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应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但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又是困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应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老师要善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以读代讲,科学开展朗读活动
首先,要帮助学生扫清文本中的文字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字词的积累很贫乏,字词仍是阅读的拦路虎,所以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新词,耐心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扫清字词障碍。将字音度准确、句子读通顺,文本读连贯,不读破词句。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出文章的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经过这一系列系统指导后,学生才不会感觉到阅读的压力,进而消除畏难情绪,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其次,注重范读。范读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老师的范读对学生十分重要,只有老师深入挖掘文本、进入文章、动了情,才能用对文本的理解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独特魅力,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操,激发阅读兴趣。老师还应充分应用现代优秀的音响设备,选用一批高质量的范读资料,让学生认真听,在听中感、在听中悟,试着跟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美和“读者”的朗读技巧。再次,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活动是最好的教育活动载体。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名学生读、自己选段落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等,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等学生读熟练了,有感情了,还可以配乐朗读,借助音乐的节奏和感情,感受文章的魅力。老师还要定期组织一些朗读演讲比赛,并对优秀的人和组进行适当奖励,让学生为了在朗读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实践朗读的技巧,深入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魅力,提高阅读水平,激发阅读兴趣。最后,课堂上教师要还时间给学生。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切忌对文章进行切割,断章取义。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意义重大。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时切忌三心二意,有口无心,应将眼、口、耳、脑综合使用,准确及时获取文本中的信息。为了克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上课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带问题读文,帮助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读书要养成“动笔墨”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把重点词句摘抄到读书笔记上,增加字词积累;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摘抄,通过不同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增长见识;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想、灵感、个人观点等做摘要、眉批或总批,并且过一段时间后还要及时对这些字、词、句和批注加以整理和温习,增加学生的积累,提高鉴赏水平。再次,养成和他人交流读书心得的习惯。要把语文阅读和漫无目的的消遣阅读严加区分,充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情和理,读思结合,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老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交流机会,使阅读纵深化。
三、提升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中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用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像、录音、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形象直观的课件、图片和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读《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可以先放映一些关于桂林的图片和宣传纪录片,让学生切身感受漓江水的青、绿、静,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些无疑会极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时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读物。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时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适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推荐一些神话、童话、寓言故事、科幻作品及民间故事等。当前的一些时事也会引发学生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做生活的有心人,读书看报,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延伸课堂阅读。老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在上课时给学生适当留一些悬念,增强他们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教《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大肆渲染,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的兴趣,给学生推荐《水浒》这本古代文学名著。四是展开自由的翅膀,积极撰写读后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至足于课堂,一篇课文学完之后,老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遐想,与同伴交流,进而写成读后感。比如学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可以启发学生,对小羊的命运进行改写,促使他们思考,只有这样,阅读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积极性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有恒心和耐心,选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但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又是困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应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老师要善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以读代讲,科学开展朗读活动
首先,要帮助学生扫清文本中的文字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字词的积累很贫乏,字词仍是阅读的拦路虎,所以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新词,耐心教会学生用多种方法扫清字词障碍。将字音度准确、句子读通顺,文本读连贯,不读破词句。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出文章的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经过这一系列系统指导后,学生才不会感觉到阅读的压力,进而消除畏难情绪,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其次,注重范读。范读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老师的范读对学生十分重要,只有老师深入挖掘文本、进入文章、动了情,才能用对文本的理解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独特魅力,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操,激发阅读兴趣。老师还应充分应用现代优秀的音响设备,选用一批高质量的范读资料,让学生认真听,在听中感、在听中悟,试着跟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美和“读者”的朗读技巧。再次,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活动是最好的教育活动载体。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名学生读、自己选段落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等,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等学生读熟练了,有感情了,还可以配乐朗读,借助音乐的节奏和感情,感受文章的魅力。老师还要定期组织一些朗读演讲比赛,并对优秀的人和组进行适当奖励,让学生为了在朗读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实践朗读的技巧,深入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魅力,提高阅读水平,激发阅读兴趣。最后,课堂上教师要还时间给学生。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切忌对文章进行切割,断章取义。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意义重大。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时切忌三心二意,有口无心,应将眼、口、耳、脑综合使用,准确及时获取文本中的信息。为了克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上课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带问题读文,帮助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读书要养成“动笔墨”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把重点词句摘抄到读书笔记上,增加字词积累;对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摘抄,通过不同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增长见识;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想、灵感、个人观点等做摘要、眉批或总批,并且过一段时间后还要及时对这些字、词、句和批注加以整理和温习,增加学生的积累,提高鉴赏水平。再次,养成和他人交流读书心得的习惯。要把语文阅读和漫无目的的消遣阅读严加区分,充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情和理,读思结合,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老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交流机会,使阅读纵深化。
三、提升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中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用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得入境。将录像、录音、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形象直观的课件、图片和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读《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可以先放映一些关于桂林的图片和宣传纪录片,让学生切身感受漓江水的青、绿、静,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些无疑会极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时推荐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读物。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时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适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推荐一些神话、童话、寓言故事、科幻作品及民间故事等。当前的一些时事也会引发学生兴趣,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做生活的有心人,读书看报,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延伸课堂阅读。老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在上课时给学生适当留一些悬念,增强他们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教《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大肆渲染,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的兴趣,给学生推荐《水浒》这本古代文学名著。四是展开自由的翅膀,积极撰写读后感。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至足于课堂,一篇课文学完之后,老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遐想,与同伴交流,进而写成读后感。比如学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可以启发学生,对小羊的命运进行改写,促使他们思考,只有这样,阅读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积极性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有恒心和耐心,选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