体的教室情境里的,并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教室的意向场中建构知识结构。用结构化的思维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同化和顺应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经验和知识是能够表述的,并随之产生智慧,智慧则潜藏于经验和知识之中,又作用于其上。
在教室的问题场中开启情意结构。学生对问题产生的积极情绪与认知的结合,会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享受更多乐趣,并能集聚自己在实际任务中的情感表征。
在教室的情境场中习得技能结构。情境场应运而生,基于知识经验的情境场让学生积累知识体系,丰富的生活经验情境场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身心关联,而不断形成的判断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经验是学生技能得以形成、熟练、达到自动化的关键。
在教室的资源场中建立观念结构。在问题场的驱动下,学生寻找资源场,利用习得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学会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教室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还是学生的生命之间相互交织、生活之间相互编织、生存中相互历练、生长中拔节而上的生态,是一个有着生理的需求、心理的慰藉、学理的打开、原理的开启的过程。教室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每一个教师用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